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以卅年為一世。過去卅年來,自由中國臺灣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社會,許多當年「披荊斬棘」、「開疆拓土」、為我國經濟奠基的企業家,都已到了交棒的時候。
接棒的第二代,自是比上一代幸運得多,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家業又已有基礎,在新的時代和環境中,他們以新觀念和新方法,為舊企業注入了新生命。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企業已漸走向股票上市、經營權與所有權分立的新經營模式。但是,一來把家業「傳續子孫」的傳統觀念,一時尚難完全消除;二來有些企業家的第二代確實相當優秀,因此仍有不少第二代接掌了祖業。
目前活躍在商場的企業家第二代,一般年齡在四十歲上下。與上一輩相較,他們多受過完整的現代教育,且多學有專長,因此較重視制度,也更講究做事的方法,加上年輕人的活力與衝勁,多能為祖業開創新的局面。以下介紹幾位代表性的人物:
圖3:張道炷是黑松飲料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鐘永和)
徐旭東以新作風為遠紡迭創佳績
遼東紡織公司總經理徐旭東,是企業界的後起之秀。在他掌舵下,前幾年舉世經濟不景氣時,遠紡仍能每年刷新外銷紀錄,貢獻率居全國之冠。今年景氣復甦,遠紡第一季盈餘已達新臺幣二億四千萬元,預計全年盈餘將超過十億元。
遠紡創於民國卅一年,是國內第一家擁有從紡紗、織布、印染到製衣一貫作業的大廠,在紡織界向以歷史久、規模大著稱。
徐旭東的加入,為遠紡帶來許多「震盪」,也因此造成一番新氣象。他是遠紡創辦人徐有庠之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碩士,家學淵源加上豐富的專業知識,使他特別長於管理。
例如他在高級管理階層中,增設許多平行主管,達到了以下的效果:一方面受拔擢的新人願意全力施為,以報知遇之恩;另方面造成更頻繁的競爭局面(每個人都希望超乎群儕)。其中表現突出者,能獲得升遷、加薪等實質報酬,企業因此充滿活力。
遠紡原就有定期輪調制度,到了徐旭東手裡,則更發揮到極致。去年五月,他率領廿名高級主管「總辭」,經董事會重新任命他為總經理後,再重組管理階層。
「這是因為當時經濟不景氣到了谷底,亟需下『猛藥』提振士氣,所以我們藉改組來大幅易動人事,讓每個人由長期固定的工作中跳出來,引發面對新挑戰的危機意識和鬥志。結果成效良好,未來我們可能還會視時機採行。」徐旭東說。
圖1:台廣總經理馬長生和同仁討論節目的錄製。(鐘永和)
雖受蔭庇,但較難有完整的成就感
徐旭東承認,第二代受到的「蔭庇」很多,非僅不必親身體驗艱辛的創業過程,更重要的是,「自小能有機會接觸到許多身為企業家的父執輩,聽的、看的都比一般人多,可以減少許多摸索的時間。」他打比方說:「就像是墾荒,上一代全靠自己逢山開洞、遇水搭橋,第二代則已有一段坦途可走,較易達到更遠的境界。」
雖有幸能走一段坦途,但相對也得付出些代價——總會被拿來與第一代相提並論,而上一輩既能成就一番事業,必定並非等閒,這種比較常給他們很大的心理壓力。
「而且,做為第二代,很難獲得百分之百的成就感。」能力與成就已獲肯定的徐旭東仍然喟嘆:「總覺得這份成績不是自己獨力達成的。」
心理的滿足雖難達成,工作的壓力並未減少,除因時代不同,外在情勢較前複雜、多變,須隨時因應外,第二代還有另一個較棘手的問題——隨著企業歷史日久、規模日大,管理比以前困難;而且第二代的思想、觀念、作風,多少都與上一代不同,公司的一些老幹部無法接受……。
「大體說來,第一代經營者較重感情,第二代較重制度。」徐旭東說:「公司初創、『小國寡民』時,成員可以感情相結合;但企業規模擴大,要能讓大家覺得公平、合理,就有賴建立制度。」
圖2:勝大莊總經理李志仁既懂書法,又諳制筆。(鐘永和)
著重理與法,有心建立好制度
但制度的建立,並非易事,難免要經過一波波陣痛。
舉例來說,最近徐旭東要求各級主管,嚴格評定屬下考績,分數要有高下,以鼓勵認真、優秀的人才。為帶動風氣,徐旭東首先認真地為自己及八位副總經理評分,並將成績公佈。此事在遠紡引起軒然大波。
有些資深幹部認為:「我在公司服務這麼久,又身為副總經理,怎麼給我個乙等考績?!叫我今後在公司裡怎麼做人?!」
徐旭東說:「每個職位都有他的競爭層面,自然就會有高下,為什麼副總經理考績不能得『乙』?這回我也給自己打了分數,我給自己打的比某些副總經理低,因為我覺得他們一年來對公司的貢獻比我大。」
「技術上的問題,如要不要公佈?如何使分數更客觀?都可以改進。但嚴格考核每個人工作的成績,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徐旭東強調:「市場上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得採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把每個人的潛力激發出來。」
即使是對自己,他也認為,如果有天不能再帶動企業發展,就該「讓賢」。
他說:「雖然董事長是我父親,但這個企業還在一直成長中,不斷因增資而引進新的股東,誰都不一定長期擁有最多股權。第二代即使因家族關係,提早成為企業的經營者,還是得憑個人的努力與能力,付出相當的代價,才能安居其位。」
圖3:勝大莊製造的毛筆。(鐘永和)
高志尚將義美銷售重點由門市轉向批發
義美食品公司由一家小糕餅鋪做起,後以製造牛奶糖發跡,創立至今已有五十年,規模在國內食品界首屈一指。
義美的創辦人、現任董事長高騰蛟,從經營小店鋪時,就特別注重「真材實料」,他常說:「顧客只要吃了一口,就已決定以後還要不要上門。」因此義美產品的「內容」紮實,牛奶糖奶味濃,糕點乳味香,售價卻並不比別人貴,走的是「貨真價實、薄利多銷」路線,這也是義美幾十年來屹立不移的重要原因。
從一家小店,到成立分店,到設立牧場以掌握奶品品質,到成立貿易公司進口所需貨料,到設立工廠統一生產供門市銷售,義美的發展循序漸進,累積了極佳的聲譽及雄厚的資金。
爾後,市場情勢有所改變,各種品牌的糖果、餅乾紛紛上市,並透過廣告,快速而大量地推銷給消費者,義美此時不免感覺受到威脅,而思有所改變。此時適逢義美的第二代加入經營陣容,進用了許多年輕人,也帶來新的觀念與做法——重生產,也重銷售。
高志尚是第二代的核心人物,現任義美總經理。為加強銷售能力,他除在全臺各地廣設門市(迄今已有十七個門市部),並建立經銷系統,銷售重點由門市零售,進一步擴展為批發經銷。透過經銷網,義美食品在各地食品店、雜貨店、超級市場等均有代售,深入大城小鄉。
圖1:高砂紡織總經理周正剛看好文化事業的發展,投資設立金石堂書店。(鐘永和)
老觀念也能在新時代中行得通
為配合激增的業務及批發經銷方式,義美增建工廠,產制能耐久存的糖果、餅乾。門市則以銷售蛋糕、乳品等新鮮食物為主。目前該公司常態供應的產品達三百多種,仍走大眾化路線。
五年前,義美開始生產巧克力。巧克力屬高級糖果,公司中年輕一代希望採高價政策,一來可營造高貴的形象,再者所得利潤較高,可用以進一步改良品質。這個構想卻被董事長打了回票,他堅持:「成本廿元,頂多能賣廿五元。除了五元應得的利潤外,不許多要。」
「雖然有時我們也覺得上一代太過『老實』,不太能適應現代商場的風雲詭譎,但義美也就這樣走過來了,可見這種實在的做法,仍有其可取之處。」高志尚說:「售價既不能提高,只有還是『薄利多銷』了。」
由於國內市場總是有限,義美近來致力拓展外銷,主要目標在美國及日本。高志尚說:「目前外銷仍在起步階段,僅佔總營業額的5%,但我們會繼續努力——使義美成為世界性的食品,是我們的遠程目標。」
正如義美是食品業的長青樹,黑松則是飲料界的長期霸主。
圖2:金石堂書店書刊種類齊全、環境寬敞明亮。
張道炷善於借重專家
黑松飲料公司於民國十四年創立,以產制小瓶彈珠汽水起家,其間除在對日抗戰期間業務中斷過一陣外,始終穩穩地成長。尤其民國卅九年推出的黑松沙士,極受市場歡迎,迄今不衰,黑松也一直保持飲料界的領導地位。業界估計,黑松飲料的市場佔有率高達50%。
黑松由前董事長張文杞及現任董事長張有盛兄弟聯合創辦。張有盛已年屆七十,其子張道炷,畢業於臺大經濟系,現任黑松副總經理,是新一代的中堅分子。
幾十年來,黑松一直居飲料界的領導地位,張道炷說:「無論那個行業,排名第二、第三的,一定努力衝刺,期能爭取冠軍寶座;而第一名的,則極力捍衛,以保持優勢。黑松就經常處於防守狀態,作風也因此較為保守。」
在攻守的拉鋸戰中,隨著競爭對手與壓力的增加,黑松近年來除增加產品種類外,銷售策略也趨向活潑、創新。最明顯的例子是,推出加味汽水時,不打「黑松」之名,而以「吉利果」為品牌。
張道炷談起這樣做的用意:「飲料市場最主要的銷售對象是年輕人,年輕人喜歡新奇的東西,『黑松』是個老掉牙的廠牌,恐怕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因此我們接受專家建議,以『吉利果』的嶄新姿態出現。」
新一代的企業家較懂借重專家,一方面是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比較尊重知識,另方面則是:「現在有較多的企管顧問,能為企業經營提供建議,這是我們比上一代幸運的地方。」張道炷說。
圖1:三陽董事長黃世惠,開國人在美投資高科技工業之先河。
馬長生有心製作好節目,雖不叫座亦不灰心
臺灣廣播公司是今年金鐘獎「廣播戲劇節目獎」得主。這是民營電臺榮獲此項獎目的第一次。此外,臺廣還得到廣播綜藝節目獎,入圍的則多達五項,居所有民營電臺之冠。所有入圍及得獎節目,都是臺廣節目部自行製作的。
目前國內各民營電臺的節目,幾乎都採「外包」做法,電臺將時段出租,坐收租金,盈虧由外制單位自行負責。如此電臺可省掉許多麻煩,且穩賺不賠;但也因此較難管理,節目品質良莠不齊,大部份格調不高。
臺廣的第二代馬長生,在民國六十五年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農業新聞碩士學位後,即返國出任臺廣總經理。他的第一個工作重點是成立節目部,有心製作高水準的節目,輪流在所屬的五個電臺播出。
八年來,節目部的編制由二人增至八人,製作的節目也由每週一、二個增至近十個。這個成長速度實不能算快,因為自製的節目叫好卻不叫座。
這些節目不叫座的原因是:內容偏向知識性,是為知識份子準備的,而知識份子平時工作忙碌,有收聽民營電臺習慣者不多;平日有收聽習慣者又因層次不同,不喜歡這些節目,因此陷於「裏外不是」的尷尬處境。
馬長生卻不在意這種情形,照舊對節目部全力支持,他認為,父親時代打下的基礎,讓他有足夠的本錢在節目上做些改革,因此他並不急著回收。
他說:「聽眾的收聽習慣是慢慢養成的,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增加內製節目的比重。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做,一定會有愈來愈多的人注意到我們的改變。」
圖2:榮聯窯業總經理黃維祝強調「以身作則」,帶動員工士氣。(鐘永和)
李志仁致力改良傳統毛筆
勝大莊文化關係企業的李志仁,是文化事業另一範疇中的佼佼者。他承繼父親所創的勝大莊筆墨廠,發展成多元化的企業,除原有的筆墨廠外,還設立了藝廊、古玩中心、書畫研習班及二個門市部,業務欣欣向榮。
他最受人稱道的,則是對毛筆的改良,今年已第二度榮獲全國書畫協會「金爵獎」的制筆設計特別獎。
李志仁因家中經營筆墨廠,從小就與毛筆為伍,既習字,對制筆過程也暸若指掌。大學時,他隨名書法家莊嚴研習書法,對書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體會到筆的重要——合適的筆可幫助營造書法的氣韻,反之則事倍功半。
他大學念的是數學系,因此也透過科學方法來改良毛筆:將常用來制筆的幾種毛,如兔須、狸毫、狼毫、豬毛等,一一分析其形狀、柔軟度、吸墨量、壽命等,為不同風格書畫的需要,設計出各種毛的適當位置(裏外)及成分,這種混合毛筆稱為「兼毫」。過去國內制筆多採單一毛種,如狼毫、羊毫,勝大莊帶起製作兼毫之風。
李志仁還到處觀察書畫家的作品,細細揣摩其中筆趣,以他習字的基礎及對制筆的瞭解,為書畫家設計用來最得心應手的毛筆。
圖3:金寶電子常董許勝雄與屬下討論公務。(鐘永和)
頗諳宣傳、促銷之道
過去,國內的筆墨廠,包括勝大莊在內,製造的都是普通筆,沒有專用筆及高級筆。因此,書法雖是我國國粹,許多書畫家的筆卻是「禮失而求諸野」——購自寫字風氣很盛的日本,既貴又不方便。因此李志仁提供能發揮不同筆趣、適合專業用的毛筆,很受歡迎。
他也深具「商業頭腦」,例如特為某些專家制筆,所花心血頗多,收費卻不高,甚且奉送,為的是做出口碑;參加貿協在海外辦的展覽,開拓日本及香港市場;設立藝廊,常舉辦書畫展,一方面廣結藝界善緣,一方面也促銷書畫用具;開辦書畫研習班,推廣書畫活動,也為勝大莊做宣傳及產品促銷。
書畫研習班已開辦四年,結業者逾六千人,報名人數愈來愈踴躍,李志仁對未來深具信心,他說:「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有了豐裕的物質生活後,也有能力追求精神生活,因此文化事業遠景看好。毛筆在現代社會雖已不實用,但書法將成為修心養性、閒時自娛的活動,毛筆也將重獲人們的重視。」
也是看上了文化事業未來有前途,以製造天鵝絨、燈芯絨、牛仔布聞名的高砂紡織公司,在跨出多角經營的腳步時,投資設立了「金石文化廣場」,內設書店、禮品中心、唱片行、咖啡屋等,而其中最受矚目的,則是金石堂書店。
周正剛選擇苦幹即能有成的——開書店
金石堂書店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書店。談起設立動機,金石堂兼高砂紡織總經理周正剛說:「根據資料顯示,八十年代最具成長潛力的事業有:太空科學、海洋生化、電腦、醫藥、文化等,其中文化事業,所需資本及專業知識較少,所以我們往這方面投資、經營。」
文化事業有很多種,為什麼選上書店?「其他文化事業,如開藝廊、出版社、電影公司等,都需要相當的創意,風險也大。只有開書店,只要勤勞點,使店堛漁挹埵h、環境乾淨清爽、服務親切,成果就不致太差。」周正剛笑說:「我覺得自己是個頭腦簡單、只知苦幹的人,只適合開書店。」
選擇開書店的另一原因是:周正剛自己是個愛書人。他每回因公赴歐美、日本考察,都要抽空逛逛書店。
他畢業於東海大學化工系,服完役後曾考入臺塑關係企業——臺化工作,目的是:「看看大公司是怎麼做的」,三年後回家接掌祖業——高砂紡織。
他以在臺化的所見所聞,斟酌高砂的實際情況,在管理和經營上做了不少變革。除民國七十年因不景氣而受影響外,高砂每年的營業額都大幅成長。
高砂紡織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在很多家族企業中,員工常因難打入經營核心,而有「為人作嫁」之感,也因此影響工作意願。高砂可有這方面的問題?如何去克服?
以企業精神開書店
周正剛說:「上一代人的觀念比較保守,公司裡的許多事都視為『業務機密』,不喜歡人家知道,亦不願與人討論,只有老闆的家族可以與聞,員工什麼情況都弄不清楚,難免會氣餒。我們這一代的想法和做法就不同了,以我們公司而言,公司營運狀況是公開的,這樣有助於加強員工的參與感和向心力;而且每年盈餘都分成三份,分別用來增資、分股東紅利、及改善員工待遇。員工知道自己努力促使公司成長後,可以得到什麼報酬,士氣就高了。」周正剛說。
他也拿經營企業的精神來開書店。他說:「各種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都是由小雜貨店走向規模大、貨色多、環境寬敞整潔、方便消費者選購的超級市場,書店也應如此。金石堂就是希望成為書店的超級市場。」
金石堂經常供應的書在五萬種以上,且可代購店內沒有的書;室內佈置則請專家設計,走道採大型百貨公司標準,較傳統書店寬敞許多;所有刊物均分類擺置書櫃上,書櫃約與常人同高,消費者能輕鬆地自由取閱。
金石堂也是第一家以電腦協助處理業務的書店。書店的貨品(書)種類既多且雜,每本書的銷售狀況如何?那本書該進貨了?……若以人工處理,速度慢,且常會有疏漏。金石堂以電腦處理進貨及銷售資料,隨時掌握確實的存貨數字,俾便及時補書或停止進書。
跨出了連鎖經營的腳步
他們還用電腦統計銷售資料,每月公佈「暢銷書排行榜」,供消費者作購書的參考。
由於經營方式進步,金石堂從去年初開幕以來,業績不斷成長,現每月營業額已達新臺幣二百多萬元,投資成本已經回收。因此今年五月,金石堂又在「書店街」——北市重慶南路成立分店,跨出連鎖經營的腳步。
「連鎖店是現代經濟中有效的銷售方式,既可擴大聲譽,又可統一進貨、降低成本。因此我們計畫繼續在全臺各地成立連鎖店。」周正剛說。
此外,未來金石堂的另一個目標,是提高服務品質,譬如:進書速度更快、書種更齊全、分類更細密、店員水準更高……等。
由製造業轉向零售業,高砂紡織在第二代執掌下跨出多角經營的第一步,也已有了漂亮的成績。以生產機、汽車為主的三陽財團,也在第二代領導下朝多元化發展,並已在美國矽谷登陸,拔得國內企業投資高科技的頭籌。
黃世惠年至半百才「棄醫從商」
三陽董事長黃世惠,在企業家的第二代中,是個比較特殊的例子。他畢業於臺大醫學院,後又得到華盛頓大學的醫學博士,是一位傑出的腦外科醫生。多年來,他一直專注於醫學的專業領域內,放著家中偌大產業不管,在美、日行醫及教學廿餘年。五年前,他父親——三陽創辦人黃繼俊過世,他身為長子,不得已回國接掌祖業,那時他已五十三歲。
不只「醫」與「商」是隔行如隔山,再加上廿多年時空上的隔閡,使得黃世惠在初掌家業時,有段辛苦的適應期。他幼年時期,臺灣受日本統治,學的是日文,及長又在美、日留學行醫,用的是英、日語,因此根本不會說國語。
回國後,他第一步要把國語學好,就到國語日報的國語訓練班上課,努力學習聽、說和寫。接著要補習工商專業知識,就參加了企管顧問公司舉辦的訓練班,並於課餘努力閱讀管理方面的書。他說:「我一步步地學,很用功,也很謹慎、小心,不到必要時很少開口說話,多半是在聽。」
二年後,他「聽」得差不多了,開始為三陽集團規畫多元發展的新方向:臺灣地方小,最大的資源是腦力,必須往腦力密集的高科技走。
他首先成立慶豐投資公司,將關係企業的財務集中管理;接著聚集了一筆資金,向海外進軍。
由於他在美國待過十幾年,無論語文、地理、民情、政風、法律……,都相當熟悉,故能於前年春天,在美國高科技中心矽谷,順利創設高智公司,製造新型電腦磁碟機。接著,又收購了產制大型電腦用微膜磁頭的格致公司。
他說:「從事高科技事業,搶的是時間和技術,因此一定要到消息靈通、人才聚集的矽谷投資,未來才可能有發展。我們計畫產品在美開發,然後回臺生產。」
肩上扛著難以推卸的責任,已無鬆懈的自由
今年六月,慶豐公司已向經濟部提出設廠申請,格致公司開發成功的產品,將透過這個新廠在國內大量生產。
「目前這項產品的技術、市場都沒有問題,只是設廠又得投下大量資金。」黃世惠說:「高科技是很『吃』錢的,須不斷投資,即使一項產品賺了錢,也一定要再投資第二代、第三代產品,否則馬上就會被淘汰。一踏進此行,即已『回頭無路』,非得像『過河卒子』一般不斷向前不可。」
話雖如此,黃世惠神情卻十分篤定。幾十年腦外科醫師的專業訓練,使他經常能保持沉著冷靜,並自有一套管理哲學:「就像開刀前要做好縝密的計畫與完善的準備,經營企業也得先想到一切可能發生的狀況,設好第一、第二、第三道防線。」
從商不易,黃世惠每天都忙碌異常,一天工作在十幾小時以上。他自己身為醫生,明知這樣有害健康,卻也無法讓自己放慢腳步或稍作休息。他說:「我對這一份大事業、其中數千名員工、甚至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都有難以推諉的責任,再忙、再累,也沒有鬆懈的自由啊。」
除將上一輩創辦的事業妥為經營,或又擴及其他行業,走向多角經營者外;也有的第二代,在父親資助下,另起爐灶,而能闖出一番局面。榮聯窯業的黃維祝及金寶電子的許勝雄,即屬此類。
黃維祝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榮聯窯業產製羅馬磁磚,總經理黃維祝之父原從事沙拉油製造業。黃維祝從臺大經濟系畢業時,因已有兄長跟隨父親經營沙拉油廠,因此他考入華航工作,同時注意國內各行業的動態,預備找一行發展。
那是在民國五十年代末期,建築界十分景氣,建材市場一片熱絡。黃維祝把注意力投向建材,並因國內有豐富的紅土,而將焦點集中在磁磚上。
他在父親的資助下,以國內紅土生產紅鋼磚;後又自義大利引進設備與技術,製造彩色磁磚,一步步構築他的窯業王國,並帶起國內採用磁磚裝潢的風氣。
黃維祝的管理秘訣是:以身作則。在羅馬磁磚開拓市場之初,他親自帶領業務員拜訪建材行、營造廠;十幾年來,他每天都和員工一樣八點打卡上班;上個月,因豪雨帶來水患,榮聯公司也淹了水,黃維祝一早便趕到公司,捲起袖子與褲管,從最髒亂的地方開始清理;……員工因此對他敬愛有加,甚願追隨他為這份事業奮鬥,這也是榮聯窯業成功的主因。
許勝雄主動行「禪讓」之治
金寶電子成立於民國六十二年,主要業務是製造電算機。六年後,它即與日本的Casio、Sharp ,並稱世界三大電算機製造廠。
去年,它又為奎茂公司製造終端機,一躍而為我國第二大終端機出口廠商。
金寶是師大中文系畢業的許勝雄,在取得父親資助後(並由許父任董事長),與幾位臺大理工科系畢業的技術人才合作創立的。它發展快速的原因,是技術人員陣容堅強,每能以技術領先同業,搶先推出新產品。
此外,金寶更強調以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能用一個零件做出來的東西,絕不用二個。
無論開發新產品,或降低零件數,都要靠不斷的研究與發展;而從事研究與發展,得有一批優秀又勤奮的科技人員。因此,如何培養、留住人才,是金寶經營者最重要的工作。
許勝雄說:「公司要留住人才,必須提供他們能發揮所學、所長的空間。我們的做法是,讓企業不斷成長,製造出更多的機會,讓員工也能跟著『水漲船高』——有機會獨當一面。」
企業無「人」則「止」
他擔任金寶總經理多年,金寶能有今日,他貢獻極大。去年底,他卻主動提議由當年共同創業的夥伴林百里擔任總經理,自己則退居常務董事,目的在「疏通人事管道」。
「我『讓』出總經理的位置,一方面是自己做久了,覺得應該給別人機會,換人做做看,說不定能有所突破;另方面,我也想給自己另一個機會——專心籌備關係企業。」許勝雄說。
最後他強調:「『企』字去掉『人』,就只剩個『止』字,因此我以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最大籌碼。對享有『祖蔭』的第二代來說,如何加強自身的能力以服人,如何適才適用,並捨得授權,實是把祖業發揚光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