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千古的議題。然而它真是永遠無解嗎?
四年前,台北市進行一項準備期長達三年,倡導自助、人助精神的「脫貧計畫」,如今成果已逐步展現,各縣市也有意跟進。搶救貧窮大作戰,已在台灣全面展開。
位於台北市松山家商旁、福德街上一間五坪大的飲料店──神飲奇冰,外表看來與一般冰品店沒什麼兩樣,但卻是台北市政府《脫貧計畫》之所寄,它不僅關係著一個家庭是否能就此擺脫貧窮,更是脫貧計畫的規劃者、決策者、社會學者、社工員們努力突破現制,投注許多心力後的成果。
全球化時代來臨後,經濟環境及社會結構改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打破富者越富、貧者益貧的魔咒,是世界各國社會救助政策努力的方向。
小本創業、自助人助
店長吳秀珠以三年來「家庭發展帳戶」的儲蓄──二十八萬八千元,小本創業,率先開了這家飲料店。
顏面輕度傷殘的吳秀珠,先生自幼右手截肢,數年前經商失敗,一度全家處於失業狀態,一家七口靠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戶津貼度日。
為了參與脫貧計畫,三年來吳秀珠和先生、大兒子積極找工作,定期儲蓄,按時上課,也認真地擬定創業計畫,終於在二○○三年九月,夢想成真。「神飲奇冰」開幕當天,台北市長馬英九專程前來祝賀,並且公開表示:「這是脫貧方案開的第一家店,絕對不能倒。」這是吳秀珠的希望,也是所有參與脫貧計畫者的希望。
清晨六點不到,吳秀珠就開始忙碌,到晚上七、八點返家,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還得長時間站立、來往奔波外送,但她從不喊累。然而創業不是件簡單的事,開店後才是挑戰的開始。創業的第一個冬天,神飲奇冰首度面臨危機,天氣轉涼,冷飲賣不出去,一個月下來不賺反虧六萬元。咬牙熬過寒冬的吳秀珠,心想這個夏天如果再做不起來,乾脆放棄,但念頭一轉,又覺得輕言放棄違反當初「儲蓄、創業,自助、人助」的脫貧誓言,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社會。
所幸,她「薄利多銷」的策略奏效,再加上眾人的鼓勵和製作技術精益求精,生意漸有起色,吳秀珠也重燃信心,「扣除成本和房租、人事費用,我現在一個月可以賺到兩萬元利潤了,」她開心地說。
台北市政府職訓中心舉辦各種技能訓練,無論是裁縫、餐飲或汽車修護,一技在身能降低落入貧窮的風險。
打造幸福家園
同樣是「脫貧計畫」的幸運兒,單親媽媽高郭貴美一家六口,前年得以搬出住了十年、僅十四坪大的安康平民住宅,住進延平北路自己買的房子裡。
十四年前先生過世時,高郭貴美才三十八歲,老大國中畢業,最小的兒子還在地上爬,為了不要露宿街頭,高郭貴美只得申請平民住宅,硬著頭皮搬進去。
「十四坪大的房子,只是一個屋殼而已,整間黑漆漆的,比豬寮還糟糕,我花了好幾萬元油漆、做遮雨棚,感覺才稍微能住,」高媽媽回憶道,房子破舊還是其次,最擔心的是孩子在龍蛇雜處的複雜環境和自己忙於工作疏於管教下,走入歧途。
當時高郭貴美早上作臨時工,中午在麵店幫忙,晚上又到夜市工作,像陀螺一樣從早轉到晚,為家計辛苦操勞。出門前她會預先泡好一瓶奶,小兒子睡醒了,就自己爬過來喝,工作中也常擔心獨自在家的孩子。所幸,一枝草一點露,五個孩子都平安順利長大,也都能體會母親的辛勞,個個自立自愛。
參與脫貧計畫後,高郭貴美利用三年來「家庭發展帳戶」的儲蓄和向親朋好友借貸,湊足了七十五萬頭款,買下了兩百五十萬、二十二坪的房子,雖然房子有點老舊,但一家人首次有個屬於自己的家,感覺溫馨甜蜜。而每個月負擔九千多元的貸款,在孩子們陸續進入職場、分擔家計後,也不成問題了。高郭貴美高興地說,已經結婚成家的二兒子,最近也買房子出去自立門戶了。看來,高郭貴美肩頭上的重擔已經越來越輕,一家人已然走出貧窮。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鄭麗珍表示,有工作但入不敷出的「工作貧窮階級」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投資下一代
同樣是為了擺脫貧窮,每個家庭的策略各有不同。在衡量儲蓄的錢不夠買房子,創業又適逢不景氣、自己體力不佳,「脫貧計畫」的另一位成員宋貴花最後選擇以高等教育為目標,投資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今年五十歲的宋貴花,七年前離婚,前夫不但遺棄三個孩子、拒付贍養費,還留下一堆債務讓她償還。雪上加霜的是,離婚後,不時幫忙、接濟她的母親走了,自己又在一次電梯意外中夾斷了手指,雖然有每個月四千元的輕度殘障津貼,但日子過得益發困難。
為了謀生,宋貴花到職訓局去學電腦,拿到丙檢執照;也參加媬姆訓練班,拿到媬姆執照。三年前她加入「以工代賑」行列,在市政府社會局從事剪報工作。宋貴花積極地帶著三個孩子討生活,克勤克儉,但仍不免捉襟見肘。
宋貴花的三個孩子,老大大學畢業正在當兵,將來準備考研究所;老二、老三都半工半讀在唸專科,宋貴花目前全心全意栽培孩子。
宋貴花利用「家庭發展帳戶」的儲蓄,幫孩子添購了電腦和方便打工代步的摩托車,希望孩子能夠早日獨立、養活自己,屆時就能走出貧窮。
台北商專畢業的宋貴花,謀生能力不差,年輕時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落入貧窮,只是遇人不淑、機運不佳,一個不小心就被社會浪頭打得差點翻不了身。令人心驚的是,社會上像宋貴花這樣的例子已經越來越多了。
台北市政府職訓中心舉辦各種技能訓練,無論是裁縫、餐飲或汽車修護,一技在身能降低落入貧窮的風險。
貧窮新貌
想要脫貧,首先必須探究貧窮的本質。有人說,貧窮是人類社會的必要之惡,對於貧窮者的扶助,向來是各國社會工作的重點。
什麼人容易落入貧窮?一般人對貧窮的刻板印象,不外老弱殘疾者。事實上,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遽變,貧窮的樣貌也起了變化。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民國九十一年全國低收入戶共七萬四百一十七戶,比十年前的四萬三千七百八十戶,增加幅度達60.8%,佔全國戶數比從0.8%提高到1%。以台北市為例,目前低收入戶約一萬五千戶,相對於五年前的七千多戶,增加不少。
進一步分析,我國低收入戶依貧窮等級分三類,從民國八十一年到九十年,較輕等級的第三類低收入戶(全家收入平均低於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標準)更大幅增加了一•四倍。
換句話說,「工作貧窮」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新貧階級。台北市的低收入戶中有將近四成屬於「低薪工作人口」。
「受到全球經濟兩極化的發展與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台灣的『貧民』形貌已由過去貧病老弱的組合,轉向各類型工作貧民的組合,」台大社工系副教授鄭麗珍指出,一些低技能與服務業的工作者,薪水低、工時長、工作條件惡劣,卻仍然無法賺取足夠的收入來維持家計,萬一碰到突發意外或重大打擊,落入貧窮的機會就更大了。
什麼情況會讓人落入貧窮的陷阱?
根據內政部統計,低收入戶致貧的原因,主要為「年邁體衰」、「負擔家計者死亡」、「家中無工作能力人口眾多」、「久病不癒」、「身心障礙」等,大抵不脫社會結構因素、事件因素、個人因素等三大類。
值得注意的是,有越來越多單親家庭因支持系統不足而落入貧窮。根據調查,我國列冊的低收入戶中23.5%為單親家庭,其中女性單親戶是男性單親戶的八倍。而台北市的平民住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屬單親家庭,且大半為女性戶長。
致貧的因素有時非關個人,但老弱殘疾者特別容易落入貧窮的陷阱而難以自拔。要跳脫貧窮,除了人助外,自立、自助更是關鍵。圖為台北市安康平民住宅一景。
舊題新解
鄭麗珍指出,台灣的貧戶比例和其他社會福利較佳的英、美、日、瑞典相較,還遠遠瞠乎其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社會救助採嚴格標準、壓低貧窮線策略,以避免鼓勵不勞而獲,並防止過多人領取社會救助。
所謂的貧窮線,亦即「最低生活水準」,是依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各縣市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性支出的60%來界定。以九十年度為例,台北市的最低生活費為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元,高雄市為九千八百一十四元,台灣省為八千二百七十六元,偏遠的金門連江縣只有五千九百元。
鄭麗珍指出,在嚴格標準下,符合低收入戶資格者,幾乎生活都很艱困。因此,他們在社會救助體系中停留的時間也比其他國家的貧戶長。
鄭麗珍表示,一些實證資料顯示,低收入戶留在社會救助系統中越久,走向經濟自立的可能性越低,甚至視依賴社會救助的補助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國以「資產調查」的方式來判定當事人能否得到救助,亦值得商榷。台北市的標準是──動產每人以十五萬元為限,不動產每戶以五百萬元為限,超過此限,便不具低收入戶資格,一切補助全無,因而降低了低收入戶擁有及賺取資產的慾望,使他們身陷「福利依賴」中不可自拔。
「缺乏鼓勵脫貧機制是癥結所在,」台北市社會局第二科科長王玉珊指出,一直以來,台灣都是以現金給付方式來救助貧窮,缺乏衍生效益,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經濟學家有句名言:通往地獄的道路是由善意鋪成的,」王玉珊指出,福利依賴的影響深遠,下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可能受到扭曲。
一時的落魄不代表永遠站不起來,只要不放棄,寒冬過去,春天的腳步就近了!
台灣之夢
有鑑於貧窮已成為社會發展之癌,不論先進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都難逃貧窮蔓延之苦,聯合國於是訂一九九六為「消除貧窮年」,誓言要在二○一五年,將全球十二億、每日生活費低於一美元的貧困人口減少一半。為了呼應聯合國計畫,台北市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推動「首都掃貧運動」,從生存權、健康權、住宅權、受教權、工作權等各方面來保障低所得者,希望能達到「安貧、抗貧、脫貧」的三階段目標。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孫建忠為文指出,一九九○年代是西方社會福利新思潮的成熟期,進而將過往僅以「現金收入」為主的福利模式轉為「收入」加「資產」為主的福利模式。此一新思維使得「財產形成」成為福利政策的新焦點,「美國之夢示範計畫」(ADD)也應運而生。
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台北市社會局推出的《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脫貧自立方案》,即是參考「美國之夢」擬定的脫貧計畫。
在脫貧計畫中,市政府以有工作的低收入戶為對象進行「福利投資」,參與人必須定期定額儲蓄以取得相對配合款,還得在三年內完成一定時數的理財課程,擬定一份可行的投資計畫,並在方案結束後使用該筆儲蓄進行投資。不同的是,「美國之夢」的資金來自公部門,台北市的脫貧方案資金卻來自民間企業的贊助。此外,「家庭發展帳戶」更進一步將目標明確設定在首次購屋、小本創業、高等教育三個方向。
負責赴美取經、參與規劃的台大社會系副教授鄭麗珍指出,「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是在現有的社會救助體系下,額外再增加一個機制,目的在鼓勵低收入戶積極累積資產,進行合理的投資。
政府立意良善,但民間的贊助更居首功。為了突破政府預算名目不能額外補貼個人的限制,由寶來證券及財團法人白陳惜慈善基金會捐贈一千四百四十萬元,成立「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專案共同基金」,提供給一百戶低收入存戶,作為相對配合款。
台北市社會局從報名的一八二個家庭中,隨機遴選出一百戶參與實驗計畫,每個月儲蓄二千到四千元,維持三年不輟,三年期滿後,「家庭發展帳戶」會以一比一的比例,提撥相對額度給參與的家庭。
遇人不淑加上意外受傷,單親媽媽宋貴花仍帶著三個孩子力爭上游,投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她當前努力的目標。
思想脫貧
三年中,除了每個月不間斷的儲蓄外,參與的家庭還必須按規定上課,每個月兩堂,總計一百多小時的課程內容相當豐富,包括:信心激勵、潛能開發、理財策略、升學管道、親職教育、購屋指南、創業計畫......等。
計畫執行者、台北市社會局社工員謝宜容指出,雖然一開始有些家庭覺得上課很麻煩,但三年下來深感受益良多。
例如參與「小本創業組」的吳秀珠讓兒子去上課,然後回家把課堂上的所學與家人分享。有次課堂上老師說,在空間已經很小的家裡,堆放一些捨不得丟棄但卻始終用不到的東西,是不合經濟效益的「窮人想法」,一語點醒了吳秀珠,她立刻改掉「囤積」雜物的習性,也讓心理空間開闊起來。
「三年下來,我們的家庭氣氛變得比較和樂,」吳秀珠說,自己是先生的第三次婚姻,在五名子女同父異母的融合家庭中,一直是各過各的生活,沒什麼交集。參與脫貧計畫後,整個家庭都投入、參與,創業計畫書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無形中,家裡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凝聚力量。
台北市政府職訓中心舉辦各種技能訓練,無論是裁縫、餐飲或汽車修護,一技在身能降低落入貧窮的風險。
破解貧窮魔咒
除了定期儲蓄、上課外,持續工作也是條件之一。參與者在過程中萬一不小心丟了工作,必須想辦法在三個月內重回職場,才能繼續參與。此一條件無形中也激勵參與者要不間斷的工作。
脫貧方案的三年儲備期至二○○三年六月結束,一百個參與家庭中有六十九個家庭圓滿「結業」。王玉珊科長指出,那些半途而廢、無法完成計畫的家庭,有些是瞭解整個方案後,發覺和過去坐領現金的救助方式不同,覺得「太累了」而放棄;有的則是因未能配合上課或依規定儲蓄被取消資格;也有的是生活中發生了意外狀況,如親人死亡、生病,不得不忍痛放棄,等待下一次的機緣成熟時。
三年下來,六十九戶參與家庭,總計累積了一千五百多萬元的資本,並相對引進了企業贊助的配合款一千四百多萬元。
十三戶以購屋為預定目標的家庭,有十戶已順利擁有自己的房子;三十一戶選擇「高等教育」的家庭,有二十六戶讓孩子出國留學、念研究所或大專院校;二十五個選擇小本創業的家庭,也陸續開張做生意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有四成的參與家庭成功地脫離低收入戶的行列,不必再領取現金補助。
鄭麗珍指出,「脫貧」不是狹義的脫離低收入戶身份,而是廣義的經濟能力、心理能力、社會參與的增加,最後得以脫離貧窮。
「低收入家庭過去是孤立的、被『污名化』的。經過了這次在制度協助下,以集體力量『作戰』的成功經驗,他們有了自信和企圖心,開始動起腦筋,不再是一天過一天了,」鄭麗珍指出。
「貧窮不只是人道主義或社會正義的問題,貧窮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漏洞,珍貴人力資源的浪費,是個人也是國家經不起的損失,」鄭麗珍指出,台灣的貧窮問題,不只是所得收入的相對差異,更主要來自於家戶累積財產的相對差距。長期累積的財產,在家庭遇到危機或困境時,常能發揮緩衝救急的效果,具有抗貧的作用。
高郭貴美作夢也沒想到自己可以有能力買房子,搬出安康平宅後,一家人的生活品質提升,觀念也越來越靈活、積極了。
逆境重生
「脫貧方案」指出的新方向,引發其他縣市的強烈興趣,如基隆、高雄縣都有意推行,鄰國韓國也在去年十一月底來台觀摩。
台北市社會局並趁勝追擊,二○○三年七月,針對低收入戶第二代推出類似的「出人頭地發展帳戶」;二○○四年五月,則展開鎖定中高齡失業者規劃的「樂透圓夢創業計畫」;二○○五年初,還要再推出第二梯次的「脫貧方案」。未來以「積極扶助」取代「消極救助」、以「權利義務」取代「福利依賴」的計畫將陸續展開,搶救貧窮大作戰已熱情點燃,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和協助。
致貧的因素有時非關個人,但老弱殘疾者特別容易落入貧窮的陷阱而難以自拔。要跳脫貧窮,除了人助外,自立、自助更是關鍵。圖為台北市安康平民住宅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