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許多已開發國家,馬來西亞的廣闊、純樸、自然,以及花樹繁茂、情境悠然,仍保有原始的民族風味,真好比一個世外桃源。
當地氣候好、土壤沃,有許多天然資源,如:錫礦、橡膠、油棕、木材、石油、可可、胡椒……,吸引不少外人前去投資、設廠、做生意。
自由中國台灣亦在雙方利益互惠的原則下,在馬國設置「遠東貿易旅遊中心」,推動兩國經濟與貿易的合作關係。
我國雖與馬來西亞沒有邦交,但多年來兩國的關係密切,為便利兩國人民的交往,我國在馬國首都吉隆坡設立了「遠東貿易旅遊中心」,由國內外交部、經濟部、新聞局、入出境管理局等單位派員組成,甫自軍職退休的孔令晟將軍擔任代表,統籌我國與馬國間有關經貿、文化、外交等業務。其中經貿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孔代表指出,馬來西亞的天然資源非常豐富,且多尚未開發,當地工資也很便宜,並提供種種獎勵外資優惠條件,很適合國內廠商前往投資。
地廣人稀,資源豐富
馬來西亞位於亞洲大陸南端,北緯1°至7°間,面積332,600平方公里,是臺灣的九.六倍,但人口僅一千四百萬,堪稱地廣人稀。
馬來西亞包括東馬來西亞(簡稱東馬)與西馬來西亞(簡稱西馬)兩部分,東馬位於婆羅州半島北部,南毗印尼;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端,北接泰國,南與新加坡為鄰。東馬與西馬間,隔南中國海(亦稱南海)遙遙相望。
「二馬」雖均屬熱帶海洋性氣候,亦遍佈熱帶雨林,但西馬開發較早,以西海岸最繁榮,首都吉隆坡即位於此,東馬則多半尚未開發。
大致說來,馬國仍屬開發中國家,加上地廣人稀,在許多地方視線不受高樓大廈的阻礙,放眼望去,覺得天特別高、地特別大,到處可見綠野平疇,加上人民生活步調悠閒,對住慣大都市的人來說,置身其間,有種解脫、舒放的愉悅之感。
更令人豔羨的,是這片綠色大地所孕育的豐富天然資源。
盛產錫與橡膠
馬國一直是全球錫礦與橡膠的最大出產與出口國。近年來,油棕、木材、石油等新興資源,亦為馬國賺取鉅額外匯。
馬國每年約產50萬噸錫米,佔全球錫產的32%。自礦場挖出的錫米,提煉至99.5%以上的純度後,多半出口由他國加工,製成錫罐、器皿或油漆等成品。
素有橡膠王國稱譽的馬來西亞,年產150萬噸橡膠,約佔全球總產量的42%。馬國官方指出,該國目前橡樹園的栽植面積才200公頃,還不到全國適合栽種面積的一半,極具發展潛力。
馬來西亞的橡樹園,多分佈在西馬的西部沿海山麓與丘陵地帶。當地膠農將液狀膠汁製成固狀煙膠片出口;而馬國因缺乏再加工技術,橡膠製品竟多仰賴進口。
近年來,馬來西亞油棕產量不斷增加,迄今年產量已達350餘萬噸,約佔全球產量的49%。油棕樹的實際栽種面積亦不及適合栽植面積的一半。
油棕加工後,可製成食用油、人造牛油、肥皂及蠟燭等產品。最近馬國進一步研究發現,從油棕果實與油棕葉中,還可提煉維他命E。
此外,當地產的熱帶硬木材,年產量為全球的30%;亦盛產石油,每日可提煉20萬桶原油;其他如可可、胡椒……產量也很豐富,在在說明此地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
我國也經常購買當地的原料回臺加工,製成產品後出口。以去年為例:自馬國進口的橡膠金額為5,100萬美元、錫1,500萬美元、石油7,400萬美元、木材原料26,500萬美元,及二萬公噸油棕……。
奮發圖強,自力發展工業
回顧馬來西亞的發展,受英國影響頗大。馬國曾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及日本等國統治,以英國統治的時間最長,至今英文仍為馬來西亞主要語文,當地的政治體制也多承襲英國。
英國在統治馬來西亞時期(十九世紀至廿世紀間),將島上的高經濟價值原料,運回英國本土加工,並將國內的糧食及民生用品銷往馬來西亞。
由是,馬來西亞在英國殖民時期的經濟活動,僅止於原料開採,日用品則仰賴進口,並未發展己身的工業。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佔領馬來西亞,切斷了進出口途徑,使馬來西亞的日用品來源斷絕,民生遭受嚴重影響。馬國人民遂體認到:發展民生工業刻不容緩。
有了這層體悟,馬來西亞於西元1957年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後,經濟政策上即以自力更生為目標。
西元1970年時,已能自行生產簡單消費性產品,此後更進一步擬以20年時間,推行新經濟政策,包括:消滅貧窮、促進鄉村工業化、重組社會經濟結構等,而實施一連串的五年經濟開發計畫。
目前,已邁入第四個五年計畫,經濟策略為致力發展科技、資本密集工業與重工業,例如:電子、鋼鐵、石油化學、水泥及汽車工業等。同時也希望提昇國內資源的加工層次,以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
鼓勵外來投資,提供多項優惠措施
發展工業需要資金和技術,為了吸引外資,馬國政府設有種種優惠措施,例如開放外匯管制,投資者資金的周轉運用不受限制。
此外,馬國政府亦與投資者設定投資保證協定,保障投資者在馬國的產業,不會因故被征用或收歸國有;即使因實際需要,須徵用或收歸國有時,亦必提供迅速及合理的賠償。
遠東貿易旅遊中心經濟顧問徐朝齡說:「馬來西亞承襲英國的良好法治傳統,凡事都訂契約,依法行事,對投資者而言,是種很好的保障。」
實際說來,上述優惠措施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外來投資,繁榮馬來西亞的經濟;其中最重要的,自是藉外力從速提昇馬國的工業技術。因此,馬國政府在做法上,也有相當程度的保護色彩。
例如鼓勵外來投資者與當地居民合作,以合夥方式共同經營。他們的規定是,任何企業,馬國人士須佔30%的股份,員工亦須佔70%。當然,原則也非一成不變的,若所投資的是馬來西亞的策略性工業,而在當地實在無法尋得合適的合作對象時,100%的外來投資亦為當地政府所接受。
在良好的投資條件引誘下,截至1980年底,核准在馬國投資的外商公司,投資總額已達廿二億馬幣(相當於九億七千萬美元)。其中以新加坡、日本及英國佔最大比例。
過去,由於中馬間已無邦交,我國人民欲往馬國時,簽證取得不易,因此前往馬來西亞投資的商人不多。近年來,雙方關係大幅改善,簽證取得較前容易得多,赴馬投資的商人也開始增加。
我國技術輸入馬國已行之有年
至於我國技術輸入馬國,則已行之有年。
舉例來說:我國的中華工程公司,自十五年前即協助馬來西亞興建道路、橋樑、碼頭、港口等工程。前年,榮民工程處亦承包西馬北部的一段高速公路工程,由於績效良好,馬國高速公路局已決定將該道路上的另一段交流道工程,交由榮工處承建。
在農業方面,西元1980年,我國的中華農業顧問公司,應聘至東馬砂朥越地區,協助當地提高稻米產量,目前已較前增產四倍。未來還將繼續協助當地農村組織農會、規畫灌溉系統,及推動整合性農業發展等。
此外,我國對馬輸出工具機及生產母機,近二年的成績亦大幅提高,前年為2,000多萬美元;去年躍升到3,300萬美元。而我國去年與馬來西亞的貿易總額亦達71,800萬美元,居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的第八位。
孔令晟為「遠東」創新局
我國在馬來西亞設置遠東貿易旅遊中心已七年餘,主要業務便在增進雙方經濟與貿易的關係。近一年來,不論實際交往或經貿合作,都有相當的進展。「遠東」的同仁一致認為,孔代表接事後,為「遠東」帶來了新氣象。
孔令晟曾任海軍陸戰隊司令、警政署署長,雖已六十五歲,仍身強體健、幹勁十足。
孔代表對目前的工作極為投入,未上任前,在國內曾仔細研讀有關資料。由於他過去多任要職,早已培養出遇事盱衡全局、多方研判的習慣,因而研讀資料時很快即能融會貫通,對國際政局、我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及「遠東」的工作性質與現狀,皆了然於心。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底孔代表正式上任,很快便進入工作情況。
孔代表就職後推動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穩住「遠東」的陣腳。他以為,過去中心內各單位派來的工作人員,常有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缺乏整體觀念,因此工作績效不彰。他設法將大家組織、動員起來,以加強溝通、聯繫的方式,彼此支援配合,使各項工作順利推展,對外也因此較易博得他人的信賴與尊重。
發揮團隊精神,展開整體「作戰」
孔代表定每週五早上為「早餐會報」時間,各單位工作同仁齊集孔代表官邸共進早餐,餐罷即逐一報告過去一周的工作進度,並預報下週的工作計畫。如果工作推動遭到困難,需其他單位支援時,也一併提出討論。
如此不僅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同時每人藉此可對通盤情況有所瞭解,不僅能有效掌握本身業務,也懂得如何在整體工作中發揮一分助力,不致再有各行其是的情形。
「孔將軍來了之後,大家為求在會報上有較佳的表現,無不全力以赴,工作壓力比以前增加了好幾倍。」負責新聞工作的林延超說。
負責外交事務的蔡爾晃也說:「工作是比以前累,但大家累得很愉快,比以前有幹勁、有信心。如今我們做事時心裡很篤定,不再有孤軍作戰的感覺。知道後面有個強而有力的整體力量為後盾,不虞後援和補給,這種感覺實在很好。」
所謂「團結力量大」,各單位同仁齊心合作,遇到困難總能迅速解決。
由於我國與馬來西亞沒有正式邦交,過去雙方官員接觸不多,每當我方提出合作計畫,請馬國政府配合時,經辦官員惟恐中共抗議,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多以「無前例可循」婉拒。
打通政治管道,其他問題亦多能迎刃而解
工作未能有效推展,孔代表心中非常焦急,他改採「擒賊先擒王」的戰術,不斷拜會馬國各級政府官員。
一年多來,「遠東」與馬國各級政府官員的接觸,已自首相開始,擴大到聯邦各部會和州政府官員。政治交往的管道打通之後,經貿活動便得以活絡起來。
馬來西亞有500萬華人,佔總人口35%左右。華人多半經營中小企業,而以建築及雜貨批發、零售為主,也有經營當地產業的,如橡膠、油棕、錫礦等。
為了加強我國與馬來西亞的經貿關係,「遠東」積極為華人業主與臺灣商人「搭線」,目前已頗有成效。
此外,孔代表更排除萬難,大力促成國內工商界組團赴馬訪問。
大力促成國內工商團體赴馬訪問
去年十月間,由工商協進會理事長辜振甫率領的工商訪問團赴馬訪問,並促成臺灣水泥公司「整廠輸出」至馬來西亞,承包了馬國第二座國家水泥廠的工程。這個位於西馬南端柔佛州的水泥廠,自企劃、建廠,到生產、管理等技術移轉,均由臺泥公司負責。
同時,我國的「南聯國際貿易公司」亦與馬來西亞鄉村發展部合作,在明年年底前,要協助馬國設立50個小型工廠,包括:20個木材加工廠、15個竹加工廠、10個籐加工廠,及5個陶瓷工廠,以加速推動馬來西亞開發當地的天然資源,及提高生產技術。
南聯公司總經理張德溥,為此項大規模計畫的負責人。他指出,這項建廠計畫是以統包方式完成,內容涵蓋:機器及技術的提供、市場行銷及管理人員的訓練等全套作業。
此外,尚有中鼎工程公司在進行的石油化學下游產品的合作計畫、中油公司的聯合探油計畫,及其他企業的農工合作計畫等,都在逐步推展中。
中馬關係日益密切
自我國工商協進會於去年訪馬之後,馬國政府有鑑於實際的需要,於十一月間,以友誼貿易交流中心名義,在臺北開設商務代表機構,使兩國經貿合作,更進一步的交流。
今年四月間,馬來西亞舉辦「1984年第二屆馬來西亞國際機械展」,也邀請我國43家廠商參展,參展產品包括各型工作母機、產業機械及其他整廠機械設備等。
到了今年五月間,在孔代表力邀下,馬國工商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伊薩巴德,率領貿易投資訪問團一行40人,抵臺訪問9天,除拜會我國經貿首長,還參觀了外貿協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廠商等;並與國貿局、工商協進會、馬來西亞駐華友誼貿易交流中心等,共同舉辦「馬來西亞投資研討會」,向我政府有關單位及工商業者,說明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方向及投資環境,歡迎我國工商界前往投資設廠。
值得前往投資設廠
「總而言之,馬來西亞豐富的天然資源、便宜的勞工、穩定的政局、良好的國際債信,加上是個自由市場、外匯幾無管制、稅金不高……等優秀條件,值得國內廠商考慮向此地發展。」孔代表說。
而在眾多產業當中,孔代表特別認為,我國在農漁牧產加工、中小型工業、資訊工業及工程顧問軟體服務等方面,實力已相當雄厚,頗具競爭能力,可據以爭取對馬的整廠輸出,或與當地廠商合作。至於競爭力較弱的重工業,及其他重大工程等,若有機會,亦可嘗試與美、加等先進國家合作,在馬國投資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