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技大王」李棠華,馳騁江湖四十年,率團跑過國內外不知多少碼頭,贏得喝采、讚譽無數。但個人的聲譽,或是特技團的聲譽,都不是頂重要的。重要的是這種傳統技藝是否能繼續發揚光大?李棠華一直希望能以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把一身功夫傳揚下去。經過多年的奔走籌劃,得到教育當局與許多同行的支持,他終於在兩年前創立了一個「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招收了六十幾位活潑好動的小娃娃,不收取費用,利用科學化的器材與方法教學。事實證明,這種有系統的訓練,確實事半功倍,孩子們都進步神速。可見許多屬於傳統的東西,若再加入一些新觀念、新方法,往往收效更大。

「特技大王」李棠華,從幕前退隱到幕後,積極為發揚中華傳統民俗技藝而努力。
一群特技新秀
最近幾個月,在國內許多非營利性的晚會或其他表演場合,經常可見六十幾位小朋友,表演轉盤、扯鈴、單輪車、疊羅漢、翻觔斗……等中國民俗技藝。那靈巧的身手、熟練的技巧、穩健的台風,一次又一次震驚了所有的台下觀眾。大家忘情地鼓掌叫好,忍不住互相詢問:這些可愛的孩子是從那兒來的?
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的學員,那些精采的技藝表演,是他們一年多來的學習成果。
這個訓練中心,對很多人來說,也許相當陌生,但提起這中心的主任,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特技家李棠華。
中年發福的身材,已不復當年表演空中飛人的雄姿,但穩健的談吐、自信的微笑、飛揚的神采、彬彬有禮的風度,依然是昔日的李棠華。二十多年的台前表演生涯,十多年的台後指導工作,以及近幾年為中國民俗技藝所做的紮根工作,已使他和傳統民俗技藝融成一體,不可分離。
中國的特技淵源於兩千年前的秦漢時代,漢人叫做「百戲」,是宮中的娛樂節目,漢武帝並曾招待安息國王觀賞。後來流傳到民間,歷經各朝代的演變,花樣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驚險。

李棠華和小徒弟們的「全家福」。
富家子吃苦學藝
像這種既拋頭露面,又危險的表演,從前只有窮人家的孩子,父母養不起,才送去學藝。
李棠華卻不然。
當時的李家是漢口十大富豪之一,家埵釵U式各樣的劇院。
八歲那年,特技家潘玉真的四弟潘玉喜,到他家的劇院表演,立刻吸引了他。這位被寵壞了的李家少爺,就纏著爺爺,硬要學那些「奇巧的玩意兒」。爺爺怎麼捨得讓寶貝孫子去受苦呢。可是最後實在拗不過他,只好答應了,還親自送他到上海,正式拜潘玉喜為師,也由此決定了他的一生。
等正式開始學藝,嘗到苦頭後,他才瞭解特技表演並非想像中那麼好玩,可是已經騎虎難下,好強的他,只有咬緊牙關學下去。
他天資穎悟,身手靈活,從翻觔斗、拿大頂(豎蜻蜓)、下腰、踢腿等基本技術,到轉盤子、蹬桶、蹬缸、翻單槓、空中飛人、高梯飛人、高空鋼絲……等較難的技巧,他都學得又快又好,很得潘師傅賞識,經常帶著他出去表演。
八年後出師,他又在潘師傅的特技團中待了兩年,十八歲才離開。

老師傅細心的指導小徒弟練劍。
組團到各地表演
十九歲時在潘師傅及師兄弟支援下,組成了一個三十幾人的「李棠華技術團」,到全國各大城市表演。憑著組成分子的年輕和實力堅強,非常受大家歡迎,後來還遠征菲律賓、澳洲、歐洲等地,揚名海外。
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後,二十二歲的李棠華重整旗鼓,經常率團赴前方和環島勞軍演出,數年間,走遍了台、澎、金、馬每一個角落。
民國四十五年,他應邀率團前往泰國,參加當地僑社的慶祝雙十國慶活動,再到海外展開宣揚中華文化的工作。
從此以後,「李棠華技術團」不斷接到世界各國的邀請,於是他們高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足跡幾乎遍佈了全球各地的非共黨國家。
在國外,他們首先面對的是中共方面的陰謀破壞。
好幾次,在「李棠華技術團」到達之前,左派份子就在當地的七、八家戲院,連續幾天放映特技影片;或者由當地的左傾報紙,以大篇幅刊載中共特技團在其他地方的演出情形;甚至於揚言「李棠華技術團」演出時,要去搗亂。
左派份子的陰謀始終沒有得逞,李棠華毫無所懼,他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勝仗。

經過一年多的正統訓練,小徒弟們已練就一身好功夫。
憑實力招徠觀眾
李棠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民國四十六年,他率團在高棉演出,時間正巧緊接著蘇聯技術團之後,連續幾天,場場爆滿,觀眾人數遠超過蘇聯技術團的觀眾。蘇聯技術團不服氣,就在戲院對面的廣場再度表演,免費招待觀眾欣賞,可是仍然沒有挽回頹勢。
中國特技共有一百多種,「李棠華技術團」在短短兩個小時的表演中,最多只能演出三十幾種,每個節目都必須非常精采。因此李棠華努力改良舊有的節目,像他創新的「直上青雲」,一般是用六、七張椅子,他卻用了九張椅子,打破世界紀錄。
同時,中國特技講究的是真本領、真功夫,絕不採用機械工具或魔術道具來取巧,因此「步步高升」、「龍鳳戲碟」、「平步青雲」、「高空鋼絲」、「穿超刀圈」、「吊髮飛人」……每個節目都看得觀眾們瞠目咋舌,眼花撩亂。
「李棠華技術團」之所以有這麼強大的號召力,受那麼多觀眾的熱烈支持,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他們的表演精采,另方面也應歸功於他們的「義氣」。

經過一年多的正統訓練,小徒弟們已練就一身好功夫。
熱心公益活動
李棠華從不斤斤計較演出酬勞,除了正式演出外,他經常在各地舉辦慈善義演,籌募金錢,捐給僑校或慈善機構。如果當地有什麼慈善活動,他也率先響應,捐出大筆善款。他還經常準備著許多紀念章和介紹自由中國的書報雜誌,送給觀眾們。
在印尼演出時,團堛漁藆\大師曾為風濕病患義診;在越南時,他們到麻瘋病院去慰問患病僑胞;在南非時,他們利用周日休假,義務到各孤兒院、養老院做親善慰問……,這許許多多的慈善活動,不但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心,也深受各國元首和政府官員的嘉許,李棠華也因而獲贈了數不清的勳章、獎章和獎狀。
在這許多獎章中,李棠華最珍愛的,還是民國六十七年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所頒贈的「華夏獎章」,和僑務委員會頒贈的「海宣獎章」。
民俗技藝的演出,不需要旁白,不需要解說,沒有語言的隔閡,中外觀眾都能一目了然,而且老少咸宜,很值得保存發揚。但是在中國,卻一直侷限於師傳徒,父傳子的領域。

經過一年多的正統訓練,小徒弟們已練就一身好功夫。
舊時傳藝方式的缺點
無論是師傳徒,或是父傳子,都有缺點。
先就師徒制來說,師傅收徒弟是有選擇的。知己朋友介紹的才考慮,等見了面,投緣的孩子方肯收。然後必須經過三拜九叩的大禮,才正式收為徒弟。
成了師徒之後,有許多的師徒之禮必須遵守,還得伺候師傅的起居。晚上,師傅不睡覺,徒弟再睏,也得陪著;大清早,師傅還沒醒,徒弟就必須趕緊起身灑掃,幫師傅打洗臉水。
而且師傅多半憑興之所至傳授技藝,在告訴徒弟們應該練些什麼後,讓他們自己摸索著練。多半沒有完整、規律的訓練。
要是徒弟領會不夠,一直沒有達到師傅的要求,而師傅的脾氣又暴燥,那就有得瞧了,一定免不了一場皮肉之苦。
最糟的是,師傅們在傳授功夫的時候,總喜歡留一手,這樣一代留一代,中國的民俗技藝就有日漸失傳的危險。
中國民俗技藝也是個家族成份很濃厚的表演行業,但在社會現代化之後,年輕一輩多半轉業,因而後繼無人。

看著小徒弟優異的學習成績,李棠華不禁欣慰地笑了。
不願見民俗技藝凋零
眼見從事民俗技藝表演行業的人愈來愈少,老一輩的逐漸退隱,又沒有年輕一輩的來接棒,尤其是特技,目前國內身懷民俗特技功夫的,只剩下幾十人了。熱衷於宣揚民族技藝的李棠華,不禁憂心忡忡。
後來,他看到國外設有很多特技學校,用正規教育方式培育這方面的專才,心想,為什麼我們不也來辦一所這種性質的學校呢?於是他婉卻了好幾次國外的邀請,專心籌劃起來。
經過幾年的奔走,獲得技藝界朋友的協助和教育部的支援,終於在民國六十七年十月,成立了「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目前是以補習班的名義立案,將來要再擴大學校,整個學習期限為六年。
這個設立於台北市民生東路的技藝中心,已招考進六十餘名八歲至十四歲的學生,教育部特別為這些學生在附近民生國小和南港國中,安排有晚間課程。
學生們白天練功夫,晚上上學科,吃住都在訓練中心裡,有兩位教官輪流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為顧及學生們的時間寶貴,還請人來幫他們洗衣服,每個月每個學生只需交新台幣一百元的洗衣費。

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舉辦學習成果展覽,小朋友們穩健的台風,熟練的技巧,靈巧的身手,令人大為嘆服。
學雜生活費均免
整個技藝中心的經費,教育部資助一部分,其他由李棠華負責籌募。而學生除了每個月的洗衣費外,不需要繳納其他任何費用,吃、住、服裝、日常用品,甚至於學費,全都免費。畢業後,還安排他們就業。唯一條件是畢業後,要先服務兩年,或留在技藝中心當助教,或派出國去表演中國民俗技藝。
白天的術科,除了特技外,舞蹈、音樂、國術、魔術等,也都是課程重點,共有三十幾位各方面的專家輪流指導。
李棠華禮聘了許多特技界的先進和有名的特技演員,這些特技界的前輩們,不計酬勞多寡,或放棄寧靜閒適的日子,或放棄高薪的待遇,應允一同為保存發揚民俗技藝盡分心力。
每天大清早五點多鐘,老師們就必須從家中趕到訓練中心,陪著孩子們一起練早課。孩子們的學習過程,雖然仍需要同樣的忍耐和毅力,但已不像過去那麼艱苦。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特技界的新芽,老師十分寵愛他們,只有調皮搗蛋時,才訓誡他們幾句,體罰情形幾乎從未發生。

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舉辦學習成果展覽,小朋友們穩健的台風,熟練的技巧,靈巧的身手,令人大為嘆服。
訓練科學化
李棠華以素描的圖畫,分解說明每個動作。老師們一遍又一遍的示範,一遍又一遍的講解,幫助學生把握住訣竅。
孩子們做任何一種動作時,總有老師在旁指導、照顧,生怕會發生危險。
在老師們這樣小心翼翼的指導下,一年多來,孩子們學成許多驚險的動作,而僅有一個小男孩發生肘骨脫臼,這個小男孩所以受傷,乃是他趁老師不在,調皮逞強的結果。昔日徒弟自己摸索著練,練不好,還會被師傅打得遍體鱗傷,已成為歷史陳蹟了。
李棠華並採用電化教育,學生學到一個程度後,用錄影機錄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輯,大家可以從影片中切實瞭解到自己的優、缺點,也可以據此比較自己的動作和老師、同學的動作,再求改進。
訓練中心內常播放許多其他國家特技表演和體操比賽的影片,給學生們觀摩。
李棠華也收集了不少國外有關特技的書籍,準備請專人翻譯;擇其精華可用部分,揉合進傳統的中國技藝中,讓中國民俗技藝不斷創新改良,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他打算好好整理這些資料,編成教科書,將來老師教時,學生學時,都有藍本可循。
事半而功倍
在這樣有計畫、有系統的訓練下,李棠華估計在六年內,就可以抵得上過去十年的成績。
特技需要極強的耐力和敏捷的反應,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學。李棠華認為,一定要儘早確定學生的能力,如果發現不適合學特技,就不勉強他學,必須做到「因才施教」。
因此,他採取了嚴格的淘汰制。為了顧全孩子們的自尊心,他並不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與學生家長商量,請家長利用假期,把孩子帶回家,以其他理由慰留孩子住在家中。
將來「中華民族技藝訓練中心」準備一步步擴大,再設立音樂、舞台設計、燈光管理、服裝、化妝、舞台行政等科。任何一種表演行業,都必須前台、後台整體配合,中國民俗特技也不例外。以後就不必施行這樣的淘汰制,不適合練特技的學生,也許對別科有興趣,或者有另方面的潛能,就可以轉科學習。
特技在旁人看來,是一種近乎「超人」的技藝,許多人擔心,小孩子會不會練特技練過了頭,以致發育畸型?
正統學藝不致有不良影響
李棠華解釋說,過去學習特技有四種方式:一跟父母學,二為拜師學,三是跟班學,四為偷學。第三和第四種是一些走江湖賣膏藥的把式,不懂得調息筋骨,才會把身子弄壞,正規、有系統的訓練,只有使身體更強健,絕不會造成畸型。
不過,目前的特技功夫,不論國內外,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家都知道,轉盤時,手腕應如何用勁,才能使鋼條上的瓷盤轉得恰到好處;瓷盤可以和鋼條傾斜到什麼角度不會掉下來……可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將來,李棠華希望能從幾年的訓練中,引導學生培養研究的興趣,繼續深入研究理論。有了理論基礎,以後學起民俗技藝,效率一定更高。
這個訓練中心很注重生活教育,老師們從身教和言教中,灌輸孩子們國家、民族、倫理道德等觀念;並經常帶他們參加一些慈善活動,到育幼院、孤兒院、老人院慰問,培養他們為社會服務的慈心。
玉不琢不成器
在這個中心受訓的孩子們,有來自好家庭,也有來自問題家庭的,但大多數是活潑好動和調皮搗蛋,經常逃學、逃家,不喜歡唸書的孩子。一年多來,他們在這裡接受多方的訓練、琢磨,已逐漸露出溫潤的光澤。
每星期天,來探望孩子的父母,一次比一次訝異,怎麼原本頑劣的孩子變好了?變得有禮、變得祥和、變得懂事起來。再問問孩子:過得怎麼樣?紅撲撲的小臉上,綻開興奮的笑容,大聲答道:「好好玩喔!」
瞧著這群可愛的孩子,李棠華不禁也安慰的笑了。他們是特技界的生力軍,他們是個新的開始。由他們身上,中國民俗技術將有系統地延傳下去,而且更發揚,更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