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合作,影像敘事新語言
美術館的策展初衷立意深遠,民間的小型展覽多則以創意見長。尤其離開商業色彩濃厚的台北,也有了更多容許實驗的空間。
近十年前,攝影家李旭彬選擇在藝文氣息濃厚的台南,成立了「海馬迴光畫館」,如今,這個以推廣攝影、攝影教育為主,結合藝廊、教室、暗房等功能的複合式空間,已是許多攝影文化重要的案發現場。
國美館展覽組組長蔡昭儀提到,作為當代重要的技術、媒材,攝影是藝術,是許多當代藝術家汲取創作靈感的來源,也是重要的文獻來源,被廣泛使用於各類型展覽。
只不過,面對攝影善於捕捉情境、氛圍,卻無法精準闡釋事件的特質,多次策劃攝影展,李旭彬跳脫攝影本體論的侷限,他嘗試結合錄像、裝置藝術等異質媒材,幫助呈顯攝影家幽密的心靈風景,以及影像背後的文史意涵。
「攝影師就是說故事的人,故事要怎麼說,才是重點。」李旭彬這樣說。2016年,在台南吳園舉辦的「見證二二八──台南區二二八受難者影像展」便是一例。看似命題沉重的歷史展覽,卻跳脫訴諸悲情,選擇逆向操作,以「人」為線索,拉近觀者與被觀者的距離。
展覽現場,不再是乏善可陳的大圖輸出、年表資料,化身展覽平台的老家具,錯落在結構破碎的展場空間中,上頭陳列受害者的書面文獻、歷史照片與家屬錄音等文獻資料,藉由營造出每個受難者的私密空間,由攝影家潘小俠所拍攝下的受害者家屬肖像,恰如展場中的「刺點」,輻輳出美學張力。
近年在海馬迴光畫館所展出的林柏樑、王有邦的個人展,所帶動的效益與熱烈的迴響,更是讓他津津樂道。
李旭彬認為:「每個攝影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故事與合適的切入點。」成名甚早的林柏樑,早年師事席德進,是台灣重要的攝影家,曾拍過周夢蝶、葉石濤、七等生等重要文學家;不過,在這場個展以前,他已沉寂約廿年。
為了引導大眾瞭解人物肖像的意義,李旭彬運用錄音、錄像等方式,協助林柏樑講述影像背後的故事,另外費心設計展覽的導覽手冊;手冊外殼是5×7相紙的鐵盒,內容復刻了昔日林柏樑與席德進通信的明信片,以及在報章雜誌上的歷史報導,李旭彬再仿擬書信筆法,將一封看似寫給林柏樑的信,作為展覽序言,手冊猶如引子,整個展覽,就如同攝影家的人生備忘錄。
這個小型個展大獲成功,除了吸引到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注意,邀請移師至高美館再次展出,攝影家的名聲也藉此重振。
背景截然不同的素人攝影家王有邦,24年來,自發性地以屏東好茶部落為題,紀錄下由於天災之故而崩塌的部落古道,以及族人為了重建回家之路的點滴。李旭彬選擇以手繪的方式,在展板上按等高線重現古道的高低起伏,相片則放在風景真實所在的位置,「來到展場,就等同可以把『回家的路』走過一遍。」李旭彬說。
種種創意也獲得不少肯定,台新藝術獎評審給予正面評價,表示展覽突破紀實、肖像等類型攝影在美學上的侷限,並轉換成參展觀眾可實際參與的文件與線索。展覽也獲邀到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國美館再次展出,高美館尤其青睞,首開先例,討論將攝影作品連同策展企劃,一同收入典藏的可能。

海馬迴光畫館展出盧昱瑞「魷釣船個展」,相框模擬由舷窗眺望大海的情境,藉此重現攝影家的海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