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方,瓷器的名字就叫「中國」;在中國,至少公元八世紀的唐代,就生產了瑩潔堅薄的硬瓷。
十六世紀的海上風帆,開始將數以千萬計的明清瓷器運向西方;十八世紀初,歐洲人製作了第一件真瓷。
這條東西陶瓷路,走得既遠且長,而且公案無數。
「……窮苦可憐的中國人,和我們的人民相比,我以為他們的器用、生活方式、政府、宗教、財富,和所謂光榮,都不值掛齒、不值記述,也不值後人一讀……」十八世紀初葉的英國作家達孚,在他的暢銷書《魯賓遜漂流記》裡,令主人翁魯賓遜好生謾罵中國。

遠渡重洋的東方瓷器,在歐洲皇宮中成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左圖為德國慕尼黑寧芬堡長廊。(鄭元慶)
知所愧恥,努力自強?
清末文人林琴南在翻譯此書時,盛怒難當,直要「碎裂其書,擲去筆硯」。後來有合譯者勸告:「先生勿怒,正不妨一一譯之,令我同胞知所愧恥,努力自強,以雪此恥」;林先生這才「氣始稍靜,續竟其書」。
如果林琴南看到稍後第四版的達孚《大英之旅》中,主人翁因為看到英製瓷杯「不比中國舶來品差多少」,而大大引以為「民族驕傲」,不知能否稍堪告慰。
而有幸能讓標準苛刻的英國佬勾起民族驕傲的英製器用,又是何方神聖?我們在稍晚的一則報紙廣告上,或可得到些線索。
這則出現在一七六○年英國報紙的廣告,號稱供應各色外國瓷器,以及「新近改良、和外國貨一樣好用」的英國瓷器。它還特別強調,貨物出門,遇滾水碎裂時,可「保證換新」。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海事博物館,是當年一手掌控東方貿易的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鄭元慶)
康熙盛世,何恥之有?
事實上,英國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發現」製造硬瓷的「秘密」,到十八世紀末還沒能解決滾水的問題。這個文明國家發展指數,較歐洲第一個製造真瓷的德國晚了半世紀,而比起那個不值一提的中國,足足落後千年以上。換句話說,前面所謂的「民族驕傲」,只是介於陶瓷之間的一種易碎「軟瓷」罷了。
紓公之怒,何為來哉!達孚不過是個貧嘴報人,從來沒去過中國,頂多也只是個無中生有的暢銷書作者。他的《魯賓遜漂流記》成書於一七一九年,中國正當康熙盛世,物阜民豐,國際貿易無遠弗屆;在歐洲,哲學、農經、裝飾藝術上的中國熱也方興未艾。真是何恥之有?
問題是,十九世紀以來接踵而至的「國恥國難」,豈止把個學富五車的林琴南給悶糊塗了;而百餘年來,西方國富兵強的「民族驕傲」,也足讓一般有識之士,在回顧這段東西交流的歷史時,不自覺地戴上了歐洲中心的眼鏡。

青花瓷盤分隔為開光花卉圖案,是克拉喀船貨瓷的特色。其中VOC字樣是荷屬東印度公司標幟。(鄭元慶)
不遠千里,中國買瓷
「這是中國明代青花」,大英博物館研究人員對著一群參觀者解釋:「在我們看來,這幾乎是英國人經驗中最早的瓷器了,但對台灣、日本,或中國大陸的人來說,他們認為這是非常晚期的瓷器。」
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古代貿易瓷特展」之後,今年春天,倫敦大英博物館也闢專室展出,並循例舉辦多項導覽活動。研究人員以此為開場白,試圖說明數百年前東方貿易的背景,並解釋當年歐洲老祖宗何以不惜萬里風帆,大老遠到中國購買大量的瓷器。
到底不愧為當年海上強權的後裔子民,當地參觀者最感興趣的問題是:「那麼我們賣什麼東西給他們?」原來並沒有想要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的解說者,略微遲疑,然後回答:「其實當年的中國,對我們的產品並沒有多大興趣。」

這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十七世紀商船模型。(鄭元慶)
非不為也,不能也
「一般人多半不了解,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不會造真正的瓷器」,荷蘭荷寧漢博物館典藏部主任約賀博士也強調,這就是為什麼十七世紀中國瓷器能成功地大量輸入歐洲,輕易打敗當地市場上的廉價陶器。
荷寧漢博物館藏有豐富的中國貿易瓷、沉船瓷器,和各種歐洲陶瓷。約賀博士曾經花了五年硬工夫,成為歐洲學界第一位爬梳荷屬東印度公司十八世紀所有檔案信件,並兼攻經濟史與藝術史的貿易瓷權威。
他花盡心思,在展覽中試用編年、類比、中西對照等各種方法,希望參觀者能掌握陶瓷工藝中西交流,與當年海上貿易精采萬分的歷史。但是,要想讓一般人對中國輸出的這部分感興趣,「還是很難」,他表示。

珍貴美麗的東方瓷器是歐洲人廳堂壁爐架的主要裝飾,至今猶然。(鄭元慶)
中國「也」有瓷器嗎?
那麼,所謂的「一般人」究竟是怎麼看待十七、八世紀的瓷器貿易?
「東西各有所長啊」,一位巴黎的管理學者表示:「當年既然中國工匠做得又好又便宜,何勞我們西方人苦苦生產?現代的全球市場也在朝這個方向走。」這是最典型的態度,理所當然地使用開發中國家的廉價勞工嘛。
此外,對陶瓷略有了解的人,甚至早期某些藝術學者,則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理論——當時歐洲沒有找到可燒瓷器的「中國土」呀。
而其中最令人叫絕的反應是:一位英國老太太在拘謹的午茶時間,萬分友善地問她的中國來客:「我們叫瓷器『中國』,那麼,你們中國,一定也有瓷器嘍?」老人家語氣之誠懇,叫人無言以對。

從廳堂到餐室,從醬碟到叉柄,藍白青花無所不在。左圖為荷蘭利瓦登博物館重構的十八世紀室內裝飾。
那瑩潔動人的小貝殼
把瓷器俗稱「中國(china)」,原是十七世紀英國人的靈感。而英文「瓷器」一字(porcelain)一字的來源,則是義大利文porcella。據說,十三世紀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元代中國看到晶瑩動人的瓷器,令他想起義大利家鄉這種瑩潔美麗的小貝殼來。
在暢銷世界的《東方見聞錄》裡,馬先生口述了種種東方奇聞與中國樂土的富庶繁華。中古的威尼斯是歐洲商業發達的城上之城,世界上怎麼可能有比她更美好的地方?更何況歐洲人可嘗足了韃靼人的苦頭,殘忍嗜殺的馬上好漢,怎麼可能來自東方樂土?馬可波羅究竟是大旅行家或是大說謊家?他的歐洲讀者似乎從來都是將信將疑的。

荷蘭荷寧漢博物館典藏主任約賀博士與他的「後宮佳麗」。(鄭元慶)
青花盛宴,三王聖器
無論如何,據說十五世紀有位威尼斯煉金師曾向阿拉伯人學製軟瓷,但脆弱易碎,並不成功。而瑩潔似貝、胎薄質堅的中國瓷器,也在這時候開始出現在歐洲了。一四四二年,埃及蘇丹送給威尼斯總督的禮物,就包括了中國瓷器。
當時的人又怎麼看待這遠來珍稀呢?「它們通常被主人穿金戴銀,打扮得難以辨認」,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前東方部副主任,薩賽克思大學藝術系教授柯律格形容。
此外,把瓷器當作中國的代名詞,原來並非英國人的專利。歐洲早期的宗教畫中,就有畫家讓聖經故事「三王來朝」中的東方君王之一,手捧青花瓷瓶!文藝復興名畫家伯立尼、提香的畫裡,也有盛著瓊漿玉液的青花瓷器。
至於這些早期畫中青花打哪來?學者多推測應同為中國外銷近東的瓷器,是走陸路而來的珍貴禮物。

海德耳馬森號沈船上的中國瓷器,經過兩百多年的海水浸蝕,還是如約到了歐洲。(鄭元慶)
也是海上權力的象徵
馬可波羅遊記的手抄本,在西元一四二八年,被一個葡萄牙人從威尼斯帶回去,送給了他的航海家弟弟。航海家後來派人到大西洋上尋找通往東方樂土的新航路。
一四九八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終於繞過非洲,打開東西海路。此後,中國瓷器才開始以商品的姿態進入歐洲。
十六世紀掌控海權的葡萄牙船,在一五一四年開始載回明代青花瓷器,受到歐洲王公貴族的大大驚豔,他們相信葡萄牙人為他們帶來了「天堂的產物,樂園的果實」。這時候的歐洲,「只有最窮的王室才沒有中國瓷器收藏」,知名藝術史學者修.歐諾寫道。
在這航海世紀裡,擁有珍貴的中國瓷器,也象徵了海上權勢的掌握與國庫的富足。一手掌控哈布斯堡領土與西班牙海權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五世,不但擁有大量中國瓷器,還有一套燒上家族標記的盤子。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的瓷器收藏,也在三千件以上。「即使在僻處一隅,教化未開的英格蘭,亨利八世也有一件瓷杯」,修.歐諾幽了英國老祖宗一默。

寶花形制、開光圖案,這是一隻典型的萬曆外銷瓷器。(鄭元慶)
從多寶格到晚餐桌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海上風雲,變幻莫測,西、葡兩國縱然叱吒一時,終為大浪淘盡。十七世紀風裡來、浪裡去,在海上當家作主的,是地窄人稠的荷蘭;把中國瓷器從王公貴冑的多寶格裡帶上富商巨賈,甚至中產階級餐桌上的,也是荷蘭人。而當年「僻處一隅、教化未開」的英國,則後來居上,在十八世紀末葉幾乎將荷蘭擠出東方貿易的歐洲市場。
說起來,為荷蘭人的瓷器貿易盟主地位揭開序幕的,竟是一起海上打劫事件。
十六世紀末,荷蘭的海上勢力逐漸強大,壟斷中國貿易的西葡兩國,於是禁止了荷蘭船到里斯本停泊貿易。
是可忍、孰不可忍,海上新秀於是提著她世所稱羨的「紅夷炮」霸王硬上弓。一六○四年,一艘滿載東方貨物,和至少十萬件中國瓷器的葡萄牙商船「聖.凱薩琳娜號」在亞洲海域遭荷船打劫,被拖回荷蘭;荷蘭人一不做、二不休,在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她的戰利品,轟動一時。
由於數量龐大,又是無本生意,這批瓷器的價格有下降之勢。除了英法等王室買主,一般富商巨賈,也可買幾件中國瓷器來過過貴族的奢華之癮。

提醒您,這是正宗中國官窯瓷器—被認為是瓷中極品的北宋汝官窯橢圓水仙盆。(鄭元慶)
者般顏色「買」將來!
經過這次市場試探,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信心十足地告訴旗下的船長:中國瓷器儘著買。當然,他說的是「買」而不是搶,但根據中國大陸學者沈福偉的研究,荷蘭人在一六○七年以後,還經常襲擊中國帆船,掠奪船貨,「許多中國瓷器就這樣被無償地劫走了」他寫道。
荷蘭人佔了便宜還賣乖,把此後大量進口的青花船貨,就叫做「克拉喀瓷」。克拉喀,就是當年遭到打劫的葡萄牙商船船種。
約賀博士表示,所謂的克拉喀瓷,是明代江西景德鎮專供外銷的模製瓷器,胎身很薄,大部分是藍白青花,邊飾多半分割為開光圖案,其中畫上佛道寶物,中央則有山水或動物圖案。而這種萬曆青花貿易瓷,就此成為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瓷器原型了。

中國宜興壺?錯了,這是荷蘭德爾福特朱泥陶壺。(荷寧漢博物館提供)(荷寧漢博物館提供)
台灣成為轉接站
在荷蘭瓷器貿易中,曾經被葡萄牙人稱為「美麗之島」的台灣,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約賀博士指出,十七世紀初,荷蘭在中國沒有通商口岸,只有倚賴中國運往麻六甲的船貨,選購瓷器運回荷蘭。
直到一六二五年,荷蘭佔領台灣作為東方貿易的根據地後,東印度公司才得以就近向景德鎮直接訂貨,所購瓷器質量皆較前佳,也開始訂製歐洲人原來慣用的陶、木、玻璃、錫器等日用品形制的瓷器如:啤酒杯、芥末瓶、鹽尊、剃鬚盆、便壺等。
這類的訂製瓷器,多半生產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因此在西方被稱作「明清交替瓷」。專為歐洲人設計的瓷器,不但形制獨特,裝飾也不同。它們不用開光,而在器身畫山水、樓閣、人物,或小說戲曲等故事性強的畫面,以強調中國特色,符合歐洲消費者的口味。

神話主題,情色藉口?(鄭元慶)
飲茶風潮帶動瓷器貿易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荷蘭人抓住了最好的商機,把中國瓷器引介到歐洲來」,約賀博士表示,十七世紀開始,歐洲經濟急速發展,富商巨賈剛剛開始有享受奢華的購買力。這在以前,當十六世紀葡萄牙人運回瓷器的時候,除了王公貴族,即使是富人也不可能負擔的。
這是一個萬事新奇的世紀。東西海路大開,一艘艘大帆船由神秘的東方,帶回各式各樣前所未見的香料、絲綢、瓷器、茶葉。
尤其十七世紀下半葉到十八世紀的飲茶風潮,更是大大帶動了瓷器需求。英法商船此時也蜂擁至廣州購買茶葉、瓷器,轉賣歐市,到後來幾乎把荷商擠出歐洲市場。這時候,瓷器已從富豪玩物,普及成為供不應求的日用品了。
根據約賀博士的一項統計,從一七二九到一七三四年,五年之間,荷蘭從中國進口四百五十萬件瓷器,比整個十七世紀的總數還多出一百三十萬件,由此可見瓷器貿易在十八世紀的急速成長與普及。
他表示,荷屬東印度公司每年有三至六艘商船乘季風約在八月抵穗,先裝瓷器壓艙,一個底層可放兩百個木箱,共約廿到廿五萬件瓷器,之後再裝茶葉絲綢等其他船貨,十二月回航。

誰知盤中景,處處皆春色。(歷史博物館提供)(歷史博物館提供)
兩百年後提貨
整理荷屬東印度公司所有檔案、帳目、信件,約賀博士像是走進時光隧道,儼然日理萬機、跨國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總裁;近年來海底沉船不斷出現,他居然又能在數百年後有機會「照單提貨」,一一點查。
他曾經與克莉絲汀拍賣公司合作,為一艘十八世紀滿載瓷器的東印度公司船貨作歷史考證。「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經驗」,他形容,當拍賣公司打電話向他形容其中船貨,他幾乎就肯定那是一七五二年沉沒的「海德耳馬森號」了。
在此之前,約賀博士一直對檔案中的「牛奶碗」相當好奇,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麼。結果他們不但能夠一睹廬山真面目,發貨單上五百四十八個牛奶碗,他們足足找到了四百七十九隻!
還有一種相當罕見的「瓷痰盂」,原是提供豪華大餐之後,嘴比胃大的老饕輕嘔所用。此物在一七四五年左右相當時髦,但隨即過時,海德耳馬森號的訂單上已指明不再進貨,沒想到陰錯陽差還是上了船。而所謂的罕見之物,不現則已,這會兒一來就是四百九十五隻!

荷寧漢市徽紋章瓷。(鄭元慶)
只是廉價勞工?
海德耳馬森號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一批相當典型的乾隆時代外銷瓷。它的器型多為歐式餐、飲具,和少量玩偶,紋飾則略分三類:有在此時已最普遍、也最便宜的藍白青花;仿日本青紅金三彩的伊萬里瓷則略貴;此外,在康熙時代傳入中國的琺瑯彩瓷,要比青花貴上一倍。
這些器物有詳盡的購貨單,明確地指定數量、價錢,及種類、紋飾、形制,有時並附模本。
對於歐洲形制的訂貨方式,某些西方藝術史學者的看法是:歐洲人雖不遠千里到中國買瓷器,但「樣式可由不得他們」,言下仍然不脫廉價勞工的意識型態。
「中國人是最會做生意的民族」,約賀博士指出,從東印度公司的往來書信中,可看出當時的荷蘭人認為,中國人是最可信賴的生意人。而中國瓷器外銷的經驗已上千年,歐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強調:「中國陶工對於依外國客戶所提樣式供貨,絕不陌生,而且精於此道、技藝驚人。」
中國人又怎麼說?根據《明史》的記載,「(紅毛番)……國土既富,遇中國貨物,當意者不惜厚資,故華人樂與為市也。」原來西洋有個紅髮番邦富起來了,挺捨得花大錢買舶來品呢!果然是賓主盡歡。
除了一般歐洲人日常生活用品的船貨,中國瓷商還提供一種造價極高、東印度公司因此不太感興趣,卻極其引人入勝的特殊訂燒瓷。

中國版「耶穌受難圖」。(鄭元慶)
中腔洋調訂燒瓷
荷屬東印度公司在一七三○年代,曾聘專人設計「中國情調」的訂燒瓷。這位叫做普郎克的畫家,先後一共設計了四種「中式」圖樣,現存常見的有持傘仕女、四博士、花亭人物三款。其中人物造型不免洋腔洋調,梅花樹下高坐清議的「四博士」,荷蘭國立博物院東方部館長魯克思博士認為,他們是中國福祿壽喜四神的化身。
由於製作成本過高、利潤不足,東印度公司這種專人設計的訂製,只持續幾年就停止了。因此大部分的訂燒瓷,通常是公司船貨之外,個別訂製的禮物、紀念品,或零星出售的「奇貨」。
除了一些特別燒上家族徽章的所謂「紋章瓷」,最有趣的還是各式各樣的歐式主題:有與時事有關的,像鹿特丹暴動、英國選舉、阿姆斯特丹股市崩盤之類的幽默瓷盤;也有聖經主題、神話故事。當然,在中國陶工手下畫出的「耶穌進耶路撒冷」,中國人怎麼看都神似「老子騎牛」的西方版。約賀博士相當懷疑歐洲人真會拿畫著「耶穌與兩個強盜」的餐盤或茶杯來用;而希臘羅馬神話主題,「恐怕也只是畫上半裸美女的藉口」,他表示。

天啊!我的股票跌慘啦!(鄭元慶)
外銷「限制級」!
其實貪色豈需藉口,訂燒瓷中也不乏春光盪漾的情色主題。西方仕女橫陳香榻、玉臀誘人,半裸教士狂追裸女,還有畫著荷蘭村姑的茶碟,翻轉卻赫然是村姑弓臀掀裙的限制級畫面。
歐洲博物館裡藏有很多訂燒瓷,但擦身而過的遊客,通常很難想像它們居然出自中國工匠之手。魯克思博士就有這樣的經驗。他有一回帶一位中國大陸來訪的瓷器專家,參觀荷蘭國立博物院收藏的外銷訂燒瓷,對方就說什麼也不肯相信它們來自中國。
「給我一部時間機器,我真想問問當年在中國燒繪這些外銷貨的陶工怎麼想?」約賀博士的好奇,顯然是每個欣賞訂燒瓷後莞爾一笑的參觀者共同的想法。
在晚清藍浦所著《景德鎮陶瓷錄》中,對於外銷瓷的看法是:「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又有:「(仿洋瓷燒者)……絢彩華麗,唯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未免有刻骨露眉相,可厭。」至於老師傅心目中,由訂燒瓷得來的「西方形象」,就只能憑君想像了。

鹿特丹暴動,市民大拆警長官邸。(鄭元慶)
海上新貴,專情茶葉
從十六世紀的青花驚豔,到十八世紀的奇巧華麗;從王公貴族的多寶格,到中產階級的奢華餐桌,中國外銷瓷器席捲歐洲數百年,歐洲人難道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技術轉移」,而恂恂然堅持「全球分工」的地球村理想?
當然是想的。尋找瓷器的「秘密」,一直是十六、七世紀的歐洲天問。十八世紀初,德國人終於製造了第一件真瓷。但直到十八世紀中葉,還有法國老千冒充「台灣人」,要賣造瓷的秘密給英國陶廠。十八世紀末,隨同英使馬嘎爾尼晉見乾隆的使節團中,一位科學家在考察報告裡,仍然表示遺憾沒能看到中國瓷器的生產。
十八世紀末葉之後,中國外銷瓷的歐洲市場競爭強勁、利潤轉低,一手翻騰瓷器貿易兩百年的荷屬東印度公司黯然解散;這時候,歐洲陶瓷業也逐漸成熟。而當今海上新貴英國,則狂熱於利潤豐的茶葉貿易。
英國人從中國買了大量的茶葉,「那又賣什麼給中國呢?」既然中國皇帝堅持「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解決貿易赤字的好辦法,當然是賣天朝所禁、一本萬利的鴉片了。接下來的故事,不好聽了。

普朗克的「四博士盤」。(鄭元慶)
假如我不是真的……
「回顧十六世紀以來,歐洲國家經營我國瓷器貿易的歷史,也是一部殖民主義者列強侵佔的歷史……東印度公司保險櫃裡的金幣,閃閃發光,這些都是殖民主義者掠奪我國勞動人民血汗而取得的財富!」中國大陸學者朱培初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專書中,慷慨激昂地下了這樣的結論。東印度公司眼中技術先進、最會做生意的中國人,又變成了悲情苦力。
迢迢陶瓷路,走來既遠且長,不想最後卻讓中國人都成了「林琴南」,西方人多成了「魯賓遜」。如果當年歐洲人全當馬可波羅只是個大說謊家,而沒想打開海路、一探究竟,這個名叫「中國」、瑩潔似貝的美麗神話,會不會仍在海那邊,充滿自信地璦璦含光?
〔圖片說明〕
P.7
穿金戴銀的中國瓷器。這是法國凡爾賽宮裡來自康熙皇帝的禮物。
P.6
遠渡重洋的東方瓷器,在歐洲皇宮中成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左圖為德國慕尼黑寧芬堡長廊。
P.8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海事博物館,是當年一手掌控東方貿易的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
P.9
青花瓷盤分隔為開光花卉圖案,是克拉喀船貨瓷的特色。其中VOC字樣是荷屬東印度公司標幟。
P.9
這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十七世紀商船模型。
P.10
珍貴美麗的東方瓷器是歐洲人廳堂壁爐架的主要裝飾,至今猶然。
P.11
從廳堂到餐室,從醬碟到叉柄,藍白青花無所不在。左圖為荷蘭利瓦登博物館重構的十八世紀室內裝飾。
P.12
荷蘭荷寧漢博物館典藏主任約賀博士與他的「後宮佳麗」。
P.13
海德耳馬森號沈船上的中國瓷器,經過兩百多年的海水浸蝕,還是如約到了歐洲。
P.13
寶花形制、開光圖案,這是一只典型的萬曆外銷瓷器。
P.14
提醒您,這是正宗中國官窯瓷器—被認為是瓷中極品的北宋汝官窯橢圓水仙盆。
P.16
神話主題,情色藉口?
P.16
誰知盤中景,處處皆春色。(歷史博物館提供)
P.16
荷寧漢市徽紋章瓷。
P.16
中國版「耶穌受難圖」。
P.16
天啊!我的股票跌慘啦!
P.16
普朗克的「四博士盤」。
P.16
鹿特丹暴動,市民大拆警長官邸。
P.18
一七四三年英國安森船長曾經到中國靠岸補給,帶回這套燒上家族徽章的餐具。在他同行者的《環球行紀》書中,對中國的描繪,被認為是中國樂園形象在西方的破滅之始。(張良綱攝)
P.19
十八世紀晚期,歐洲瓷器逐漸成熟,英國熱衷於茶葉貿易,中國瓷器的進口量於是大降。圖為德國邁森小像。

德爾福特青花鬱金香瓶?錯了,中國仿製品也。(荷寧漢博物館提供)(荷寧漢博物館提供)
小檔案陶瓷同源?陶瓷異源?
有關瓷器的起源與定義,歷來爭議不斷,難有定論。但無論陶瓷,發展過程不外:原料的選用與精製、燒窯的改進、釉的發現和使用、燒成溫度的提高。贊成傳統「陶瓷同源」說法的學者認為,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原始時代的陶器,到了商周時期,發展成釉陶,再不斷減少胎釉中的含鐵量,在魏晉時代逐漸燒成了青瓷,於是中國人在此時完成了由陶到瓷的過渡期。
反對前述說法的學者,根據近年大量出土的考古資料,認為陶是陶,瓷是瓷,兩者成份根本不同,陶土無論如何上釉高溫燒製都不可能變瓷,瓷土燒低溫也不會成陶。而既然化學實驗證明商周青釉已接近瓷器,就當稱作「原始瓷器」。這種說法,把中國瓷器的起源推上了商周時期。

一七四三年英國安森船長曾經到中國靠岸補給,帶回這套燒上家族徽章的餐具。在他同行者的《環球行紀》書中,對中國的描繪,被認為是中國樂園形象在西方的破滅之始。(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瓷土?陶土?
瓷土是由含高嶺土、長石、石英等成份的瓷石和瓷土構成的,但依不同產地,成份也各異;陶土則是一種黏土,有的也可能含少量高嶺土。
瓷器的定義迄無定論,但一般檢視的原則為:由瓷土經高溫燒成,火候達到攝氏一千兩百度以上(陶器約為七、八百度,也可達一千度);瓷器表面施有高溫燒成的玻璃質釉(陶器或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胎質潔白、有透光性、吸水性弱、扣之其聲清悅。
因此也有學者以為,陶瓷在原料上異源,但在燒成技術上,應該是同源漸進的。
〔圖片說明〕
P.15
中國宜興壺?錯了,這是荷蘭德爾福特朱泥陶壺。(荷寧漢博物館提供)

十八世紀晚期,歐洲瓷器逐漸成熟,英國熱中於茶葉貿易,中國瓷器的進口量於是大降。圖為德國邁森小像。
小檔案
文.王家鳳
硬瓷?軟瓷?
在西方傳統中,陶瓷的分類與定義和中國不同。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一般所謂的「硬瓷」又叫「真瓷」,是由長石(中國瓷石)研磨後,與高嶺土(中國土)混合成形,在攝氏一千四百五十度高溫下燒成。
中國早期真瓷出現於西元八世紀的唐代,歐洲真瓷則是德國煉金師波格在十八世紀初燒製成功的,質地接近中國瓷器。
相對於硬瓷的「軟瓷」,又叫「人造瓷」,是真瓷研發成功之前,歐洲人以玻璃粉混合黏土,以一千兩百度高溫所燒成的一種硬陶。最早是十六世紀翡冷翠馬第奇家族所制。十七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的英國,也都製作軟瓷。
此外,軟瓷可切割為瓷磚,硬瓷則不能。
馬約里卡?費恩斯瓷?
馬約里卡是一種錫釉陶器,可上彩,有別於歐洲中古以來習用的鉛釉粗陶。馬約里卡最早在十三世紀由義大利人向阿拉伯人學會製造,經馬約里卡島引進義大利後,即自行產製,並遍傳歐洲。
到了十六世紀,義大利費恩斯地方的陶工,分別在西班牙、法國、荷蘭定居,此後這類的陶瓷就叫「費恩斯」。在法國,費恩斯逐漸由義大利式的豐富紋彩,轉變為鄉村景色;十七世紀,又流行仿造中國青花;十八世紀則發展出琺瑯釉上彩的東方風味或洛可可花飾。
荷蘭的德爾福特器皿,在材質上也屬於費恩斯,但在十七世紀逐漸發展得胎薄質細、紋飾雅緻,仿康熙青花,有模有樣。十八世紀則仿日本伊萬里彩瓷和中國彩瓷。
英國的「費恩斯」則多受義大利馬約里卡與荷蘭德爾福特影響,有時也直稱「德爾福特」。
炻器?骨瓷?
另外還有兩種特性介於陶器與真瓷之間的陶瓷。所謂的「炻器」,是以黏土與一種可熔性的岩石,在一千一百度左右燒成,堅硬但無透光性。以西方的標準來說,中國在西元前十五世紀的商代就出現了白色炻器。百科全書中也指出:十七世紀中國茶葉賣到歐洲時,每箱茶葉附贈宜興紅土壺一只,於是德英荷皆有仿製品出現。換句話說,宜興無釉壺與荷蘭德爾福特、德國波格所發展出的紅土硬陶,都屬於炻器的一種。
所謂的骨瓷,有時也稱英國瓷。英國人在一七五○年代開始,就陸續在軟瓷胎中加入以牛骨為主的骨灰作為助熔劑,以穩定胎質。喬賽亞.史玻德二世在一七九四年以骨灰加入坏料,發展出一種具象牙白,且更加堅實的骨瓷。也有人以此為英國真瓷的濫觴。《大英百科》指出,骨瓷現在已成英國標準瓷器,一般說來,英美人士喜歡骨瓷餐具,歐洲大陸則偏愛真瓷。
※取材自中國古陶瓷論文集(中國硅酸鹽學會.一九八八)、中國美術辭典(雄獅美術)、大英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陶瓷百科全書(T&H出版社)
〔圖片說明〕
P.17
德爾福特青花鬱金香瓶?錯了,中國仿製品也。(荷寧漢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