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秋風吹起的季節,不少莘莘學子忙著打包行李負笈他鄉,有人準備遠渡重洋,也有人將踏上海峽彼岸。保守估計已有上萬人赴大陸留學,而且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在兩岸教育資訊尚未流通的現在,到大陸留學究竟有何優勢、值得投資嗎?
民生東路三段大樓的週休假日,沒有上班族的蹤跡,卻有不少人登上十七樓,踏進海峽交流基會的會議室。小小會議室擠進一百五十多人,全是來參加第二屆台灣學生留學大陸聯誼會,其中有太太陪著先生、有爸爸帶著女兒,還有媽媽幫著念高中的兒子前來蒐集資訊。
孫太太的兒子是建國中學二年級的數理資優生,她詢問留學大陸的老生,如果兒子高中畢業後想去大陸念大學,如何解決兵役問題?有人告訴她,如果父母其中有一人為台商,可以援引小留學生條例,辦理緩徵;如果不是,二十歲時接到兵單,就得先休學回來服兵役,再繼續學業。
「我和先生的想法比別人早一點,我不否認兒子在台灣也有很大機會,但我兒子啟發我,他告訴我,未來的前途在大陸,」孫太太說,如果沒有兵役問題,孩子就會直接去大陸念大學,目前他鎖定上海交通大學。為了兒子要去念書,夫妻兩人兩年前就在上海置產,「就買在交大的對面。」
老生、新生齊聚一堂,留學大陸的老生提醒新生得有心理準備,大陸學歷認證問題可能一時還無解。
學歷承認路迢迢
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已成為一種新潮流。
追溯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風潮,大約從一九八七年解嚴後開始,解嚴後很多人迫不及待過去彼岸,其中有些台商經商不順,乾脆留下來念書;一九九二年九月「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頒佈後,正式啟動了台灣學生留學大陸的熱潮,以後熱度不減,燃燒至今。
按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臺灣人民可赴大陸受教育;其中第二十二條並規定「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由教育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一九九七年十月前教育部長吳京任內,公布了「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以及所採認的七十三所大陸大學院校名單,也就是說,赴大陸求學者必需先向教育部報備,取得學位後經過檢覈,學歷就可得到承認。但一九九八年二月吳京下台,之後政策就此停擺,延宕至今。
依據「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規定:「未依前項規定報備,不予檢覈」,因此吳京之後的教育部長就以「施行細則」未頒布,不接受留學大陸的報備手續,大陸學歷的認證等於無限期延長。
「現在不是要不要承認的問題,而是時間問題,學生等於在跟時間賽跑,」研究大陸教育體制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說,學歷採認還有很多變數,譬如起點從那算起,偷跑者算不算?
楊景堯指出,政府政策不允許台灣學生到大陸去修教育學分,但北大兩年前成立了教育學院,該不該被列入認證範圍?而大陸學歷採認辦法中規定,涉及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系所不予承認,那麼北大歷史系、哲學系算不算?爭論空間很大。
就在學歷認證政策看似無解時,大陸高等教育系統已經起了重大變化。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英指出,從一九九二年到九八年,共有二百五十八所普通高等院校合併為一百零五所,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一九九八年杭州大學、浙江大學、浙江農學院、浙江醫科大學合併成擁有文史哲、理工、醫法農等十一類學科的浙江大學。教育部在一九九七年所擬採認的七十三所高校,已有近四成(約二十八所)在這波改革中合併。
教育人口登「陸」
大陸學歷採證路迢迢,但卻無法阻止台灣學子登「陸」。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指出,保守估計約有上萬人已經赴大陸留學。其中還有一些知名立委是北大、清華的在職研究生,如前立委潘維剛就是東北長春大學的博士候選人。他們不必每天上課,但每個學期一定要與指導教授見面數次,討論研究進度等,學位也並不好拿。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去大陸念台灣不承認的學位呢?
問題就在,目前台灣不承認,但全世界都承認大陸學歷。更誘人的是,大陸經濟力的大幅提升,廣大的人力需求吸引台灣學子前往「卡位」。究竟大陸學位的實際效益在哪?
一九九六年到北京大學念法律博士學位的譚湘龍說,多數人都著眼於就業前景,「就像早年去歐美留學的人,都希望日後留下來發展」。
「當時我是逆著潮流走,知道自己三、五年內回不了台灣,九六年去時,只有就學觀念,但情勢很快改觀,現在去念書的人已經有很多人開始詢問北京的房價。」取得博士學位後,譚湘龍和幾位朋友在北京開了間律師事務所,處理兩岸人民來往的法律諮詢事宜。
「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至少缺少一百萬名貿易人才,其次是金融、保險、證券業的人才,」譚湘龍說,在大陸就業需要良好的人脈關係,而念書就是建立人脈最好的方法。
「到我這年紀還來大陸念書絕不只是為了學位,」三十七歲的洪進原來在國內一所私立大學研究所就讀,關心兩岸未來發展的他說,兩岸前景最壞的結果就是烽火連天,但即使真的打仗,最後還是要談判,而現在檯面上人物具有大陸經驗的人太少了,他希望藉著念書和大陸菁英建立關係,為兩岸前途盡點心力。
一九九九年赴大陸中央戲劇學院就讀、今年拿到戲劇博士的許綠倫則說,頂著大陸學歷應徵教職的過程非常辛苦。由於學歷不被採認,她只有以國內碩士學位應聘為台中技術學院的講師。「好在學校知道學歷不被承認是政治問題,對我個人在劇本評論、分析上的專業很肯定,」她說。
「到大陸留學的人要有心理準備,這是長期抗戰,因為學歷認證已經變成政治議題,無法回歸教育面,」淡江大學副教授楊景堯說,很多學生都很豁達,對於政府採不採認了然於心,而如果不是非要擔任公職、教職,到私人企業工作,影響並不是很大。
廈門大學是南洋華僑陳嘉庚於一九二一年資助創辦,是大陸目前唯一位於經濟特區的重點綜合性大學,還設有台灣研究所。
模糊地帶
由於法令限制,大陸高校的資訊並不明朗;甚至發生過學生花錢買入學許可,卻受騙上當的例子。
楊景堯指出,大陸一千多所高校,某些重點大學的資訊也不乏吹牛、灌水。譬如北大可以發碩士學位、也可以發EMBA,但EMBA並不等於碩士學位,因為它不是大陸國務院學務委員會通過的學位。「體會大陸學制的多樣化、複雜化,需要點『悟性』,因為有其發展歷史,」他說。
「最大的擔憂是師資,」即將到北京大學念哲學的洪進說,大陸的學位制度是這兩年才建立的,目前絕大多數在大學任教的老師可能都沒有博士學位,經歷過文革十年,四十多歲這一代人連大學學歷都有問題。前一陣子,連江澤民都說要打擊假學歷,可見假學歷的問題在大陸有多嚴重。
洪進舉例說,北大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雖然也有大師級的哲學家孫小禮,但孫教授已年過七十,早到退休年齡,完全是為了撐場面才留下來;連北大校長都說,北大差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十年之遠。
除了學校水準參差不齊外,還有仲介居中詐騙的現象。
民進黨立委張清芳就曾出面揭發仲介大陸留學機構的黑幕。媒體指出,一些仲介以保證取得大陸入學資格為號召,開出六十萬元到上百萬元的價碼,換得進入名校的資格,但能不能真正「保證入學」,誰也說不準。仲介也許真的神通廣大,因此許多人吃虧上當只有往肚裡吞。
去年底和二十多位中醫界朋友赴大陸探路的李先生說,他們聽信朋友之言,以為可以保證進入內地一所中醫學院,但仲介收了他們數萬元台幣後就沒有下文,後來他靠自己親友關係,才考入另一所中醫學院。
「不否認大陸某些大學可以走後門,但這個門會越來越窄,」譚湘龍說,他也曾聽大陸某校處理港澳台學生事務的處長說,如果要運作就在閱卷時,因為很多學校並不放榜,私下就可以放水。而且很多學校除了正式錄取生外,還有預科生制度,預科生第一年沒有學籍,如果成績不錯,第二年就可以正式入學。此外還有捐錢入學的情形,譬如捐一筆錢給北大「買學」,不過據他所知,現在北大經費很充足,這條路可能越來越行不通。
楊柳樹下,清風徐徐,北大是學術殿堂,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張良綱攝)
資訊尚不明朗
除了走後門,還有人以第三國護照入學。一般來說,大陸大學的入學考試,依不同身分,試題難易程度也不同,本地生最難,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台港澳生次之、外國人較容易。而持有第三國護照的好處是,某些學校的入學考試只考漢語一科。
復興高中畢業的范淵聖,母親為印尼華僑,由於父親與印尼有生意往來,高中畢業後就到印尼念大學,成績不錯,學校老師認為他留在印尼念大學太可惜,建議他去美國、回台灣或到大陸。覺得自己考不上台大、政大,到美國念書花費太大,范淵聖於是花了一個月時間準備北大考試,考試科目有中文、英文、歷史、數學等四科,現在他已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二年級學生。
據他所知,目前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念書的台生約有二十人,大多數都是持第三國護照,其中不少人是花錢買第三國護照。「拿第三國護照對台生來說,是一條捷徑,很多香港人都有兩本護照。只要在台灣受過高中教育的人,絕對考得上大陸大學,」他說。
如今到大陸留學已蔚為不可遏阻的潮流,如何取得正確翔實的資訊?而大陸高校究竟有何學術上的優勢?
很不認同走後門、找仲介心態的洪進說,「其實請教老師是合理而正常的管道,絕對可以省掉很多冤枉路,」他曾詢問北大老師如何準備考試,老師就暗示他最近科學哲學領域有幾本批判的書要注意,講到這裡如果還不明白,真的就是悟性太低。
譚湘龍建議學子親自到學校走一趟,體會當地的人文環境,否則很難產生對土地的依戀感。尤其北方氣候異常乾燥,容易流鼻血,這種生活細節可能也會影響學習情緒。
大陸一千多所高校,其中七成是理工為重的大學,位於上海徐家匯區的交通大學,就是著名的理工大學,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就畢業於此。
中醫藥最「火」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英指出,從一九八七年至二○○一年,透過對港澳台生聯合招生考試,或具有大陸「教育部」證明之正式台灣學生,前後約有三千多人。台生多集中在北京、天津、江蘇、福建及廣東等沿海地區;所學以中醫藥最多,其次為法政、貿易及管理等領域,最後才是文史哲、宗教、傳統藝術等領域。而台生報考最熱門的學校為北大,但人數最多的則是中國政治大學;此外,北京、上海及廣州的中醫藥大學,台生人數也不少。
「大陸一千多所高校,有七成是理工科,因為大陸一向重理工輕人文,他們的國防科技、航太科技也很強。」但據楊景堯所知,很少台生去念理工科系;而考古人類學系則是一塊待開發的寶藏,「大陸各處,地挖下去就是一個史前博物館,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術寶藏。」
一九九九年赴北大的陳正騰,念的是經濟效益最低的政治學,今年秋天還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他,雖然並不排斥未來留在大陸教書,但大陸工資太低,目前看來吸引力不大。大陸學位對他的意義在於,「能與大陸頂尖菁英一起學習的經驗,相當難能可貴,但頂著大陸學位未必對就業有加分作用。」
知道從哪來,往哪去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士生吳孝明說,一九九七年入學時,他以為很快地兩岸往來就無須經過第三地了,如今五年過去了,兩岸直航仍是遙遙無期。很多台生抱持著拿到學位的同時,政府可能也剛好承認大陸學歷,認為前景從此一帆風順,「這種想法非常不切實際,學歷問題不如我們想像中簡單,過度期望可能帶來更多失望,」他強調。
此外,吳孝明說,台生與大陸學生交流互動時,對台灣前途一定要有堅定信心,否則他們會認為和平統一是更合理的事。「也許你不一定認同明說『一邊一國』的做法,但要讓他們瞭解提出這種說法的背景,不要忘記自己從哪裡來。」
在兩岸前途混沌未明的時代,該不該到大陸求學,除了自己,誰也沒有肯定的答案。其中有人寄望大陸學歷認證早日回歸「教育基本面」、有人將赴大陸求學當作赴歐美國家留學的跳板。但不管如何,這項「教育投資」的回報,未必在今日,可能得寄望未來。
林宏洋
(滕淑芬採訪整理)
今年自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的林宏洋,十年前遠自阿根廷赴大陸求學,三十三歲的他仔細分析當初赴大陸學中醫的動機、教學特色、中醫市場和出路。
初二時我們全家移民阿根廷,當地中醫很發達,但病人大多是華裔。我在阿根廷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大一時,當地的中醫師公會請了一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老醫師來短期講習,啟發了我對中醫的興趣。
一九九一年我就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念書,五年後又繼續念碩士,一九九六年時,我是中醫藥大學第一位境外碩士生,學校當時還因為不知要如何收學費,特別開了一次會討論。三年後我繼續念博士,今年剛拿到博士學位。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長在針灸和小兒科,老師的臨床經驗豐富,因為大陸經歷過多次自然災害、動亂,不管那一科的醫師幾乎什麼病都要看。我們學校有多位名師,例如九十歲的針灸泰斗邱茂良,可惜他前些日子過世了;其他如干祖望,專長在耳鼻喉,以及沈繼澤的《金匱要略》課程,他會將中醫古籍和實際病例結合,學生不會覺得念古籍很枯燥,也更能瞭解其中精義。
目前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台生約有八十位,分析台生學中醫的出路,主要可能在三方面,第一是回台灣參加中醫師檢定考試,但這個考試即將廢除,因為據說政策上希望以後中醫能由學院培養;其次是進入學士後中醫系就讀;最後是移民海外,取得海外居留權。比較幾個海外國家的中醫制度,加拿大較好,卑詩省還有中醫局,但除了要通過中醫鑑定考試,還要有執業資格。美國亦然,而加州一地具有針灸師執照的就有六千人,競爭很激烈。新加坡則承認大陸五所歷史較悠久的中醫藥大學,包括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可以直接行醫。
看似可能的出路,其實也是關卡重重。據說,台灣的中醫師公會就希望教育部要求到大陸念中醫的人先參加大陸的中醫師考試,爾後回來參加大陸學歷檢定考試、再參加中醫師特考。所以很多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有人家裡開中藥行,大不了回家賣藥;如果放得下身段,在台灣從事推拿、拔罐等民俗療法的收入可能比中醫還好。也有人轉業,但一離開這行大多就回不了頭了。
本來想畢業後回阿根廷,但不料半年前阿根廷的經濟崩潰,現在可能會往大陸發展。今年大陸才開放境外人士和台港澳生的醫師考試。也許我會找三、四位朋友,集資十萬美金,在大城市開間小診所。我是走在前面,有時間佔好地盤,未來可能也會出現排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