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兩代人傳承舊技藝
2008年,26歲的洪偉晉決定回家,跟著阿公洪施明學起榻榻米技藝。洪偉晉從小在充滿稻梗的氣味裡長大,看著阿公蹲在木架旁,搬挪近20公斤重的稻草塊,再鋪上燈芯草蓆面,以鋼針固定頭尾,縫製兩側布邊,拿著鋼刀俐落裁切多餘稻草。平日習以為常的景象,直到親自動手做後,洪偉晉才知道有多繁雜。
榻榻米的製作,是以稻草塊為主體,外層鋪上燈芯草或圓藺草蓆面,確認尺寸後,裁切多餘草料,並縫上綢絲等裝飾布邊。一帖寬3台尺、長6台尺的標準尺寸榻榻米,從製作到完成,共需7~8個工序,製作時間短則40分鐘,長則1小時不等。
沒有經驗的洪偉晉,一開始只能練習製作最小尺寸的榻榻米,「最難的是縫頭尾兩端,為了讓蓆面看不到線頭,全憑手指觸摸,讓穿著尼龍縫線的鋼針,落在同個針孔上。」因為這樣,洪偉晉左手留起長長指甲,為的是保持縫製榻榻米的手感。
半年後,洪偉晉不用阿公在旁叮囑,已能獨當一面。每日清晨七、八點,店門打開後,祖孫倆一前一後蹲在木架旁,拿起鋼刀切割草蓆,唰唰聲響徹店舖。
年輕的洪偉晉,技術仍差經驗老道的洪施明一大截,像是榻榻米兩側角度,洪偉晉裁切出來的,都是直挺挺的90度,洪施明卻能精巧掌握斜切角度。乍看之下,外觀似乎沒有區別,但鋪設時,洪偉晉馬上發現,阿公做的榻榻米安裝起來更順手。
四年多下來,洪偉晉從阿公身上看見堅持古法的技藝精神,卻也感嘆台灣社會缺乏對專業技藝的尊重。「在日本,不論廚師、手工藝者,擁有專業手藝的工作者都能擁有的職人自信,在台灣好像都沒有,」他說。
明章榻榻米店面開放,常有路人走過騎樓,看著祖孫倆做著榻榻米,好奇眼光下總夾帶奚落,不是問著,現在還有人在睡榻榻米嗎?就是質疑榻榻米技藝能夠延續多久。有一次,一對父子經過時,稚齡的小孩竟然轉頭問父親:「做榻榻米能賺錢嗎?」想到此事,洪偉晉仍掩不住氣憤。

今日被人冷落的榻榻米,昔日有最風光的歲月,店舖歷史長達五十多年的明章榻榻米,見證台灣榻榻米產業的興衰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