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華曾因母親的一句責備而輕生,也曾因先生婚前讚美她是個孝順勤勞的好女孩,從此結束憂愁悲苦的少女歲月,轉趨積極樂觀奮鬥的人生。深切體認語言藝術的影響力非同等閒,以致彭素華在一九八九年加入中華民國演說藝術學會義工行列後,即全心投入語言藝術的研究發展,其中尤以「口德」的發揚最具成效。
中華民國演說藝術學會的宗旨,在於提升口語表達能力、說話藝術研究、促進人際和諧與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一九八八年二月,由國內幾位熱心推廣說話藝術的人士:余玉照、孫震、柴松林、章紹曾、曾昭旭......等多位教授共同籌組成立。十五年來,參加該會所舉辦的各項口才研習活動的人次,已超過萬名。彭素華以義工身分為各項研習活動,出錢出力,默默服務長達十四年,可說是語言藝術園地的辛苦園丁。
目前擔任學會秘書長的彭素華,出身於破碎的家庭,父親在外遇後,棄妻兒家小不顧,母親只好以開自助餐店扶養四名兒女。彭素華是家中的長女,八歲開始,在自助餐店幫忙洗菜、洗碗筷就是她的義務,也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回憶時不勝唏噓:「我是個沒有童年的人,每天睜開眼睛就是工作賺錢;上學只是應付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是全班唯一沒有參加高中聯考的人。」
母親對她的要求非常嚴苛,除了自助餐店的工作,她還要照顧三個弟妹。有一回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母親罵她裝病偷懶說:「妳沒有權利生病」,她傷心的服藥自殺,而灌醋清腸的過程,讓她體會求死也是痛苦的事。雖然如此,她並不怨恨母親,相反的,她同情母親的遭遇。
惡劣的成長環境,鍛鍊出彭素華愈挫愈勇的堅毅個性。當她在推動語言藝術及教學過程中遇到挫折時,總是不斷激勵自己:「再怎麼苦也不會比小時候苦。」而當她想到自己曾經受過的苦,也就不忍心再苛責別人,反倒願意為社會奉獻更多的愛。所以,只要有時間,她便和先生共同帶領演說學會的會員們去老人院、殘障團體、孤兒院等地舉辦口才研習活動,甚至只是單純的為他們剪剪頭髮、洗洗澡,她都覺得生命因之更加潤澤亮麗起來。她也因此於一九九九年獲選全國社會團體優良工作人員獎。
彭素華的夫婿陳興在是改變她生命最重要的人。二十多年前,甫自大學畢業、在製造業服務的陳興在經常到彭家自助餐店用餐,就這樣與彭素華緣訂三生。陳興在被彭素華的孝順感動,發願今生要照顧這個好女孩,所以,當彭母提出條件,要求素華在婚後仍然必須幫忙自助餐店時,陳興在一口答應。
一九八一年小倆口歡歡喜喜成婚,家住娘家附近,便於就近幫忙,婚後生活更形忙碌,只有國中畢業的彭素華,在一九八二年考取雅禮高中夜間部,自此,她白天在自助餐店義務幫忙,晚上讀書,一路勤讀,獲得空中大學及永生基督書院的國貿學士;一九九八年更考取美國康州橋港大學企業管理系,在二○○○年獲得企管碩士,目前更在工作之餘攻讀北京大學教育心理及社會心理雙博士學位。
忙碌的工作與讀書,相形之下夫妻相處時間少,但兩人十分懂得把握時間,彼此讚美與共享幽默。「說笑話是我們夫妻之間的潤滑劑,」彭素華感慨現代許多夫妻冷漠到一天只有三句話:「我上班了。我回來了。我要睡覺了!」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如何改善夫妻與親子關係,提升良好的說話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非但是家庭成員間要注意說話藝術,與陌生人的互動更要小心。她舉例說,當她剛加入中華民國演說藝術學會義工行列時,有一次舉辦會員嘉年華會,被派在報到處服務,因為不認識某位教授,問他:「貴姓?」未料該名教授責備她:「我就是***,妳竟然不知道我是誰......?」她委屈的哭起來。理事長余玉照立刻遞了一條手帕給她,並安慰她說:「妳不用難過,妳很出色,妳做得很好,換別人也不見得做得比妳好。」她聞言頓時破涕為笑,擦乾眼淚繼續工作。能獲得理事長的青睞,對身為學員的她,是多大的榮耀呀!這件事情也見證了被鼓勵與被責罵之間可以是天地之別。
多年來,她與余玉照等人共同發起「說好話、修口德」運動,藉各種形式的研習活動,呼籲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說好話,提升溝通品質,增進人際關係和諧,創造愈來愈多「口福」。這項口德運動已經引起各界的重視與支持。
彭素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口德運動能深入每個角落,讓更多朋友享受到「發揚口德」所帶來的喜樂、滿足與幸福。
p.106
「一句話能使人笑,一句話也能使人跳,」說話的藝術不僅是口頭施惠,內心的真誠柔軟更是重要。圖為彭素華為會員上課一景。(彭素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