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中國才是「日不落國」。
經過幾百年的移民歷史,地球的每一度經緯,都有中國人的足跡。中國人也是最精明的民族,凡聚集而居的地方,都是或曾經是繁華一時、可以淘金致富之地。
近十年來,北美洲出現一個華人最熱門的移民新都。目前,當地人口已超過紐約,直逼舊金山,成為北美第二大華埠;它在楓葉的國度,加拿大的多倫多。
加拿大是一個寬廣美麗的國家。小說家張愛玲形容她「氣候偏於涼,天是藍的,草碧綠,到處是紅頂的黃白洋房,乾淨得像水洗過的。」
曾經住過香港、喜歡中國「髒亂憂傷中,處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的張愛玲,嫌加拿大「沒人氣」,但現在,香港人卻擠破頭地往這國家跑。

上圖為多倫多病童醫院前的廣場一景。(鐘永和)
香港,再見!
根據香港移民局所作的調查顯示,加拿大是港人移民的「第一志願」。去年第一季,就有五千五百人做了加國的新移民,其中多半是大公司的經理和專業人才,也不乏赫赫有名的影劇圈人士。
這些人的離去,使香港面臨空前的人才荒,同時也改變了加拿大幾個大都市原有的面貌,尤其是加國的工商業中心——多倫多。現在,多倫多已有海外最好的粵菜館,電視上可以隨時收看到中文電台的節目,書報店裡充斥著香港空運來的雜誌、港劇錄影帶;香港名藝人的「秀」,更是場場爆滿——真個兒是「茶照飲、馬照賭、舞照跳」。
多倫多不只香港人愛,近年也有不少來自台灣的移民定居在此。據估計,人數大約在三萬人左右,多半是電腦工程師、醫生,以及自己投資做生意的商人。
逃離越南,被加拿大收容的難民也為數不少,大約有八萬人,其中九成都是華裔;此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以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第三、四代華僑。
綜合加拿大的官方統計,以及當地僑團、報社的看法,目前多倫多的老僑加新僑大約是廿五至卅萬人,到西元二千年時,則將超過五十萬人。
多倫多為什麼這麼吸引人——尤其是香港人?
九七大限顯然是那隻「看不見的手」,趕著港人一批批越洋而來。

加拿大的社會福利辦得相當好,兒童、老人除了每個月可領牛奶金、養老金,衣食無虞外,還有完善的醫療服務。(鐘永和)
私家偵探最受歡迎
對移民而言,美國是個令人嚮往的地方,但是申請條件太嚴格;而同屬大英國協的加拿大雖然賺錢機會稍差,但地廣人稀、治安良好、社會福利完善,生活品質比美國還好。最重要的是,只要有廿、卅萬元加幣(一元加幣大約兌換○.八美元),就可申請辦理「投資移民」。
香港有錢人太多了,這一措施,無疑替港人大開方便之門。不過儘管「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加國政府還是遭到了「賣護照」之譏,便又在這二年開放「獨立移民」,根據加拿大人力資源的多寡,吸收身有一技之長、符合該國需要的人才。
「這幾年醫生、律師已經飽和了」,年卅餘,在多倫多鄧楊律師樓經常處理移民糾紛案件的朱如晦律師,指著一張由加國政府三個月發佈一次的「職業需求評分表」表示:目前最吃香的行業,包括電子儀器修理人員,電視、電台播報員,核子工程師……,「還有你根本想不到的」,他好笑地說:「殯儀館館長、消防員、私家偵探,都是最高分。」

多倫多北邊的湛山精舍旁,供奉著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當地華人常到那兒禮拜參佛。(鐘永和)
過了海就成仙
對錢財、人才張臂歡迎的加拿大,打的當然是如意算盤。因為加國幅員廣闊,人口卻只有二千多萬,移民來了正好可以充實國力。然而求生是人類本能,並非有錢人、專業人士所獨具。為了移民加拿大,一些不符合條件的香港人,只好鋌而走險。
據多倫多最大華文報紙星島日報的資深記者古偉凱透露,這一類香港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假裝大陸「難民」。他們由香港先飛大陸,再由大陸飛加拿大,在飛機上撕掉所有證件,一下機後立刻申請做政治難民,等著聆訊。
「這過程一拖就要四、五年,常有機會碰到大赦」,古偉凱說,「況且只要加拿大接受你做難民,政府就要安排吃住,一個月有六百加幣的收入呢!」
做難民的大都是男人,女孩子則多半走「結婚移民」的路。
一位在多倫多「卡登大飯店」做修理工的吳先生表示,他的姊姊當年就是由媒人介紹嫁到加拿大,幾年後他們全家再由香港依親過來的。據說介紹費就要好幾百元港幣。
「台山老太婆都會騙人,很多說是大老闆,嫁過來才知道是打工的」,他說。
朱如晦也指出,很多貧苦的香港、大陸少女抱著「過了海就成仙」的僥倖心理,硬著頭皮嫁到加拿大,萬一先生欺負她也不敢反抗,因為一離婚就什麼都沒了。「這造成了不少家庭問題」,朱如晦經常參與教會活動,對這一類事件常有耳聞。
儘管如此,據他們表示,在這一條崎嶇的紅毯上,仍有不少「偏向虎山行」的少女。

我國雖然與加拿大沒有邦交,但華人的社團組織可以自由懸掛國旗,毫無限制。(鐘永和)
十八歲還領牛奶金
對來自台灣、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來說,移民加拿大的原因就單純得多了。
工作、求學,大概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些人是留學畢業後有很好的工作機會而留下來的。
「加拿大的稅雖然高些,但是社會福利做得真是好」,我國觀光局駐加國代表何玲表示,加拿大政府對國民的生、老、病、死,無一不照顧得妥妥當當。例如小孩出生落地一直到十八歲,每個月都可以領「牛奶金」;六十五歲開始,又可領養老金;有人父親過世,還收到政府寄來一張八百多元的支票。
難怪美國每年給加拿大四萬名移民配額,卻沒什麼人申請;但另一邊的墨西哥卻要擠破頭了。
加拿大還有一個深獲移民讚賞的優點,尤其是在東南亞飽受排華之苦的華僑。加國政府提倡多元文化政策,尊重各民族間不同的需要以及公平性。因此無論當地白人是否真的樂意,至少法律規定,不可以歧視少數民族。
例如,寄履歷表求職的時候,雇主不可以要求應徵者填寫出生地、年齡、宗教、種族等資料,也不能要求附上照片。

經濟能力提高後,華人也很注重精神生活,社區內常舉辦演唱會等藝文活動。(鐘永和)
溫哥華的寡婦街
「美國也標榜他們是多元文化,但其實只有二元——黑、白而已」,擁有社會工作專家身分的僑選立委左光圊出,美國黑人人數多、問題也多,美國政府已無暇注意其他少數民族。
加拿大則不同。廿年前,加拿大的移民十分之九來自歐洲和美國;今天,光是安大略一個省,就有將近一百種來自五大洲的民族。不管加國的三個政黨是為了爭取選票,還是為了安定社會,實施多元文化政策都已屬必要。
今天,加拿大的少數民族不但享有參政權,政府並提供各種社會服務、鼓勵保存各自的文化特色、祖裔語言。
「政府不要求各民族『融合』,只要大家保持向心力就夠了」,中加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陳魯慎表示:「這樣新移民會覺得生活和在祖國差不多,適應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在中華貿易商會駐加辦事處工作的范瑋也指出:現在加拿大的原住民印地安人,由於痛恨當年白人以五十元騙走多倫多的土地,正一天到晚和政府打官司,「他們只理黃皮膚的亞裔,覺得『他是我兄弟』」,范瑋笑道。
或許正是這種「賓至如歸」的氣氛,使愈來愈多的華人移民加拿大。目前,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卑詩省的溫哥華、維多利亞,形成華人分佈的三大據點,其中又以多倫多的人數最多。因為,溫哥華及其他地方風光雖美,卻少有工作機會。許多香港人來後,把妻兒安頓好,又飛回香港賺取九七前的「剩餘價值」。溫哥華就有一條有名的「寡婦街」,住著一大堆寂寞的妻子,每日飲茶、打牌、逛街,打發「空中飛人」丈夫不在的日子。

在鄧揚律師樓經常處理移民糾紛的朱如晦律師,本身也是香港移民。(鐘永和)
移民曾經滄桑
其實早期的加拿大,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適宜人居」的。
回溯第一批華人移民來加,到今年已整整二百年。當時,華人像「豬仔」一樣,被賣來掘金、開鐵路,生活在苛刻的排華法案下——華人移民要課人頭稅、還沒成為公民前不得申請家屬入境,也沒有投票的資格;此外,還有反亞裔白人組織,曾發起五千人攻擊華人社區;某些省政府甚至禁止華人習醫,以及從事律師、教師等地位較高的工作。
後來,加拿大政府陸續取消苛刻的排華法案,實施多元文化政策,再加上這十年來大量加入的新移民,終於使得加拿大華人的形象與社會地位完全改觀。
根據星島日報八三年的統計,當時,全加拿大華人醫生就已超過二千人,有執照的律師、會計師,至少超過百人。此外,地產界、建築界、服裝界,都有表現卓越的華人。例如香港藝人沈殿霞的弟弟沈雲門,在加拿大從事時裝、香水、手錶、皮大衣的設計,他的英文名字Alfred Sung,已成為北美洲響噹噹的名牌。
「華人已經脫離傳統形象」,古偉凱指出:「除了聯邦政府的高級官員,每一個行業都打進去了。」
華人人數及收入的增加,使得白人不能再小看華人社區的力量。尤其在大選之前,候選人及在位者為了向華人爭取選票及募款,都會儘量答應華人的要求;平常華人社團辦活動請他們來致辭、剪綵,也都欣然而至。
然而更令洋人「刮目相看」的,是港人驚人的財力。
賭王購屋上新聞
由於擔心九七後財「產」被「共」掉了,許多有錢的香港人拚命把錢往加拿大「砸」。富家太太們逛街時身懷鉅額現金,出手闊綽,已成為皮草店堻怢歡迎的客人。
何玲記得有一次到一家皮貨公司閒逛時,一位華人太太拿了東西正要付錢,她一掏一大把,還掉在地上。售貨員嚇呆了,轉身悄悄對何玲說:「她好像剛搶過銀行。」
由於相信「有土斯有財」,華人的大手筆,更淋漓盡致地發揮在投資房地產上。
據當地記者透露,前陣子澳門賭王何鴻燊花了五百五十萬元加幣(約一億二千多萬元新台幣)在多倫多買了一幢豪華住宅,轟動一時,還上了報紙的頭條新聞。現在香港人又正在多倫多黃金地段興建一座購物餐飲大樓,據說光是其中一層,就可以擺上一千桌酒席;頂樓的住家則還沒對外推出,就被香港來的醫生包光了。
「他們連匈牙利人的教堂,都買下來拆了蓋大樓」,范瑋對於港人的銀彈攻勢不知如何置評,只好笑著搖搖頭。但別人可有話要說了。
「他們把房價炒高了,害我想換幢房子都換不成」,何玲頗為不滿,她聽說多倫多是北美洲房地產上漲率最高的城市。
地產財、人人發
多倫多的地產飛漲,造成了幾家歡樂幾家愁。
最高興的大概是住在中國城的「老僑」了,因為現在他們的屋子寸土寸金——廿年前只要二萬元加幣的一幢小屋子,現在已叫價二百萬,整漲了一百倍。
從事房屋中介生意的商人,也趁機大發利市。據說去年溫哥華有位女「掮客」做了四億元加幣的生意,因此最近華人圈裡上補習班、考地產執照,成了最熱門的事。不但家庭主婦熱中,還有些醫生、銀行職員都放下原來工作,改行學做地產生意。
「這樣又多了一個賺地產錢的行業——開補習班」,現在保險公司任職,每週上三天地產課的湯遠芬說。據她估計,她所認識的華人當中,約有十分之一都去考地產銷售員的執照;在班上,舉目望去一半以上都是中國人。
說起來最不高興這股地產風的,大概是當地的白人了。他們看到大批華人到此炒「他們的土地」,破壞他們寧靜的生活,多已滿懷怨氣。
中華會館主席彭以德表示,他有位在市政府工作的朋友,曾接到一通白人打來的電話,抱怨政府為什麼讓那麼多中國人來「接收我們的國家」……,後來他朋友聽那白人愈說愈不像話,只好打斷他:「等一下,我也是中國人,……」那人一聽,氣得立刻掛上電話。
「其實也不能怪人家排斥華人,有時我們自己真的表現得太差」,古偉凱指出,中國人有錢買大房子,但在很多小地方卻太小氣。有個笑話:不必開門,只要看門口的垃圾,就知道這家住的是不是中國人。因為洋人會花錢買大塑膠袋,把垃圾包得好好的。中國人卻會隨便拿些袋子湊和著用,又不好好包妥,拿出來臭別人,「這一類的事多了,難免會發生衝突」,他說。
由葉落歸根到落地生根
三年前,多倫多北邊的士嘉堡地區就發生過一起比較嚴重的衝突:一群白人砸了華人的店,還到處散發反華傳單。原因是華人生意做得太大,上門的客人常把附近停車位都佔滿了,使原本住在當地的白人反而無處停車,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
「華人有錢不是罪過,但應該把賺到的錢拿一些出來回饋當地社會,做好公共關係,才能化解這股怨恨」,星島日報社區關係部梁煥釗指出,目前華人捐錢響應慈善籌款的很多,但都是對中國人社區的;他建議大家應多熱心加拿大的公益,多捐些錢或可彌補雙方感情。
何玲也認為,過去中國人移民的觀念是葉落要歸根,因此在當地賺了錢只拿回中國,不會回饋當地,「這也是為什麼印尼、菲律賓要排華的原因」,她說。但現在,既然下了決定移民,就應改變觀念,打入當地社會,落地生根。
立足當地社會,打入主流,已是年輕一代華裔的共識。他們的決心,表現在積極參政上。
據彭以德透露,去年安大略省議員選舉,光在多倫多市,就有六個華裔候選人獲得政黨提名出來競選;今年年底的市選,也至少會有五人。
「大家政治意識提高很多,不出來參選的華人也是有錢的捐錢、有力的拉票」,彭以德認為,現在華人在政壇出人頭地的還不多,但未來一定會成氣候。
常念台北的天空
對第一代移民來說,雖然現在在加拿大的生活很安定,華人社區有錢後,也常舉辦演唱會、攝影展等文化活動,比在國內還要「安和樂利」,但是要真的完全認同移民社會,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這問題對香港人可能還不太會造成困擾,因為他們這輩子過的就是殖民生活,對目前生活多半已十分滿足」,高中時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的范瑋認為:「從台灣或大陸來的,無論日子過得如何,心底總會有沒根的感覺。」
他的太太湯遠芬說,他們最喜歡聽國內的流行歌曲,尤其是那首「台北的天空」,因為——
我走過異鄉,我走過滄桑…。
台北的天空,有我年輕的笑容,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台北的天空,常在你我的心中,多少風雨的歲月,我只願和你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