
民族藝師李松林自稱是個「功夫人」,但是他的「功夫」與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不同,他不用刀來剷奸除惡,而用刀來對付無心木頭,將它雕成有形、有生命的良材。
「功夫人做功夫」,八十三歲的李松林老先生與人說話時,喜歡以「功夫人」自稱。
在台灣俗話裡,「功夫人」本泛指一般靠雙手勞力過活的人,不過功夫有粗、有細;有的單靠勞力,有的得憑腦力,所受的尊重也就各自不同。
在那「士農工商」階級分明的時代,勞力階層的功夫人地位並不高,李松林做的是木雕工作,認真說起來亦屬勞力階層。但是他卻靠著不斷地努力、不凡的手藝,經常出入豪門大戶,與滿腹經綸的讀書人、富甲一方的有錢人平起平坐。
對這樣的經驗,李松林卻自有主張。他認為「不論是拿筆的讀書人,或是拿刀的功夫人,只要用全心去努力,別人是不敢看輕你的。」
這樣的木雕師傅,已把「工匠」的地位,提昇到「藝術家」的層次了。

從少年到白髮,全省各大古廟留有李松林大半輩子的心血,左頁為鹿港天后宮李松林作八仙吊筒之一。(黃麗梨)
木雕一脈傳
福建泉州,是中國傳統木雕有名之地;鹿港,則是台灣延續中國南方傳統工藝的老城鎮。
以木雕為例,鹿港在早期修古剎、建大廟時,為求盡善盡美,總會從大陸聘請功夫一流的唐山師傅來指導修建工程,不少唐山師傅便在本地生了根,現在的鹿港木雕師傅,大多便是這些唐山師傅的後代子孫。
一百四十餘年前,也就是清道光年間,李松林的曾祖父李克鳩,也是倚著一身好功夫和一包袱的刻刀,渡海來台,參與目前已被內政部定為一級古蹟的鹿港龍山寺和天后宮的修建工作。自此李家便定居鹿港,在全省各大名剎古寺中開始留下「功夫人」的心血與歲月。
生於木雕世家,又長於傳統木雕重鎮,李松林之所以成為一位木雕師傅,有其先天的優勢,但也可說是命中註定的。
「自懂事以來,看到的就是樟木和刻刀,爺父叔伯都是木雕師。『功夫人』度生活,大人工作,小孩也得幫忙打雜,自然也就跟著學了。」說起學木雕的因緣,李松林歸之為「命定」。

從少年到白髮,全省各大古廟留有李松林大半輩子的心血。(黃麗梨)
英雄出少年
李松林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台灣民間藝人成長的典型。由於母親早逝,父親經年在外工作,李松林自幼與二伯父同住,十三歲正式拜二伯父為師,「比起同門師兄弟,我小了二、三歲,力氣輕不能靈活運刀,往往為刻好木作而負傷纍纍,不過刻的東西並不輸人。」李松林回憶。
在未出師的三年學藝生涯中,第一次外出工作便是件大工程——到鹿港首富辜家宅院(現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做事。
在當時,有錢人家的傢具,都是請木工到家中丈量,依屋宅設計,舉凡一桌一椅,無不精雕細鑿。
十五歲的李松林便依著屋樣一刀一刀雕琢起來,辜府中的六巧桌、太師椅、紅眠床、女兒的嫁妝……等,全出自他的手筆。李松林回想起年少時第一次的成績,至今仍覺十分滿意呢!
除了手上功夫,李松林的腦筋也富巧思。像是他為鹿港另一大家族黃宅所設計的「金銀廳」。
台灣傳統民間富貴家庭接待賓客的正廳,需要金碧輝煌以顯現富貴人家的氣派,遇有喪事又必須莊重不失氣勢,李松林將廳門設計成可活動的門扇,一面金一面銀互可轉換,可適用於喜慶和喪祭二種不同場合,這樣獨一無二的設計,更為他帶來聲譽和接不完的生意。

「人生四暢」之一的掏耳老叟,正享受搔到癢處的快意,不僅面貌與李松林幾分神似,也透見出老師傅的生活態度。(左圖李松林提供)(左圖李松林提供)
從傳統中吸收
一座大廟大約七、八十年得修繕一次,在往年,四方好手皆被延攬,共聚一堂,這正是藝師們觀摩與較技的最佳機會。從少年到華髮,李松林一生修建過的廟,可比常人拜過的廟還多。
從十八歲學成出師,李松林便跟著父兄參與鹿港龍山寺、天后宮修建工作。廿一歲,台北大龍峒孔廟興建工程開工,由泉州籍老師父王益順總其成。為求盡善,他特自全省各地延聘了八位雕刻好手,共同來完成廟中眾多神像,李松林便是八位好手中最年輕的一位。
往後的歲月,李松林主要的生活,大半便是為神明工作,像是三峽祖師廟、清水紫雲岩、員林媽祖廟、彰化及台中孔廟、台北龍山寺等。由於長年在外勞動,也練就一副好身體,街坊鄰居常打趣地說,他必是為神明認真工作,因此得到神明庇佑,能比別人擁有更健康的身體。
因為參與大廟修建,李松林也因而提昇了作品品質。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組長阮昌銳就認為,李松林作品題材廣泛,人物氣韻生動,與他參與許多寺廟修建,不斷在傳統中吸收精髓有直接關係。

「壽星」。(黃麗梨)
大師大件
雖然如此,李松林能有今日成就,還多半因著一份凡事認真的執著。
民俗界有所謂「大件大師,小件小師」的說法,意思是較難雕刻的人物、動物,通常交由功力深厚的師父負責;幾何等類較易完成的圖案,則給經驗較少的師父完成。李松林不僅做過許多廟,而且負責的大都是大師級的大件作品。若到鹿港,不妨留意一下,龍山寺門扇、天后宮八仙吊筒、奉天宮大楣封神榜人物等,都是李松林的拿手絕活呢!
大件固然出自大師,小件也有幸經大師點睛。
寺廟木刻,題材多出自歷史典故,原是大同小異;但李松林從未依樣畫葫蘆,即使是小件作品也凸顯獨特精神,投下的心力比他人要多。「像是天后宮藻井獅座,那獅子扛頂的力道與動感,完全是父親心血所致」,李家第五代傳人李秉圭對父親相當敬佩。

(右)「鍾馗」。(黃麗梨)
四大發明爭面子
日據時代,日本人喜歡以工藝品互相贈與,他們認為工藝無價,而且不會被科技產物所替代。李松林擺飾類作品便常被日人買去敬送軍官,或遠渡重洋攜至日本送人。光復後一樣炙手可熱,台灣天主教友呈羅馬教宗若望廿三世加冕的祭台,彰化農會獻祝蔣經國總統當選周年紀念等,皆是李松林作品。
此外,他也參加了不少次國際性展覽。例如卅歲時參加日本「台灣博覽會」、五十四歲時雕刻「四大發明」當作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標誌。
這其中以雕刻造紙、指南車、火藥、印刷為主題的「四大發明」印象最為深刻。
李松林記得在當時那是件大事。一來即將代表國家設置在世界博覽會的中國館前;二來是對他來說,這是個「燙手山芋」,因為之前已由他人做過另一個,成品並不理想,因此在李松林接下它時,時間已相當緊迫。既要做得好又要趕得快,加上這樣的題材既不曾作過,壓力可真是不小。總算在日夜趕工、竭盡心力下,作品如期在紐約世界博覽會展示。不但一洗前次標誌無特色的指責,也替台灣民俗界掙足了面子。

身體硬朗又有孩子願意克紹箕裘,李松林的好福氣羨煞許多傳藝無人的藝師。(黃麗梨)
此中有真璣
近十年來,因家庭經濟逐漸寬裕,而四子李秉圭也已接替家業,毋須李松林再為生活多費功夫,李松林突破傳統工藝雕刻,開始隨心所欲創作。功力依舊紮實,但題材更創新、詼諧,作品中也展現藝師更多的生命觀照。
例如李松林的代表作「人生四暢」。四位老叟歪歪斜斜穿著寬鬆的袍衣,以最舒適的姿態,享受著搔到癢處的快感、掏著耳朵的驚喜,觀者似乎也能同享他們的暢快。
李松林講到創作「人生四暢」的主題:「許多人以為生活中最暢快的事是賺大錢、買房子,可是你不覺得伸腰、搔背、掏耳、撚鼻才是生活中最暢快之事嗎?」由此可知老師父樂天知足、不失童心的率真性情。
而另一件名作「甲子熙年」,竹簍的編紋、螃蟹無一不宛若真實,正可見精湛的木雕火候。無怪乎阮昌銳會說:「『精』與『活』正是李松林作品的兩大特色。」而鹿港天后宮文物館負責人黃志農則認為,「李松林的近作非常『搶眼』,有新意卻不失傳統風格。」對於這樣的稱讚,李松林只是淡淡地提到:「這樣的工事,有遊戲的趣味,我很喜歡。」

左上)鹿港黃宅「金銀廳」的活動木雕隔間,正、背漆以金、銀二色,經拆卸換面,可適用於喜、喪不同場合,其妙手巧意獨一無二。(李松林提供)(李松林提供)
唯木雕可以解憂
對於木雕,李松林可說是鍾情一世、時刻難忘。「他這一生只做一件事,將全部的愛投入其中,這般精神是現在年輕人無法做到的。」輔大應用美術系教授何明積若有所感地表示。八十三歲已為曾祖父的他,每天仍然在家媯Z琢磨磨,從來不嫌勞累。
將心神全獻給木雕的李松林,生活極為單純。每天只吃午晚兩餐,不論寒暑一鍋熱湯便可過日子,煙、酒、茶隨侍左右,但品牌種類不拘,唯一的消遣是星期六下午收看電視平劇。甚至在今年三月才動完左眼白內障手術時,他心中還只惦記著手邊尚未完成的新作。
目前李松林有他的工作室「松林居」,內有七人和他學藝,有和他工作了一輩子,現年八十五歲的老夥伴林謙;有跟他學藝近廿年的施進益等人;還有一位才開始學藝的小徒弟楊志隆。
學習木雕需要極大耐性,三年出師往往不過懂得皮毛,半途而廢是常事。比起後繼無人的其它藝師,李松林能有數位資深徒弟,真是值得慶幸。

(左)李松林作品「麻姑獻壽」。(黃麗梨)
狀元徒弟路迢迢
李松林對他們期望很大,他常說:「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在他看來,現在資訊豐富、生活水準提高,師父傾囊相授不再暗留一手,後輩要超越前人不是難事。
只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令人擔心的是,日趨功利的世風下,民間工藝生存不易,徒弟們能堅持多久呢?可以想像的是,他們接受的考驗要高過當年的師父。
李松林十三歲學藝,木雕不僅是興趣,在當時也是熱門行業;而施進益的同輩弟子在社會轉型期傳承雕技,堅持習藝過程,卻也難免有轉業困難的無奈;而十五歲的楊志隆學藝不過四個月,選擇木雕是因父親送他來拜師,對於未來都還懵懂。
楊志隆可不可能不須七十年便能超越李松林?在工商社會埵p何堅持七十年而不動搖的木雕之愛?這恐怕不是李松林能夠教導,更不是年輕的楊志隆可以回答的。
〔圖片說明〕
P.96
從少年到白髮,全省各大古廟留有李松林大半輩子的心血,左頁為鹿港天后宮李松林作八仙吊筒之一。
P.98
「人生四暢」之一的掏耳老叟,正享受搔到癢處的快意,不僅面貌與李松林幾分神似,也透見出老師傅的生活態度。(左圖李松林提供)
P.99
下為李松林作品,(左)「壽星」、(右)「鍾馗」。
P.101
身體硬朗又有孩子願意克紹箕裘,李松林的好福氣羨煞許多傳藝無人的藝師。
P.100
(左上)鹿港黃宅「金銀廳」的活動木雕隔間,正、背漆以金、銀二色,經拆卸換面,可適用於喜、喪不同場合,其妙手巧意獨一無二。(李松林提供)
P.101
(右上)李松林作品「獅對」。
P.101
(右下)李松林作品「水月觀音」。
P.101
(左)李松林作品「麻姑獻壽」。

身體硬朗又有孩子願意克紹箕裘,李松林的好福氣羨煞許多傳藝無人的藝師。(黃麗梨)

右下)李松林作品「水月觀音」。(黃麗梨)

李松林作品「水月觀音」。(黃麗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