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的樹上標示著「請勿攀爬」,游泳池畔的牌子上寫著「請勿跳水」,愈來愈小的都市生活空間裡,處處限制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
失去了野水濱自然空間的現代兒童,有些卻在運動競技場或體能俱樂部裡大放異彩。在欣賞小天使似的娃娃健將的表演時,「怎麼練的?」「花了多少時間?多少錢?」「會不會受傷?」「這會是全面提振體育的好辦法嗎?」種種疑問隨之而起……
周末夜的台北敦化國中校園裡,一部轟隆作響的發電機點亮了兩支強力照明燈,燈光投射在偌大的川堂,仍然略顯昏暗。一個個穿著輪鞋飛馳的學生,輕盈地一面繞圈,一面做各種動作。
「跳,換腳,腳抬起來……,好,很好!」

這些琳琅滿目的獎盃,是十全國小體操隊多年來的耕耘成果。(卜華志)
「下一位,」滑冰教練林肇藩不停地叮嚀,小朋友也毫不含糊,模擬著冰上優美的姿勢。 克難俱樂部
張瓊文像一隻輕巧的飛燕,從媽媽的眼前滑過。雖然練完滑冰差不多晚上十點多了,瓊文和媽媽明天還得起個大早,跟著教練到台中的冰場,在真正的冰上滑個夠。國小四年級的瓊文已經苦練滑冰四年,小小心靈中默默地向美國華裔滑冰好手關穎珊看齊。
去年底,國內的滑冰小選手在中華民國滑冰協會的領軍下,參加「印尼雅加達國際滑冰公開賽」,幾乎人人捧著獎牌回國。年紀最小的簡瑋瑤,也抱回女生八歲組第一級的花式滑冰金牌和競速滑冰金牌。今年二月底,滑冰協會又趁著在日本舉行的長野冬季奧運熱潮,舉辦了國內第一屆綜合了花式滑水、競速滑水及冰上曲棍球的滑冰公開賽,參加者高達兩百多位,其中一半是國中以下的選手。
同樣是小小年紀,練體操的江怡萱也是金牌選手。今年一月舉辦的景文盃全國競技體操錦標賽裡,才小學二年級的江怡萱在地板項目獲得滿分十分。

讓小選手練出興趣、玩得起勁,是教練的工作重點之一。(卜華志)
在教練莊鴻森的體操兒童班裡,萱萱正和幼稚園大班的黃千蓉在彈簧墊上彈上彈下,一下子假裝自己是隻無尾熊,一下子又跳到教練身上作弄一番,還只是個稚氣未脫的小小孩。只是,這個位在大樓地下室的體操班,馬上就要不敷萱萱使用,隨著她的成長,跳得愈高,翻得愈遠,萱萱必須轉到正式的體操館去練習了。 滑冰、體操、跳水,娃娃最行
學校體育課是國內小朋友接觸運動的主要管道,尤其是學校校隊或是體育班,更是培訓選手的搖籃。
在學校校隊裡,田徑、棒球、躲避球、桌球等比較熱門的項目,運動人口最多;近年來體操、滑冰、跳水等運動項目也急起直追。尤其這些項目適合身材較小、柔軟度較高的選手表現,巔峰期也出現得比較早,年紀太大就很難練出或是維持好成績,因此這些項目的競技運動員多半提早投入訓練,現今體壇上的頂尖選手,年紀也多半只有十多歲。
中華民國滑冰協會秘書長李廣淮分析,透過觀賞電視轉播的滑冰比賽,尤其是看到華裔選手關穎珊、陳露等人的優異表現,許多小朋友因此對優美的滑冰運動產生興趣。

小選手練「功」,走過同樣路途的學長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保護、鼓勵兼而有之。(卜華志)
雖然過去我國在這些項目也都有發展,但是土法煉鋼,成果有限。以體操為例,我國體操代表隊教練詹振福說,大約三十年前他還是選手時,只能在草地或是沙坑上練,根本找不到像樣的體操館,那時候只要年紀大一點,練得好一點的就是老師,根本沒有專業教練。現在體操人口已經一代帶一代地慢慢成長,景文盃體操賽裡,各地都有選手前來角逐金牌,滑冰和跳水運動也是如此。 千里馬可遇不可求
和以往父母只要孩子讀書、不准參加校隊的情況不同的是,如今許多初試啼聲的娃娃兵,是由爸爸媽媽帶著找教練、上才藝班,進而一頭栽進競技運動的世界。中華民國體操協會行政組長顏武麒說,以運動才藝班或是俱樂部的形態來推廣單項運動,在國外非常普遍,國內風氣才剛開始。
國內老一輩的體操選手莊鴻森,目前在坊間開班授課,除了替小朋友開發感官和大腦的協調性,也教小朋友一些基本的體操動作,七、八年來,他只遇到兩、三個能練又肯練的小朋友。入門的小朋友雖多,但是「可造之材可遇不可求,」江怡萱的教練莊鴻森說。
雖然骨骼、肌肉等生理結構和「悟性」是好選手的重要條件,不過毅力和持久興趣,更是小朋友最大的挑戰。體操館裡,高雄市十全國小體操教練梁梅松的十幾個學生正在練習,年紀較長的學生心無旁騖地修正自己的動作,旁邊幾個中低年級的小朋友卻掛在單摃上,像一群小猴般地嬉戲。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絕大多數的教練會讓他們儘量玩樂,培養他們的興趣,而不在技術上要求,以免一下子就把孩子嚇跑了。
以同樣有許多小選手的跳水為例,中華民國游泳協會秘書長李東興說,小朋友剛開始只是在游泳池裡玩水,先讓他們不怕水、喜歡水,才有可能學好游泳,進一步練習跳水。
不過當年紀漸長、接觸的動作難度愈高,玩樂的比重也相對減少。梁梅松指出:「運動訓練常是強人所難。」只要是運動競技項目的練習,壓力便無可避免。如何讓小朋友感覺壓力,又不影響練習的意願,除了擺出教練的威嚴,每位教練還有不同的招數。

伸直了的手臂和雙腿,在空中劃出優美的線條,這是無數次反覆不斷練習的成果。(卜華志)
擺不出一張兇臉的莊鴻森就常端出黏了許多蟑螂標本的蟑螂屋,鬧脾氣或是不敢做動作的萱萱一看到「蟑螂老師」,就鼓起勇氣、克服難關了。有時候莊鴻森也開玩笑說萱萱的動作好醜,好像一隻青蛙,愛漂亮的萱萱馬上認真地做動作。只要克服了難關,專研幼兒體育的輔仁大學體育系講師黃永寬指出,小朋友很容易忘我地投入練習,直到練習告一段落,才會覺得累。 摔也要摔得漂亮
競技運動的壓力不只來自於練習,也來自選手間的比較和競賽的勝敗。至於小朋友,雖然也會互相比較,但是黃永寬說,小朋友剛開始在意的不是名次,而是有沒有贏認識的人。有時候小朋友也會因為別人都有獎牌、自己卻沒有而哭。梁梅松曾經為了讓所有的小朋友皆大歡喜,而去向比賽的主辦單位多要兩塊獎牌鼓勵小朋友。
不過,就算比賽輸了,小朋友也很少會斤斤計較。江怡萱有一次參加比賽時,在地板項目的第一個跳躍跳太高了,下來之後就呆在場中,直到音樂結束。雖然她一下台就放聲大哭,但是江爸爸說,她哭完沒多久又開始和別的小朋友玩起來了。張媽媽也記得瓊文第一次上場比賽時,賽前一直擔心會滑跤,於是她告訴瓊文:「摔倒了沒關係,趕快爬起來,而且既然要摔就摔得漂亮一點。」沒想到瓊文真的摔了一跤,比賽結束後,卻興奮地在場上大聲問教練:「我剛才摔得漂不漂亮?」
兒童運動比賽的輸贏倒是其次,黃永寬認為,從競賽的過程中,小朋友可以得到眾人的喝采和鼓勵,而有「像個英雄」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像他們崇拜的偶像一樣,體育明星也常成為小選手的榜樣。
此外,小朋友的表演慾也從比賽中得到滿足,滑冰教練林肇藩說,滑冰本身就是一場表演,選手必須以滑冰的技巧來詮釋一首曲子,這有可能是一場芭蕾、爵士、有氧,甚至是民俗舞蹈。不只是滑冰,林肇藩說,就算是一個田徑選手,當他在跑道上奔馳時,就是一場精采的表演。
當小選手投入一段時間之後,對於競技運動的認知愈來愈明確,慢慢地從中學習遵守運動規則、勝不驕敗不餒等運動道德,甚至會漸漸產生運動生涯的目標。從美國返台發展的陳婷,投入滑冰練習已有五年,通過美國滑冰學會第五級檢定,「婷婷一到冰上,經常十個小時不下來,」陳媽媽說。

不知從平衡木上摔下來多少次,才能夠練出如此均衡、協調的動作?(卜華志)
二月底參加一九九八全國滑冰公開賽時,陳婷雖然因為鞋子不合而磨破了腳,但仍然咬著牙忍痛上場比賽。目前陳婷除了練滑冰,每周還會上瑜珈和舞蹈課,以使自己的冰上表現更出色。小學二年級的江怡萱也常常因為握單槓而磨破小手,但是她不但不氣餒,還自我勉勵「六年級要當上體操國手,」江爸爸引述她的願望說。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
這些勇往直前的小選手比其他小孩提早專注在某一項運動,究其原因,「他們身邊一定有人在從事相關運動,」黃永寬說。
張瓊文會學起滑冰,是因為撿哥哥的溜冰鞋而產生興趣。左營訓練中心的跳水池畔,也常可以看到國家級跳水教練陳聰獻的兩個兒子,雖然大的剛上一年級,小的還在幼稚園,但是站上跳板架勢不輸一旁的大哥哥、大姊姊。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體育系主任王敏男指出,國外的研究顯示,八歲的兒童有百分之七十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決定自己到底要參加那些運動。但若是得不到家長同意,想要更進一步參加體育班或是校隊,對孩子來說不太可能。梁梅松說,他找選手的第一步是發家長同意書,通常發出四十份,同意的大約只有十個。
不只許多家長不喜歡孩子太專注於體育,就算是目前表現優異的選手,也有不少是和父母「革命」才得以繼績下去。王依雯在素有「訓練殺手」的梁梅松門下,練得再辛苦也從未因此興起過放棄的念頭,父母的反對才是依雯面對的最大阻力。王爸爸認為練體育沒有出路,一直抱持強烈反對的立場,直到現在,他仍然不支持依雯練體操。王媽媽不忍心,護著依雯讓她全心去練,不知為此和王爸爸吵了多少次架。現在依雯不負媽媽的苦心,不但已經考過教練資格,更拿出練體操的拼勁,在為擠進大學窄門的保送甄試而努力。
陳婷的冰鞋當年也曾被爸爸重重摔掉,陳爸爸甚至撂下狠話:「妳永遠不可能成功。」現在陳婷在媽媽全力支持下,立志要當世界頂尖的選手,「我們最近的目標放在十二歲之前要達到能參加十四歲才能參賽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的水準。」陳媽媽說。

彈簧床跳累了,小娃娃兵躺著耍賴,體貼的教練莊鴻森乾脆讓她放鬆個夠。(卜華志)
不論是支持或反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忘女成鳳,出發點其實相距不遠,只是方向和方法不同而已。娃娃學體育多半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請教練、買器材,都需要大筆投資。江怡萱雖然住在桃園,但是一周至少三天到台北練習,而且每次都是全家出動。張媽媽也每周帶著瓊文上滑冰課、舞蹈課、從台北下台中的冰場練習,她笑稱:「人家是星媽,我卻是辛苦的『辛媽』。」至於一雙二萬多元的滑冰鞋,瓊文也即將換第四雙,再加上教練、場地、交通等費用,「有人說,要培養一個頂尖選手得傾家盪產,」張媽媽雖然口裡這樣說,卻仍然傾全力支持瓊文。有些家長為了結合眾人的力量甚至組成後援會,十全國小體操隊就擁有家長聯合出資的交通車,以方便老師載著學生從高雄市到左營練習。 娃娃兵團總司令
家長的支持是小選手投入競技運動的主要因素,但在培養小選手的過程中,除了家長和孩子本身,教練也是重要的一環。不但父母要和教練培養出默契,孩子經過長期的訓練後,對教練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更是表露無遺。
張瓊文都叫教練林肇藩「教練爸爸」。民國六十年代第一屆中正盃男子花式滑冰冠軍出身的林肇藩,熱愛滑冰的熱度二十多年來始終不減,今年大家到印尼參加比賽,四十二歲的他也重披戰袍,拿到男子成年組第五級花式滑冰金牌。雖然台灣的冰場從圓山冰宮到金萬年冰宮,開了又倒、倒了又開,沒有冰場的日子,他仍以滑輪代替,到處租借場地授課。許多家長就這樣帶著小孩,跟著教練東奔西跑地上課,「真的是被林教練感動了,」張瓊文的媽媽說。
當年梁梅松招收第一批小學三年級學生時,王依雯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加入,經過教練悉心調教,愈加堅定依雯繼續練的決心。原本反對依雯練體操的王媽媽回憶起這八年多來的心路歷程說,為了照顧依雯,梁老師曾每天載著依雯往來於學校和練習場,對依雯的功課和品行也盯得很緊,甚至四處去找願意配合依雯練習體操的國中和高中讓依雯唸。

「萱萱從小就活潑好動,讓她練體操剛好」,江爸爸話沒說完,萱萱已像隻小猴兒,爬到爸爸的肩上嬉鬧。培養小選手,雙親中幾乎一定得有一人陪到底,對父母也是一種考驗。(卜華志)
「原本還以為教練給小朋友吃了什麼迷藥,怎麼一個個都這麼聽他的話;知道了教練的苦心之後,現在我們不但完全相信教練,所有的選手父母還曾經聯合起來要求教練不准離職,否則孩子集體退出體操界,」王媽媽說。看著一個個自己拉拔大的體操選手,梁梅松雖然掩不住心中的得意,卻淡淡地笑說,只是不要做到讓人家唾罵的地步而已。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不過回頭看看有些父母和教練對立的主要原因,還是孩子的課業問題。梁梅松說,尤其到了三年級和升國中的階段,通常會有人退出。梁梅松說:「雖然許多父母以影響課業為由,拒絕小孩再練體育,但是退出之後,許多人的功課其實也沒什麼進步。」
體操協會行政組長顏武麒認為,其實體操、滑冰等運動選手要在騰空的短時間內完成多次翻轉的動作,並在一次次的練習中修正動作,需要相當好的反應和理解能力。滑冰協會理事長李廣淮更拿出許多華裔選手的學歷為證,就以陳婷為例,她的智商一百四十八,曾拿過美國柯林頓總統獎特優學生;曾代表我國參加冬季奧運的李博玲目前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候選人。
練體育到底會不會影響課業,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體育系主任王敏男承認,體育教育者常嘗試表明體力與智力間的關係,但是仍缺乏有力的證據。倒是體操選手王依雯的媽媽說,每次練回來都累得要命,做功課的時候當然都在打瞌睡。在傳統課業導向的台灣,要在體育競技場上出人頭地,許多小選手背負著雙重壓力……

除了鍛鍊,教練對於小朋友的生活常規和團隊精神也很注重。十全國小體操隊的小朋友一到練習場,第一件事就是場地打掃乾淨。(卜華志)
還有一些家長深怕孩子練了體育而影響正常發育。黃永寬說,競技運動的練習時間長,刺激的部位差不多,是有可能影響兒童的生理成長。而過度或強烈的練習,本來就難免會有運動傷害。梁梅松的體操隊上,曾有三個人同時包著石膏的紀錄。 終生的喜好
「提早練體育對兒童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不同的項目影響的層面不同,目前尚無定論,」但是王敏男指出,兒童儘早開始學習某項運動技能,並不能證明能讓兒童發展成傑出運動員。為避免孩子提早被逼迫投入,李東興指出,目前國際游泳協會已將國際游泳比賽的最低年齡組,從十歲組提高成十一至十二歲組。
小孩子提早專練一項運動,也難免失去接觸其他運動和才藝的機會,王敏男強調,兒童體育最重要的是參與,他舉例說:「兒童運動會不應該是派全班最厲害的,而是應該讓小朋友自由選擇參加項目,這樣才能使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全民體育應該是個金字塔形,雖然這些小選手很早就專研某一項運動,而減少了接觸其他運動的機會,但是他們努力往上衝,創造體育成就和運動風氣,卻也是不可或缺的。
提早走入競技體育選手生涯,利弊互現,許多運動選手一路走來,經常在是否要繼續下去的邊緣遊走,每個人的考量因素和面臨的環境都大不相同。尤其,這些適合兒童練的項目,巔峰期來得早,也較早開始走下坡──一般來說,滑冰選手大概十七、八歲就會到達巔峰;跳水的巔峰出現在十三、四歲到二十歲──江怡萱的爸爸因此說,他不給萱萱太大的壓力,一方面是怕壓力太大適得其反,另一方面「十八歲以後的人生還長得很」。
有些父母投入大量時間、金錢,甚至打點好小選手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出路和目標,有些父母付出精神上的支持。孩子在這一條條舖好的路上,努力奔向自己的目標或是父母的期望,路途雖然漫長坎坷,但是許多孩子就在路上發現了無數可愛的蟲鳥花草而沉迷其中,那就是運動的樂趣。未來,不論是像王依雯憑藉運動專長,繼續努力進大學體育科系,或是像江怡萱可能會別有發展,她們將來回憶起童年,肯定除了讀書考試,還會有自己曾投入過的體育運動。

並非每一位投入練習的小選手,日後都能夠揚名立萬,但是當他們以後回想起童年時,一定少不了這一段全心投入運動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