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器的玩賞趣味,到了明清時代,由於商賈官宦競相收藏,工藝技術也日益精熟,遂漸由宋代的天然無華,轉而崇尚纖巧細緻的風格。
工匠們於是絞盡腦汁,製作出價高、奇特、罕有的稀世珍品,希望以特殊的材質、技法取勝。以雕刻為例,其中配合材質特徵,天衣無縫地雕造出不失實用的文房器物,被稱作「巧雕」;而純粹表現技法之精密,成品巧奪天工者,則有「鬼工」之譽。在寬不盈寸的橄欖核上施技,自屬後者,也頗受當時文人雅好。
匠人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純熟的技法,往往能游走公卿之門,不但衣食無虞,且大享盛名。為了迎合這些文人官宦的品味,他們取材的方向,也多擷自書畫文章中格高韻勝的意境。
這隻清代陳祖章所雕的橄欖核舟,雕的就是蘇軾「夜遊赤壁」的典故。
西元十一世紀初的秋天,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黃州。在一個月圓的夜裡,他和朋友們一時興起,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他在事後的遊記中,形容當時江面的情景是:「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群文人雅士,在舟上飲酒、作詩,也在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之下擊槳高歌。一唱三嘆之餘,不免驚悟:人生易盡,反不若江水明月的無窮……,遂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懷。最後他們痛飲酣睡,結束了這次月夜泛舟。
這年十月,在一個同樣的月夜,蘇東坡由書房踱出,驀見「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於是他又沽酒攜魚,再遊赤壁。不想事隔三月,江天景色幾乎不可辨認,因是更添「天地間曾不能以一瞬」的慨嘆。
核舟身長3.4公分,高1.6公分,小小的橄欖核,被雕成一隻精緻的小舟,舟底還刻上「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描述的就是壬戊年秋末十月,蘇東坡再遊赤壁的情景。
小舟上的窗門可隨意開闔,其中共有八個人物:倚窗而坐,綸巾長鬚者,想是主人翁蘇軾;舟尾奮力搖櫓的童子身邊,亦端坐一客;另一位客人,則在船頭眺望江天景色,也順便等待烹魚煮酒的小童起鍋么喝。
寬不盈寸的小舟,既可摩娑把玩於掌中,又宜細加品味,想見前人高曠飄逸的人生境界。雅器之「雅」,便展現在這種寄託懷抱的意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