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市是台灣中部的文化古都,曾是繁華的政治、貿易重鎮,也是一個省轄市;爾後因時運不濟、「家道中落」,被降格為縣轄市。
當機運和貴人相繼離去,「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彰化,如何尋找它的「第二個春天」?
如果你沒去過彰化市,總也曾經路過、或聽過彰化銀行吧?
彰化銀行是臺灣省唯一以城市命名的銀行,一○二家分店遍佈全臺各地,與第一、華南銀行,並稱全國三大商業銀行。
彰化位於嘉南平原上,自古為富饒之地。彰化銀行就是由當地幾位地主集資設立。
他們明的是做穩賺不賠的金融生意,暗中則資助熱血青年進行抗日活動。彰化幾度成為揭竿抗日之地,被稱為「惡化市」,是最令日本當局頭痛的都市。
除了在臺灣早年的政治上佔一席之地,彰銀對早期的美術發展也有「推波助瀾」之功。它以高價收購畫作,鼓勵、資助作者繼續創作。
彰銀創建於彰化市的彰化街上,後因北鄰臺中逐漸興起,成為中部的政經中心,乃於民前二年將總行遷至臺中。
雖然如今彰銀總行已不在彰化;在行政區中,彰化不過是個縣轄市,但四處矗立的彰化銀行,仍為彰化曾有的繁盛做了見證。

圖1.:一隻公雞在南瑤宮前的神輿上小憩。(楊永山)
從省轄市「降格」為縣轄市
彰化市面積六十六平方公里,舊稱「半線街」,當地原為山胞巴布薩族所居的半線社得名。
它的繁盛始於清康熙年間。當時,福建沿海居民相繼東渡,到鹿港墾殖。鹿港舟車幅輳,成為臺灣三大門戶之一;其東鄰彰化也「沾光」而逐漸繁榮。
清廷於雍正元年在彰化設縣,並以彰化市為縣治所在地,自此它便成為臺灣中部的政治中心。
臺灣光復後,彰化市因位於山線海線鐵路的交會點,也是中部最重要的農產集散地,遂升格為省轄市。
孰料「有時星光,有時月光」,鹿港淤塞後日漸沒落,失去「靠山」的彰化亦每下愈況;加上市區狹小,又無腹地,發展潛力有限;且臨近的臺中後來居上,取代它的政治、經濟地位,彰化市人口外流,一蹶不振。
民國卅九年,臺灣實行地方自治,重新調整行政區域,規定人口在五十萬以上;或政治、文化、經濟地位重要且人口在廿萬以上的城市,為省轄市。當時彰化人口不到五十萬;政治、文化、經濟地位又已被臺中取代,被「降格」為縣轄市。

圖2.:「人小鬼大」!?——城隍廟裏魁梧的七爺和身旁的小不點相映成趣。(楊永山)
物換星移,美人老矣?!
當年彰化誠然風華絕代,如今卻呈「美人遲暮」之態。老一輩撫今追昔,不勝唏歔。「彰化市昔有『穀倉』之稱,古早還是有名的布市,以批售棉、紗布為主」,八十多歲的醫學博士蘇振輝回憶往事:「火車站前的那條街,日據時代幾乎全是布行;五金業也很蓬勃,製造的空罐頭還外銷歐美呢。」
彰化士紳呂俊傑指出,當地文物教化頗見規模,清代科名題名碑中之臺灣進士有卅一人,彰邑就佔了八人;清代全臺詩文社有卅四個,彰邑佔了十六社。
彰化人以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為榮;整個城市也瀰漫濃郁的古風。
表現在人身上的特質是:老成持重、行事謹慎,慣採「穩紮穩打」的做法。
舉例而言,彰化是工商城市,以小五金、布業為大宗,但泰半是小型商號或工廠,唯一的大廠臺化公司是「外地人」王永慶投資建立的;彰化人做生意向來保守,沒有十成把握,寧可「按兵不動」;彰化市地價的平穩,也是全省有名的,土地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漲價,也不隨便跌價。

圖3.:關帝廟樑上的雕龍,古雅質樸。(楊永山)
二大娛樂——運動與看電視
節儉是彰化人的一大特色。據說廿年前,彰化訂報率比一般都市低,原因是好多人家,合訂一份輪流看。
彰化有臺灣歷史最久的女中——彰化女高。該校素以校風嚴謹著稱,有人打趣它是學生「頭髮最短、裙子最長」的女校。
保守的個性也呈現在休閒生活上,「想找聲色犬馬,請到別處去!」彰化市的茶室、酒廊、歌廳、舞廳因生意清淡,多被迫關門。說來令人難以相信,彰化人最流行的娛樂:白天是運動,晚上是看電視。
每天早上清晨三、四點,赴八卦山運動的居民絡繹不絕,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在山上打太極拳、慢跑、練劍、跳扇子舞、打球、溜鳥……,每天約有八千人參加「八卦山早覺會」,大家對這既健身又省錢的活動,十分樂在其中。
在藝術活動上,彰化也承襲古音。
傳統的北管戲曲團,彰化市有廿來個,最著名的梨春園,據邱坤良、王振義等學者考證,已有二百年歷史。在清代,它是彰化北管的「四大管」之一。

圖1.:陳駿青市長因政績突出而獲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楊永山)
梨春園樂聲飄揚
梨春園是個業餘劇團,團址門楣有聯曰:「梨白桃紅三月遍開歌舞地,春來秋去四時不斷管絃聲」,隱約透露了它的「中心思想」。
這個團體的成員約五十人,最「少年」的四十歲,最年長者七十六歲。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包括老師、生意人、公務人員、泥水工……,每天吃過晚飯,就趿著拖鞋,到園票戲,數十年如一日。
「北管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戲曲之一,源自中原,故叫北管,與源自福建的南管對稱。它的內容繁雜,除閩南語系或客家語系的戲曲外,幾乎都屬於北管」,梨春園主持人葉阿木說。
「古早時代沒什麼娛樂,富貴人家為了杜絕子弟嫖、賭、飲酒,便鼓勵他們學北管;一旦入迷,就沒工夫到外面𨑨迌。由於在早期這是文人雅士和富貴人家的娛樂,許多老百姓也喜歡來唱唱、附庸風雅一下,所以十分流行。」
如今年輕的一代忙著求學、做事,少有閒情和耐心來學這頗為「費工夫」的藝術,唯有老一輩獨撐場面;雖然偶會湧起「後繼無人」的感慨,他們還是興致勃勃地票戲。
幸好「英雄仍有用武之地」,每逢迎神賽會或人家辦喜事,這些阿公阿伯都會「嚴陣以待」勤加練習,然後興高采烈地登場表演。前二年曾在臺北藝術季中大出鋒頭。
彰化還有許多「有形的古風」——古蹟。

圖4.:無論在彰化市街的那一處,都能遙見八卦山大佛。(楊永山)
八卦山大佛名聞遐邇
彰化的古蹟十有八九仍保有木造土埆建築的本來面目。
彰化市公所是全省唯一設有「寺廟管理課」的地方政府。該課專司規畫古蹟、寺廟的維修工作,成員八名,每年由公所編列新臺幣八百萬元的經費。
彰化古蹟頗多,較富盛名的有:八卦山、孔廟、南瑤宮、紅毛井、節孝祠……。
八卦山原名定軍山。傳說是雍正年間,巡撫倪象愷平大甲番林武力之亂,曾駐軍於此,故名「定軍」。嘉慶年間有個知縣胡應魁,鑑於此山峰巒秀拔、形似八卦,乃改名為「八卦山」。
登八卦山,近可俯瞰全市,遠能眺望太平洋,使「定寨望洋」成為彰化著名景觀之一。
名聞遐邇的八卦山大佛是如來佛身,慈眉善目、法相莊嚴,高七十二尺,是亞洲頗具規模的大佛。
全臺的孔廟不下四十座,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首推臺南孔廟,其次便是彰化孔廟。

圖2.3.:「台化」是彰化市內最具規模的工廠;圖2.為環境幽雅的女工宿舍,。(楊永山)
彰化孔廟不遜臺南首學
這座在雍正四年興建的孔廟,規模、歷史雖居次,但建築之精美,不遜臺南首學。當年,它由知縣張縞所建,是彰化的「儒學堂」。爾後歷經天災戰禍的摧殘及重修,終在民國六十二年,在東海大學教授漢寶德主持下整修,三年後終於還它原來面目,耗資新臺幣二千萬元。
廟前牆上鑲嵌的萬仞宮牆石碑、戟門的龍雕石鼓、嘉慶年間的古鐘,還有崇脊飛簷、丹楹粉壁,使整座建築看來古老莊嚴。
在廿世紀亮麗陽光的照耀下,孔廟顯得特別幽深安靜,只有枝丫彎曲、綠蔭濃密的老榕樹在風中呢喃,配合啁啾鳥聲,訴說著煙塵往事。
孔廟人跡罕至,偶爾會有老公公憩在石椅上拉胡琴、唱小曲,或吟哦詩詞。聽!一位長髯飄飄的老人唱道:「舊酒沒,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閒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另一個阿公趕緊唱和:「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孔廟向南走,就到了彰化最「熟門」的古蹟——紅毛井。

圖3.是廠內研究員以離子層析儀,分析化學離子。(楊永山)
紅毛井「生意興隆」
紅毛井所以「熱門」,是因它與居民生活相結合、使用率特別高。
它是臺灣中部碩果僅存的荷據時代古井。據說紅毛井原是我先民所鑿,不過在荷人據臺時,有許多傳教士和士兵前來汲水,所以又稱「番仔井」。
這個「土潤泉豐湧、地靈水淨甘」的活水源頭,三百年來不曾乾涸。為便於汲取,目前已裝上抽水馬達。由於它甘美清冽,取水者甚眾,市民常開轎車、騎鐵馬或散步來排隊取水。白色、一加侖裝的塑膠桶靜靜地大排長龍,十分有意思。
「這井水經過檢驗證實不含石灰質,沏起茶來特別讚!」一位推著滿載水桶的嬰兒車來取水的民眾說。
由於排隊、搬運太浪費時間,有人靈機一動,經營起新興服務業——賣水。職業賣水人每天在固定時間把訂戶的水桶裝滿送到。
收費行情呢?「費用依路程遠近和地理位置而定,同一地點,若住底樓的一桶十五元,二樓就要廿元,三樓以上則得廿五元了,可是生意還是好得很喏」,市公所工程技士余文彬說。
彰化市民「飲水」之餘,不忘「思源」,還在紅毛井邊建一小龕祀拜,奉祀土地公。
與紅毛井的小廟相較,南瑤宮可就是「大巫見小巫」了。

圖1.:遛鳥人把鳥籠懸掛在視野寬廣之處,也算是對籠中鳥的「體貼」吧。(楊永山)
南瑤宮香火盛,可列名排行榜
南瑤宮俗稱彰化媽祖廟,建於乾隆三年,是一磚木造的宮殿式建築。
據傳,乾隆年間有位叫楊謙的青年,從老家嘉義到彰化謀生,在南郊的窯廠工作。他篤信佛教,把自家奉祀的媽祖香火供在工寮,並多次在夜裏看到五彩霞光,而且靈跡一一顯應。附近善男信女於是捐地築廟,原名「南窯宮」,後因「窯」字不雅,改為「南瑤宮」。
「南瑤宮香火之盛、信徒之多,可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和新港奉天宮相提並論」,當地居民很驕傲地說。
節孝祠在乾隆年間創建,本是為了奉祀在當時一次叛亂中殉節的女子,後來便將歷代的節婦合祀其間。節孝祠建築雖質樸,卻有一分典雅細膩之美。
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泰半會出產膾炙人口的小吃,彰化也不例外。
在「展開攻勢」前,當地居民總會善意地提醒外來客:「最好淺嚐即止,每樣吃一個恰恰好!」言下之意是——彰化小吃花樣多,有得你慢慢吃的。

圖2.:施工中的體育館圓形屋頂。(楊永山)
彰化三寶:貓鼠麵、肉丸、爌肉飯
貓鼠麵、肉丸、爌肉飯,並稱「彰化三寶」。
初聞「貓鼠麵」,頗令人起雞皮疙瘩,不知會吃到什麼?其實「貓鼠」只是老板的綽號。
說來貓鼠麵攤已有五十多年歷史了,以前的老闆個子小、頭腦靈活,左鄰右舍都暱稱他「老鼠」(閩南語和「貓鼠」同音),他煮的面就以「貓鼠」為名。
「其實它跟一般擔仔麵沒兩款,唯一的差別在湯頭」,現任老闆陳昭漢強調,湯是用灰蛤、大骨、扁魚、蔥、蒜、肉臊熬成的,吃來特別鮮腴。
沿著貓鼠麵店所在的陳稜路往下走幾步,就是彰化肉丸老店。飽滿、半透明的肉丸皮油亮晶瑩,還隱約能看裏面淡紅色的餡。
肉丸的皮十分柔韌,是在來米磨粉後,加蕃薯粉、樹薯粉製成;肉餡是醃漬的後腿肉、麻竹筍、香菇、紅蔥頭等;最具特色的則是調味醬。
「醬由白芝麻、花生和糯米做成」,老闆楊避端說:「白芝麻比黑芝麻價昂但味美,但炒時要注意火候,等它呈金黃色後,冷卻磨粉,再加其他作料,才能香而不焦。」
第三「寶」爌肉飯,則在另一個著名的小吃街——中正路上。它的爌肉香而不膩,十分適口。
彰化市還有許多小吃攤,常令行人「聞香止步」,著名的有肉粽、粿仔湯、肉包、虱目魚米粉、大豬腳、涼丸、大元_糬……等。

圖1.:「燒燒一碗來」,貓鼠麵湯頭比一般擔仔麵鮮腴,趁熱吃最美味。(楊永山)
布袋戲偶的出生地
許多人行經中正路時,都會驚喜地在一家佛具行發現熟悉的布袋戲偶。如:「雲州大儒俠」裡,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藏鏡人」和溫文儒雅的「史艷文」;「三國演義」裏的紅面關公、「西遊記」裏的豬八戒和孫悟空……。
許多著名的布袋戲團,如「亦宛然」李天祿、「小西園」許王及黃俊雄的戲偶,原來都出自彰化徐家。
八十多歲的老主人徐析森本以雕刻神像為主業,有回替黃海岱(黃俊雄之父)仿製了一批唐山的老戲尪仔,由於手藝精巧,其他劇團紛紛訂製。如今徐析森的三個兒子也繼承衣缽,闖出響噹噹的字號。
一般說來,製作布袋戲偶的程序是:先在紙上繪圖,然後用粘土捏成模型,確定後再用量輕而易雕的梧桐木照模雕刻、挖洞裝五官、用砂紙磨面、以彩漆勾勒細部、裝鬚毛、換上內衣、配手腳、梳頭裝頭冠,等配好外衣服飾就大功告成。做得精巧的,還會眨眼、張嘴,十分逗趣。
一般布袋戲偶依手工精細與否,售價約在臺幣一千至三千元之間,戲團專用的收費則更昂。

圖2.:油亮晶瑩的彰化肉丸,令人食指大動。(楊永山)
路況最差,蔚為特點
彰化還有一個「羞於見人」的特點——道路差。有個笑話說:有人坐車打盹,突然車子搖來晃去被震醒,不用猜,一定是到彰化了。
另外,此地海拔低、排水系統不健全,道路經常積水,每逢豪雨,便成水鄉澤國。
道路殘破加上積水,使彰化在廿幾個縣市消除髒亂考核中,經常敬陪末座,因而有「髒化市」之譏。
三年前,陳駿青市長上任,就將消除髒亂列為第一要務。
他在一年中翻修舖設四百多條舊路、開闢六條新路;建大埔山區截水溝,疏溝洪水,……消除髒亂考績因而由最後一名躍升為全省冠軍,令人刮目相看。他也以這份成績,當選民國七十二年十大傑出青年。
陳駿青並不以此為足,他真正的目標是恢復彰化昔日的光榮。
「像彰化這種腹地狹小的老城市,若想發展,一定要在市區開新路,及合併附近衛星鄉鎮,才能產生新的都市型態」,陳市長說:「但要合併其他鄉鎮就必須有足夠的條件,才能吸引它們與我們共乘一條船。」

圖3.:職業賣水人在紅毛井汲取甘泉,再分送訂戶。(楊永山)
追求「第二個春天」
因此,他積極興建公共設施,並向省府爭取補助。目前已動工或籌畫中的有:中正公園、體育場、金馬外環道路計畫……。
市內到處可見的「施工中」牌子,透露了彰化追求「第二個春天」的迫切想望。以目前的情勢來看,似乎已有繁花將發的態勢。

圖1.為佛具店櫥窗陳列的戲偶和精美的鳳冠。(楊永山)

圖2.:彰化北管「梨春園」的票友,每晚勤練不輟,數十年如一日。

圖3.:徐家長子徐炳根正在雕刻布袋戲仔頭,由於慢工出細活,一天頂多雕三個。(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