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琴」
出生在台南後壁的林宗範,小時候會跟著阿公到牛墟市集逛逛。一旁樹下,老人家們聚在一起彈琴、拉弦、唱歌,勸世歌、乞丐調等一首首台語歌謠,唱進林宗範的心裡。小學三年級的他,萌生了想彈琴吟唱的念頭,可是一把琴近千元,懂事的林宗範沒想過跟父母伸手,倒是打算自己動手做。他跟鄰居伯公借了把大廣弦,自己摸索研究,用路邊蒐集來的材料,敲敲打打、又鋸又磨,幾周後真做出了一把殼仔弦。
雖然音不準,但也有幾分樣,林宗範帶著自製的樂器,開始跟著老人家學彈唱。林宗範人機靈又肯學,他仔細聆聽每把琴彈奏出的音色,向長輩們請教,不斷累積對傳統樂器的認識。不同木材的特性,樂器結構尺寸對音色的影響等,老人家們傾囊相授,提點各種眉角。他一邊摸索製琴,一邊學,小小年紀就已經做出殼仔弦、大廣弦、三弦,國中時還做出了第一把月琴。
越做越有興趣的林宗範,退伍後不像農村的年輕人只想去城市工作,而是選擇留在後壁,把自家工寮改造成月琴工作室,彈琴、做琴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蒐集老屋拆建的木材、老舊牛車來製琴,林宗範表示,舊料水分乾燥,品質穩定;就像歐洲製作提琴會使用當地的雲杉,用台灣的木材做台灣的琴,對他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手工製琴費時費工,一把要價好幾萬元,難免遇到只在乎價格,一見面就砍價的客人,但林宗範從不接受。林宗範表示,人們只看到價格,卻沒看到背後的付出。從找好木料開始,一批舊料實際能用的部分十分有限,他還會去了解木頭背後的故事:用一生顧宗祠的阿伯所種的扁柏,在阿伯死後也跟著枯萎;牛車主人、梁柱屋主的故事等,林宗範記下每塊木頭的故事,然後用心鑽研製琴的技術。他說這些木材都是別人悉心維護的,如果隨便對待,他的良心過意不去。要仔細構想如何運用,才能符合這塊木頭與種樹人的故事。每把琴都是他琢磨許久的作品,也難怪有時客人想買琴,得等上兩三年才能買到一把有緣份的琴。
林宗範認為,做琴的人一定要會彈琴,總不能做起來形狀是月琴,聲音卻像吉他,月琴各結構的尺寸、規格都有眉角。聲音很抽象,唯有懂得彈琴才能辨識音色的好壞。「創作者就是無止盡的進步,不會有覺得最完美的作品,而是不斷追求更好、更卓越,一直做到自己死去為止。」林宗範堅定地說。

林宗範自己摸索製作的第一把月琴,雖然已不能彈,但充滿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