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大學風貌正悄悄改變!走在校園中,或金髮碧眼、或鬈髮褐膚的外籍學生隨處可見;課堂上,以英文授課的課程從各專業領域到通識科目琳瑯滿目;上餐廳用餐,操「內地」口音的大陸交換生可能就在鄰座聊天;研究所碩博士名單中,來自越南、印尼、韓國的人數直線上升…
據教育部統計,近3年來到台灣攻讀大學及以上學位的外籍學生,每年以2到3成的比例大幅成長,2009 年共7,764位,分散在一百多所大學中,這些來自全球110個國家的國際學生為何而來?他們來台學到了什麼?又為台灣的大學校園帶來了怎樣的量變與質變?
台北中山北路5段上,沿著私立銘傳大學的階梯拾級而上,不時可見外籍學生身影,偶爾還會有對深邃大眼睛和你不期而遇,到了山腰的國際學院大樓,各國旗海飄揚,下課鐘響後,黑、白、紅、黃,各種學生在穿堂出入,耳邊飄過的則是英文、法文、日文和各種不知名語言。
場景轉到南台灣西子灣畔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的「台灣政府與政治」課上,十幾位洋面孔錯落在教室各角落,教授正以英文和學生討論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問題。一位法國學生對政大國關中心所做的民調提出質疑,他認為諸如「你自認為是台灣人,中國人,或兩者皆是?」的問卷題目不夠縝密,忽略了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之間的差別……。
事實上,這樣的場景已在全台各大學搬演了三年多。據教育部統計,全台灣招收外籍「學位生」超過100人的大學已有二十多所,台大、政大、成大更超過500人;再加上僑生、短期交換生、華語班外籍生、大陸生等,「外來學生」出入在大學課堂、社團、宿舍中已是常態風景。
外籍學生一波波前來,最早是源自政策鼓勵:政府自2004年推出「台灣獎學金」吸引各國優秀人才來台攻讀學位──外交部以邦交國為對象;國科會、教育部、經濟部甚至蒙藏委員會等,則以非邦交國人才為主,提供學士5年(包含1年學習華語及4年大學)、碩博士最長3 年的全額獎學金,每年共約400個名額,另每年也提供300名華語文獎學金。在重金吸引及各部會主動出擊下,逐漸打響「留學台灣」的名號,隨後來台外籍生即開始加速成長。

銘傳、義守的國際學院,大學4年全部以英語授課,外籍生可直接進入專業領域探索知識,也為本地生塑造一個全英語環境。圖為銘傳大眾傳播學程師生合影。
同時期,教育部在「大學國際化」政策下,自2005年起陸續提供各公私大學和技職院校補助款,再加上各校的配合款,皆以「學校獎學金」名義吸引外籍生。以銘傳大學為例,外籍生除可獲20%到50%的學雜費減免優惠外,依成績等級不同,每人每學期還可得到新台幣七千多到二 萬多元不等的金額;淡江大學部獎學金為4 萬元(私立大學學費一學期4~5萬元);企業辦校的條件更優渥,例如遠東集團所屬的元智大學不但學雜費、住宿費全免,每月還發給6,000到1萬元的生活津貼。
除了獎學金的誘因,近年東南亞經濟圈的崛起,使得各國商業、工業人才需求殷切,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則引發華語熱;而台灣在經濟、科技和高等教育上具有十足優勢,又是中華文化底蘊最豐厚的地方,順勢吸引了不少東南亞人才前來。
據教育部統計,2009年國際學生中,東南亞學生超過6成,就讀大學部和碩士者,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排名前三;攻讀博士的,則以印度和越南學生最多。
「許多人以為這些外籍生都是看在獎學金的份上才『屈就』台灣,其實是誤解。」教育部官員說,以目前的七千多名外籍生估計,扣除領有「台灣獎學金」的1400多位,及申請各校獎學金的二、三千位外,至少有4成是自費來台留學的。
「我喜歡旅行、想在海外讀碩士,而台灣的學費是法國的1/3,所以我就來了!」一位在高雄中山大學讀GMBA的法國研究生方恩儒說。來自馬來西亞的謝志彬在馬國取得大眾傳播副學士(相當於二專畢業),工作一年後,覺得在不景氣年代學歷就代表保障,便申請修習高雄縣私立義守大學和大馬新紀元學院的「雙連學位」,大學畢業後還打算再攻碩士。斐濟的第三代華人周淑英則是想把中文學好,而曾在大陸工作半年的她,不喜歡中國保守、封閉的社會氛圍,因此選擇自費到台灣完成大學教育。

據本刊訪談,外籍生對台灣教育滿意度最高的是設備完善、圖書資源豐富及友善溫暖的校園氛圍。圖為銘傳大眾傳播學程的攝影棚。
外籍生來台,究竟學什麼最熱門?課程該如何安排?要以中文或英文授課?
以目前實況來看,除了少數學校及科系要求外籍生必須具備中文能力外,其餘多半採取英文授課來因應國際學生需要。其中台北的銘傳和高雄的義守特別成立了國際學院,大學4年全部以英語授課;其他大學則是將國際學生分散在各科系,以增設英語課程或專班的方式來滿足所需。
平心而論,以一個完全無中文基礎的外籍人士來說,來台頭一年積極學習中文,日常生活的一般對話或許不成問題,但要能達到聽懂大學課程,或是和老師討論互動的程度,並不容易,更何況還要以中文讀和寫!
然而,台灣非英語系國家,在大學普設英語課程,雖然可能方便學生,卻難倒了一堆老師。
政大國際事務辦公室主任陳樹衡表示,建構英語課程是漫長且艱鉅的大工程,政大算是國內最早推動國際化的大學,10年來陸續開設了五百多門英語課程,但仍不敷外籍學位生的需求。
「主要困難在於授課老師的意願。」陳樹衡表示,雖然多數師資都在歐美取得文憑,但用英文讀寫是一回事,要以英語開課、即席應答又是另一回事,教師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備課,面對外籍學生的多樣化背景,心態上若沒有隨之調整,難免受到衝擊。至於授課品質,用英語也處處受限,例如要說明細微處或舉例時,總不如用中文這麼通透,特別是當師、生雙方的英文都不甚了了時,那種辭不達意的窘狀,就更令人挫折了。
這也是為何政大大學部原本開有國際學程的6個系(包括外交系、新聞系等),後來因教授意願低落、無法開出足夠的必修課而紛紛退出,目前只有企管系、經濟系還能勉強持續。未來學校的策略,是將英文授課集中在亞洲管理、國際事務、兩岸事務等研究所課程中,以減輕一般師資的負擔。

近5年來台外籍生統計
有鑑於台灣師資英文授課的瓶頸,義守國際學院採取了不同的策略──自2009年9月開始招生的3個新科系「國際企業」、「國際財務」、「國際觀光」,除了通識課程外,專業科目一律重金禮聘來自歐、美、亞各地的外籍老師授課。
「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覺得來台灣念大學,要比去美、英、澳洲念還好,但學費卻只有美國的2成!」義守國際學院院長、來自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的葉樂熹說,在亞洲崛起的年代,台灣有極佳的條件做為吸引西方人前進中國的門戶。以他過去十多年來在亞洲和歐洲各國遊走任教的經驗來看,義守的環境堪稱傲視國際,外籍師資也相當優異(目前國際學院有7位外籍老師,整體師生比約1:18),他有信心可將義守打造成一所亞洲頂尖大學。
葉樂熹表示,全球運籌時代,要培養國際商業領導者,語文是第一關,可惜他看到一般「海歸派」學人的英文能力並不突出,因而義守特別重視語文培養,創造各種媒介讓學生「浸泡」在英語環境中,比如規定大一新生一律住校,外籍教授在晚間會輪流到宿舍進行「家教」,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趁機提問,所有課程也都錄影放在學校網路上,方便學生隨時複習,潛移默化地習慣以英語做思考和表達。

銘傳國際學院中的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各國學生交往互動頻繁,無形間形塑了廣闊視野和人脈。圖左至右為蔣家慕、田嘉蕾、巴祐寧。
進一步看,以英文或中文授課的背後,其實牽涉到各校的國際化定位。
翻開各校外籍「學位生」主修的科系,以商業、企管為大宗,工程、製造業的應用科技次之,人文藝術科系排第三。
以銘傳為例,國際學院共有國際企業、國際貿易、大眾傳播、資訊、觀光和電子工程等6個學程,其中就讀國企和國貿學程的,就佔了所有外籍生的57%;淡江的英文專班開設在國貿系中;政大大學部的國際學程也只有企管、經濟2系。這個現象不足為奇,因為這都是可以靠各種數據及模型補足、「語文」含量稍低的課程。
從外籍生選擇來台進修國企、國貿等「全球主流學科」的現象來看,目前多數大學仍是以「迎向世界,讓世界走進來」做為國際化的定位;至於要藉由強調本土經驗的社會人文科系主動出擊,「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則顯然力有未逮。
來自中美洲聖文森的蔣家慕,2007年拿到5年的「台灣獎學金」來台進修。在聖文森有副學士學歷、已有多年廣告工作經驗的他,原本就讀政大廣告系,讀了一年後因為許多以中文授課的課程「有聽沒有懂」,毅然轉學到排名較後段、但卻設有國際學院的銘傳大傳系。他覺得轉學後最大的收穫是破除了語文障礙,直接進入專業領域,並且和國際學院中的各國學生交往互動、擴大了見聞與人脈。
蔣家慕的好友、來自非洲布吉納法索的巴祐寧主修國際企業學程,他也認為到銘傳除了進修專業知識外,最有價值的是與各種異文化背景的人來往共事,這正是國際商業中極為關鍵、但在一般課堂中卻學不到的「實戰智慧」。由於銘傳外籍學生來源分散而管理集中,很自然地融入多元文化的洗禮。

2009年來台攻讀大學及碩博士學位的外籍生共7,764位,未來放寬外籍生比例上限(目前為10%)後,預料外籍生人數更將大幅成長。圖為高雄義守大學校園一景。
一般而言,外籍生或因語言隔閡、或抱持「過客」心態,較少有機會參與學校事務,無形中失去了融入和深入台灣社群的機會。有鑑於此,國際化已10年的政大,於2009年成立了「國際學生學會」,希望藉此為外籍生和台灣社會搭起一座友誼之橋。
來自布吉納法索的政大國際學生學會會長薩威飛表示,他們的目標有3:首先做外籍生和台灣師生的溝通橋樑,所以歡迎台灣師生參加;其次是各種資源的串連整合,包括外籍生和台灣生、在台的各個國際社群和學校整合等;第三則希望為學校搭起和當地社區的橋樑。
具體的作法,包括要辦一份雙語刊物──NCCU United──讓校內師生和外界人士瞭解他們的動態;也將成立一個學生支持團體,包括服務外籍生的食衣住行和文化適應等各種問題,若台灣學生有需要,他們也樂意分享資訊、提供協助。此外,舉辦工作坊、演講、研討會等,舉凡能促進多元文化的瞭解、提升師生和台灣民眾國際視野的活動,他們都願積極參與。由於學校經費有限,他們將向外尋求企業贊助,或以合作伙伴的方式來推動。
「來台讀書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成立了這個社團!」來自美國、擔任副會長的紀博善說,他在美國讀的是英語和國際研究雙主修,因為對亞洲有興趣,三年多前申請到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贊助來台灣,在宜蘭的小學教了一年書,之後專心學中文並申請到教育部的「台灣獎學金」,進入政大國發所碩士班,主修台灣研究。紀博善認為自己和台灣很有「緣」,也很滿意台灣的學術環境,而參與國際學生會更是跨出課堂外難得的學習之旅,他非常開心。

台灣獨特的歷史脈絡、現代化經驗和中華文化傳承,將是打造國際化課程的最佳素材。圖為中山大學的孫中山和蔣介石塑像。
據記者走訪南北5 所公私立大學、約50名外籍生所得,雖然部分學生小有抱怨,但整體而言對台灣教育多半肯定。滿意度最高的部分,包括學校的設備完善、圖書資源豐沛,例如義守的大傳系外籍生,對學校攝影棚或器材的借用既充裕又方便讚譽有加;政大、淡江、中山的圖書資源豐富、學術演講也多元精彩,對研究生而言是很大的助益。
此外,各校對外籍生的貼心照顧:包括台灣本地生的個別「認養」制、接機及宿舍安排、設立外籍學生顧問等措施,以及隨處可得的滿滿人情味,都讓離鄉遊子分外窩心。
「師生比高」、「老師親切開明」,也是多數學生稱道的一環。
「會計是比較難的科目,在台灣我敢問老師,老師也會很有耐心的解釋給我聽,」淡江國貿系大一英語專班的康莉雅說。
「在美國,一間教室500人,你只有1/500的機會可以問老師;這裡只有30個人,學生可以和老師建立密切的關係。」美國出生的華裔子弟李振嘉也對義守的師資很滿意。以前不愛讀書的他,來義守後因為成績優異、英文又溜,自信心大增而變得積極用功。
當然,來台求學可以大大提升中文能力、認識中華文化,也是大多數人的收穫。
「以前我家鄉有不少生意人,但我感覺他們是完全不同的人種,從來不會想和他們說話,」來自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的田嘉蕾說,現在已無這種隔閡,走在路上,她可以自然地跟此地台灣人互動來往!
獨特的台灣亞洲經驗綜觀多數外籍生對台灣教育的正面評價,多圍繞在設備環境、資源、語文、老師親切等,但對於學術殿堂的核心──知識的激盪創新,學術能量的提升──讚賞相對較少。面對高等教育的全球競爭,不免令人擔心,台灣究竟有何不可取代的優勢?
「我們的強項,應該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建立了獨特的台灣經驗,或說是一種廣義的、中華文化的現代化經驗,」多年參與政大國際化工程的華語文中心主任張上冠認為,政府的政策和各校的國際化方向,都應再做思考:國際化並不等同英語化,或一味師法英語系國家,而應該針對全世界,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以及台灣現代化的經驗。
「比如台灣文學研究所、中文系、商管學系、政治學等,應思考可發展哪些具有文化或地緣特色的課程,讓外國學生覺得『非來台灣不可』;而不只是開設標準化的經濟學、行為科學等到哪裡都可以學到的課程,」張上冠強調。
「說到底,要讓國際人士認識台灣或中華文化,華語是一個重要媒介。」中山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印永翔也有同感,兩人都認為,若政策上不要求外籍生華語的入學門檻,大學很難做到真正的國際化。印永翔舉例,中山「鎮校之寶」余光中教授文學造詣之高和學問之淵博,文學院學生如果不懂中文,又如何能領略他的詩?又怎能親炙大師風範?
「台灣研究」打造新賣點台灣的「文化本錢」,反映在來台讀中文碩、博士研究生的身上,分外明顯。
來自印尼的淡江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伍妍麗,來台前已在國立印尼大學(印尼頂尖學府)漢學系任教20年,在印尼政府鼓勵下申請到為期3年的台灣獎學金,由於台大、政大中文所偏重艱澀的古典文學,她選擇了實用導向的淡江中文所。
來台2年多,她對「文學社會學」、「中國歷史與文學整合研究」等課程特別有心得,對淡江師資的評價也很高。她認為自己中文程度不足,但身為印尼第一位來台進修的拓荒者,她全力以赴,不但中文寫作能力精進,相信回印尼後也將帶給當地漢學界許多新的視野。
印永翔說,其實不只是文史類,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台灣都有獨特的華人觀點和經驗。他帶第三世界學生去參觀竹科、中科、南科時,學生眼睛都睜得大大的;帶比利時、奧地利的學生去參觀中船時,也讓他們大開眼界。這些台灣一步步走過的經濟發展經驗,若能加以整理詮釋,都將是極佳的學術「賣點」。
高等教育力拚國際化,不僅是為教育產業尋找出路,更是國家廣結善緣、擴大影響力的重要一環。眼看外籍生持續增加、在全台各角落開花結果,但相較於香港、新加坡,我國因起步較晚,要想打造「留學台灣」的金字招牌,需要更悉心的耕耘。而如何在向外招手、力求「近悅遠來」的同時,也能夠反觀自身、挖掘自己的價值,更是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