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紀念總統蔣公而興建的中正紀念堂與中正公園,於今年四月四日蔣公逝世五周年紀念日正式落成啟用。這一所莊嚴典雅、工程浩大的建築物,是所有承建工程人員心血與汗水的結晶,更匯注了海內外中國人緬懷蔣公的深摯情感。目前第一期工程完成後,即將進行國家劇院、音樂廳與地下停車場等第二期工程。因此這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具有多重的意義:(一)它是全民表達對蔣公永恆追思的一個具體表徵,(二)它提供大家一個廣闊優美的休閒公園,(三)它是國內建築工程技術的一個新里程碑,(四)它是中國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一種展現,(五)它更將提供國內重要藝文活動一個最現代化的展示場所,為發展精緻文化、提昇全民精神生活層次貢獻一分力量。

四月四日,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與先總統蔣公逝世五周年紀念大會,在中正紀念堂前的瞻仰大道舉行,由蔣經國總統主持。
為表達全國同胞的崇敬與追思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先總統蔣公崩逝,使舉世震驚,舉國悲痛,海內外同胞在哀傷之餘,紛紛捐款,促請興建紀念堂,以追念蔣公,並表達全民永恆崇敬的心意。
政府即設立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展開各項籌建工作,並選定台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所圍的二十五萬平方公尺土地,作為建堂地點。
籌建小組公開向海內外徵求建築設計圖樣,經專家們及有關單位再三審閱,最後決定採用楊卓成建築師的設計。建堂工程則由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承建,於民國六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蔣公九秩誕辰紀念日,舉行破土典禮。
三年多來,路過工地的行人,總會習慣性地抬起頭,看看紀念堂的工程進行得怎麼樣了?
繁密的鷹架支柱,像一層厚繭,密密的箍滿紀念堂和入口碑樓的外圍,彷彿在護衛著一個即將破蛹而出的生命。
好幾部高聳雲天的吊車,轟隆隆的怒吼著,伸展著巨大的手臂,把一塊塊鋼板、一根根鋼條,高高吊起,安放在適當的位置。

中正紀念堂前的衛兵。
多少工程人員心血與汗水的結晶
更有數不盡的工程人員,戴著黃色的頭盔,在高空、在地面、在飛揚的塵土中忙進忙出。
這座全世界最大的紀念性建築物,就在大家一致關切下,一寸寸的疊架營建起來。由鋼筋水泥而殿堂樓閣,由一草一木而蔚然奇觀,終於在今年四月初如期完工了。
四月四日上午,「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與先總統蔣公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在中正紀念堂前的瞻仰大道舉行。
在莊嚴隆重的典禮中,蔣經國總統按下電鈕,中正紀念堂正廳雄偉古樸的銅雕大門,徐徐開啟,中正紀念堂正式落成啟用。
正牌樓面臨中山南路,是中正紀念堂的正面入口,藍琉璃瓦頂、白柱、白牆、白石墩,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
牌頭正上方安裝著銅鑄的「大中至正」四個大字,筆勢雄偉,大氣磅礡,這是歐陽修的字。而這四個字的出處,源於王陽明的傳習錄,原文是:「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過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選用「大中至正」四字懸於中正紀念堂正牌樓上,一方面藉以表現蔣公生平至善至美的志節和精神,另方面這四字恰含有蔣公之名「中正」二字。

踏入永懷 領袖文物展視室,首先躍入眼簾的是巨幅油畫「 國父與 蔣公」。
每一項設計都含有深意
進得正牌樓,步上瞻仰大道,仰首望去,看到龐然壯麗的中正紀念堂拔地而起,沉穩的座落在繁花翠木之間,巍峨的聳入天際。
這座中國古典宮殿式的建築,採用北平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下部是三層寬大的台基,把主體提高,顯得穩若磐石。方正的正身,代表中正的精神;三層台基,象徵著三民主義;雙層的八角堂頂,構成許多人字形,聚於寶頂,與天相接,象徵著蔣公「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正紀念堂的主體是白色,雙層的人字形屋頂,舖著寶藍色的琉璃瓦,藍中帶紫,與燦爛的陽光相映,分外莊嚴高貴。寶頂是昇華天人之間的媒介,採用金黃色的琉璃瓦,強調光耀昇華的意義。
步完瞻仰大道,登上白色石階,石階左右各一座,中間三層平坡,前兩層浮雕靉靉縵雲,第三層是青天白日國徽。

中正紀念堂的夜景,燦爛輝煌。
肖像與遺言令人緬懷深思
上了石階,穿過拱門,進到紀念堂裡,大廳正前方恭置著蔣公坐姿銅像,身著長袍,面帶慈祥微笑的蔣公,端坐在太師椅上,神態逼真。
廳堂兩側刻著蔣公名言:「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
銅像的基座上刻有蔣公遺囑,銅像背後的大理石牆壁上刻著倫理、民主、科學六個大字和蔣公的闡釋。
舉目上望,廳頂是檜木方格形鏤空頂板,燈光從這些方形孔洞中投進堂內,柔和而穩定。
廳頂正中央,有個凹進去的鐘罩形結構,古建築學上稱做「藻井」,藻井四周圍繞著層層的長斗拱、中斗拱、小斗拱,和各式精製的木雕花,藻井的正中央是個青天白日徽,整個紀念堂的精神,就由這個符號所象徵的意義中,輻射到堂內的每一個角落。
整個廳堂的白色大理石牆、淺紅色花崗石地板、淺黃色檜木天花板和重重疊疊斗拱的藻井,都採用材料的本色,不加任何漆染,在純樸中,給人一種聖潔、莊嚴、親切與平和的感覺。

紀念大會的盛況。
地下層有電影院與文物室
步下廳側的樓梯,或搭乘電梯而下,來到紀念堂的下層。地面是光滑明亮的白色磨石子地,四周樑柱、天花板則都飾以金黃色瀝粉畫,富麗堂皇。
大廳以通廊相隔,一邊是管理人員辦公室和小型電影院。電影院內經常播映蔣公的勳業事蹟。另一邊是永懷領袖文物展視室,陳列了三百多件蔣公生前使用的文物和一百多張具代表性的大幅照片和圖畫。
這些文物有系統的分為十一個片段,每一片段各有一個主題:世德鄉望、力學革命、革命的黃埔、鴟鶚未靖此東征、北定中原、第一面反共的大纛、抵禦外侮復興民族、行憲與戡亂、中興再造、銜哀奮勵、對世界永恆之貢獻。
踏入展視室,首先躍入眼簾的是巨幅油畫「國父與蔣公」,這是國父與蔣公北上赴韶關籌劃北伐軍事,在廣州車站的合影,兩位創世紀的偉人,在火車裡,倚著車窗,相對而坐。在名畫家許九麟的筆下繪來,栩栩如生。

紀念大會的盛況。
睹物思人
油畫對面左右牆壁上,分列著藍蔭鼎和張大千所繪的「慈湖圖」,氣勢磅礡,各顯功力,蔣公文物和圖片也分左右廂房陳列。
分散在各展視櫥櫃的五、六十座勳章,有國內的、有各國政府贈送的,有項鍊式的、有獎牌式的,琳琅滿目,光輝奪目。還有指揮刀、統帥儀仗、北伐抗戰剿匪的旗幟……,每一件都代表著蔣公的豐功偉業,和他對全人類自由和平的貢獻。
數十件歷史文獻和蔣公手稿,如信函、手抄講義、計畫書、誓約、手批公文、指示……等,在在可見他憂國憂民的襟懷和愛國愛民的赤忱。
蔣公生前日理萬機,但從不忘記讀書。他每天都要精讀一段經史或學案,每年必定要選讀兩三種關於歷史、哲學或戰略一類的世界名著。遇到國防或學術單位有新的課業或報告提出時,他也常去旁聽。他看書有始有終,有批註,有旁點,甚至還有筆記。在展示室,選展了八十多種蔣公經常閱讀的書籍,每本都硃批連連。

紀念大會的盛況。
最心愛的五本書
最引人注意的是蔣公生前最愛的五本書:三民主義、四書集注、唐詩、荒漠甘泉和聖經。
荒漠甘泉,蔣公特別加註為「精神糧餉」,當做革命精神修養讀物,每天讀一節,讀完還有眉注感想與靈修心得。
蔣公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不管他在何處,總是隨身攜帶聖經,一讀再讀,並用紅筆加註。例如有一頁上面留下蔣公用紅筆寫的註:「一九四二年二月九日八時,在加爾各答至德利火車中看到此。」
蔣公早已將聖經融會貫通,讀聖經不只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他也藉此修心養性,砥礪自己。例如,在聖經上,蔣公用紅筆在這句話旁劃了線:「患難生忍耐,忍耐生毅力,毅力生盼望,而盼望是絕不致蒙羞的。」
蔣公自己也曾寫下許多感想,其中一段是:「我們要效法耶穌的犧牲精神,爭取民主自由的勝利。我們是耶穌基督的信徒,也就是護衛真理正義和民主自由的精兵。我們有明是非、別善惡的良知,有接受一切苦痛和試煉的勇氣。我們要效法耶穌背負十字架的精神,不怕任何危險與災難。」
展視室中,最吸引人的還是蔣公生前所用過的衣冠、鞋襪和日用品,這些經他老人家穿過、戴過、撫過和用過的物品,每一件都那麼樸實、親切。

紀念大會的盛況。
簡單樸實的生活
軍服、中山裝、長袍馬褂、皮鞋、拖鞋、襪子、背心、手套、夏天便帽、圍巾、手帕、皮帶等,質料都很普通,看起來已相當陳舊,而且許多件都曾綴補過,但依然平整潔淨。
尤其是那件黑絨大氅(披衣),從抗戰時期開始,伴著蔣公渡過三十多年的歲月,領口已泛白,亦可見到縫補的痕跡。
蔣公的簡樸,不只表現在衣物上。
他不沾煙酒,平常都喝白開水,三餐吃得很簡單,最愛吃的家鄉菜是:鹹筍、薺菜烤筍和雪堿鶠A平日用餐從不超過四菜一湯,請客時也不例外。
抗戰時期在重慶,有一次官邸廚師想到總統蔣公為國辛勞,特地做了一碗鯽魚湯給蔣公加餐,蔣公嚐了以後,很滿意的說味道很好,可是當他知道當時鯽魚的價錢不便宜時,就吩咐廚師下次不要再買了。
過去,譚延闓先生有個以烹飪聞名的廚子,能做出很多名菜,譚先生去世後,有人將這位廚師介紹給總統蔣公,蔣公為安頓好朋友的部屬,就接受了。這位廚師在總統蔣公官邸做了三個月後,發現實在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就請長假走了。

中正紀念堂的夜景,燦爛輝煌。
居不求安
抗戰時,汪精衛在短促的偽政權中,建了一所豪華而防衛嚴密的大廈,抗戰勝利後,有人建議以此為「主席官邸」,但為蔣公和夫人拒絕。結果只在黃埔軍校校園裡,選定了一所簡樸的校長住宅。
後來總統蔣公來台,台灣省政府打算以總督府為行轅,蔣公也婉謝了,而擇居於陽明山台糖公司一所設備簡樸的招待所裡。至今除客廳換過一次地板外,其餘所有的設備都沒有改動過。
蔣公絕不因人見不到而奢華,也不因人見得到而故作儉樸。在總統官邸的臥室裡,蔣公的床舖是狹窄的硬板床,床的一端放著枕頭,平平常常的鋪著被褥,床的一側,安放著一張木質小桌,用來放置蔣公的衫褲及日常物件,非常簡單樸素。
展視室中,還陳列著一個斑剝的公文皮包,是蔣公常攜帶用的,擺放在裡面的是一本中華民國憲法袖珍本、身分證、與中國國民黨證。

紀念堂上層大廳內,神態逼真的蔣公銅像。
關懷全民的生活
在一百多張大幅照片中,有許多蔣公與民眾的合影。蔣公生前在公事煩忙之餘,仍經常到山地、到海邊、到都市、到鄉村,探訪民情,親切地和民眾交談,垂詢人民的生活,有困難的,都立即指示有關單位設法解決。
有一次,蔣公巡視南投縣的山地,魚池鄉中明村地處偏僻,本無自來水設備,蔣公飯後散步經過該處時,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婦,擔了兩桶水,吃力的爬上坡路。蔣公立即召見當時的南投縣長林洋港,指示他在當地儘速裝設自來水。
南灣,位在恆春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之間,居民們原先住的房子很簡陋,故總統蔣公去巡視了數次,關懷漁民住居,便指示以興建國民住宅方式改建,使那兒的氣象一新。
桃園復興鄉的山胞林寶珠,有一回,從山腳下洗衣歸來,正巧遇上了總統蔣公,蔣公慈祥的向她打招呼,並問她家稻田位於坡地,田中土壤會不會被沖失?當蔣公知道她家裡窮,買不起水泥做水土保持的工作,立即派人送來三十多包水泥。

紀念堂上層大廳頂的藻井,中央是個青天白日的國徽,四周圍繞著大大小小的斗栱。
絕不擾民
蔣公從來不肯佔老百姓的便宜,吃了民家的水果,喝了民家的茶水,一定要付錢,而且儘量避免帶給民眾麻煩。
有一次,蔣公要過一座山,為了避免民眾用轎子抬他,聽說有一條三百公尺的黑山洞可以通過,蔣公毅然不顧危險,乘台車通過山洞。
又有一次,蔣公座車經台北縣板橋時,侍衛劉華亭在往大埔的十字路口值勤,當他聽到總統座車的喇叭聲,知道總統座車即將駛過,於是攔住四方來車,讓總統的座車先過。但蔣公不同意這樣做,認為路是大家走的,應該遵守交通秩序,不可把其他車輛攔住。
蔣公的豐功偉業,節操德行,早已使世人敬仰,他親民愛民,寬厚仁慈的胸懷,更長留在每個人的心底。因此,五年前的四月五日,蔣公不幸崩殂,對海內外同胞來說,無異是晴天霹靂。

紀念堂下層大廳的天花板,飾以金黃色瀝粉畫,富麗堂皇。
難忘那椎心瀝血之痛
從展視室中,也看到許多「銜哀奮勵」的照片,當時全國上下哀傷悲慟的情景,又一幕幕回到眼前。
蔣公逝世的消息,在四月六日清晨傳出,幾乎每一個初聽噩耗的人都不敢相信會是真的。在大家奔走相告下,沒有多久,全國都籠罩在悲悼、哀痛的氣氛裡。
原先有很多人預備趁假日去郊遊,可是他們到車站等車時,聽到不幸的消息,悲傷之情油然而起,再也提不起玩的興緻,紛紛掉頭回家。其他外出看電影或逛街的民眾,也都半途折返。市區的電影院和各類遊樂場所自動停止營業,鬧區媊j漫著哀傷和沉痛。四月六日當天,就有成千上萬哀慟的人們,在春雨霏霏中,湧向士林官邸,銜悲灑淚,向總統蔣公行禮致哀。
人們一走進佈置得簡單肅穆的靈堂,抑制不住悲傷的情緒,有人泣不成聲,有人跪地痛哭,在場接待的侍衛人員也在一旁落淚。
四月九日,故總統蔣公的靈櫬,中午自榮民總醫院奉移於國父紀念館。

中正公園的拱橋、水池、林蔭、繁花,意趣盎然,成為台北市民間暇時最佳的休憩場所。
熱淚幾聚成河
從早上九點鐘起,人們自動肅立在靈櫬將經過的街道旁,大雨下個不停,但沒有人撐傘,也沒有人穿雨衣,一張張沉痛的臉上,分不清是雨是淚。
十點多,大雨突然停止,沿途民眾自動在馬路上設置供桌,路祭蔣公,供桌上放著素果、鮮花、白燭,還有人在供桌上恭奉蔣公遺像,鏡框上繫著兩條黑色絲帶,在淒風中飄動。
中午十二點正,靈車從榮總出發,所經之處,馬路兩旁盡是一層一層的人牆,許多人忍不住哭著跪了下去。
四月十日至十四日,國父紀念館的靈堂開放,供國人瞻仰蔣公遺容。在這五天內,兩百五十萬以上的人,由海內外各個角落,趕到靈堂,向蔣公敬禮。
蜿蜒綿長的人群,懷著綿綿不盡的哀思,二十四小時不停地湧進國父紀念館。
靈堂有兩個入口,人群也分成兩條長龍,曲曲折折,見首不見尾,人們從排隊到進入靈堂的時間,竟需花上十個鐘頭。

勳章。
守望相助,萬民一心
由於排隊的時間太長,飲水發生問題,儘管設了幾十處茶水供應站,仍不敷所需。住在附近的居民,紛紛煮了茶水和冬瓜茶、酸梅湯之類的飲料,全家大小出動,抬到路邊送給大家喝。
進了靈堂裡,大家眼光剛觸及靈櫬,淚水便奪眶而出。儘管治喪會已經再三聲明「懇辭跪拜」,可是行拜揖、磕頭、三跪九叩大禮的人,還是不可勝數。
山胞陳義山,捕了一條蔣公生前愛吃的曲腰魚,全家人從台中日月潭趕來,把魚獻陳在蔣公的靈前,全家人痛哭不已。
曾隨蔣公轉戰南北的老兵傅孟博,兩度排隊進入靈堂致哀,他傷痛不堪地說:「我能代老先生死就好了,我能代老先生死就好了!」
六十七歲的榮民吳志剛,由女兒陪同,遠從台中梨山,提一籃自己栽種的梨子,到國父紀念館靈堂前獻祭。當他跪倒靈前時,因哀傷過度,而將一籃梨子打翻一地。

旗幟。
擦乾眼淚,攜手共進
四月十六日,蔣公靈櫬,由台北國父紀念館靈堂奉厝桃園大溪慈湖賓館安靈。
由台北到大溪,沿路上掛滿了白幅挽聯,擺滿了路祭供桌。道路兩旁跪滿了配戴著黑紗的民眾,靈車緩緩駛過,每個人紅腫的雙眼不禁又流下淚來……
至今,蔣公離開我們已經五年。五年來,大家並沒有減弱對蔣公的緬懷與哀思,海內外的同胞因此更契合、更團結,大家銜哀奮勵,突破了許多逆境,使國內更欣欣向榮。
步出紀念堂,一座代表著中國園林藝術結晶的中正公園,呈現在眼前。林蔭、繁花、拱橋、曲池,一片活潑生趣,可以稍稍疏解從紀念堂帶出的激動情緒。
中正公園是由楊卓然集全國專家的意見設計出來的。由有三、四十年庭園工作經驗的老師傅胡國禮,負責指揮選材施工。以特色來分,可分三大區:中央瞻仰大道區、兩旁自然景觀區,及紀念堂後面的「虎背」區。

統帥指揮刀。
傳統的中國庭園設計
瞻仰大道兩旁的花壇裡,用法國紅莧草作成中國如意形連續圖案,配上各色鮮花,按季節每三、四個月更換一次,使全年都有盛開的花可看。
自然景觀區,位於中正紀念堂前景的兩邊,設計上,大體採用我國歷代庭園的結構和式樣,古雅別緻。
花園裡,碧草如茵,綠蔭盎然,群芳吐豔。油綠的藤葛,攀緣在純白色的水泥花架上。走上白色拱橋,俯看不規則形狀的荷池,岸邊綠樹蔭濃,池中游魚悠然沉浮,清風掠過,又吹動粼粼波紋。
「虎背」區的設計,是中國庭園最大的特色,因為宏偉的建築,必須有適當的背景為依托,才能顯出建築物的穩重。
紀念堂的後方,堆起一條長約一百一十公尺,高約二點五公尺的土方,和紀念堂兩側的人造假山相連,恰似一把「虎背」椅的靠背和扶手。
土方和假山上,遍植常綠樹木,把大樹集中在此,蔚成一片森林景觀。另有石頭小徑,可徜徉其間,近觀扶疏花木,仰望浮雲飄飛。

軍服。
迴廊、花窗,典雅優美
公園的四周,以迴廊為牆,迴廊的屋頂採用藍色琉璃瓦,使迴廊像一條藍色緞帶,環繞著中正公園。逢天雨或豔陽高照,可使遊人有個避憩場所。
迴廊裡裝有十八種花格和形狀都不同的燈籠窗,古色古香。四個角亭分別建在迴廊轉角處,和雄偉壯麗的紀念堂比較起來,顯得小巧典雅。
在紀念堂兩側的迴廊,又連接著「大忠門」、「大孝門」兩個側牌樓,分別面對信義路和愛國東路,構造和形式和正牌相同,但比正牌樓小。「大忠」、「大孝」也都是歐陽修的字,同樣是蔣公德行的表徵。
就工程上來說,中正紀念堂是永久性的建築,小自一根釘,大至一根樁的品質,都要作最好、最妥善的考慮,使紀念堂能夠傳之千秋而不朽。
這座揉合了我國傳統和現代建築技術的建築物,外觀是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其中許多傳統的建築式樣,如斗拱、木雕花、鋪設琉璃瓦……等,必須以手工,才能表現出那種細緻的美。
至於建築結構,榮工處就有效的應用了現代建築工程技術。

披風。
採用最進步的建築技術
中正紀念堂正堂,是全國第一座無構架剪力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四十公尺見方的空間,除牆壁外,沒有一根支柱。防震力是一般建築物的兩倍,防風力達十七級以上。
無構架剪力牆混凝土的施土,有鑑於先進國家的試驗和實地調查,發現剪力牆受力而損壞,多半發生在施工接縫上。於是榮工處在工地設置了混凝土拌合場,以保持連續不斷的供應。並採用自升式旋轉臂混凝土澆築機,可以作三百六十度旋轉,混凝土由管線直接注入牆柱內,一次澆築二公尺高,速度很快,使縱向沒有工作縫,每天可以澆築二百立方公尺。
混凝土經過很長的管線運輸,容易半途凝固,一旦凝固,必須把管線卸下清理,影響澆築作業,無法達成一次澆完的施工要求。
榮工處就和台大土木系材料試驗室建教合作,進行試驗,採用世界最新的「壓力失水試驗」和「空隙計量試驗」,控制了混凝土的品質,解決了令人困擾的塞管問題。
正堂內外牆的大理石,採用懸掛法安裝,可以使大理石不致在氣候潮濕時,因牆壁滲水而變質,這在國內也是首創。

雄偉壯麗的中正紀念堂。
燈光設計亦見匠心
在燈光照明上,紀念堂也有很獨特的設計。無論庭園、石階、走道、室內屋頂,都用隱蔽性的間接照明,顯得柔和而清明。
在紀念堂八角形雙層飛簷和正牌樓上,裝設了許多強烈燈光,入夜後,若燈光全開,整個紀念堂燦爛輝煌。
此外,中正紀念堂是國內建築物中,使用琉璃瓦最多、柱子最高、迴廊最長、施工面積最大、斗拱最多、斗拱體積最大、鋼筋密度最高……的建築,充分表現出我國建築設計和工程人員,具有世界一流的技術水準。若與世界其他國家中具代表性的建築物相較,中正紀念堂亦毫不遜色。而它所表現的中華文化精神,更在現代建築中,豎立了獨特的風格。
中正紀念堂的完工,不是一、兩個人的功勞,乃是全民的奉獻,更是全體工作人員心血的結晶。
正堂中的蔣公銅像,是雕刻家陳一帆的鉅作。

永懷 領袖文物展視室的部分展視櫥。
造像人的苦思與辛勤
三年多前,籌建委員會經甄選後,把這個重任交給他。陳一帆深感責任重大,立刻摒除一切雜物,專心為這座塑像設計,希望能把蔣公的莊嚴、仁慈、剛毅、大智、大仁及寬宏的心胸,藉這座銅像表現出來。
他雖曾雕塑過數尊蔣公塑像,但仍到處蒐集蔣公生前的照片,做為參考資料,再著手設計。
根據陳一帆過去製造銅像的經驗,他認為「做人像,最難的是頭部,頭部裡最難的是神情,神情裡最難的是眼睛。」為要把蔣公的神情表達出來,他日夜揣摩,最後決定以「莊嚴、慈祥、親切」為原則。
銅像的體積巨大,他的自我要求又嚴格,雕塑過程中,遭遇過許許多多的困難,但陳一帆都憑著技術和毅力,勝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三年多來,他總是一早到工地,天黑才回家,家裡幾天見不到他的人影也是常事。
三年的辛勞,陳一帆終於使大家在這座巨像上,重見蔣公莊嚴、慈祥和親切的神貌。雖然瘦了六公斤半,但他完成了一件對自己負責、對全國同胞負責的大事,那種滿足感,使他覺得一切都值得。

紀念堂內的小型電影院,經常放映 蔣公生前的勳業事蹟和生活。
燦爛奪目的琉璃瓦
琉璃瓦的工程,施工單位將國內廠商逐一評選,選中了桃園龍潭的蔡家。
蔡家的琉璃瓦聞名世界,使用現代技術制瓦,銷路遍及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及歐洲等地。
為了供應中正紀念堂的工程所需,蔡家在四個月前就停收其他訂單,一心一意要將這件工作做好。
蔡家在求好心切下,一口氣花了新台幣六百萬進口了一部機器,使陶土的拌和更精確,以推出盡善盡美的成品。
再就整個中正紀念堂的工程來說,全體施工人員都功不可沒。這是一項艱鉅浩大的工程,工期短、工程項目繁多,而且總難免有些項目在施工時會發生衝突,但施工人員都不怕吃苦,不畏艱難,一一加以克服。
清晨,當人們還在沉睡時,工地裡的施工人員已生龍活虎的展開一天的工作。

中正公園四周的迴廊,古典雅緻,遊客可在此遮陽或避雨。
因為有著報恩的心情
為了使中正紀念堂如期完工,全體施工人員工作辛勞,有時還自動做某些程度的犧牲,大家都心甘情願,從沒有一句怨言。
大家的心情,正如水泥雕鏤領班廖添登所說的:「我們在這裡工作,有一種神聖的、奉獻的感覺,這一點使我們大家都充滿了幹勁。我們對領袖崇敬懷念的心情,也促使我們下定決心,要盡全力把工作做好。這種機會,恐怕一生就這麼一次。」
如今,這座匯集全民哀思和孺慕之情而興建的中正紀念堂,以莊嚴宏偉之姿,呈現在國人眼前,它將隨著全國同胞對蔣公的崇敬哀思之心而永垂不朽,成為我們大家的精神堡壘。(至於全國民眾在中正公園內休憩遊覽的情形,本刊將於下期再作報導。)

瞻仰大道兩旁,紅莧草鋪成的中國如意形花壇,栽滿各種鮮花,一片花團錦簇。

施工中的中正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