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間,歐洲議會以九十九票對五十二票通過「加強對台灣貿易」的議案。這不是偶發事件,美國著名經濟雜誌Fortune早已指出:「儘管歐洲國家派遣他們的官方使節去中國大陸,但卻有愈來愈多的貿易商到台灣……」,顯而易見,中華民國已打開了歐洲市場。
在講求「互利」的國際貿易上,台灣憑什麼吸引歐洲國家?又能從對歐貿易中獲得什麼?如何進一步加強雙方實質關係?
愈來愈多的歐洲商品和廣告,在台灣各地出現。
來自丹麥的「丹妮奶酥」隨處可見;西德的「賓士」、瑞典的「富豪」、法國的「雷諾」、西班牙的「喜悅」汽車奔馳在大街小巷;走過台北的忠孝東路,頂好市場賣著道地的希臘點心——烤肉串;荷蘭菲仕蘭奶粉、菲利浦電器的廣告招牌,在閃爍的霓虹燈中眨著眼睛。

台灣打開歐洲市場後,歐洲銀行紛紛登陸台灣,圖為台北市的荷蘭銀行。(鐘永和)
在商言商,相看兩不厭
歐洲國家對我發生興趣,純粹是「在商言商」。
「台灣似乎是個能提供任何商品的地方」,一名荷蘭貿易商說。台灣豐富的輸出品包括紡織、電子、鞋類、玩具及運動器材,每年五百廿億的貿易額,不僅遠超過人口為其五十四倍的中國大陸,也遙遙領先新加坡以外的東南亞國家。
歐洲也對國內企業充滿「經濟誘惑」——歐洲共同市場的貿易量佔全球百分之四十以上,西歐各國平均國民所得達九千五百美元,以及人口總數比美國多一半以上……,在在顯示這是個兵家必爭之地。
過分依賴美日市場的背景——每年對美出口值佔我對外出口值一半以上;進口則以日貨為大宗,包括汽車、音響、錄放影機、照相機及其它雜項的日本貨充斥我國市場,貿易逆差達七十億美元,加強了我國與歐洲貿易的意願。
而且,在邁向開發的過程中,我國亟需引進高級的工業技術與設備,這正是歐洲國家所能提供的。過去幾年間,中斷間就有不少高科技的貿易。如:中華航空公司購買法國的空中巴士,我國政府向荷蘭「RSV」工業集團訂購潛艇,其它如國內的核能電廠、大眾捷運系統等重大建設,及航空、化工、電腦、生化科技……方面,都有歐洲廠商的技術參與。

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轉口港,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輪船、貨櫃。(鐘永和)
情投意合,好事多磨
既然雙方「情投意合」,中歐貿易似乎理所當然地應快速成長。
回溯過往,我國自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加強對歐貿易,年年持續成長,尤以民國六十七、八、九三年成績最突出,每年出口值均提高十億美元以上,成長率達百分之卅五。
去年,中歐貿易額達五十四億美元,較民國六十年的三點九億,成長了將近十四倍。
從成長率看來,中歐貿易十多年來的成果是足堪告慰的。但事實上,這只是「從無到有」產生的驚人數字;以金額來看,不過佔了我國五百多億對外貿易額的十分之一。
更令人憂心的是,去年我對歐貿易出口成長率不過百分之十,與美國的百分之卅一、日本的百分之廿八,均相距甚多。
對歐貿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中歐貿易促進會秘書長曹岳維指出,國人開發歐市不若對美、日市場積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總覺得「遙不可及」。

鹿特丹港岸的我國長榮貨櫃。(陳淑美攝)(陳淑美攝)
距離遙遠,鞭長莫及
距離遠近直接影響運費成本。要到離我最近的歐洲國家——葡萄牙,得從北半球往南走,穿過中東、北非,直線距離在一萬八千公里(相當一萬一千英哩)以上;加上我國輸歐的貨櫃船,多經香港或新加坡轉口,運費更可觀。
心理上的距離,也不比實際距離短。歐洲地區十八個民主國家,各有語言,且大部分國家英語並不通用,這多少造成雙方業務往來的不便。
加上歐市國家組織複雜,各有各的背景及關稅協定,如北歐聯盟等;一部分農產品且訂有特別協定,限制他國農產品進口,開拓歐市貿易原本就比其他地區難。
比起他國,我國還得承受因政治疏遠所帶來的貿易障礙。
我國自一九五○年起,即退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且因與歐洲共同市場國家沒有外交關係,不能享受歐市的優惠關稅制度,使我國產品輸歐時,須比其他新興國家多打百分之十至十四的關稅。
此外,我國與歐市交易習慣的不同,也是對歐貿易的一大障礙。

設置發貨倉庫是打開中歐貿易的捷徑。圖為我國大貿易商高林公司與鹿特丹工業發展局簽約。(鐘永和)
放長線,才能釣大魚
遠東貿易中心荷蘭辦事處主任江顯新解釋,歐洲各國疆域相連、聲氣互通,共同市場內貨物又可免稅通行,因此他們所謂的國際貿易行為,幾乎與國內交易方式沒有兩樣。
「歐洲人喜歡用電話訂貨,或推銷員直接上門招攬,待貨送到、驗收後再通知銀行付款」,江顯新說。這種「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方式,不同於與美、日貿易的付款方式,如開LC(信用狀),及DP(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bill付款交單)、DA(documents againstacceptance bill承兌交單)等。
很多國內業者不瞭解這種情形,往往在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向歐洲賣主展示樣品、議價,然而一談到付款方式、要求對方開信用狀,生意就泡湯了。
要符合「歐式」的貿易型態,還需有一項前提——快速供貨,不能因距離遠或訂單數量不大,貨品便脫期或不到。這點常使國內廠商裹足不前。
美、日兩國在開拓歐洲市場時,也曾遭遇類似困難。但他們採取「投其所好」的策略,在歐洲主要城市設發貨倉庫,先「放出長線」——存貨當地,隨賣隨提,藉此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及進一步熟悉歐洲人作生意的方式;等業務增多後,再在當地成立分公司或設廠,完全以當地貨的型態生產、運銷。

台北市頂好市場內,售有口味地道的希臘點心——烤肉串。(鐘永和)
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轉口港
歐洲有十幾個國家,面積一千零五十萬平方公里,發貨倉庫設在那兒最有利?「荷蘭的鹿特丹港」,中歐貿易促進會秘書長曹岳維肯定地說。
位於荷蘭南端的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轉口港,以它為中心的五百公里內,住著全歐最富裕的兩億人口,年消費額達四千億美元,是我國亟待爭取的目標。
鹿特丹港的倉儲服務舉世一流。貨物由此裝箱上船,只要是歐洲國家,幾乎都可在四十八小時內運到。
除了海運,荷蘭還是有名的「運河之國」,境內河道密佈,直通德、法、比、瑞;鐵道則呈放射線分佈,聯結歐洲心臟國家;荷人還掌握全歐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貨車運輸。法國種的花,運到阿姆斯特丹的阿司米亞花卉中心,再配銷法國,甚至比直接在法國處理還快。
荷蘭的失業率達百分之十九,為全歐最高,因此近年積極鼓勵外來投資,對於興建或購買倉庫、工廠及辦公大樓均訂有補助辦法,且給予長期低利融資;條件十分優渥。
此外,在荷蘭進貨,可存於保稅倉庫,免付進口稅及營業加值稅,且可在與其有關稅協定的十一個歐洲國家自由流通。

品質是攻入歐市的利器
所以我國的肯尼士網球拍、宏砦q腦、高林大貿易商等企業,也向美日廠商「如法泡製」,先後在荷蘭設置發貨倉庫。
談起設置發貨倉庫的好處,肯尼士歐洲行銷經理李福城指出,歐洲市場往往訂單分散在各國,過去常因運費太高而放棄的小額訂單,現在則集中以轉口方式處理;利用荷蘭便捷、高效率的運輸系統,運費也較以往合算;而且,在當地設分公司,融資或資金流通,甚至在利用當地促銷媒體上,都佔了優勢。
但發貨倉庫存貨若多,徒然積壓資金及耗費倉庫費用;存貨少了,不敷所用,又將使發貨倉庫的功能大打折扣;國內企業遠在重洋之外,分寸該如何掌握?
李福成解釋,存貨項目及數量由歐洲經銷商在每年十月提出,這是他們真正了解市場後擬定的,一般都不會與事實有太大出入。
為避免預估與銷售情況有差距,肯尼士與經銷商每月核對一次,若有誤差即時修正。肯尼士設置發貨倉庫四年來,還沒出現過積壓大批存貨的情形。
在品味上,通常歐洲消費者對產品有較高的要求,肯尼士能脫穎而出,除了銷售策略得宜外,也是因為其產製的石墨纖維球拍,品質優良。
台幣升值,歐市失利
江顯新指出,荷蘭網球拍進口市場一向是英國、比利時、美國及我國產品的天下。近五年來,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台幣緊盯美元,原應不利美國與台灣產品的輸銷,但實際上卻不盡然。美國網球拍由於鋁拍的開發,去年輸荷數量激增三倍;我國光男公司的肯尼士石墨碳纖網拍,雖然售價暴漲了三倍,也仍然風行。
但並不是所有產品都有這麼強的競爭力。因為台幣盯住美元,形成對歐洲貨幣升值,影響不少產品的對歐出口。
台晃公司總經理周浩指出,民國六十七、八年間,馬克等歐幣居強勢時,輸歐廠商的業務成長很快;六十九年歐幣開始貶值、美元轉強後,對歐的出口就慢慢減緩。近兩年幾乎是削本地在「流血輸出」,以求保住市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資料,一九八○至八四年間,歐幣平均貶值了百分之卅,同時間台幣只貶值了百分之九點八。
經濟學者侯家駒指出,政府固然不應為了出口而故意低估幣值,但也不應高估台幣。以最近三年輸歐景況明顯衰退,政府應該考慮小幅度地貶值台幣。「這樣不但能鼓勵廠商多開闢歐洲市場;也可避免萬一美元大幅滑落,對我們產生衝擊」,經濟學者侯家駒說。
一線曙光
今年七月,歐洲議會通過了加強對台經貿關係的決議,提供我國一百廿五項產品與其他新興國家相同的關稅優惠;也要求我國簡化現行貿易及工業投資法令。
這個決議為正處低迷的中歐貿易帶來一線曙光。侯家駒認為,這代表歐方再度確認台灣市場的重要,也對我國廠商敞開大門,我應把握機會,積極拓展歐洲市場。
長久以來,赴歐設廠,就地拓銷,已被認為是打入歐市的不二法門。除以自己的產品攻佔據點外,「將歐洲經營不善的高科技公司買下來,既能把高科技引進國內,也等於在當地建立了基地,可能是打開歐洲市場一條比較好走的路」,侯家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