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冷戰時期來臨後,中共積極與俄羅斯、印度、美國等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在兩次的柯江會談中並對美國施加壓力。今年六月間柯林頓訪問中共時,終於首度公開申明美國對台「三不」政策;另一方面,雖然美國在「三不」上讓步,但面對中共「停止軍售台灣」的要求時,柯林頓卻重申會依據「台灣關係法」繼續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
今日我國外交空間的拓展及軍事安全的鞏固,是否真的無法兼顧?在兩岸與美國的「三角」棋局中,國際局勢正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美國對台海問題的態度一直是兩岸互動的關鍵因素之一,台海問題也一直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核心。
長久以來,美國處理台海問題的原則,主要是依據「台灣關係法」以及中共和美國簽訂的「三個聯合公報」。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近來中共與美國間的交往也有了重要的突破──雙方高層互訪,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這樣的突破對我國外交空間與軍事安全的影響無疑是至深且鉅的。
「三角關係」
美蘇冷戰結束之後,中共意識到全球的政治、軍事結構有了巨大的轉變:二元化的對峙局面為區域性的局部衝突所取代,「中等國家」或區域強權將得以在此種情勢中擴大國際政治影響力,於是中共全力強化軍事力量及推動國際政治多元化,藉以形成有利其發展的國際環境。
然而對中共而言,在面對與台灣及美國的關係時,台海問題一直是懸而待決的,而且必須思索:究竟是否要解決台海問題,才能改善與美國的關係?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林正義指出,中共就是意識到:台灣的外交與軍事支持大多來自美國,「只有先跨越台海問題才能解決台海問題」,於是積極與美國改善關係,與美國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希望透過美國來侷限台灣的國際空間與軍力整備。
從一九九七年年底起,八個月內舉辦兩次的中(共)美高峰會中,台海問題的「前提性」降低,成為只是雙方眾多協商議題中的一項,中共此番做法的明顯用意,乃在製造一有利於解決台海問題的環境。
而事實上,從九七年怳諟鴗E八年六月這段時間內,中(共)美間關係的巨大變化,確實也對我國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柯林頓公開申明對台「三不」立場,使我國國際空間大受侷限,同時中共又對美國不斷施壓,希望美國停止軍售台灣。
但未如中共所願的是,今年六月的柯江會中,雖然美國在有關台灣外交空間的議題上,對中共做出了讓步,公開表示「三不支持」;但在柯江會談前夕與會後,美國卻都有軍售台灣的宣佈。
「從這些現象可看出,在與中共的交往中,美國一方面表示不支持台灣積極拓展外交空間,但又對台灣做出軍事安全的保證。」國策研究院專任副研究員歐錫富表示。
亞洲局勢,辯證走勢
美國與中共間的交往與對台海問題的「交易」,是否顯示了美國欲扮演操縱台海問題的角色?無疑地使我國在拓展外交空間上遭遇困難。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指出,美國既限制我國外交空間,但又不斷軍售我國武器,主要與美國的的亞太安全策略有關。
他認為,目前整個的亞洲局勢是「辯證的走向」,中(共)美間的關係是上世紀以來國際社會「陸權」與「海權」對抗的延續,美蘇冷戰的結束並不影響陸、海權間對抗的態勢,只是與海權強國美國對抗的陸權國家,由蘇聯轉變成中共。在這場陸、海權的對抗中,美國不可能讓台灣獨立,或加入以國家資格為限的國際組織而有了獨立之實,另一方面美國也不可能將台灣拱手讓給中共,而失去自己在亞太地區海上戰略的優勢,於是繼續軍售台灣,並且重新修訂美日「防衛合作指南」,將「盡一切包括外交手段在內的努力,來防止日本周邊有事」。
根據劉必榮的分析,美日防衛合作指南可以看成是海權國家(美國)對陸權國家(中共)的「軟封鎖」,而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在江澤民積極與美國修好的政策下,對這樣的軟封鎖反應並沒有預期的激烈,而且還進一步與美國積極來往。
「三不」與「軍售」
在美國如此的佈局下,我國所面臨的軍事與外交大環境將會有何變化?
就軍事層面來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判斷,美國將繼續軍售台灣。「因為美國在柯江會中依中共要求發佈『三不』的聲明,一方面又緊扣『軍售』立場不放,美國可能是想以『停止軍售』換取中共不以武力犯台的保證,但很明顯地中共不會接受這樣的提議,於是我國從美方得到軍售的機會相對地提高。」
但中研院歐美所所長林正義卻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美國在亞洲與日本、南韓、澳洲、泰國有軍事上的同盟關係,與菲律賓有軍隊到訪的協議,與新加坡有基地使用的協定,與馬來西亞有航空母艦靠港的協定,與印尼有軍事演習的合作關係,可見美國在亞太地區仍有相當的軍事防禦能力。
「當美國面對中共的強大壓力時,軍售我國的政策也有改變的可能,」林正義認為,在我國現有武器裝備的整合與提昇上,美國或將提供幫助,但在重要高科技武器方面,供給卻會更加減少,況且美國內部近來要求停止軍售我國的「雜音」甚囂塵上,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的言論是最明顯的例子。
今年七月傅立民於「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為文表示,台灣的民主發展不利於台海局勢的穩定,台北對北京主權要求的抵抗,助長了台獨;減少對台軍售將可使台灣較不堅持主權問題,而在兩岸對談前夕,也應助長中共的氣勢,以便有助於中國的統一。
針對傅立民的不友善言論,我國政府發言人、新聞局長程建人於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務」上為文回應:傅立民提出「台北對北京主權要求的抵抗助長台獨」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台灣對北京主權要求的排斥,乃是因台灣堅定主張中國應和平統一在民主、自由、繁榮的體制下,台灣為一民主社會,民主的社會是尊重而非壓制民意,但北京的威權體制最怕的是失去控制人民的力量,北京「一國兩制」的主張無法保證在台灣的政治責任,所以對台灣人民而言,一國兩制是不被接受的。
而有關減少軍售台灣的問題,台灣的立場是,除非中共放棄武力犯台,否則一個軍事脆弱的台灣,對中共冒險主義而言,是更具誘惑性的目標。另外,美國在兩岸對話前替中共助長聲勢,將使中共更不願意接受台灣為平等的一方,如此更是兩岸合作的阻礙。
外交仍有空間
從傅立民的言論中不難發現,中共向美國推銷的「限制軍售」、「和平談判」、「一國兩制」的對台統戰三部曲,已獲得部份的成效。
在美國保證軍售台灣的前提下,台灣尚需擔心軍售可能停止,在頻頻被打壓的國際空間上又如何呢?
除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有其戰略的考量之外,林正義表示,「美國與亞太地區國家並不關心台灣外交空間的改善,反而將台海問題視為此地區不穩定的因子之一,加上中共不放棄對台用武,並且一再宣示反對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立場,亞太地區國家為持續此地區的政治安定與經濟繁榮,並不樂於見到我國積極擴展外交空間,而造成台海的不安。」
劉必榮指出,在美國與中共於亞洲的辯證關係中,美「中」的對抗似乎代表了我國尚有外交空間存在,但在美「中」的結盟關係中,我國似乎又喪失了存在於國際社會的位置,「我國在外交上所面臨的國際局勢是非常矛盾的。」劉必榮強調,我國目前在外交上必須做的,是扣緊整個國際局勢的脈動,不要讓國際社會以為我們是「麻煩製造者」,有彈性、有原則,積極推動加入非政府及經濟、金融國際組織,並隨時向中共表達和談的善意。
和談與矛盾
台灣所面臨外交空間與軍事安全的困境,是來自於中共與美國既對抗又交往的關係。但若單純從兩岸來看,雙方關係也同樣矛盾:一方面政治上雖然有對話,雙方基本立場卻不曾改變,而軍事也一直是對立的;另一方面,不論兩岸的局勢多緊張,民間經濟、社會互動依然沒有減少。
然而在民間經濟與社會互動頻繁,但又沒有政治力做保護的情形下,兩岸的交流近年來顯得狀況頻仍,尤其在一九九五年六月中共片面中止協商管道之後,台商在大陸遇害的消息頻頻傳出,今年七月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林滴娟在大陸遇害,我方竟然無法以正常管道協助家屬處理相關事宜。
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表示,其實我方在兩岸的談判上一直都抱持著想談的誠懇立場,從一九九五年中共片面中止協商管道起,我方一共發表過一百多次公開呼籲,去函北京多次,表達我方願意協商的意思。但中共一直置之不理,去年九月起,中共多次堅持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談判,但我方無法接受;直至今年二月,中共才又來函,在未提及「一個中國」的情況下,表示願意重開協商管道。
但在兩岸即將恢復協商之際,林滴娟案與頻傳的台商遇害消息,使中共面臨台灣民意的壓力,是否會影響未來兩岸協商的進行?
林中斌表示,中共重開這一扇協商大門,乃有其重要的利益考量。對內,在台海問題的處理上,江澤民希望有成績表現以進一步鞏權,而兩岸的和談也能使大陸境內西藏、新疆等地區的獨立運動受挫;另外,中共在積極擴展外交關係、消毒「中國威脅論」的同時,進行兩岸協商,無疑是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共是愛好和平的。
重要的是「談」的動作
辜汪會晤將於怳諵丹祕b上海進行,雖然協商大門重新打開,但有幾個問題仍是各方注目的焦點:中共對台灣內部意見演變的觀望,與兩岸在協商議題上認知的差距。
台灣為一民主化國家,存在各種意見與不同的政黨,尤其年底選舉將至,國會內各黨席次的變化將影響台灣未來的政治局勢,而最讓中共忌諱的是,中共認為主張台獨的民進黨的發展,可能將影響未來的兩岸和談。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顏萬進表示,雖然民進黨內部派系在統獨立場上意見頗多分歧,但近年來,由於受到獨派另外成立建國黨,將民進黨「擠」到統獨立場光譜的中間;中共飛彈試射危機,使其體認到中共犯台的真實性與可能性;美國與中共修好等等因素的影響,黨內各派系對大陸政策的態度漸趨一致。今年初的「中國政策研討會」中,各派系已達成共識,期待由兩岸和談中「重要的變數」逐漸轉變為參與者與主導者,民進黨不再避諱與中共接觸,對兩岸和談也是樂見其成;在對中共政策與國家主權觀點上,亦漸與執政黨一致,也就是「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雖然兩岸在談判的議題上看法不同,中共欲談「政治性」議題,我方則認為應以「事務性」議題為優先。但林中斌表示,現階段的重點在於「談」的動作,而非馬上談出一個結果。其實國際上對我方的施壓目的,也是希望兩岸有和談展開,使兩岸關係不再是亞太地區不穩定的因子;是否能馬上談出什麼具體的結果,則非關注的焦點。
今天我國面臨的外交空間與軍事安全困境,乃根源於兩岸間的衝突,和平解決台海問題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雖然目前兩岸的談判也面臨了一些困境,但對於未來兩岸的談判,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並不悲觀;他認為,當兩岸長遠利益皆能契合,對談判議題的看法漸有交集時,台海問題便能逐漸平緩。
p.22
今年六月間,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中國大陸,發表對我國外交不利的「三不」聲明。(法新社)
p.23
柯林頓發佈「三不」聲明的消息傳來,引起台灣民眾的抗議。(施宗暉攝)
p.25
美國近年對我之重要軍售
軍售內容
1994.8
AN/ALQ-184電戰莢艙80枚、含備料及支援作業──供F-16A/B使用
1996.5
刺針式低層防空飛彈465枚、雙聯裝刺針式飛彈發射塔55座、訓練(飛)彈55枚──供海軍陸戰隊野戰防空用
1996.6
M60A3戰車300輛
1996.8
刺針式低層防空飛彈1299枚、美規車載式發射塔74座、焊馬發射車96輛,訓練(飛)彈74枚──供陸軍野戰防空用
1997.2
魚叉式反艦飛彈54枚──供諾克斯級飛彈巡防艦使用
1998.1
諾克斯級飛彈巡防艦3艘,方陣快砲15門、AN/SWG-1A發射塔1座──後二者供海軍主戰軍艦使用
1998.6
LANTIRN系統先進導航及瞄準莢艙28套──供F-16使用
1998.8
DMS刺針飛彈系統61具、MK46MOD5(A)S型魚雷131枚、魚叉飛彈58枚
資料來源:http://www.fas.org/asmp/ profiles/ taiwan_armstable.htm
(1996/9/24)中國時報、民眾日報
圖表繪製:李淑玲
p.26
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表示,台商在大陸人身安全、財產獲得有效保障之前,「戒急用忍」有其必要性。
加入非政府及經濟、金融國際組織,是我國未來在有限的外交空間中值得努力的方向。圖右三為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代表我國參加九六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柯承惠攝)
p.27
今年七月間,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訪台,兩岸重開協商大門。左起分別為海基會副秘書長張良任、詹志宏、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本刊資料)
p.29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腳步沒有停過,兩岸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管道有其迫切性。

柯林頓發佈「三不」聲明的消息傳來,引起台灣民眾的抗議。(施宗暉攝)(施宗暉攝)

美國近年對我之重要軍售日期1994.81996.51996.61996.81997.21998.11998.61998.8軍售內容AN/ALQ-184電戰莢艙80枚、含備料及支援作業——供F-16A/B使用刺針式低層防空飛彈465枚、雙聯裝刺針式飛彈發射塔55座、訓練(飛)彈55枚——供海軍陸戰隊野戰防空用M60A3戰車300輛刺針式低層防空飛彈1299枚、美規車載式發射塔74座、銲馬發射車96輛,訓練(飛)彈74枚——供陸軍野戰防空用魚叉式反艦飛彈54枚——供諾克斯級飛彈巡防艦使用諾克斯級飛彈巡防艦3艘,方陣快砲15門、AN/SWG-1A發射塔1座——後二者供海軍主戰軍艦使用LANTIRN系統先進導航及瞄準莢艙28套——供F-16使用DMS刺針飛彈系統61具、MK46MOD5(A)S型魚雷131枚、魚叉飛彈58枚圖表繪製:李淑玲(邱瑞金)

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表示,台商在大陸人身安全、財產獲得有效保障之前,「戒急用忍」有其必要性。(邱瑞金)

加入非政府及經濟、金融國際組織,是我國未來在有限的外交空間中值得努力的方向。圖右三為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代表我國參加九六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柯承惠攝)(柯承惠攝)

今年七月間,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訪台,兩岸重開協商大門。左起分別為海基會副秘書長張良任、詹志宏、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李亞飛。(本刊資料)(邱瑞金)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腳步沒有停過,兩岸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管道有其迫切性。(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