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半年來密集接受國內外媒體專訪的馬英九,可說是台灣歷來最親民、也最希望和民眾進行理念溝通的總統。面對記者詢問,他或許不會無所保留地全盤托出,但熱切的語氣和力圖以數據及事實做佐證的務實態度,仍令人印象深刻;許多坊間吵嚷不休的議題,如兩岸ECFA的協商簽訂等,在他的回答中其實已做了清楚的呈現與澄清,而他堅持的和平、繁榮、人權、尊嚴,也的確是與世界主流相符合的一條大道。
本刊在520週年前夕專訪馬總統,請他回顧這一年的政績與感想。以下是專訪整理紀錄:
問:馬總統您好!上任後您是否覺得整個國家的情勢或民心及社會思維,跟8年前國民黨執政時有些不一樣?哪些是您覺得欣慰?哪些是您覺得憂慮的?
答:基本上我們當初投入選舉,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把過去民進黨執政8年的國家方向,作一個適度的調整,減少不必要的虛耗,同時為未來開展更多的機會。我們在競選時就已經清楚規劃了未來治國的藍圖,譬如說我們不是等看到金融海嘯之後才提出「愛台12建設」,「愛台12建設」基本的出發點就是擴大內需,經國先生當年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就是採取這種做法,結果把台灣平均國民所得一舉提高了將近3倍,這個做法也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 的思維,同時是目前G20採取的策略。所以我們的經濟大方向是和全球一致的。
此外,在總統直接監督的領域,像是國防、外交跟兩岸政策方面,我們做的改革更多。在兩岸政策方面,我們回到了國民黨執政時的「92共識」,也就是認為兩岸的主權爭議短期內根本不可能「解決」(solve),但可以「處理」(manage),讓它不至於像民進黨時期那樣處處引爆、處處設限,以致使國家發展的方向有了偏差。
我上任後實施「大三通」,不只減少了航運的時間跟成本,更重要的是一個新的區域跳板,或說是新的區域中心就出現了。所以兩岸一直航,日本人隨即願意跟台灣建立松山機場跟羽田機場的連繫,自明年起,每天雙方各飛4個航班,這在過去是沒辦法想像的。以前大家都想跟台灣多往來,但又怕觸怒中國大陸,現在我告訴他們,台灣跟大陸的關係都改善了,你們更沒有理由拒絕我們。這樣的邏輯,很多國家都覺得很有道理,也陸續和我們展開新的關係,台灣先天的地理優勢終於可以充分發揮了。

去年11月6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於二次「江陳會」後晉見馬總統,雖然民進黨示威不斷,但兩岸交流已是開大門、走大路,台灣的天地也更寬廣了。
「過去做不到的,我們都做到了!」
我覺得1990年代初期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我們一方面推動國內改革,包括修憲、「92共識」及新加坡「辜汪會談」,一方面我們跟美國購買了F16戰機、跟法國購買了幻象戰機,經濟成長率也高達7%左右。現在我們或許在經濟方面沒辦法重現那樣的榮景,那不是我們努力不夠,而是全球大環境整個的衰退,但其他可以操之在我的部分,我們都很積極地進行,像是兩岸局勢一扭轉,外交也就跟著動了。
所以回顧這一年,確實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做不到的,我們都做到了。就是因為我們能透過主觀意志,扭轉並改變客觀形式,創造出一個多贏的局面。
至於有人批評我們「主權流失」,這基本上是不正確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人可以具體說出我們在什麼地方流失了主權。像有人批評我不該用「中華台北」參與國際組織,其實2002年民進黨執政時我國加入WTO的簡稱就是「中華台北」,為什麼民進黨用就不是主權流失,我們用就是呢?同樣的,我們開放每日包機直航,也是從最早的春節包機一路延續下來的,那2003年春節包機又是誰開始的呢?
而且我們上任11個月,到現在為止沒有增加任何一項大陸農產品進口,可是在民進黨執政任內,他們一共增加了937項,在那段期間,兩岸貿易量成長了2.8倍,赴大陸投資也成長了3.8倍,增幅是歷年來最快的,2000年政黨輪替時,對大陸出口佔台灣出口的24%,到我們就任時,這數字上升到40%。我們不是怪民進黨,而是藉此說明,兩岸經貿往來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趨勢,所謂「investment-driven trade」,就是投資帶動的貿易,這是沒有辦法擋的。
問:但是民進黨有一些質疑,像您剛剛說的,譬如主權流失的爭議。您覺得這個癥結到底在哪裡?是不是在國家認同上,如果有台灣國跟中華民國這樣的根本歧異,不管您做得多務實,這種信任危機都會存在?
答:我想舉例來講,我們在競選後期,去年2、3月間,民進黨的策略就是把蕭副總統過去倡議的「兩岸共同市場」污名化為「一中市場」,說我們要投降啦,500萬大陸勞工會來,大量農產品會來,然後在全台掛綠布條,綠底白字到處宣傳,我們那時唯一的辦法就是,他們貼綠布條我就貼紅布條,最後是我們當選了,可見實際上民眾的心頭是很清楚的。當初地下電台說我會取消每月6,000元的老農津貼,結果我不但沒取消,還把原來國民年金實施後就要將農保併入的政策打消,把農保單獨拉出來,讓農民權益不會受損,同時我們也開辦了國民年金跟勞保年金,這都是劃時代的政策,而且影響深遠。
以近期通過的法案來看,「地方制度法修正案」可促進縣市區域整合,發揮綜效,提升競爭力;針對貪污罪被告,「貪污治罪條例」也增列了「不說明財產來源罪」,這都是過去多年想做不敢做或做不出來的,我都做到了。
我尤其重視人權的發展,今年3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其施行法,這也是民進黨說了8年都沒有做到的,我第一年就做到了。我為什麼能做到呢?因為我很專注,而且非常堅定,讓大家知道這就是我的意志,我當總統就是要做這個,而且要貫徹落實,大家了解後,眾志成城,就可以成功。
至於民進黨的若干不同意見,這是可以化解的,像「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他們攻擊的大部分不是事實,譬如他們說我們出賣主權,其實ECFA只是一個經濟合作協議,並不涉及主權,就像過去11個月我們和大陸簽訂了6個協議,哪一項有出賣主權呢?
他們還說,這樣子一來,台灣會有50萬人失業。剛好相反,明年東協和大陸的「10+1」自由貿易區整合後,東協很多產品銷往大陸是零關稅,而我們銷往大陸是有關稅的,像石化產品大概是5%-15%,請問這樣一來,企業要如何生存?包括石化、機械、紡織、汽車零件等產業都將被迫出走,如果不趕快處理,為此增加的失業人數會超過10萬人。你想,當鄰近國家都在進行經濟整合時,我們難道要留在外面喝西北風嗎?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資訊電子產業是台灣的強項,最近馬政府以「救產業不救企業」為原則,穩住了DRAM產業危機,被視為成功之作。圖為馬總統參觀台北國際電腦展情形。
ECFA協商3原則
其實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當年跟我一樣,在政大都是教國際經濟法的,我們非常了解,早年GATT、就是後來的WTO,是多邊的貿易談判,只要兩個國家談成了,就可以讓所有會員國一體適用,對我們這種外交孤立的國家來說是最好的,可以搭大家的便車。但沒想到WTO多邊談判的架構後來卡住了,杜哈回合在2006年喊停後,情勢又回到以雙邊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為主,而這是台灣最弱的項目。
但政府不能束手無策,一定要想辦法突破,突破的最大瓶頸在哪裡?在大陸。只要大陸不動,別的國家都不敢動。你不從大陸解決就沒有辦法。我們是很務實的,要從問題的根源來解決。那大陸願不願意和我們簽?現在他也願意啊!你說他一定會把我們吃掉嗎?這就要看我們怎麼談。所以我們根據3個原則,設計了一個「架構協議」,最大的好處是循序漸進,不必一步到位。
第一個原則,就國內來講,要「凝聚共識」,經濟部、陸委會辦了一連串公聽會、座談會,而且歡迎各個產業來嗆聲,這樣才知道問題在哪裡,可以檢驗、解決。譬如毛巾業、鞋業希望不要開放大陸貨進口,其實在WTO的架構下,已經不是開不開放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減關稅的問題,那我們不要減就好了嘛。如果他說不行,要雙方互惠,那我們可以用別的東西跟他談。換句話說,沒有共識的部分就暫時不要開放,這就是「操之在我」。
事實上,兩岸市場規模是差蠻遠的,例如大陸可以開放台灣15種水果免關稅進口,然後內地稅減半,我們做不到,也不必做,為什麼?因為台灣市場很小,大陸的農產品根本不會以台灣為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有一些發展空間的。
事實上民進黨執政時代,台灣也和5個中美洲國家簽了自由貿易協定,當時也沒有人說要先經過立法院審核才能簽,只可惜這些國家和台灣間的貿易量不大。我們現在希望和排名前5名的貿易夥伴簽署,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東協、韓國,這樣簽了才有用,至少競爭時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我們不是說一頭栽到大陸那邊去,而是要從那裡開始,逐步擴展出去。
第二,就兩岸來講,必須「循序漸進」,不必一步到位,對我們有利的我們才簽,對我們不利的就放在後面,或者說有些項目非簽不可的話,我們就設立進口救濟,或是把實施的時間延後,可以拖到5年、10年以後。當然,有些國家會希望一次談出來,像美國跟新加坡談了3年;美國和韓國也談了好幾年,到現在美國國會還沒有通過「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就是被一、兩樣東西卡住了。那我們採取所謂的「框架協議」,雙方先談有共識的、對彼此都有利的,這一定有很多,先通過的就先做,有爭議的就暫時擱置,整個談判時間可能拉得很長,但雙方都會感覺比較放鬆。
像最近就要進行的第三次「江陳會」,假設能夠談出一個大方向,然後在今年底先簽一個「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協議,那至少可以把剛剛提的石化、機械等關稅問題先解決。
第三,就是在國際上要「廣結善緣」,假設我們跟大陸成功簽署ECFA後,其他國家也有興趣,並開始談了,我們的業者就會比較放心。如果沒有這個保障,業者恐怕連在國內投資都不想,因為怕投資後的產品賣不出去,或者關稅太高沒辦法競爭,那業者等於死路一條啊!我們是一個貿易導向的國家,短期內不可能改變,所以出口市場一定要掌握住,但不是說你坐在那裡人家就會讓你進口,你要很主動地去打通市場,簽訂各式各樣的協議,來保證貿易能順利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先打通大陸是不可能的。所以民進黨過去說我們不要理大陸,我們先從別處下手,先國際化,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虛耗8年一事無成,我們不可能再這樣耗下去。

去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於基隆港西14號碼頭舉辦首航儀式,希望再度擦亮台灣的航運招牌,重新打造台灣為亞太轉運中心。
風險極小化,機會極大化
其實台灣的企業家都是非常務實的,他不跟你談意識形態,他們很靈活,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像華貴牌絲襪這家中小企業,我在競選時到他們的彰化總部去參訪,負責人居然問我,馬先生,為什麼韓國可以跟美國簽FTA,我們不行?他還說,傳統產業再這樣搞就完了。那時的經濟部說,不要怕啦!韓國簽了之後,台灣最多只會損失21項傳統產業,那華貴牌就是傳統產業啊,對不對?官員講得很輕鬆,好像高科技業不受影響,可是傳統產業怎麼辦?如果業者適用的關稅跟別人不平等,那一定會做得很辛苦。這就是政府要幫他解決的地方,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給業者一個好的貿易環境,讓業者能夠安心地把創意和競爭力發揮出來。所以我們很務實,不是只看意識形態,若整天擔心和大陸簽約就是喪權辱國,什麼都不做,那就只能在家裡坐以待斃了。
至於民進黨擔心台灣經濟會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其實依賴一定是相互的,你買我賣是兩廂情願的,所以一方面我們依賴對方,一方面對方也依賴我們啊!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立基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建立一種制度化的關係。所以說,大陸是台灣的風險,也是台灣的機會,政府要做的就是把風險極小化,把機會極大化,而不是因為怕風險,就連機會也不要了。
問:您剛剛講到簽署ECFA要對雙方都有利,那您覺得中共可能會提出什麼對我們比較有壓力的項目?
答:現在還不知道,現在我們只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當然可能要的東西不一樣,但像我們要的石化業關稅問題,他們會願意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到大陸投資的台商少說7萬家,可能還超過10萬家,記得資策會作過估計,大約60%~70%的大陸ICT(資通訊)產業是台商在經營,這些台商自然會向台灣進口他們所需要的原料或半成品,所以大陸幫助我們,就等於幫助大陸台商,目前這些半成品到大陸後通常是再加工出口到美國去,我們將來希望能打開一個大陸的內需市場,在大陸銷售。
問:您剛提到兩岸共同市場被污名化為「一中市場」,那現在情況如何呢?
答:沒有,我們現在跟大陸只是要簽署一個經貿架構協議而已,距離共同市場還差得太遠了,講那些都是言之過早。
現代最成功的共同市場當然是歐盟,但歐盟剛開始只是6個國家的煤鋼聯營,然後1957年簽訂羅馬條約時變成歐洲經濟共同體(EEC),EEC本身是關稅同盟,會員國內部之間沒有關稅,對外則採取共同的關稅政策,也就是不管對內對外,大家都立場一致。之後直到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才展開貨幣同盟,他們現在希望制訂共同憲法,邁向政治同盟,但還沒有成功。你想,連歐洲國家同質性如此之高,都花了半個多世紀還沒辦法完全整合,可見這不是容易的事。
所以民進黨說什麼「馬上」就開始「一中市場」,那根本是不正確的說法,還說一下子大陸勞工就會來台灣,你看歐洲從1957年共同市場開始,一直到20幾年後的1980年代,仍然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允許勞工流動,勞工問題最敏感,所以各國都保留了不開放的權利,這本來就是依循雙邊合議精神,不能強迫的。這都是常識,偏偏在台灣就常常被扭曲,有理講不清。
讓台灣更受國際社會歡迎
問:另外想請教您,5月份WHA大會即將召開,國內外都把台灣究竟能不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WHA,當作檢驗您外交及兩岸政策成敗的指標,您的看法如何?
答:WHO是一個多邊組織,當然是一個觀察的指標,但並不是唯一的。譬如2008年在秘魯召開的APEC,我們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前副總統,以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的名義與會,這在過去是做不到的,是一大突破。
第二是我們努力了6年,終於在2008年12月獲得WTO同意,加入了GPA(政府採購協定),消息傳出後,一般民眾沒有什麼反應,但是美國商會、歐洲商會很興奮,因為他們覺得在此地可以得到比較公平的待遇,他們就願意來了,那台灣廠商需不需要憂慮政府工程會被外商搶走呢?實際上這類營造方面的合約,外商通常會找一個在地的合作夥伴(local partner),我們也可以藉此提升國內公共工程的水準。最重要的,GPA是由20多個富裕國家組成的,我們加入後,可以為台商爭取國外的標案開出一條路,這是很大的突破。
還有去年10月初,美國布希總統通知國會,願意出售價值65億美元的武器給我們,顯示台美關係也非常穩定。但就在同一天,還有在野陣營的某戰略專家在媒體投書說,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導致台美互信出現問題、對台軍售已被凍結。類似這種無謂的揣測常讓人哭笑不得,所以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來台灣和我會面結束後,刻意希望媒體能多留5分鐘,他要好好講幾句話。他說,對兩岸關係的改善,美方感到很溫暖而且很敬佩(warm feelings and high regards),絕對沒有說美國很憂慮台灣會過度親中。
你想,現在朝鮮半島多事,台灣海峽卻風平浪靜,那美國、日本會喜歡哪一種呢?再回想一年前,總統大選因為綁「返聯」和「入聯」兩個公投,對岸真的磨拳擦掌,美方也很緊張,這當然不好!「和平」本來就是國際社會的主軸,所以我們走的路線是抓住了世界主流的民意,和平繁榮,我們抓住這個主軸,一切以此為依歸,這種發展對大家都有利,現在國際上不僅沒有任何人批評台灣,甚至連遙遠的北歐國家都稱讚我們,我們這一連串做法,已經使得自己更受國際社會歡迎,更把台灣視為正面示範。
問:您談了很多政績,最後請談談有沒有什麼是您覺得不滿意的?
答:有啊!經濟上碰到全球金融風暴,「633」的政見落實有困難,這是誰都沒預料到的。不過我想「愛台12建設」還是會照做,因為這些都是基礎建設,在經濟不景氣時尤其要做,等到景氣好轉才能夠乘風而起。經國先生當年就是這樣,當百物飛漲,油價從一公升新台幣3元變成13元的時候,他拚命加速「10大建設」,等基礎建設做好了,國民所得馬上就拉開好幾倍,像桃園航空城的未來商機就非常大,所以這個時候你不能只看眼前,你要看三、五年後的狀況。
我們單是今年就投下約6,000億元來振興經濟、搶救失業,我唯一擔心的就是執行率,畢竟一個公務員能執行的預算是有限度的,所以一定要好好規劃。如果能把這6,000億元好好執行的話,應該會有很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