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台灣第一」,
過去是鞋第一,
傘第一,拆船第一……;
今天又加了一項:台灣分公司第一。
台灣只是世界地圖上的一個小點。
但自從全球每九個人腳上就有一雙Made in Taiwan的鞋,每四十人手上就有一支Made in Taiwan的傘; Made in Taiwan的自行車、網球拍、電扇……也充斥國際市場,深入一般人生活,「台灣」這個名字,逐漸響亮。
不可諱言,今天在外國平價商店,台灣的名氣可能已受到馬來西亞、印尼、甚至中國大陸的挑戰;但一種新的「台灣第一」正在興起,它們通常技術層次較高,除了製造業,也有服務業;而且都擁有一個在國際上響叮噹的名字。它們是跨國企業全球體系中的「模範生」——台灣分公司。
像惠普科技台灣公司,自一九八三年開始,已連續四年贏得全惠普十六個海外正式分支機構中的「最佳表現獎」。
福特六和汽車公司所產汽車的品質,也連續三年獲得福特世界系統總冠軍。
台北老爺大酒店,是日本航空公司在全球直接經營的十六家連鎖飯店中,唯一獲得紐約世界飯店組織認可入會的成員。
台灣飛利浦公司,去年有八個單位獲得總公司品質評鑑最高的一顆星獎,但荷蘭籍總裁貝賀斐認為,這個紀錄若和他們領先其他分公司,將電子零組件成功地打入日本市場相比較,又顯得遜色多了。因為,「能打入日本市場,表示台灣飛利浦的產品,在品質和價格的競爭力上,都居全球飛利浦之冠」,貝賀斐說。

由於認真推行品管圈,福特六和的汽車品質,已連續三年獲福特公司全球系統中的第一名。(鄭元慶)
能者多勞
拿了第一,總公司自是刮目相看。台灣飛利浦執行副總裁羅益強比喻:「就像一個家庭中,父母見那個孩子表現最好,一定更悉心培育,希望他承擔大任。」
目前福特六和就是因此獲得總公司支持,受命製造最高品級的小汽車外銷加拿大;台灣惠普也因多年的卓越表現,才能在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競爭下,爭取到總公司來台設立「亞洲資訊產品開發中心」,為廿一世紀的主人——太平洋盆地各國,設計出和世界科技趨勢同步,而又符合亞洲特有文化的系列資訊產品。
台灣飛利浦也有同樣的際遇。近年總公司不斷在台增資,不但與工研院合作,設立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中心,並斥新台幣廿二億鉅資,全力發展「高解像度彩色陰極射線管」等精密的高科技資訊產品;預計在一九八○年代末期,營業額可達新台幣四百億元。這將使台灣飛利浦成為亞洲的生產銷售中心、全飛利浦營業額最高的公司。

勤勉而訓練有素的工人,是福特六和最大的本錢之一。(鄭元慶)
拿第一的講話最大聲
除了不斷投資,總公司還會希望其他「兄弟姊妹」見賢思齊。
日航即將在香港、舊金山、芝加哥等地開設新飯店,便指示籌備人員專程前來台北,仔細觀摩老爺大酒店各方面的運作情形。
「我們大老闆也常常對其他分公司說:『你們為什麼不能做得比台灣好?』」福特六和公共關係處處長李濤說。
這麼一來,當然會有點「副作用」。由於台灣製的福特車外銷加拿大極受歡迎,相對墨西哥賣到美國的情況就遜色許多;北美總部為扳回面子(墨西哥分公司屬北美總部轄下),竟特別又跑去檢視福特六和的外銷車。「恨不得一個眼睛睜三個大來挑毛病呢!」李濤笑著說出這個故事。
正面的收穫當然更大,那就是——贏得了尊敬。
「現在HP TAIWAN(惠普台灣公司)的知名度很高,大大激發了員工的榮譽感」,總經理柯文昌說:「而且我在總公司只要一發言,其他分公司總經理都會注意聽,認為這小子講的可能有點道理。現在真的比較好做事了。」

大紅的「恭喜發財」,可觀的電路設計圖,以及圖下的PHILIPS TAIWAN,顯示出飛利浦「入境問俗」的經營型態。(鄭元慶)
水漲船自高
過去我國鞋子、傘、縫衣機、網球拍等廿餘項產品,能贏得「世界第一」的市場佔有率,依恃的無非是國內廉價的勞力與嫻熟的技術。今天這些高科技與服務業,竟能打敗其設於先進工業國的「兄弟姊妹」,而在全球體系中嶄露頭角,憑藉的又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我們運氣好!」老爺大酒店日籍總經理若色曉對此問題的第一個反應,讓人覺得他實在過於謙虛;但聽他繼續侃侃而談,卻發現這話另有深意。
原來,整體設計呈現法國巴洛克精緻風格的老爺大酒店,一方面由於客房數隻有二○三間,一方面為保持飯店的安靜與服務品質,便將主顧客層定位在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務旅客,而不是那些對折扣數需索較多、且水準不一的觀光團體。
「近幾年台灣的經濟、政治表現很好,有許多外國生意人到台灣經商,所以我們的住房率極高」,若色曉解釋。
營收好,自然有能力經常維修酒店外觀,並以較高的待遇留住優秀人才,形成企業成功的良性循環。

荷蘭籍總裁貝賀斐,是台灣飛利浦公司中的「少數民族」。(鄭元慶)
救急不救窮
台灣的經濟持續繁榮,不但帶來大批外國商人,也使國人消費能力日益提高。許多外商公司承認,這正是吸引他們來台投資,並使業務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對福特六和而言,由於國內市場過於狹小,汽車製造廠商家數太多,在眾僧分粥的情況下,近二年的營運並不理想,約有一半產能沒有發揮。
為了改善投資閒置的情形,他們便積極爭取外銷,希望藉此達到量產規模;卻沒料到去年日幣大幅升值,購買零件的成本驟增,使得福特六和發生嚴重虧損,總公司甚至作了最壞的撤資打算。
俗話說:「救急不救窮」。經美國福特總裁波林親自來台診斷,認為福特六和只是短期的「急」,而非長久的「窮」。因為,這個台灣分公司擁有二項最大的本錢——百分之七十以上高中程度、受過良好訓練的員工,以及高度的工作熱忱。因此才經過一個上午的視察,便決定取消撤資原意,反而鼓勵大家「想辦法把這麼好的公司,搞得繁榮起來。」
「我每天看自己的公司不覺得有什麼,有一次到美國考察,才發現那些工人一到休息時間,立刻丟下工作去削蘋果、喝咖啡,完全癱掉了」,李濤說。
高度工作熱忱也表現在品管圈制度的實施上。根據統計,福特六和去年一共有二千零卅四個提案,紐西蘭一年只有十幾件,美國則連品管圈的制度都沒有。

我國優秀而價廉的腦力,是吸引外商投資一大要素。圖為飛利浦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中心內,工程師檢視電腦繪出的電腦圖情形。(鄭元慶)
人才是最大本錢
除了勤奮、訓練有素的工人外,我國「高級腦力」的充沛與優秀,更是這些外商最樂於稱道的事。
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七十三學年的大學在學學生中(包含夜間部),理、工、農、醫等科技類所佔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五以上;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約有二萬名科技人才由大學畢業,除部分出國或進入國內研究所繼續深造外,其餘皆投入市場。
在這方面,日本、韓國與我國情形大致差不多。
「但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飛利浦執行副總裁羅益強指出:「日、韓心態保守,老是想建立自己的企業,所以優秀的人才多半不會進入外商公司。」
就因為這類因素,飛利浦才決定放棄把東亞發貨中心,設在工業技術與市場條件均極優越的日本,而改來我國籌設。
大體而言,我國政治、經濟、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總體環境,確實有利於外商營運;但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各在台分公司的表現也有天淵之別。其中巧妙,自然是在各公司的管理與營運方針上了。

地點好、設計好之外,服務也要好,才是老爺大酒店達到國際水準的原因。(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實踐固有風範
當惠普公關經理袁保平被問及:為什麼惠普台灣能得到全惠普「最佳表現獎」?他們的做法和其他分公司有何不同?他非常認真地表示:「我覺得我們能夠成功,最重要的是徹底實踐了『惠普風範』。」
所謂惠普風範,按總經理柯文昌的解釋:「一言以蔽之,就是尊重個人。」
例如惠普實施彈性上班時間,員工最早七點半上班、下午四點半下班;最晚早上九點半上班,下午六點半下班。
「女性同仁特別喜歡這個制度,因為她們可以自由調配時間,不必像過去因為結婚,不得不辭職回家燒飯」,惠普執行副總經理黃河明指出:「還有很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一聽到這點,就決定來考我們公司呢!」
據瞭解,目前惠普在亞洲的分公司中,只有台灣實施彈性上班時間制度;其他像主管走動式管理、員工自訂目標的自我管理、鼓勵提出創意……,甚至主管、部屬之間直呼名字等做法,也都是典型的「惠普作風」。
惠普台灣公司充分實踐了美國總公司的彈性與創意;老爺大酒店,則充分實踐日本人的嚴格與紀律。

老爺大酒店日籍總經理若色曉,不怕員工說他「兇」。(鄭元慶)
兇,是不得已的
老爺酒店公關經理陳麗美便表示:老爺的日籍總經理若色曉「很兇」,他要求什麼,員工一定得做到,否則就連她身為一位女性主管,都不免「挨刮」;全酒店上上下下,沒有人不怕他。
拿這話向若色曉求證,他竟笑著坦然承認。不過他特別聲明:「我其實心很軟,但我的職位讓我必須這麼做。」
老爺大酒店的董事長林清波,是我國一位成功的建築商。他為了使酒店達到國際水準,一開始即申請加入日航連鎖飯店,由日方派總經理負責經營。
「林董事長願意多花錢請日本人經營,當然是希望引進一些日本的優點」,若色曉認為,大體而言,日本員工在服從、敬業及服務品質方面,可能比一般中國員工來得高。
他舉例,在日本,銀行要找錢給客人,一定是把錢很整齊地放在盤子上,恭恭敬敬端到顧客面前;這個情形,在國內便較少見。因此,他要求酒店的服務生,就連倒一杯水,都要仔仔細細,讓顧客得到溫馨細緻的服務。
「不過這裏是外國,如果完全按日本模式也不行,還是得調整」,若色曉舉例,在日本,員工會因為辦公室突發的事情,而自動取消晚上個人的約會;但我國員工較重視私人生活,「所以我不能勉強他不去,只好自己忍耐」,若色曉開玩笑說,他因為一直壓抑,頭髮都快掉光了。

老爺大酒店看中台灣經濟發展的潛力,投資之初就打定主意,做商務旅客的生意。(鄭元慶)
落實中國傳統哲學
除了貫徹總公司精神外,也有一些跨國企業來台後入境問俗、汲取本地特色與精華。
福特六和便強調,他們雖然是具有百分之七十美資的美商公司,但在經營型態上,卻融合了西方的效率、組織等工作價值觀,日本的品管制度,以及中國的傳統哲學。
中國傳統哲學?聽起來很玄,李濤講了一個故事來說明。他透露:這兩年福特六和由於產量不高,工廠有百分之五的工人是完全多餘的。在國外,只要多了人便裁員,但福特六和仍儘量為他們安插工作,照顧他們生活。
「其實這樣對雙方都有利,因為這些優秀的工人訓練不易,把他一下裁掉了,等真正需要時到那裏去找?」李濤說。
福特六和的總經理歐棟,是亞太總部派來的紐西蘭人,他靠著制度,把中國傳統哲學融入公司的經營管理之中:公司內重大決策,都由處長級以上職員組成的執行委員會討論,會中他會徵詢大家意見,只要是合理的,中國員工都可以據理力爭。

為使大家對惠普台灣公司產生長期信心,總經理柯文昌在中美斷交後向總公司爭取到經費,建了這幢外觀宏美的惠普大樓。(鄭元慶)
本土化與國際化
在尊重本地特色方面,台灣飛利浦公司更是不遺餘力。
羅益強認為:跨國企業的各地公司,根本就應該各有一套配合當地特色的政策。因為「江南之橘、越淮為枳」,何況是東西文化那麼大的差異?
因此,多年來,菲利浦的管理階層儘量培養本地人才。今天台灣飛利浦公司除總裁貝賀斐、副總裁席密德之外,其他重要幹部及各廠總經理,全部都是本地人。
「這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東方人多半比較含蓄,未必會把心裡想的直接說出來,做一個經理,你不但要聽到部屬在講什麼,還要『感覺』他心裡在想什麼;這對一個外國經理就比較困難」,羅益強解釋。
但他接著指出,台灣飛利浦並不打算變成一個完全本土化的公司,仍要站在世界舞台上觀全局。飛利浦總公司採取的分公司之間人員互調辦法,為這點提供了不少幫助。

惠普台灣公司又得到了「最佳表現獎」,總公司商業系統部副總裁特地來台頒獎,代表受獎的正是年輕的總經理柯文昌。(惠普科技提供)(惠普科技提供)
都是「好學校」
重視人才的培養,大概是這些優秀的跨國企業最大的共同點。
無論飛利浦、福特、惠普、老爺,都對公司內的職工提供各種訓練與進修計畫。拿惠普來說,他們每年花在派員受訓的費用即高達新台幣一千萬元,若把同仁自任師資而省下的教師鐘點費也加上,就更可觀了;飛利浦每人每年受訓的時間,更高達工作時數的百分之一。
「我們這樣做是在給自己找麻煩,因為其他同業最喜歡來飛利浦挖角」,羅益強說:「但是我們不能不做——公司在成長,組織在成長,你若不給他機會繼續學習,只讓他像一堆放射性元素,天天在那裏放能,最後他放光了,成了一個無用之人,對他也很不公平。」
柯文昌對於培養人才有極為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各種訓練課程雖然重要,但一定要配合心理方面的建設。
「要員工進步,第一要讓他清楚自己的潛力,協助他訂出個人崇高的目標,他才知道自己要下多少功夫去達成」,柯文昌甚至認為,要給員工機會去犯錯。他讓員工知道,「你做一件事,我是來評估你產生多少創意,而不是來算你犯了多少錯的。」
他同時強調,當惠普有主管職位出缺時,他絕不考慮用一個從沒犯過錯的人,「那表示他根本不做事嘛!」柯文昌解釋。

惠普台灣公司充分發揮總公司的彈性管理精神,員工可以彈性選擇上下班時間。(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插花不如落地生根
不作長期投資,不會有優秀的人才可用;同樣的,沒有長程計畫,跨國企業就像是插在花瓶裏的花,剛開始的時候繽紛熱鬧,但一下就完了。
在六十年代有些外商來台投資,衝的只是國內廉價勞力,而不謀長期發展。現在這類公司幾乎已無法在台灣生存。
飛利浦卻像是一朵落地生根的鬱金香。貝賀斐認為,不斷配合國內經濟環境作調整,正是台灣飛利浦保持高度成長的重要因素;而配合的要訣,則在於「趨吉避凶」。
例如,國內勞力不再廉價,飛利浦便逐漸淘汰勞力密集、附加價值較低的黑白電視機、電腦記憶板等產品;再增加鉅額資本,生產技術密集的彩色影像管、監視器、電子零組件等資訊器材。因為他們知道,和世界各國比較起來,我國「高品質、低價位」的科技人才,才是現今台灣投資環境中最大的本錢。
除了要有長程計畫,柯文昌認為,外商更應真正與當地利益相結合。惠普的年度評鑑項目中,甚至還有一項「對國家、社區的貢獻」。
已經不會失敗
在這一項,台灣惠普的確可贏得高分。這些年來,他們不但曾把精密的十二層印刷電路板技術,透過工業技術研究院移轉給南亞公司,還不斷對許多研究機構提供捐贈。其中較大的有捐出一套測試空氣品質和水質的氣相分析儀給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去年又捐贈三套該公司生產的高功能的人工智慧工作站給台灣大學資訊系,做為發展人工智慧之用。
「這樣做很有意義,因為員工會相信你,他會覺得他不只在幫外國人工作,這還是他可以長期奉獻的事業;其次,客戶也會相信你,政府更會支持你」,柯文昌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會失敗呢?你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