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型態變化迅速,以往崇尚個人英雄單打獨鬥的精神,如今卻重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的能力,工作者若不能體驗這些改變趨勢,即有被職場淘汰之慮。(卜華志)
在就業族群的結構中,青壯族以及中年階層一向身居承上啟下的中堅地位,但是,最近幾年,就業市場結構性的變化加劇,轉業、失業的狂潮看似就在身邊。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大 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旦工作出問題,株連的範圍將廣及家庭與社會安定。
如何才能在這樣的狂潮中立足而不被淹沒?甚至掌握趨勢、站上浪頭?
今年四十六歲的黃拱福,父母都是公務員,一直嚮往公務員安定、平穩的生涯,於是在二十年前就參加考試,成為公務員,進入省營企業的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工作。沒想到,三年前 松山菸廠正式決定關廠,開始資遣人員。
「雖然公司還是會將一些人分發到其他公務單位,但是當年又面臨到台灣省政府精省方案,許多公務單位也都在縮編人事,而且等待上面分發,也不知道會被分發到哪裡,甚至有可能 被分發到南部去,」黃拱福說,還好她靠著以前同事的通報,得知國立國光藝術戲劇學校有缺額,在家待業一年不到,就轉換過去。

一直被視為「鐵飯碗」的政府部門工作,如今在一波接著一波的民營化、精簡人事浪潮下,員工也得隨時準備走路。近年來台鐵虧損嚴重,員工該何去何從?(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可是,這一轉換,「以前累積的十七年年資都沒有了,要重新來過;只是退一步想,還有工作機會就不錯了,」黃拱福回憶那段找工作調職的心情,「工作單位裡大家都人心惶惶,拚 命找出路,年輕一點的還好,我的年齡不上不下,不知道有沒有單位要我,真是擔心死了!」 鐵飯碗生鏽
「沒想到公務員也會有失業的危機!」黃拱福心有餘悸的說,今年國光藝校與國立復興戲劇實驗學校合併,成為「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學校剛成立,應該不會再碰到改變 吧!」
「現代人不但沒有辦法在一個工作上待一輩子,除了醫師、律師之類的專業外,一般人恐怕一生都很難安定在一個行業裡了!」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辛炳隆指出工作職場的現實與變 動。

現任氾亞電信公司業務處長謝樹恩(右),三年前以獨特的拓荒精神,從台北南下高雄接受事業新挑戰,果然打開生涯新境界。(卜華志)
傳統來說,每年的畢業季,以及農曆年過後的跳槽旺季,失業率必定會上揚,是所謂的「季節性失業」。但是近一、二十年來, 台灣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改變,如產業自動化和外移; 加上最近幾年受景氣的影響,不管大小廠商都頻頻傳出裁員、關廠、歇業的消息。雪上加霜的是,連政府也在精簡人事,以致不管是跨國 大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不管是白領還是藍 領,不管是資深專業主管還是無技術體力工人,甚至不管是私人企業還是一向被認定為鐵飯碗的公家單位,都籠罩在換職的浪潮陰影下。 不確定的年代
「就個人來說,經濟結構的快速轉換及對專業的需求,也使得工作者必須不時轉換職場和專長,才能適應潮流與生存,」辛炳隆說。
特別的是,「這一波對中階層結構或年齡層的工作者衝擊最大,」辛炳隆說,高階層的主管職位或專業人員因為技術層次高,不易被取代;低層的勞力工作,不需要特殊的技術,所以 容易找到工作;新人好訓練,待遇也不高,「最尷尬的就是原來已有一些專業技術與經驗的工作 者,在市場需求改變下,舊有的技能無法運用,產生被取代的命運,要再找工作,就會 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處境。」
例如,早年一些傳統產業,在自動化或產業外移下,造成許多中階層的藍領工作者,如工廠生產線的技術人員頓失戰場。如今,發展快速的電子商務自動化浪潮,將直接衝擊一些行 政、採購、文書等白領工作者。

擁有「三碩一博」學歷的高鵬商務電子公司總經理辛玉蘭,從不戀棧既有的成就,而勇於向前看。(卜華志)
在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負責招募中級主管的資深人事顧問黃慧珠也指出,「最近外商在台灣頻頻撤資、購併或關廠,造成許多中級主管,如經理人員失業。在就業市場上,這類經 理人員的職缺有限,因此形成了一股白領的『中年危機』。」她說,如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人在騎驢找馬,隨時丟履歷過來,即使不為換工作,居安思危,也要隨時評估自 己在市場上的價值,以及了解就業市場的景況與變化。 前浪「擱淺」
一位在地方政府擔任相當於副縣長職務的機要秘書即面臨了這種處境,跟著縣長進退的她,眼看縣長任期將屆,連任選舉誰 也沒十成十的把握,因而不免居安思危。然而當她思考下一 個工作在哪裡時,赫然發現自己「職位雖是秘書,地位卻是一人之下,百人之上;工作內容則都在處理大大小小、拉里拉雜的地方事務,沒有具體成就可以寫進履歷表裡,」她說,若 要找工作,連自己都不知道屬於那個領域,「有人聽說我是『秘書』就建議我去民間 企業從事秘書工作,真吐血。更慘的是,現在的秘書工作都有年齡限制,最多只要三十五歲以下 的。」
「趁著現在的老闆還有一年多任期,趕快廣佈人脈,放出消息,」她半真半假地說。
「行政管理之類的職位在一般的企業機構裡,不但比例會越來越少,而且被取代的機會也很高,只要離開學校一段時間,就很容易被擁有更新電腦技術的新人取代,」在信東化學工業 公司擔任總經理特別助理的崔可岷表示,如果不想被取代,或保持工作機會的話,就必須在工作過程中不斷耕耘。
她以自己為例,從公司的人事室、到人力資源部門、一步一步晉升到如今的經理級職位,除了努力工作之外,「要擴大專業層面,從專 精到廣博,例如人事管理工作,不只限於招募人 員、分配工作和考核績效,還可以主動為公司做人力整合的規劃與實施,特別是加強溝通、協調的 能力,這是比較不易被取代的能力,」崔可岷說,只要不劃地自限,在工作崗位上可 學習的機會很多。

許多中年勞工希望有適當的出路,如果企業主能發揮體恤之心,助他們一臂之力,也不枉他們奉獻的青春歲月。圖為中年自南僑化工公司退休的江達生(右),即受公司鼓勵、協助開設書局「僑恩」,至今仍供應公司所需的文具。(卜華志)
崔可岷認為,如今身為總經理的特助,視野很廣,看得到公司的整體管理架構,讓她對管理的藝術產生興趣。「很多事情的處理巧妙不同,效果就會差異很大,端看處理事情的能力和 管理的藝術,」她說,雖然目前沒有轉換工作的打算,但她相信即使將來要轉業,也會因為建立了很好的人際關係,和累積出工作上的績效表現而獲得機會。 投資自己
不斷學習、擴展能力,是增加身價、讓自己不至被職場淘汰的法寶,也使得現今的上班族要對自己越來越勇於投資。
幾年前,國外一項針對數種專業人員的「過時率」研究即指出,從學校畢業五年後,一位工程師或醫師的專業知識即有過時 之虞;同樣的,五至十年後的程式設計師、十年後的心理學 家、或八年後撰寫物理學上新實驗的研究者,都將過時。
因此研究建議,每個人每天應把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時間,用於吸收新知,讓自己不致被時代淘汰。如此算來,一星期至少應花上一天的時間,用來學習新觀念,也用於回顧重 要但卻已 遺忘的舊有知識與技能。
在高雄提倡電子商務科技的高鵬公司總經理辛玉蘭,就是勇於投資學習的實踐者。早年任職於省政府、具有公務員身份、民國四十六年次的辛玉蘭,常被朋友取笑為「三碩一博」,因 為她擁有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都市暨區域規劃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環境 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總共三個碩士學位,再加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公共政策研 究所博士。
「也不是自己特別愛讀書,只是每次在工作上發現問題,就會想找答案,學術界是最方便、最有系統的地方,所以就辭職去唸書。找到答案或學到東西後,又再回到工作上去實際驗證 所學,」辛玉蘭說,例如,原先學地政,卻發現台灣的土地在缺乏整體規劃的政策下,淪為濫墾開發、炒作的犧牲 品,所以她就去學都市規劃;後來又發現都市規劃與環境管理、公共 政策等環環相扣,就一步一步學下去。

五年前周忠賢自少校官階退伍,進入信東化學工業公司從最基層的倉庫辦事員做起,仍能憑著忠誠與積極的工作表現,升遷三級跳。(卜華志)
這張漂亮的履歷表為她帶來的優勢是,可以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她即曾以毛遂自薦的方式,寄履歷去高雄市政府,不但獲得任用,還成為當時高雄市長吳敦義的左右手,為 高雄的環境保護與社會運動獻策。 機會就在你身邊
去年底高雄市長易手,辛玉蘭被分發到機要科當科長,發現工作內容無法讓她適才適性的發揮,就毅然辭職、自行創業。
「高雄的產業結構一直停留在化工、鋼鐵之類的重工業,不但產值低、環境成本代價高,也造成高雄市民的生活品質無法提升,」辛玉蘭認為,要提升高雄的經濟結構,就必須注入科 技,因此她延聘了國內外電子商務專家,設立公司,希望能提升高雄企業的電子商務能力。沒想到她在二個月之內就募集到一千四百萬資金,設立完成,八月開幕營運。
頭銜幾乎等身的社會觀察家、最近主編心理生活系列叢書的政大心理系教授柴松林分析,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被社會迫切需要的人才,通常都具備以下幾種特質:與同事間的合作 關係良好;不斷地追求成長,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表達能力佳、溝通能力強;具備邏輯思考能力。「建立正向思考,在各環境中把握學習機會,」柴松林強調:「學習的機會可能就在 你身旁。」
當然,除了強化自身的條件,一個人的生涯發展也與外在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尤其現今市場需求常受經濟景氣的影響而變化,也因此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用人政策,所以就業市場行業 別的景氣,也是轉換生涯時必須具備的情報。

樂在學習、提昇自我,隨時可迎接機會的來臨,甚或自創工作契機。(卜華志)
國內主要的就業流通資訊「就業情報」雜誌社總經理翁靜玉指出,「選擇生涯、轉換工作時,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個性和價值觀,確定想投入的行業別、專業別是否有發展空間,千萬 不要走入發展有限的夕陽工業。」 多準備幾把刷子
她表示,雖然不管時代怎麼變,有四種範圍的技巧、經驗與能力,直接與公司營運生死攸關,是永遠被需要的專業。它們分別是研究開發、工程製造、行銷、會計與財務。「你對公司 所做的貢獻,通常不出這四大類。而某些時候擁有特定的經驗,如派駐海外的經歷,或者像語文特佳的能力,要比擁有一般才能對公司有更大的貢獻。因為在某些特殊時候,公司會急 需這樣的背景、經驗和能力,這樣的人才也會因此而水漲船高,享有更優渥的待遇與更多的權力。」
以「老鳥與菜鳥」電視廣告一砲打響泛亞大哥大電信門號,泛亞電信業務處處長謝樹恩就是一個例子。原本在台北發展,曾在廣告公司擔任八年業務企畫工作,又在一家運動用品企業 從事行銷企畫兩年的他,雖然都待在熱門的業務和行銷領域,兩年前仍感受到工作發展空間受限,個人生涯規劃遭遇瓶頸,想要尋求突破。
「當時適逢國內剛開放大哥大電信業務,亟需人力,但因為泛亞電信取得的是南部的營運執照,基地設在高雄,在當地找不到適當的行銷企畫人才,就請獵人頭公司在台北搜尋,」謝 樹恩回憶道,當時獵人頭公司接觸的很多人都不願意離開台北,到被視為商業經濟層級較低,文化生活較單調的高雄工作,只有個性開放、樂於適應不同環境的他,看中了這個產業與 市場的潛力,願意接下工作,移師高雄。
「當時抱著拓荒者的先鋒精神而來,連太太也從台北的工作單位請調到高雄,在高雄定居下來,」謝樹恩說,這種全力投入、耕耘當地市場的精神,加上結合台北原有的人脈資源與在 廣告公司的經驗,以及行銷、業務等方面的專長,使他得以躍升為主管,不管待遇或工作領域都大幅成長。 你到底要什麼?
轉換工作當然也會出現選擇錯誤,不如當初預期的結果,尤其有些行業看似開放、機會很多,但其實卻可能因為制度尚未建立完善、或定位不清,造成很多人力誤投其中而被卡住,或 者從此流離輾轉,無法安定下來。
最近台灣的大眾傳播界就是眾所周知的例子。民國七十七年報禁開放,新報社紛紛成立,吸引了大量的傳播人力,後來卻因為市場預估過於樂觀、或經營管理種種問題,又紛紛倒閉關 門,造成許多媒體人成了游牧民族,少數知名度高的人士還可能有被挖角的機會,中階層主管或一般記者就辛苦了。
平面媒體的不景氣,適逢八○年代,有線電視頻道開放,大量新設的電台吸納了部分傳播人才,可是,「這些人也是在各電台之間跑來跑去,很少安定下來發展,」一位出版社的副總 編輯即曾親身體驗這種轉換媒體的工作經驗。
原在雜誌社任職的她,三年前為了想換跑道,學習第二專長領域,也因為她對傳播媒體未來趨勢的觀察,「會走向『圖像思考』的方式;題材的內容也會從國家政策這種大關懷面,下 降落實到與民眾息息相關的一些生活課題,」就轉換到電子媒體工作,擔任新聞與財經節目的製作與撰稿,後來因為媒體的定位不清、政策改向,讓她覺得無法發揮,一年左右就離開 了。
離開後的她,再度回到平面媒體,在一家原本標榜的理念與她的想法相同的週刊社任職,結果還是因為內部問題無法落實這些理念,她只做了半年又離開了。
她表示,如今她已任職一年多的這個出版社的經營方向,與她的理念和興趣還滿「速配」的,讓她做得很起勁,公司的業務發展也出乎意料的順利,出版品和人力都在急速擴張中。「 想到自己在三年內換了三個工作,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是,其實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如何去找到適合的地方,」她說。
可惜的是,她看到其他許多同業還是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新工作環境的需求和專業,以及相對的工作環境不了解如何運用、定位這些人力,使得這群人力仍在不停的轉換跑道。「表面 上看來機會的確很多,這一家不行可以換另一家,但我懷疑這些充沛的人力資源,最終能否在這個領域中累積出什麼成果?」 放下身段,從零出發
雖然在目前這個由買方主導、以專業技能決勝負的人力市場,產生了許多不利買氣的弱勢就業族群,卻也有一條法則可以突破這個困境,那就是自古以來崇尚的吃苦耐勞勤奮精神,以 及不斷學習、成長的動力。
「即使在最景氣的高科技產業,也要靠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吃苦耐力,才能賺得高薪,」也經營人力派遣公司的翁靜玉說,她對派遣出去的員工最注重、常耳提面命的原則就是: 「Hard work and happy work.」
「必要時,也要放下身段,從零開始,」畢業於陸軍官校憲兵科專科班的周忠賢,在民國八十二年服完規定的十年兵役後,選擇從少校官階退役下來,「當時我在人人羨慕的憲兵司令 部工作,工作表現記錄也很漂亮,長官和同學都勸我留下來,再幹個十幾年,到四十五歲再退,不但可能還有升遷機會,退伍後還可以吃一個月五、六萬的終身退休俸。」
可是不想再過著與妻子聚少離多的軍旅生涯,以及擔心到四十多歲會更難適應社會的周忠賢仍然執意要退,他表示,也知道外面工作難找,自己十年來的憲兵工作經驗說得不好聽就是 「看門」,「連我太太都不看好我,說我什麼都不會,不可能找到好工作,不希望我退下來。我就為了賭這口氣,要好好表現給她看。」
當年三十二歲的他,找工作時,也的確發現適合的工作機會有限,而且大多是賣勞力的基層工作,但是 他抱著只要有學習機會,憑著軍中磨練出來的體力、以及不介意低薪的心態,從 報紙上積極找工作、去應徵。
後來他進入信東化學工業公司當倉庫辦事員,薪水一個月一萬九千元,大約只有在軍中的一半。進公司後,他一本軍中嚴格訓練出來的服從個性,每天掃地、提開水、為長官、同事泡 茶。
他誠懇的態度、積極的工作表現和組織溝通能力,很快就受到公司人力部門的注意與肯定,「不但能做好本身分內的工作,還很照顧同事,人際關係好,又熱心參與工會的事務,對倉 庫的管理作業也提出很多有效的建議,」他的經理黃正寬說。他因而打破公司人事升遷的紀錄,五年內職務連升三級,如今擔任資材部成品課副課長。 唯一的不變,是改變
雖然,在這個經濟起伏不定、工作快速變動的時代,專家們不斷地發出預測,警告我們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半的人失業,「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固定工作型態,也將成為神話,讓社會 人人自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不敢輕易離職,更不敢勇於接受挑戰,而勉強自己在一個沒興趣的工作崗位上待一輩子,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痛苦,對社會來說,也無 法讓人力獲得最好的發揮。
而不論任何族群或年齡層,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自我提升、領先趨勢,永遠用更好的效率和知識,來替自己尋求新定位,創造新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