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弘揚佛教經典
編輯大部頭的美術辭典,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財力,為什麼佛光山會有此發想?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指出,她在故宮近30年,參與編輯過不少大部頭叢書,如《四庫全書》和《龍藏》等,這些典籍都有原典可以參考,但佛教美術卻少有可供參考的成書,佛光山捨我其誰的毅力,令人敬佩。
以「文化弘揚佛法」的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弘法七十餘載,早年他在參訪過敦煌、雲岡、龍門,及印尼婆羅浮屠、泰國大城古蹟、緬甸仰光大金塔後,深感佛教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即期許自我可以發揚光大,於是很早就有編撰佛教美術辭典的想法。
2001年,星雲大師的弟子如常法師剛從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星雲大師問她,「你今後想要做什麼?」她回答:「我想編一套佛教美術辭典」。此時正好有作家林清玄為星雲大師撰寫的自傳《浩瀚星雲》的版稅收入台幣1,000萬元可資運用,於是一位學藝術出家眾的單純願心,加上因緣俱足,成就了這套辭典的開端。
2004年,辭典的編輯工作遇到很大困境,因為諸如佛教建築的年代考證、專有名詞等專業問題,學界看法不一,有人甚至勸佛光山放棄算了。眼看完成之日遙遙無期,如常法師心急如焚,於是圖典編輯部先試著出版一冊精華版,以及6冊中英文並陳的美術小叢書,作為推廣圖典的前置作業。後來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羅世平的協助與引介下,中國大陸許多美術史專長的研究生與教授紛紛加入撰寫、審稿,才慢慢解決撰稿難題。
大辭典的編撰一開始就採「僧信二眾、集體創作」的編輯程序,由義工剪貼資料、專業人士撰寫、審稿,以節省成本,也可以讓信眾邊做邊學,引導一些對佛教美術有興趣的信眾,從欣賞到旁觀,進而投入參與。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指出,藝術史上,許多撼動人心的作品及藝術成就皆源自於對信仰的熱情,佛教更是其中最善於以藝術來呈現宗教意涵的;該書內容從發源地印度,至佛教傳播到亞洲各地,隨著佛教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又發展出漢傳佛教、西藏佛教、南傳佛教等不同面貌,具備廣度與深度,等於是全面介紹佛教藝術,為佛教藝術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史資料。

大陸山西大同華嚴寺中的菩薩像,高365公分,已有975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