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啟社是台灣電視的開國功臣,它的歷史比成立最早的三家無線電視台還久。這家由教會支持成立、被稱為「沒有天線的電視台」,曾製作過《新武器大觀》、《婆婆媽媽》等膾炙人口的節目,如今綜藝界的大姐大張小燕,年輕時也在光啟社製作的國語電視劇中演出過。
走過四十年,跨入如今全面商業化、競爭激烈的電視生態圈,光啟社如何面對未來挑戰?
「當兵時每天坐交通車,都會經過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那時候還沒有這麼多大樓,一定看得到紅磚牆上純銅光亮的三個大字——光啟社。」這裡是漫畫家蔡志忠一生唯一上過班的地方,當時他在光啟社的工作是美術設計,薪水新台幣三千三百元。
每到年底社裡的神父都要到美國募款,他就請神父幫他買回迪士尼公司拍的卡通片如《睡美人》、《白雪公主》等,他把一格格樣片貼在牆上臨摹,畫成一張張的動畫紙,從中領悟卡通原理,一秒應有多少格,一個走路的動作應有多少張,透過將影片還原現形,他學會了如何拍卡通、畫卡通。「我的老師是迪士尼影片,但是光啟社是我的『十八般武藝養成所』」,蔡志忠說。

光啟社已有四十年歷史,一九五八年由美籍神父卜立輝創立,當時只是一間小小的錄音室。(光啟社提供)
十八般武藝養成所
蔡志忠所說台北東區尚未繁榮的年代大約是民國六十年,當時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台視開播九年,中視開播三年,華視才剛開播。
十年後的民國七十年代,光啟社仍是想從事影像工作者的最佳出路。
「以前搭計程車到光啟社,不用說地址,司機就知道把我載到那裡」,在光啟社工作十四年、現任超級電視台新聞部導播潘天助說,在光啟社只要願意學習,一定可以學到製作節目的技術,潘天助做過綜藝、兒童、社教節目,後來因為想從事製作新聞節目,才選擇離開。
有線電視未開播前,對廣播電視科系畢業的學生來說,進入三家無線電視台是第一目標,如果不成,退而求其次就是光啟社,「因為和三台比起來,光啟社所缺的只是沒有發射台而已」,潘天助說。
這家「沒有天線的電視台」,成立於民國四十七年,創辦人是美籍的卜立輝神父。
熟悉機器設備原理的卜神父,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在二次大戰後被派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傳教。看到美軍留下不少即將淘汰的錄音設備很心動,美軍想既然有人要接收,他們也樂得大方奉送。後來卜神父有機會來台灣傳教,就將部分設備運來台灣,在台中成立「光啟錄音社」。

光啟」的名稱是為了紀念十七世紀一段中西交流史——明朝學者徐光啟和耶穌會教士利馬竇之間的友誼。(光啟社提供)
從錄音室起家
光啟社目前唯一曾和卜神父共事過、六十七歲的鮑立德神父說,五十年代的兩岸關係是,常用廣播電台宣傳「打對台」。台灣政府禁止民眾收聽對岸的頻道,因此很鼓勵民間成立廣播電台,一時之間有八十多家電台,對節目需求量很大,卜神父常製作古典音樂節目或一則五分鐘的小故事、廣播短劇,免費送給各電台播出。
後來因為錄製廣播節目的好演員都在台北,卜神父才將錄音間搬來台北,而此時教育部也成立了小型、電波播放範圍只及台北的教育電視台,卜神父添購了電視錄放影機,他們根據小學自然課本,製作成科學節目給台北市的小學生看。
當時全台灣只有這麼一台電視錄放影機,必須動用兩個大人才搬得動,每次做節目都是先在光啟社錄好,再將機器搬到原來在南海路植物園內的教育電視台播出。

光啟社拍片的觸角遠赴海外,一九八五年丁松筠神父等人到泰柬邊界拍攝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光啟社提供)
穩賠不賺的電視事業?
根據已故傳播前輩張繼高的經典之作《必須贏的人》一書記載,老蔣總統決定在台灣辦電視台,主要的刺激來自北京(一九五八年)、香港(一九六○年)都有了電視台,他原本計畫交給當時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魏景蒙籌備,但魏景蒙因廣播公司還在虧損,心存猶豫,不甚積極。當時很少人願意插手籌辦電視台事宜,認為穩賠不賺。
此時光啟社以一坪台幣一千元的價格買下敦化南路現址七百多坪的地,投入相當於蓋一座教堂的財力蓋大樓,並且興建了二個挑空二層樓的攝影棚。在那個一切事務理所當然由政府管理的年代,「私人機構想做電視台,是瘋了」,鮑立德神父形容。
但因為很多人幫忙,國外基金會常有捐獻,電視節目又可以讓上千萬人收看,光啟社於是毅然投入。
民國五十一年的雙十節,台視開播,當天卻少了一套播新聞的攝影機,正好光啟社在隔壁不遠,借來兩套攝影機,才順利讓蔣夫人宋美齡按鈕啟用。台視問要付多少錢,光啟社很「阿莎力」,表示不需付錢,只希望以後可以做節目,雙方於是開始密切合作。

一九八一年光啟社推出國內第一個介紹新式武器的節目《新武器大觀》,主持人黑幼龍常到國外尋找影片資料帶回國。圖為捍衛戰士駕駛的雄貓式戰鬥機。(黑幼龍提供)(黑幼龍提供)
不務「正業」的傑瑞叔叔
民國六十三年,光啟社找到在輔大神學院教書的美籍神父丁松筠來管理視聽器材,從此這位喜歡彈吉他唱歌表演,常自己策劃、主持節目的神父,成了光啟社的招牌。
他常常受邀上電視表演,曾經在台視的《快樂農家》、中視的《蓬萊仙島》等節目演唱閩南語歌「燒肉粽」,還在中視連續劇《香妃》,飾演過清朝宮廷有名的畫家、耶穌會修士郎世寧。他教過紅極一時的歌星崔苔菁唱英文歌,在她主持的節目《藍天白雲》中,每次介紹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就搭配演唱一首英文歌。不過小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傑瑞叔叔說英文》。
一九七六年,光啟社要在原來四層大樓旁,興建一棟新大樓,容納新錄音室、大型攝影棚,需要一筆龐大經費,丁松筠被派到國外募款,當時社長、現任樞機主教單國璽對他說,要他募到一百萬美金,才可以回到台灣。半年內,他在歐美國家拜會二百個基金會,但是百分之九十都表示沒興趣。
在歐洲時甚至有人對他說:「你從台灣那麼大老遠跑到荷蘭來找我們,就是為了這麼愚蠢的一個計畫?你身為神父,為什麼要去做什麼廣播電視?你們應該趁早放棄這個不務正業的工作,好好管好教會就好了。」
丁松筠並不死心,一直保留那個人的姓名地址,以後每到一個地方,如果得到別人的幫助,他就寫一封信給他,告訴他別人如何看重我們的工作、怎樣幫助我們,也很客氣的問他要不要再考慮。兩年後光啟社的新大樓已經開始動工,有一天他收到由荷蘭寄來的一封信,裡面是一張十萬美金的支票。

光啟社膾炙人口的節目之一,由大型布偶和真人演出的《婆婆媽媽》。(光啟社提供)
徐光啟與利馬竇
那位荷蘭贊助者的問題,其實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屬於傳教機構的光啟社為什麼要做電視節目?說來這和來到中國的第一位西方傳教士利馬竇的歷史經驗有關。
很多人不知道「光啟」是人名,紀念的是明朝禮部尚書徐光啟和利馬竇兩人交往的情誼。西元十七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馬竇來到中國,認識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天文學家,兩人合作引介西方自然科學,將幾何學、曆法、農業等知識,翻譯成中文。利馬竇被視為最深入中國文化的西方人士之一,他看到廣大的佛教徒,為了融合其中,也剃光自己頭髮;他還是語言天才,具「照相機似的記憶力」,能背誦中國經典《四書》,而最為人樂道的是,他真的能「倒背」如流。這兩人的合作代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里程碑,光啟社成立的目的,也就是希望透過傳播科技繼續發揚這種精神。
一九八○年,丁松筠接下社長職務,他找來在美國休斯公司任職的黑幼龍回國幫忙,協助行政事務。並且在一九八一年推出國內第一個介紹新式飛彈、戰鬥機、雷射、太空梭等武器科技的節目《新武器大觀》。這個節目非常受歡迎,連續播了兩年,由於很多資料片都是黑幼龍自己到國外尋找的,有時軍方還向他們借調參考。
不過也有人會問,教會機構製作的電視節目為什麼要介紹會傷害人命的武器呢?
黑幼龍的想法是,「從讓人體會武器的厲害,更可以讓人認識戰爭的可怕。」
《新武器大觀》走紅,讓光啟社爭取到一直屬於政府宣傳政令的晚上九點時段。九點到九點半的半小時時間向來被稱為「洗澡時間」,是收視率不高的冷門時段,但光啟社在此時段播出的節目《尖端》,卻做到廣告滿檔。《尖端》的節目架構和《新武器大觀》類似,只是將科技層面擴大到人類的衣食住行,並且大幅度提高了主持人簡又新的知名度,使得他當年參選立法委員,得到最高票。

十多年來,傑瑞叔叔親切的笑容仍不時出現在電視螢光幕前。圖為邀請大提琴家張正傑(右)為來賓、以兩代溝通為主題,在大愛電視台播映的《孝孝青春》節目。(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從關懷台灣到關懷亞洲
進入七十年代,光啟社業務量擴充,公司員工曾到達一百四十多人,在三家電視台播出的節目量,一個星期有十個以上,觀眾天天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節目。例如最有名的節目之一,就是用大型布偶搭配真人演出的《婆婆媽媽》,一共播出三百八十一集。
光啟社製作節目的觸角也遠及國外,一九八五年丁松筠和紀錄片導演李道明一行四人突破重重困難,來到泰柬邊界的難民營,拍攝當地難民的生活情景。這部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讓他們得到金馬獎、亞太影展的最佳短片獎。
光啟社被稱為電視人才的搖籃、訓練班,但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卻是,流動率很高,尤其幾年前有線電視紛紛成立時,技術人才曾幾十人整組被挖角而跳槽。
一位離職的光啟人說,很現實的是,光啟社待遇不高,而年終獎金等福利又不確定。有線電視剛成立時,光啟社的業務主力逐漸從節目製作轉為出租攝影棚,有線電視如巨登、三立的節目,華視的歌唱節目、閩南語連續劇都在此錄製過;但是當新電視台也蓋了攝影棚後,它的租棚量也萎縮了。
只有三家電視台時,光啟社擁有固定播出舞台,如今曝光率似乎不足,或者已被每天上百個電視節目稀釋掉。因此外界常關心詢問,當有線電視台紛紛成立時,光啟社為什麼沒有想到也成立一個電視台?有了自己頻道,是不是更能傳播它「愛世人」的理念?
曾經擔任光啟社副社長、現任幼龍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的黑幼龍分析,光啟社錯過了幾個機會,使得它現在的影響力變小。五十年代台視、中視相繼成立時,沒有想辦法入股成為股東。有線電視台成立時,別的電視台得從零開始,光啟社有軟硬體,又有製作節目的經驗、人力,卻又錯失了自己成立頻道的機會。
在黑幼龍還任副社長時,他就體認到「光啟社已是一個相當老大的機構了,很多事情都要逐層簽報」,他指出,在現代商業社會,做決定的過程要快,小型傳播公司更靈活,幾個人就可決定,不似光啟社等到完成簽批核准程序,爭取節目的時效也過了。
還在適應商業化
針對成立自己頻道的問題,參與過新聞局有線電視九人研究小組籌劃工作的鮑神父認為新聞局的權限太小,法令規劃太慢,在當時混亂、第四台全是非法的情勢下,資金不厚的光啟社很難進入這個市場。
丁松筠則認為,由於光啟社很多節目都是三台委託製作,節目播完版權並不屬於他們,而頻道與製作中心的定位有很大差異,要成為頻道得先強化自己條件,增加屬於自己的節目數量。
因此,這幾年他們也在調整製作節目的方向。他們發現,製作連續劇的風險太大,成本高,卻不見得有利潤。於是現在儘量製作社教節目,而配音、音效等技術有時也委託外面製作,以降低人事成本。丁松筠直言,電視界競爭激烈的生態,光啟社還沒有完全適應過來。
「沒有成立頻道,『理論上』是個遺憾,但自己養一個媒體要花很多錢,需要仔細評估。」鮑神父認為,現在時機對成立頻道不見得有利,因為賺錢的有線電視台並不多,也許再過一段時間,有線電視台經過淘汰、整合後,他們可能還有機會尋找到合作對象。
未來的路
相對於佛教界的頻道請法師直接面對鏡頭傳播教義,光啟社卻一直很排斥製作神父講述天主教義的節目。除了因為畫面很單調外,「觀眾不喜歡說教,做節目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不說教』。」丁松筠認為。而宗教的訊息、價值觀,例如「貧窮的人有福了」,應該不必直接說出,用故事、議題呈現更能讓人體會。
公視節目部經理余秉中同意,製作節目最高境界在「寓教於樂」,而光啟社已有深厚基礎。在如今電視生態已百家爭鳴的時代,「所有從業人員都要尋找自己的定位。」余秉中說。
雖然光啟社員工人數從百多人的高峰降到目前的八十多人,但它仍是台灣超大型的傳播公司。經常性的維持製作四到五個電視節目,只是頻道百家爭鳴,難以突出,靠著製作節目、工商簡介短片、英語教學光碟、租棚等業務,十年來不須教會捐獻,光啟社財務已能自給自足,但如何再創高峰,還是決策者的挑戰。
「今天最需要的是找到利基,但這要花工夫。」黑幼龍認為,商業化不是罪惡,他建議光啟社可以和各電視台的節目部經理舉行座談,問問他們需要哪些節目、光啟社可以提供哪些服務。「以前是人家來找我們做節目,但現在需要主動出擊」,他說。
陪著台灣觀眾走過四十年溫馨歲月的光啟社,曾經風光一時,在電視節目逐漸朝向商業化與世俗化的有線媒體戰國時代,仍能堅守崗位宛如一股清流,而它的故事不但見證了一部台灣電視史,更是台灣成長歲月無法抹滅的篇章。
p.98
光啟社擁有國內第一座電視攝影棚,製作出多元的節目。如台灣第一個歌舞綜藝節目《巨星之夜》(中),邀請當時紅歌星如白嘉莉、劉文正等主持;光啟社也拍攝廣告片,並製作教導銀髮族識字的《天天都是讀書天》。
p.100
光啟社已有四十年歷史,一九五八年由美籍神父卜立輝創立,當時只是一間小小的錄音室。
p.101
「光啟」的名稱是為了紀念十七世紀一段中西交流史——明朝學者徐光啟和耶穌會教士利馬竇之間的友誼。
p.102
光啟社拍片的觸角遠赴海外,一九八五年丁松筠神父等人到泰柬邊界拍攝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
p.103
一九八一年光啟社推出國內第一個介紹新式武器的節目《新武器大觀》,主持人黑幼龍常到國外尋找影片資料帶。圖為捍衛戰士駕駛的雄貓式戰鬥機。(黑幼龍提供)
p.104
光啟社膾炙人口的節目之一,由大型布偶和真人演出的《婆婆媽媽》。
p.105
十多年來,傑瑞叔叔親切的笑容仍不時出現在電視螢光幕前。圖為邀請大提琴家張正傑(右)為來賓、以兩代溝通為主題,在大愛電視台播映的《孝孝青春》節目。(卜華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