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中美關係的評價幾何?當真居對政府施政最不滿意的第二名?
這個據傳為行政院研考會民意調查的結果,經駐美代表錢復引述,也廣為傳播媒體引用;可是當本刊向研考會查證時,主任委員魏鏞卻表示「有待澄清」。
「中美關係」並非倒數第二問:可否請主委先談談這項調查的背景和結論。
答:這是一項選民對政府施政總滿意度的調查,我們通常在選舉結束後進行,從民國六十七年到現在,已經連續作過七次。
錢復代表提到的資料,是去年十二月底的調查結果,我們在今年四月十七日例行的記者會上發佈。當時發表內容的重點是在民眾對群眾示威遊行的基本態度;同時也公佈了好幾項其他調查發現,中美關係只是其中一部分。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民眾對中美關係的滿意度不是排在倒數第二名。選民對施政較不滿意的依序為:「環境汙染」(26.1%)、「食品衛生管理」(31.2%)、「社會福利」(34.3%),接著才是「中美關係」(44.5%)、「國際地位」(49.5%)。(詳表一)
我們發佈的資料本來是由滿意度最低的項目排到最前面,結果登載出來把順序調了,有的報紙又刪去了百分比,才令人產生錯覺。老實說,對這項資料被誤傳,以及駐美辦事處的強烈反應,我很意外。
問:如此說來,「中美關係」並不是僅次於「環境汙染」,為選民第二項不滿意的施政;可是,與前一次調查相比,選民對「中美關係」的滿意態度也的確在下降。滿意度有起有伏
答:是的,不過這也不獨「中美關係」如此,選民對政府施政的總滿意度在非經濟範疇的不少項目上雖有緩慢下降的趨勢,這到底是民眾對政府施政的實質內容不滿意,或是期望升高所致,需要進一步分析。
基本上,中產階級興起後,民眾對政府的期望會升高,先進的民主國家民眾對施政滿意度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很不容易的事。像我們滿意度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是很難得的。
對「國際地位」滿意度在六次民意調查中,曲線持續下降。「中美關係」則紀錄了五次,倒是有升有降。以近幾年來看,七十到七十二年下降,到七十四年底上升,之後又降了。(詳表二)
問:您能不能分析一下,為什麼選民對「中美關係」的滿意度會起起伏伏?
答:原因可能很複雜,不過大致來看,到七十四年滿意度上升,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一是錢代表七十二年上任後所做的努力;一是中美關係經過以往的調適,在七十二年後進入穩定階段,不致產生重大的問題,媒體也比較給予肯定。
七十四年以後的下降,則可能是中美煙酒談判、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等問題,對我們造成的壓力。這些壓力經過媒體大篇幅的報導以及民間團體的積極推動,使民眾產生錯覺,以為這些就是中美關係的全部。
傳播媒體影響大問:您兩度提到「傳播媒體」,是不是民眾對中美關係的滿意與否受媒體影響很大?
答:一點也不錯。國內問題,大家還能自己體會;國際問題,即使知識分子也要透過媒體的報導取得資訊。因此,媒體的處理很能影響民眾的觀感。
當媒體報導都偏重在中美貿易談判,駐美單位在其他方面的努力與成就,民眾便不一定知道。我們問卷的問題很簡單,只是想瞭解選民的一般反應,並不是專為「中美關係」設計的,只包括了一項「您對中美關係滿不滿意」的問題,並沒有細問民眾到底是對中美關係的基本政策、台灣關係法、經貿、軍售、簽證……中的那一項不滿意。
所以我認為,錢代表和北美事務協調會駐美辦事處同仁,不要把民眾對「中美關係」的滿意度和對協調會工作的評價等量齊觀。
事實上,國內外輿論對於協調會駐美辦事處在錢代表領導下的工作績效,都是加以肯定的。以本人直接的體認,目前協調會駐美辦事處陣容之堅強,以及工作之積極與深入,都是具體的事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本人應邀在「美國管理學會」舉辦的一項研討會中提出報告;午餐時,親眼看到錢代表在餐會中作專題演講後從容回答聽眾各項問題,展現出他對中美貿易問題之深厚瞭解,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問:依您看民意反應及外交運作,應有什麼樣的關係?
答:民眾對「外交」的看法多半是一般性的、籠統的、印象式的。因此,我們不一定能把民意反應的調查結果直接視為係對駐外人員實際表現的反應。
英國學者尼可森(Harold Nicolson)在其名著「外交學」(Diplomacy)一書中曾闢專章深入探究民意與外交之間的關係,他指出:
「民主式外交(democratic diplomacy)之基本原則為:外交官作為文官之一部份,對國務卿(外交部長)負責;國務卿,作為內閣之一員,對國會大多數議員負責;而國會,作為代表性之集會,則須尊重代表主權之人民的意志。」
尼氏進一步指出即使受過相當教育的選民,也未必能充份瞭解一國外交實務的運作,因此他認為民意透過代議政治的途徑,可以影響到外交政策;但卻不宜直接影響到外交關係的運作及執行層面。因此職業外交官固然應該關心民意,但卻不能完全為民意及輿論所左右,而應根據專業知識及經驗來處理實際外交事務。
以上尼可森的這些看法,雖然發表於數十年前,至今仍有相當參考價值。
外交問題已漸漸變成內政問題問:不同背景的選民對「中美關係」、「國際地位」的滿意度有什麼不同?
答:根據多年的調查,整體而言,教育程度、收入、及社會地位較高、及白領階層的選民,比較支持政府及執政黨。
但是,在「國際地位」和「中美關係」的情況剛好相反。教育高、收入高、社會地位高,以及屬於知識程度較高的公教人員、自由職業、和學生們,對我國的國際地位及中美關係不滿意的比例反而較高。
這些人支持政府,支持執政黨,卻不滿意我國的國際地位與中美關係。顯示這些人對國際地位、中美關係的關心程度超過一般人。主管部會除了應進一步瞭解原因外,似乎也應加強對中上階層民眾的溝通,使他們能更瞭解我們對外關係上的實際處境及困難,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還是一件很主要的工作。
七年前,我在一項有關民眾對政府施政反應的報告中,便指出我們的對外關係是民眾關心度逐漸升高而滿意度偏低的項目。如果不設法改善,可能會演變成內政上一個爭議性的題目,從近年來候選人的政見及立法委員質詢的內涵來看,這種趨勢已經很明顯,值得我們思考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