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糖棕、孔雀綠、湖水藍等鮮豔的皮色,搭配鞋面上充滿設計感的繡花,豐富的色彩,讓穿鞋的人心情也跟著繽紛起來。這位讓傳統繡花鞋搖身成為時尚代名詞的幕後推手,就是「繡覺」有限公司創辦人江珮嘉。
傳統女紅,現代設計
來自台中的江珮嘉,因為求學的關係來到台南,某次經過繡鞋店「年」,一眼就被繡花鞋的精緻與美麗吸引。江珮嘉說:「開始是買了幾雙在穿,後來剛好有門服務創新的碩士課程,要尋找傳統的老店進行創新服務的設計,」對繡花鞋情有獨鍾的她,便提議選擇為「年」進行設計。
因著這個課程,江珮嘉認識了繡花鞋深刻的文化意義;小孩周歲送的虎頭鞋承載了長輩祈求孩子平安長大的祝福、結婚時新嫁娘為自己縫製的紅繡鞋,有著對愛情的想望與堅定。「深入對產業的調查後,我覺得應該有機會讓繡花鞋有不一樣的風貌。」江珮嘉說。
為深入了解繡花的美麗,掌握繡花的精髓,江珮嘉向光彩繡莊的林玉泉師傅拜師,一針一線從傳統花鳥、牡丹學起刺繡,同時開始設計自己的繡花鞋。
皮革與繡花的美麗邂逅
傳統繡花是繡在布料上,繡花鞋也不例外。江珮嘉說,一開始只是想在傳統繡花鞋的圖樣設計上做變化,所以找「年」的師傅幫忙製作。但卻在合作後,有了不一樣的靈感,「布製繡花鞋呈現的效果與想像有落差,質感、精緻度也不夠好,而且布的鞋子,透氣度、舒適度都沒有皮鞋好,」讓江珮嘉大膽地想挑戰在皮革上繡花的可能。
為了做出令人滿意的成品,江珮嘉在中南部的多間製鞋工廠奔走,最後找上了台南安南區手工製鞋的代工廠,請他們協助打樣。經過不斷嘗試、改良,終於成功在皮革上呈現繡花的美麗。
為了完美呈現繡花的精緻,江珮嘉設計的繡鞋,每雙都由師傅們全手工製作,「機器黏合是呆板單一的步驟,很容易把繡花壓壞;但師傅手工製做的鞋子,會因為繡花的弧度拿捏接合的力道。」江珮嘉表示,一雙手工鞋的誕生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手工縫製、敲打、黏合,手工攀附鞋楦,讓皮面牢牢接合,手工鞋的舒適度,是機器無法比擬的。
「亞洲女生的腳形較寬厚,太硬或太窄的鞋子就不會合腳,」因此江珮嘉選用成本高的真皮來打造適合東方女生的鞋子,牛皮、豬皮、山羊皮……等,因應不同鞋款的設計選用不同的皮料。從鞋面、中底、大底……等每一個細節,江珮嘉都一試再試,即使是已經上市的產品,也會持續改良,堅持做出兼具美觀與舒適的鞋子。
讓鞋子說故事,有溫度的鞋子
江珮嘉設計的繡鞋沒有傳統花樣,取而代之的是簡練的線條、充滿意象的圖騰。她的第一個作品「海的守護」靈感源自台南安平的劍獅,是自鄭成功時期就有的辟邪物,希望讓人「穿著劍獅就穿著平安」。還有限量推出的「閃耀金」與「閃耀銀」就是以桃花心木種子旋轉落下的身影為發想,「伴著金銀的璀璨耀眼,望向未知卻早已閃閃發亮的未來」讓鞋子多了一股浪漫的情懷。
江珮嘉的創作以生活為靈感,將府城古地圖、台南蚵殼、紫斑蝶等,甚至是夏天清涼的冰品都透過繡線躍上鞋面,「繡花鞋上的圖案,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史意義,我想寫下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故事。」
一雙足履,伴你遠行,江珮嘉用繡線一絲一縷說著屬於新世代的記憶。未來會繼續設計更多具有台灣味的繡鞋,並延伸到服飾、配件,將傳統的繡花以不同的樣貌重新帶到我們眼前。
一磚一瓦訴說思念
繼續往南,來到高雄市大樹區,從高屏舊鐵橋沿著生態公園走來,微風徐徐,陽光耀眼,高屏溪水伴著綠樹,一棟磚紅色的房子出現在眼前。
位於高屏樞紐的高雄市大樹區,曾經擁有台灣最多的磚窯廠,「全盛時期,最高曾有一百多座窯廠」,三和瓦窯公關林昭如說。隨著1970年代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鋼筋水泥逐漸取代紅磚瓦片,大樹區的窯廠一間一間關閉,到了1988年三和瓦廠成了大樹區唯一的窯廠。
從小在窯廠長大的李俊宏,原本任職於銀行,工作之餘協助伯公李玉柱與母親處理窯廠送貨的差事。年事已高的李玉柱多次向他詢問接班的意願,不忍家族事業在他這輩結束。童年與父親一起燒窯的回憶,讓窯廠成為李俊宏對早逝父親的情感依託。
幾番掙扎後,李俊宏辭去銀行職位全心接管窯廠。李俊宏接手後,當務之急,是帶領已經沒落的磚窯業走出一條新的路。
李俊宏知道產業必須轉型,是母親私下興趣做的「箸籠」帶給他靈感,或許可以朝工藝品的方向試試看。但是傳統的磚窯廠,生產的是建築用磚材,怎麼跟工藝品產生連結?
剛好一群東方技術學院(現為東方設計學院)美術工藝系的學生,想用磚雕作為畢業專題的作品,因而與李俊宏結緣,開啟了三和瓦廠發展工藝品的契機。
在傳統建築常見的磚雕,屬於窯後雕,在磚土燒製完成後才進行雕刻,磚頭硬度大,不易細部刻畫,所以圖案多以簡單線條為主;相較之下,在土坯階段進行雕刻的窯前雕,可以讓創作品呈現更多的細節,但卻考驗窯燒的能力,所以做的人並不多。於是,李俊宏以推廣「窯前雕」向台灣工藝所爭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補助,並邀請東方美工的學生培訓當地居民,正式開始開發工藝品。
在政府三年的補助結束後,工藝品的種類與行銷通路也逐漸發展,李俊宏決定成立文創設計公司,正式建立品牌──「三和瓦窯」。
「磚賣店」專賣「有意思的磚」
李俊宏將窯廠的廠區挪出了一塊空間,進行整修展示工藝品並取名為「磚賣店」。
沿著磚紅色的步道走向磚賣店,在門口迎賓的是大型的磚雕玩偶。走進店內,映入眼簾的滿是帶有溫暖磚紅色的工藝品,整間店散發令人安心的質樸氛圍。
「這塊杯墊你看到什麼?蝦子、茶杯、老人,合起來就是『蝦蛄茶』(台語),設計師是希望客人走進來喘喘,來店裡休息一下喝杯喘息茶。」店裡阿姨就像社區媽媽,親切的向客人介紹商品的設計概念。
天然黏土成分中含鐵,經過窯燒氧化,自然呈現的磚紅色,融合東方人喜歡團圓、喜慶而設計出的囍字皂盤、吉祥杯墊等,都是許多國人挑選送給外國友人的熱賣商品。
除了生活小物,三和瓦窯還推出五行名片座,以傳統磚瓦建築的山牆為造型,在底座搭配相應的五行小物,例如屬木行的板凳、屬火行的烘爐。縮小版的磚牆,有古厝樸實的味道。
「是多種機緣促成了三和瓦窯跨向文創商品的領域。」林昭如說。就連當年以磚雕創作畢業作品的東方美工學生林世富,現也以藝術總監的身分繼續為三和瓦窯的工藝品提供設計的方向。
因為有窯主李俊宏與各方人士對磚窯業的堅持,在傳統的建材之外,努力走出不一樣的路,讓沒落冷卻的磚窯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光。
守著家園守著窯
同樣守著燒窯情感的,還有一對來自鶯歌的姐妹花:毛潔軒和毛選媛。
父親是鶯歌陶藝名家毛昌輝,1980年成立祥鑫窯,從利潤微薄的陶瓷代工外銷起家。因為對藝術的喜愛,1984年開始朝觀賞用的藝術陶瓷發展,後來更研發出油畫釉,將西方美學如莫內、梵谷等的作品,與傳統陶瓷技術結合,將陶瓷帶向精品市場。
走入精品市場的祥鑫窯,一度是鶯歌最大的窯廠,當時台灣經濟起飛,大家願意花錢購買裝飾品,「甚至產品剛出窯在冷卻還溫溫的,就已經有人排隊等著購買,」毛選媛說:「還有客人會包下整窯的商品,直接說出『這窯是我的』」,可見當時祥鑫窯產品的熱銷程度。
隨著景氣下降,市場萎縮,鶯歌陶瓷也逐漸式微,「興盛時期的鶯歌有兩百多家的窯廠,現在大概只剩二十幾家,」毛潔軒說,這是傳統產業都面臨的問題,沒有創新就會被市場淘汰。
不忍心父親累積三十多年的畢生心血無人傳承而技藝流失,第一個決定回家的,是大姐毛潔軒。姐姐回家幫忙後,父親一通電話,就要當時剛從建築設計系畢業的毛選媛也回家工作,「當時我有找到一份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根本沒想過承接家業,很想在外面闖一闖。」內心掙扎的毛選媛,抵不過態度強硬的父親,決定暫時回家試試看。
一開始兩姐妹協助父親創作藝術陶瓷,父親偏好色彩鮮艷的作品,而姐妹倆覺得顏色溫潤才平易近人,「藝術陶瓷收藏門檻高,生活陶瓷才可以讓大家都擁有。」毛選媛說,兩代間為了創作理念常有衝突。
呷飽飽,樂陶陶
有次毛選媛手作自己用的碗,一時興起,在碗裡寫下一個飽字,將照片放上臉書與朋友分享,意外吸引朋友目光,不少人表達購買意願。還有人指定寫甚麼字,要買來送禮,激起了姐妹倆的靈感。客製化的「生活陶」,或許是可以切入的市場。
於是兩人在2009年成立品牌「Mao’s樂陶陶」主打手繪、客製化生活陶。姐妹倆發揮創意,在碗盤上創作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設計。例如,一紅一白,上頭喜字一凹一凸,以陰刻陽刻代表男女陰陽結合而設計的雙囍碗,就十分受到新人的歡迎。或是在碗、盤上寫下平安、喜樂等代表祝福的文字,讓送禮之人的心意表露無遺。
堅持由師傅們手工繪製,即使同一款的碗,也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字跡,讓每個商品獨一無二。不同於劣質陶瓷添加重金屬來降低燒製所需的溫度與時間,Mao’s樂陶陶以攝氏1,230度高溫窯燒,確實揮發釉料裡的金屬成分,就是希望讓產品用起來安心。這些堅持讓她們逐漸建立了客群,甚至還有百貨公司、銀行找她們訂製上千份的企業贈禮。
站在巨人肩膀上
毛氏姐妹傳承自父親30年功力底蘊的,不僅是窯燒技術、釉料研發,更承襲了父親對品質的堅持,「寧願吃不飽,也不要為賺錢放棄堅持。」以做藝術陶瓷的態度,做好每一個Mao’s樂陶陶。
Mao’s樂陶陶已計畫將部分的窯廠改建為門市,讓傳統的窯廠有新的面貌。未來,更希望讓Mao’s樂陶陶在國際文創商品平台「Etsy」上架,讓這些帶有中文字的碗盤環遊世界。站在父親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遠,三十多年的窯廠,因為姐妹花的創意走出另一條路。
傳統產業因為創意的加入而有了改變,但不變的是師傅手作的溫度。堅持保留傳統技藝、堅持手工製作的產品,讓送禮的人、收禮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裡,都能感到一絲暖意。
你為你想致上滿滿謝意的人,選好禮物了嗎?

以安平劍獅發想設計「海的守護」,希望讓人「穿著劍獅就穿著平安」。

繡覺有限公司創辦人江珮嘉(左)與新夥伴營運長李翊瑄(右),一同穿著繡鞋,用繡線說著屬於新世代的記憶故事。

沿著紅磚道往前走,三和瓦窯在「磚賣店」為您準備了有意思的磚。

Mao’s樂陶陶堅持一筆一畫,為顧客寫下獨一無二的感恩心意。

Mao’s樂陶陶堅持一筆一畫,為顧客寫下獨一無二的感恩心意。

農曆新春洋溢一片喜氣,讓師傅手工製作的溫暖產品,為我們傳遞滿滿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