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國百年,台灣設計年!
台灣設計力發酵,揮別OEM(製造代工),轉向OBM(自有品牌),正逐漸改寫「台灣出品」的價值與定義。
今年10月,台北也從全球19個城市中脫穎而出,將舉辦國際三大設計社團組織(Icsid、Icograda、IFI )組成國際設計聯盟(IDA)後的首次世界設計大會,可見台灣的設計實力已站在世界舞台上。
有人認為,設計在台灣,已是一種專業,也是一門常識,更是一種「國力」的象徵,尤其是台灣與國際的科技落差不大,「設計」就是表現差異化的最後武器。在國際工業設計大獎已成為台灣每年的盛事後,設計實力能不能進一步為台灣的美學經濟再開一扇窗?
每年3月,是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產品設計獎揭曉的時刻,今年從43國2,756件產品中,選出993件產品,台灣有高達95件產品獲選,其中更有7件奪下全球只有50個名額的金獎,獲獎數僅次於設計大國德國與日本。
細數全球四大設計獎項:德國iF、紅點、日本G-Mark和美國IDEA,台灣得獎總數從2003年的區區16件,累積至今年,已大幅躍升至1,341件;在iF公布的全球百大企業排名中,台灣就有華碩、佳世達、神達電腦等12家公司上榜,戰果輝煌。

通德興業的捕手頭盔。
知名文化評論人詹偉雄曾以「歷經40年幽暗,一夜間百花齊放」形容台灣的工業設計實力。不到十年,台灣設計已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這股向前急起直追的動力是什麼?而一波波得獎熱,對產業又有何加乘效果?
「得獎,是一種手段,」台灣創意中心產業輔導組長艾淑婷說,獎項對企業而言,對內可提升團隊士氣,對外則引來媒體曝光、國外買家留意,是絕佳的國際行銷管道。
台創近年來也透過在全台各地舉辦說明會、工作營等方式,輔導業者轉變思維,發展設計為核心競爭能力。同時由經濟部主辦「金點設計獎」,評選優質產品後,鼓勵其參與國際競賽,並補助報名費,也讓參賽件數與獲獎率節節提升。
「不能冒然以得獎數量,做為評斷台灣設計力的唯一指標。」已有43年歷史、國內最老字號的工業設計社團——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郭介誠提醒,從得獎連連的盛況來看,台灣設計實力已具世界水準,然而整體設計產業仍屬十分青澀的起步階段。
郭介誠分析,目前有內部設計部門的企業品牌,仍以有雄厚資本與製造基礎的消費電子廠商為大宗,如華碩、佳世達。一般來說,公司成立自有設計部門,利於人才培育,建立長遠方針,未來發展系列產品時較具優勢,省卻對外尋求合作的磨合風險;但也有企業因成本考量,或需求不高,以委外方式與設計公司合作,透過專業設計師的能量激盪,產生新火花。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根據文建會出版的2009年台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統計,全台各領域(包括產品、平面、網頁等)的設計公司共有2,470家,營業額合計712億元。
其中營業額超過1億元的有41家,僅占1.66% ,卻包辦了全台設計公司83%的營業額;而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下的公司有1,904家(占總家數77%),營收卻僅占2.8%。
台灣設計產業的結構就像一個金字塔或一隻雷龍,也就是有規模的設計公司少,中小型的設計公司多;而在營收表現上,卻成M字型,集中在最大與最小的兩端,非常不均衡,也可看出企業和社會對設計需求的多元性不足,尚未能孕育多樣環境。
漢堡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碩士、曾於德國家電大廠百靈任職的郭介誠進一步說明,iF設計大獎,最初是為了促進產業的正向循環與市場行銷而設立。1953年,由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與德國工業協會以「優良工業設計」為名,於全球最具規模的漢諾威工業展期間舉辦設計競賽,讓優良產品透過選拔贏得世界信任,爾後規模逐漸擴大,二十世紀末的韓國三星,就是在此一獎項中快速崛起,從代工成功轉型為品牌。
設計開啟了三星的品牌密碼,1997年,三星重金禮聘美國的頂尖設計師來改造三星的設計部門,讓設計融入企業文化與基因裡,建立起國際視野,成為品牌價值高達150億美元的全球前20大企業。
郭介誠強調,獎項加持有助行銷世界,消費者得以享用精良的設計,廠商也因此獲利,能再投資開發新產品,形成環環相扣的正向效應,「我們目前只停留在仰賴獎項自我肯定的階段,卻少了後續量產、行銷的能力與配套政策。」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究竟獎項對台灣企業來說,發揮了多少實質效用?是否如「橙果設計公司」執行長蔣友柏在受訪時直言,「獎項只是看爽,寧願設計能賺錢的,而非能拿獎的。」
今年奪下紅點首獎,以專賣蘋果電腦周邊配備的「Just Mobile」品牌,打進歐洲市場的「唯光科技」總經理黃趙光說,獎項對提升品牌名聲、形象,絕對具有加分效果。成立7年的唯光,自3年前改推走設計路線的自有品牌,結果不到1年時間,就完全由代工轉入品牌經營,營業額以倍數成長,效果驚人。
2007年以一只網路通訊軟體Skype專用電話free.1,獲得當年德國iF、紅點、日本G-Mark三大獎的「愛比科技」總經理洪裕鈞則認為,參賽證明有得獎能力足矣,且愛比科技以美國為主要銷售市場,獎項效益不大。
得獎效益也許很難具體量化,但對企業形象絕對加分,只是中小企業在參賽之前,得先評估一下成本。
以參加紅點競賽為例,今年報名費是220歐元(約為新台幣9,000元),得獎後需再繳交包含專刊年鑑曝光、官網宣傳、現場展覽、商標權使用在內的2,250歐元(約為新台幣9萬元);首獎則需繳交4,740歐元(約為新台幣20萬元)。
而日本G-Mark得獎者,若想使用G-Mark 商標於產品包裝、廣告文宣、網站等處,費用則依得獎產品售價與公司資本而異,且不同於德國獎項,每年都需付商標權利金,對規模較小的公司,或有多樣產品想角逐的企業來說,年年參賽也是一筆開銷。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當我們的得獎數量幾乎稱霸全球之後,台灣是否就成了世人眼中的設計大國?」郭介誠提問道。
洪裕鈞的妻子張淑征,曾獲英國知名設計雜誌「Wallpaper」選為「全球101位最令人驚奇的建築師」之一,兩人合組的設計事務所「Xrange十一事務所」,接受美國深具影響力的老牌設計雜誌「I.D.」訪問時,對方劈頭就問道:為什麼是台灣?台灣有設計嗎?對於主流設計界而言,這是被世界設計版圖遺忘的地方。
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德奇在《被設計淹沒的世界》一書中,引述1950年代興建米蘭最富特色的維拉斯卡大樓的義大利建築師厄內斯托•納森•羅傑斯的名言:「只要仔細檢視一支湯匙的設計,就可以看出創造這支湯匙的社會建造出什麼樣的城市。」
薩德奇認為,這句話雖然略顯誇大,但是點出設計在當代世界的重要性,即使區區一只湯匙,也能見微知著,看出城市設計基因的符碼。
郭介誠舉例,為什麼一提到「出國取經看設計」,我們馬上想到得去日本、歐洲?因為自走下飛機那一刻起,舉目所見處處都是設計元素:大至建築、都市景觀,小至店面招牌、海報,一個國家的設計力,必定與當地的先進程度、生活品質成正比。
他以德國的公共交通系統為例,當地滿街跑的公車、計程車都出自德國百年歷史品牌的賓士,當一般人不需花大錢即可享受賓士的精緻工藝與創新科技,顯見設計不分階級,已融入社會建設,服務普羅大眾。

知名設計師謝榮雅與紡織所合作,以廢棄的寶特瓶為材質,設計開發出立體雙面織物,創造出讓植物生長的「布花園」,應用在花博夢想館裡的幾米繪本實景「躲在世界的角落」的植栽牆,呈現出嶄新的植栽面貌。左、中圖為布花園示意圖。
反觀台灣的設計力仍多停留在消費產品的階段,因此近年工設協會大力倡行「設計力、社會益」的觀念,希望設計界能更有建設性的「設計為公」,發揮台灣人的良善本質,考量環境友善與人文關懷,以「善念」為設計出發點,進而改變社會。
譬如1998年由科技公司經理張銘順發明,台灣從北到南,街頭隨處可見的「小綠人」倒數紅綠燈,提醒路人加快腳步過馬路,也吸引美、德、日等國仿傚,正是設計力發揮社會益的最佳例證。
去年底落幕的「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也以「善念」為競賽重點。奪下金獎的台灣科技大學設計所學生黃筱媛,因常騎單車上學,觀察到台北巷弄間常有隱藏危機,十字路口的急彎處雖安裝有反射鏡,但僅靠鏡面反射,易因視覺死角或受景物影響,反而看不見來車。
她以此發想,設計出改良現有反射鏡的「安全進鏡」,加裝可偵測引擎的雷達或其他感測裝置,一旦左右路段的20公尺內有來車,鏡框上的LED燈號即會依據來車方向閃爍,提醒行人與駕駛注意。
過去,設計師只需計畫產品生命週期內的需求與方針,現在則應重視延長產品生命週期、謹慎選用材料,並以使用最少材料為目標等三個基本要件,而非大舉濫用天然資源,出口破壞生態環境的產品。
當國外工業設計界逐漸重視能源危機、環保生態、高齡族群等議題,開發老人購物車、穿衣輔助器等產品,例如以無障礙設計為基礎,強調各年齡層及多數人皆能使用的「通用設計」。
郭介誠說,台灣也應運用善念設計的理念,推動不分貧富、族群、性別,皆能均等共享的社會建設,例如專為少子高齡化設計的產品,「才能從富裕邁向文明,贏得世界對台灣的尊敬。」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以童心未泯的世界觀走紅全球的法國設計大師菲利浦•史塔克訪台時曾表示,台灣或亞洲的設計師的最大毛病,就是「沒有原創性」。設計師若缺乏創新的自信,只能不斷拷貝西方或歐洲的設計外型,一味跟隨主流;此外,若企業老闆沒有給設計師足夠的空間,只是拿一本雜誌告訴他:「我要這樣的產品,你來設計就對了!」都沒有辦法激盪出原創力。
有20年業界資歷的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副教授鄭金典說,這與台灣獨特的代工產業有關。過去老闆普遍不要求創新,更認為「原創等於風險」,只在意如何改良原有設計,以更低廉的成本製造產品,賺取利潤。而今品牌意識崛起,大家也都肯定原創的重要性。
問題是該從何著手?
鄭金典認為,培養原創力,得從設計教育開始做起。以美國知名的史丹佛大學為例,全球頂尖設計公司IDEO創辦人大衛•凱利2004年擔任新創立的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後,就把他過去數十年來從設計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經驗,萃取成一門跨領域的碩士級學程「設計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將設計領域提升到以「人」為本的創新思維,不像過去單單考量設計美學、機能,而是包含源頭策略、後端生產技術,甚至思考如何透過商業活動造福人群。
例如一門名為「發射台」的課程,便要求學生在三個月內從無到有,構思一個可發展成商業模式的點子,付諸實行。
一名修課學生艾瑞卡,回憶起在印度貧窮小鎮旅行時,當地沒水沒電,寄宿的女主人每天都得摸黑打著煤油燈到牧場餵牛,一旦煤油用完,只能摸黑工作,十分危險。
於是她利用既有的光電科技知識,加上隨手可得的現成資源,用可樂罐做出一個成本不到10美元的LED燈,短短一年內就賣出200萬盞可樂燈,隨後她成立了公司,繼續研發價格低廉又環保節能的太陽能照明設備,目前已銷往全球四十多個落後國家。這門課堂上,不乏像艾瑞卡這種創業成功的例子。
隨後這套方法風靡全美,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也爭相借鏡,美國「彭博商業週刊」稱它是「未來即將取代商學院教育的創新思維」。

台灣設計能量遍地開花,賦予城市新面貌。圖為2010年的「好時光公共藝術節」開幕典禮。
設計鬼才史塔克曾高度肯定台灣科技產業的技術實力對設計力的支撐說,「如果你有很棒的想法,就去找台灣幫你做出來。」台灣數十年的製造和研發技術的產業資源,正是設計力再上一層樓的堅實後盾。
2010年底起,經濟部技術處委由工研院、資策會與紡織研究所共同執行名為「Dechnology」的「科專成果設計加值計畫」,結合「設計美學」與 「科技創意」,透過國內產業各擁競爭優勢之核心技術,形成更具創造力的團隊組合,加速新產品與市場開發。
以今年奪得iF金獎的「布花園」為例,正是由紡織所與前「大可意念」總監,現為「奇想未來」創辦人謝榮雅聯手開發的產品。
「布花園」為全球首見突破平面植物栽種的限制,以立體雙面織物創造有機植物生產的綠色模組,具有可承重、柔軟延展等特性,可隨不同空間變化形成永續的環保花園,凸顯坊間植栽牆難以達成的藝術視覺效果,也符合全球環保意識的潮流。目前已應用在台北花博夢想館的建築外牆,也寫下台灣研究機構在德國iF獎首次摘金的紀錄。
從MIT走向DIT,台灣企業已認知到「設計是商品的靈魂,設計是企業重要的策略。」在得獎已為平常、設計已為企業價值翻身後,台灣設計的下一步,是設計能量在各角落開花結果,讓美力台灣成為幸福台灣。

低底盤公車讓乘客上下車更便利,也是設計力發揮社會公益的例子。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知名設計師謝榮雅與紡織所合作,以廢棄的寶特瓶為材質,設計開發出立體雙面織物,創造出讓植物生長的「布花園」,應用在花博夢想館裡的幾米繪本實景「躲在世界的角落」的植栽牆,呈現出嶄新的植栽面貌。左、中圖為布花園示意圖。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紡織所的LED單車風衣

知名設計師謝榮雅與紡織所合作,以廢棄的寶特瓶為材質,設計開發出立體雙面織物,創造出讓植物生長的「布花園」,應用在花博夢想館裡的幾米繪本實景「躲在世界的角落」的植栽牆,呈現出嶄新的植栽面貌。左、中圖為布花園示意圖。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

「小綠人」交通號誌燈。

科技製造實力加上設計想像力,是將「科技台灣」轉型為「創意台灣」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