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是全球飲用人口最多的咖啡品種,一個是擁有中國超過兩億高齡與養生人口潛在市場的保健食品;在海南,第一個引進阿拉比卡咖啡,以及第一個推出野生靈芝商業產品的,都是台商。
搭上打造國際旅遊島的政策列車,海南休閒經濟、銀髮族保健商機一片看好之際,掛著許多「第一」頭銜的台商,真能搶先勝出?
不容諱言,海南是咖啡消費文化的沙漠,迄今未見星巴克等國際知名連鎖或特色店家開張;除了澄邁縣的「福山咖啡」,海南掏不出第二張咖啡名片。
澄邁位於海口市西南方,縣城裡的福山鎮上近年開起零星幾家咖啡廳。福山,也是海南島上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
上個世紀30年代,印尼華僑陳顯彰在福山種下羅布斯塔咖啡樹,萌出海南第一支咖啡枝芽;然而,該品種咖啡因含量較高及香氣較淡的缺點,使它至今仍被摒除於精品咖啡之外,以製造罐裝咖啡、即溶咖啡等加工品為主要用途。
就在福山的鄰鎮大豐,一位台灣人10年前引進占7成全球咖啡豆產量、飲用人口最多的阿拉比卡咖啡。當時初次上島務農的這位台商,就是前台南縣副縣長林文定,當年的咖啡資歷有如白紙一張,而如今與人談話,已三句不離咖啡經。
10年前,林文定盤算著海南的「商業化」等於「西化」與「咖啡化」,夢想終有一天咖啡將會全島飄香。

前台南縣副縣長林文定,離開政壇後轉戰海南,引進阿拉比卡咖啡豆品種,在海南澄邁縣種植。
1954年次的林文定是民主進步黨創黨元老,黨內輩分頗高,1997年被當時連任台南縣長的陳唐山拔擢為副縣長,2001年在黨內接班競逐過程敗下陣來,毅然決然離開政壇,不再回頭。
對林文定來說,到海南投資農業,也算是人生退休規劃的提前兌現。在縣府任職期間,他開始蒐集大陸農業及農產品市場資料,查遍文獻後發現,大陸僅海南與雲南兩地產咖啡;已到海南投資的鄉親也建議他從農業著手,於是請辭副縣長一職後,考量海南的水果產業已達飽和,以及「大陸人和外商做生意,慢慢也會養成喝咖啡的習慣,」因而決定種咖啡。
「隔行如隔山,你怎麼那麼『好膽』?」林文定出發到海南之前,來自黨內換帖同志的關心電話此起彼落,擔心這位政治老手誤闖農業叢林,恐怕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
「咖啡我從小喝,但咖啡樹親眼看到,不超過三次,」林文定回答的口吻,淡定中帶有自信:「但我做足了功課。」
2002年,林文定的農場正式落腳大豐,命名為「古色」。之所以定址於此,林文定有他的堅持,而這份堅持,即是基於他所說的「做足了功課」。
首先,是對種植環境的挑剔。
「最適合種咖啡的土壤是火山岩土,有豐富的有機質跟足夠的濕氣,」林文定總結他從文獻上讀到的知識說。他花兩個月走遍海南,終於在海口附近的澄邁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土地,承包租下400畝。
其次,是對咖啡品種的選擇。
「來海南之前,我已知道這裡沒種阿拉比卡。全世界80%的咖啡飲用人口喝阿拉比卡,這裡卻沒人喝過!」對於海南不合世界潮流的咖啡消費市場,林文定感到不可思議。
於是,古色農場開張後,他從巴西、印度、台灣引進阿拉比卡咖啡樹種,也趁每次回台停留期間,到雲林古坑、台中蕙蓀林場等阿拉比卡咖啡產地拜師,從栽種技術到烘焙技藝皆有涉獵。
如今,大陸媒體介紹中國的咖啡,都會提到「海南阿拉比卡第一人」林文定;古色生產的豆子賣至海口的咖啡廳,一杯人民幣30元(台幣150元)的價格,也高於本地羅布斯塔咖啡一杯人民幣18元的售價。
然而,林文定預期的「咖啡全島飄香」美夢,實現了嗎?

黃和平潛心研究野生靈芝的藥理藥性,開發相關產品,並且透過電視頻道,和觀眾分享他的養生保健心得。
「海南的咖啡豆種植產業還很薄弱。」從海南發跡、目前於大陸各大城市開設分店的上島咖啡董事長江裕昌指出,海南境內超過8成的羅布斯塔咖啡都從越南進口。換言之,市場上的咖啡豆,約僅一成是海南農民自種。
「阿拉比卡的種植成效也不是很好。」江裕昌表示,阿拉比卡較適合種植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而澄邁縣內最高峰只在500公尺左右。
「台商在海南種咖啡,人數不超過5人,」江裕昌伸出手指比了比,不看好前景。
林文定坦言,他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有兩大類客戶,一是大陸官員買作伴手禮,另一類則是來自上海、北京的郵購訂單。
林文定在台灣的從政經歷讓他受到大陸官方的禮遇,聘他為海南省政協顧問,透過此一管道,林文定幫台商發聲、爭取權益之餘,也就瓊、台農業合作提供意見。
也因為如此,林文定的咖啡園兼有扮演示範農場的角色。林文定表示,朝綜合農場轉型是海南目前的政策,因此去年9月一場颱風災害之後,他已將150畝地咖啡園改種菠蘿,一方面配合當地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是體認到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咖啡樹開花異常,打擊到種植事業。
離開台灣的政治圈,在海南種咖啡10載,林文定身材瘦了一大圈,體重從107公斤降至84公斤,正常生活作息讓他身體健康許多。雖然他的海南咖啡夢離當初的預期有段差距,但仍堅持認為「我的構想沒錯」;現在的他,把自己當成咖啡大使,自掏腰包購買相關書籍送給大陸官員,希望藉由官員的示範,提升民眾對咖啡文化的認知。

前台南縣副縣長林文定,離開政壇後轉戰海南,引進阿拉比卡咖啡豆品種,在海南澄邁縣種植。
如果說林文定是台商在海南的咖啡文化傳教士,現年54歲的黃和平就是靈芝養生的使徒,在海口周一至周五上午打開電視,可收看到由他擔任主講的節目,特別的是,他既談養生保健,也談心性修養的道理。
當年看準海南島開辦經濟特區的投資熱度,1990年到海口闖蕩的黃和平最早從事的是房地產開發事業;然而,一陣盲目砸錢之後,1993年大陸官方採取宏觀調控、打破房市泡沫,當時年近四十的黃和平血本無歸,甚至幾度想自我了結生命。
1997年,黃和平有次開車途經海南的中央山脈——五指山,山路兩旁倒伏的樹幹結滿蘑菇,引發他的好奇;當時他的妻子正與癌症搏鬥,他存著姑且瞭解的心態,隔幾天向朋友湊了點錢,雇用山區的黎族原住民,將沿途看到的腐木與菇類搬回海口。
黃和平自行研讀菇菌類相關書籍,並帶著分門別類後的蘑菇樣本,親赴各大學及醫院中醫部門尋求專業諮詢,自費做毒、藥理及活性的化驗,陸續找出具保健功效的靈芝。
之後的3年內,五指山的野生蘑菇幾乎都被黃和平採集殆盡;為了進一步找尋更多野生菇蕈,大陸各高山野林都有他的足跡。
2001年,黃和平在海口創立萬年蕈野生靈芝公司,是當地少數擁有自營店面的台商之一。目前在他的辦公室裡,仍有五十多種靈芝樣本的展示,有的甚至有數百歲的年紀。
黃和平表示,海南山區僅占全島土地面積的三成,幾年之前,「就連本地人也不相信海南有野生的靈芝。」時至今日,黎族原住民販賣野生靈芝的交易價格,從每斤(500公克)人民幣5元翻漲至2,000元,足足提高了400倍,顯見需求激增。
黃和平說,萬年蕈目前在北京有座奈米技術萃取活性物質的工廠,所生產的靈芝膠囊,被海南政府指定為贈送大陸中央官員的禮物。
台商在海南做生意,「銷路」因涉及複雜人際網絡,往往最令人頭痛。黃和平表示,大陸的代銷管道還不完備,人與人之間無法建立互信,所以萬年蕈的野生靈芝產品不上架、不鋪貨、不代銷,民眾只能在海口、三亞各一個直營店面買到。
「我們工廠一年可生產2~3萬盒,每盒售價人民幣680元。」黃和平透露野生靈芝膠囊的銷售概況,粗估年營業額在人民幣1,300萬元以上(約台幣6,500萬元),這還不包括靈芝茶等其他產品的收入。
靈芝事業穩定之後,黃和平已陸續把經營的工作交由下一代接手,他自個兒除了上電視分享養生心得之外,也巡迴海口、三亞門市,免費幫客人做保健諮詢。
黃和平的么女黃子綺8歲移居海南,目前就讀海南醫學院中醫系。她表示,海口、三亞等大城近年發達了起來,二、三十歲年輕人也開始注重身體的保養。
「以前大部分人吃維他命保健,但這兩年來對中醫藥產品的接受度明顯提高,」黃子綺說。
然而,畢竟不是每種蕈菇都是安全可食,有些甚至含有毒性。黃子綺說,客人通常會帶著自行購買的靈芝前來諮詢,或請店裡專業人員開立安全的食用配方;總的來說,在海南,養身保健「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
「只有『特殊品種』,才能在市場上冒出頭。」黃和平以農業台商在海南引進高端水果品種獲利為譬喻,為他在海南無人能出其右的野生靈芝事業,做出貼切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