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孩子們的潛能像個豐富的礦藏,那麼老師就好比是個開礦的行家。近年來,自由中國台灣各方面發展迅速,在教育方面,無論觀念、教材和教法,都有顯著的進步。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法已被視為落伍,代之而起的是啟發式的教育。尤其是九年國教實施以來,孩子們解脫升學的壓力,老師亦得以誘導學童發展多方面的興趣與潛能。例如:繪畫、寫作、唱歌、跳舞、演戲、吹奏樂器……等,藉以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與才能,並養成健康均衡的身心。本文所要報導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孩子們帶入童詩創的作領域,為他們的生活開了另一扇窗,也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多提供一個發揮的機會。

這幾年國內童詩園地蓬勃發展,各種童詩刊物也應運而生。
冬天
文.李易晃
天氣在開冷氣
開得好冷好冷

「詩畫合一」是兒童教育的良好方式之一,讓兒童的創造力得以多方面的發揮。
黃志堯
文.楊進龍
黃志堯帶飯,
飯包一打開,
看見兩粒蛋!
黃志堯吃的時候,
一翻,原來是
一個蛋切成兩半。

「詩畫合一」是兒童教育的良好方式之一,讓兒童的創造力得以多方面的發揮。
我的家
文.戴秀玫
我希望我的家
是用樂器搭成的
我一撥
它們都響了
屋堨R滿音樂
那我就不寂寞了

海寶國小張秀明老師指導學童如何創作童詩,小朋友都很有興趣地專注聆聽。
板擦和粉筆
文.郭發亨
板擦最喜歡和粉筆做對
粉筆在黑板上寫字
板擦就把他擦掉
氣得粉筆都變矮了

一位海寶學童利用下課時間,在校園一角閱讀童詩刊物。
一代勝似一代
上面這幾首童詩,作者都是就讀於國小的小朋友,每首詩都流露出天真瀾漫的旨趣和豐富的想像力,不僅兒童看了喜歡,就連大人讀了,心中也會激起一陣陣驚喜,勾起童年美好的回憶。
童稚的心懷未受俗塵沾染,清澈澄明、無牽無掛;孩子心目中的世界,沒有晦暗、暴力、衝突,一切都是那麼光明、美好、單純。因此,他們才能「異想天開」、別出心裁,寫出成人所不能的童言佳句。童詩的欣賞與創作,不僅為我們的兒童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也為我們的兒童文學開闢一塊可愛的新苗圃。
一般說來,童詩可分為:適合兒童欣賞的詩、成人為兒童寫的詩、和兒童自己寫的詩三種。我們可以在古典詩詞或五四以來的新詩中,發現許多適合兒童欣賞的詩。例如,李白的「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朱自清的「細雨」:「東風裡,掠過我臉邊,星呀星的細雨,是春天的絨毛呢!」雖然作者寫這些詩時,並沒有想到是要寫給兒童看的,但是詩的本身卻帶有濃厚的童詩味道,很適合兒童閱讀。

杜榮琛老師帶海寶學童到戶外上課,有一位小朋友朗誦了一首她的童詩作品,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都熱烈鼓掌給予鼓勵。
大人們領著小朋友寫詩
成人專為兒童寫詩,是近三十年來才有的事,這是一種上一代關愛下一代的具體表現,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好的讀物可以欣賞。詩人楊喚是我國童詩園地的拓荒者,他在民國四十年左右,曾寫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童詩,產生莫大的影響。許多詩人和兒童文學作家隨後紛紛加入童詩創作的行列,並出版各種童詩刊物,為下一代付出愛心和才華。目前國內的童詩刊物已多達數十種,各報的兒童版也都闢有童詩專欄,提供童詩廣大的發表園地。
至於兒童自己寫詩,大概是在民國五十八年左右,從屏東仙吉國小的黃基博老師指導學生寫詩開始。在這之前,大家似乎還未聽說過兒童寫詩這回事,也不太相信兒童能夠寫詩。但今天在國內,幾乎每個國小都有老師指導學童作詩,而且事實證明,只要老師適當的啟發與誘導,兒童不但會寫、能寫,而且還會有出乎意料的好作品出現。就拿最近由詩人林煥彰編選、布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兒童詩畫選集「海寶的秘密」來說,書中一共收集了五十八首童詩,每首詩都是海寶國小的學童生活中精緻的心聲,也是他們觀察周遭世界深刻的心得報告。這本詩集是國內第一本以學校為單位出版的童詩集,是童詩教育成果的最好明證,具有特殊的意義。

劉丁財老師問學生:「大家看這花像什麼?」「像洋傘!」「像風車!」…,豐富的想像力正是海寶學童創作童詩的泉源。
小學校裡綻開童詩奇葩
海寶國小位於苗栗縣後龍鎮,是一個靠海的小學校。它本來是大山國小的分校,獨立不到四年,全校只有一排教室,六個班級。
這堨悕騞a海,土地貧瘠,校園內遍地砂土,起風時黃沙滿天。目前,校長正領導全校師生進行校園綠化運動,在砂礫中種下樹苗,朝夕灌溉,希望有一天,幼苗能夠克服惡劣的環境,日漸茁壯、繁盛。而海寶國小的一百二十多位學童,也像那一棵棵的幼苗一般,在師長愛心的灌溉下,日漸成長。
學校的後山長滿野生的花草樹木,夾雜著農家開墾的花生和蕃薯田,還有一大片青翠的山坡地,這裡不僅是海寶學童翻斛斗和嬉戲的地方,也是許多昆蟲的活動空間。從山丘上可以俯視國小全景,可以看到拉著汽笛的火車經過,還可以聽到大海的呼喚。這點點滴滴都成為海寶學童創作的泉源。
經過老師三年的指導,海寶國小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幾乎人人都已養成寫詩的習慣,而且常有作品發表。以如此僻塞簡陋的小學校,居然造就了數十位的「小詩人」,這不能不歸功於教學認真的老師和熱心支持童詩教學的校長。因為,儘管兒童有敏銳的感觸和豐富的想像力,但若沒有適當的指引和激發,也無從施展。海寶的老師除了一般課程之外,還利用自習、作文課或課餘時間,主動指導兒童寫詩,並用心為兒童批改作品,培養孩子們創作的興趣。目前海寶四、五、六年級的學童每人都備有一本「童詩簿」,只要一有靈感就寫在簿子上。為什麼海寶的孩子這麼喜歡寫詩呢?
小小詩人自由發揮
「因為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發抒心中的感觸,從中獲得創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得到讚揚和獎勵。」杜榮琛老師說:「我們從不強迫孩子寫詩,只是儘量引發他們創作的興趣。他們想寫多少就寫多少,老師都樂意批改。如果實在寫不出來,老師也不勉強,因為規定或強制,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為了交卷,只好去抄襲別人的作品,這樣童詩教學的本意就完全喪失了。」
目前,海寶國小除了杜老師之外,還有劉丁財和張秀明老師指導小朋友寫詩。剛開始時,他們並不灌輸童詩的理論,而是由欣賞入手。首先,老師收集了許多童詩刊物,分給每位小朋友,請他們仔細欣賞之後,挑選一段或一首最喜歡的,在課堂上朗誦給其他同學聽,並說出他喜歡的原因,加深小朋友對這些詩的印象。
等欣賞得差不多,小朋友都躍躍欲試了,老師可以讓他們試著寫寫看。看到好的作品,就把它們張貼在教室後的「童詩創作園地」上,好讓全班小朋友欣賞,分享創作的喜悅。每隔一段時間,再從「童詩創作園地」的作品中,挑選較優秀的作品,發稿紙給小朋友謄寫,然後由老師幫他們寄出去投稿。
如果有同學的作品被登出來了,小朋友間就會興奮地傳誦這件事,因而帶動起大家創作的風氣。
沒有太多的限制
在指導兒童寫詩的過程中,老師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題。例如,小朋友常會發出下列的疑問:
「老師!寫童詩是不是有一定的形式?」
「老師!這首詩為什麼一上一下,不這樣可以嗎?」
「老師!寫童詩要不要用標點符號?」
遇到這些問題,老師都會告訴小朋友:「寫童詩並沒有一定的形式,大家只管放心大膽去寫,一首詩幾行,一行幾個字,或用不用標點都沒有關係。」
由於我國的童詩和現代詩一樣,都還處於嘗試摸索的階段,所以多數的兒童文學工作者都認為,童詩創作不應給予太多的限制,以免走入「單一形式」的死胡同,阻礙了它的發展。所以,只要是能啟發兒童的聰明智慧、促進兒童語文能力的童詩,就應該被接納,這樣童詩未來的路途才能寬闊開展。
寫詩雖然沒有公式,但是詩和散文畢竟不同,寫童詩還是必須注意幾個要點。例如:詩是分行的,詩的文句要精簡濃縮,內容不在敘述說明,而在意境的表現,要寫出創新的想像和心中的感動,也就是詩質和詩情並重。由於小朋友的語文能力不夠成熟,所以詩情的表現也就特別重要,因此。一首童詩,即使文字略有瑕疵,只要具有童趣、創意,能引起讀者心中的感動,就不失為是一首好的作品。
兒童的生活圈子本來就不大,因此,在寫詩的過程中,很容易進入學習的「高原期」——找不到新的體裁可寫。遇到這種情況,老師該如何幫助學生突破呢?
探觸事物的內在,另有一番世界
杜老師的方法是,教學生不要被物體表面的形象和色彩限制。他要學生把眼睛閉起來,試著改用觸覺、聽覺、嗅覺或味覺去感受相同的事物,這樣就會發現另有一番新世界,再度激起寫作的靈感。
這個方法可能對聰明的小朋友比較有效,但是對某些程度較差的學童,恐怕就幫助有限了。劉老師的做法,是讓小朋友停筆一陣子,利用這段時間,去讀讀唐詩或別人寫的童詩,再度從欣賞中,引發寫作的興趣和動機。
抄襲別人的作品,這也是童詩教學中,常困擾老師的一個問題。因此,老師除了本身要多讀多看,免得學生抄襲他人的作品仍蒙在鼓裡,甚至對外發表之外,還要很委婉地勸導學生要自己動腦筋,讓孩子瞭解抄襲是沒有意義的事。
「其實,在剛開始學習的階段,小朋友寫的詩多少都會有模仿的成分在內。所以,老師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引導學生走入創作的領域,只要發現稍具創意的作品,就隨時拿來朗誦給其他小朋友聽,靠著大家的掌聲,更激勵作者創作的勇氣與信心,別的小朋友也會產生『見賢思齊』的心理。慢慢的,孩子有了信心,就敢自我表現,許多奇思妙想也就跟著出現了。」
劉老師感慨地說:「我指導兒童寫詩,卻從他們的作品中得到更多。批改學生的童詩,常令我自嘆不如,許多童詩佳句,是大人們不可能想得出來的,卻輕輕鬆鬆地出自小朋友的筆下。」
觀察力更敏銳,想像力更豐富
張老師也有一番感觸。他說:「我可以明顯地發現,孩子透過童詩的欣賞和創作,他們的觀察力變得更敏銳,想像力也更加豐富。在他們的眼中,樹木、花草也充滿神奇色彩,很輕易就能用善感的心,捕捉萬事萬物帶給他們的感受。這種無形的收穫,是童詩教學中最值得一提的。」
「孩子的潛能確實應該多方面去發掘。」張老師接著說:「有好幾位平常三催四請都難交作業的小頑皮,竟然自動揮筆,一次交出好幾篇童詩,而且其中不乏佳作。我們指導孩子寫詩,並不指望他們以後都成為詩人,只是希望一方面能挖掘出有這方面潛力的孩子,讓他們及早發現自己的性向,將來能夠發揮所長;另一方面是希望從小培養他們豐富敏銳的觀察力、想像力與感受力,這樣他們長大了,無論從事那個行業,遇到任何困難,都能運用思想與智慧,突破困境,開創新機。」
其他國小學童所寫的童詩中,也有不少佳作。例如,洪慧玫的「夢」:
有一天,
我夢見在吃冰;
正在吃時,
被媽媽搖醒了,
媽媽罵:
這麼晚了,還不起床,
昨晚做些什麼事?
我迷迷糊糊的說:
「吃冰!」
鍾綺玲的「庭院」:
庭院好像
一個家
爸爸是樹
媽媽是花
囡囡是草
客人是蝴蝶和花
曾錦山的「春風」:
春風
叫花兒張開嘴來唱歌
賴俐文的「電視廣告」:
電視廣告最矛盾,
前天說:
噴效蚊香最有效。
昨天說:
象王蚊香最棒。
今天卻說:
拜貢蚊香效果好。
技巧與涵意都令人激賞
從這幾首童詩中,我們可以發現小朋友不僅聯想力豐富,而且已懂得運用「擬人化」、「明喻」、「暗喻」等修辭技巧;有的作品還具有耐人尋味的哲理,甚至還有批判的意味,由此可知,這些小朋友對生活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體認。
兒童寫詩,也是渲洩和昇華情緒的好方法,大人更可以從童詩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童稚的世界本來該是無憂無慮的,萬一發現學生寫出暴戾、頹廢的詩,那老師該怎麼辦呢?
兒童文學家子敏認為,這種孩子多半是家庭有問題,因而影響了他們的心理,老師應該以關懷的態度去瞭解他們的困擾,私下做心理治療,但是不要急於把這些詩公開發表,以免在其他孩子的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們要多給孩子一點光明、美好的事物,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對抗黑暗和邪惡。
兒童詩的教學與創作,再度證明我們兒童的潛能是雄厚驚人的,只要適當的啟發和激勵,就會有可喜的成果。「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這句話印證在小朋友的身上,真是一點也不錯。而童詩教學的成果,並不只限於教會小朋友做詩而已,透過詩的欣賞與創作,培養出兒童良好的創造力和鑑賞力,也訓練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造就出身心均衡發展的好國民,與新一代的文化創造者。在大人們的陶冶、關注下,我們民族的幼苗因此能成長得更茁壯、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