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中國台灣是個自由、開放且富足的社會,每個人都可按照自己所喜愛的方式生活,從事性之所近的各種活動。民俗文物收藏家張木養,原是個事業有成的建築師,但自他對古物收藏發生興趣之後,他放棄了一切既有的成就,甚至放棄了家庭,沉迷執著於他的古物世界裡。而今他的收藏極其豐富,常能提供有關學者研究的材料;他自己且已下了極大的考證與研究的功夫,終能卓然成家。多年來他雖踩著寂寞的腳步,但他的興趣與視為志業的收藏工作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在他就已於願足矣。

「張木養畫室」的庭園一角。
不禁想要窺其堂奧
台北市的建國北路正在建設高架道路,車子過處,煙塵瀰漫。但路過一○二號的行人,仍不由得會被院牆上懸掛著的民俗版畫與張貼在門上的獅子八卦及門神像吸引,好奇地停下腳步,想一探究竟。
這是一幢老舊的日式平房,在左鄰右舍紛紛翻建的高樓大廈當中,顯得風格獨具。門邊牆上掛著一方「台灣民藝文物之家」的木匾;斑駁的紅木門左右兩側,貼著一幅字體勁毅的對聯,上聯是:「路壞即修衣破就補不傷自尊」,下聯是:「不修不補不為不力人生最悲」,門楣上還有一幅橫聯,寫著:「奮發圖強吉人自有天相」。這幅台北市獨一無二的門聯,隱隱透露出屋主堅毅、達觀而又不從俗的性格。
這是民俗文物收藏家張木養的家。
也許它不能單純地被稱為一個「家」,因為它實在更像一個小型的民俗文物館。從大門外牆上掛的開始算起,到院子媕H處擱著的、屋子裡釘在牆上的、堆在角落裡的、以及屋頂下到處吊著的,入眼而來盡是古色、古香、古物與古情。來過這兒的人,是無法忘懷那數以千計的古老織繡、衣飾、民俗藝品及高山族文物交織而成的一片古趣盎然的世界的!而張木養更是日夜徜徉在他的古物世界裡,樂在其中。

張木養的「民藝文物之家」的院牆及大門上掛滿了民俗版畫及門神像,十分引人注目。
數一數二的收藏家
目前,張木養的民俗文物收藏之豐,在國內可說是數一數二,這乃是他投注全副心神、付出極大代價、努力多年所得的成果。
從小張木養就喜歡藝術,對所有美的東西都感到著迷。大學時主修建築工程,但繪畫、書法、小提琴,也同樣是他生活中必修的學分。
成大建築系畢業後,他在高雄開設「睦洋建築事務所」,承攬了高雄市許多重要建築物的設計工程,成為當時建築界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在為幾家著名的觀光飯店及遊樂場所做規劃設計時,他思索再三,認為山地文化應是來台觀光客觀光的重點之一,所以若能將原始的山地圖騰應用到設計當中,必然更能吸引觀光客。於是他開始進出山地鄉,到各個部落挖掘繪畫及設計的素材。
在與山地文物接觸之後,他立即喜歡上古拙、純樸的山地雕刻、器皿和織布。漸漸地,他的興趣更廣及於漢民族的版畫、日用品、古代織錦、刺繡和衣飾。

張木養指導學生畫門神像。
付出許多代價方有今日的成果
喜歡而不能擁有,是件痛苦的事。因為壓抑不住對民俗古物與日俱增的熱情,張木養幾經思量,決定不計一切代價,走上收藏之路。為此,他甚至犧牲了婚姻(因為他的妻子無法忍受日夜跟一屋子的古舊東西為伍);也放棄了賺大錢的機會,兩袖清風地走出原來富裕安適的環境,開始過著苦行僧般的日子。
為了蒐集山地文物,從民國五十四年起十年間,張木養每年都要深入山中好幾回,而且每回都要待上十多天。
開始時,各山地部落的山胞對他充滿了疑懼,不肯將東西讓給他。張木養知道這種事情急不得,便先耐著性子和他們交朋友。他知道山胞喜歡打火機、手錶等新奇的玩意兒,便慨然贈予;因此常常下山之時,身上僅剩下隨身穿著的衣服,其餘的衣物全送給了山胞,做為攏絡感情的禮物。他又深知山胞嗜酒善飲的習性,便經常攜酒上山,和山胞把酒暢飲。久而久之,山胞被他的真誠感動了,他要的寶貝,也就陸陸續續地搬下山來了。
那時候,他最喜歡半夜的電話鈴聲,因為那準是有好東西出現,朋友給他通風報信。
只要是看上的東西,張木養一定會千方百計地收購過來;寶貝若不到手,便食不知味、寢不安枕。

台灣山地同胞排灣族的傳家之寶「蜻蜓珠」,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
不達目的,誓不甘休
他還記得十多年前,在山地部落裡看到一座排灣族大頭目的石雕,喜愛異常,可是當時的酋長不肯出售,他只好帶人運石灰、水泥上山去做石拓。可是回來後他仍是不滿足,年年不停地親自或託人去遊說,後來酋長終於被打動答應賣給他了,他興奮異常,立即雇人搬運下山。那時山地交通十分不便,那石雕又極其笨重,要十多個壯漢才能抬得動。他們一行人翻山越嶺,又涉水渡溪,花了幾天時間,費盡了氣力,才將它運送到家。一直到現在,它仍放置在張木養的家裡。
在收藏山地文物的過程中,張木養對山地的原始文化藝術,產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也有了相當的心得。他認為台灣山胞是文化水準極高、且極富藝術天賦的民族,在世界的原始文化藝術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們以簡樸、毫無虛飾、剛勁粗獷的線條,表現了原始美的精髓。
他指出,台灣山胞的早期衣料,多為自製,材料以苧麻為主,也有用芭蕉莖纖維或皮革為衣的;與漢族交易後,棉布才成為主要衣料。在台灣現存的十族(即泰雅、賽夏、布農、邵族、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各族的文物藝術都有其特性,可自其飾物與衣服上的刺繡或貼布等花樣,窺見一斑。

張木養所擁有的魯凱族大頭目雕像的石拓。
各族的文物藝術都有不同的特色
在紡織方面,泰雅族多用褐色或黑色線織成平行間隔條紋;賽夏族則先用紅、黑、黃、紫色線織成邊條或橫隔線紋,再用色線挑織花紋,花紋的種類有菱形、斜交、萬字、三角、十字等;魯凱、卑南、阿美族的刺繡技藝最美,有環紋、花輪、葉紋、蛇紋、人紋等花樣。
張木養從衣箱中取出幾件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山地刺繡和衣服為我們解說。他指著一件繡工精細而富麗堂皇的魯凱族頭目的衣服道:魯凱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蛇變的,因此喜歡刺繡蛇紋;他們把繡好的蛇紋布,剪排於衣服上面,四周再用銀片縫綴。他因此推測當時魯凱人可能已和漢人有交易行為,因為當時漢族才有銀片。
他還拿出一件排灣族的男上衣,據說是戰士及獵人穿的。自其圖案裡,可以追溯他們當時獵得的動物有山鹿、雲豹;打獵時有獵狗隨行,用的是自製的土槍,衣服前胸還有人頭圖紋,整個佈局甚具原始美。
在所有的山地文物中,他最寶貝的收藏品是蜻蜓珠。蜻蜓珠是排灣族的三寶之一(另二寶是古壺與神刀),它是由一種礦石磨成粉後燒製而成的,其色形異常美麗,意匠精巧,據考據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與數千年前埃及或印度古蹟所發現的玻璃珠相似,在學術上極有研究價值。由於是傳家之寶,平常人難得一見。

張木養收藏有極豐富的山地文物。圖中的山地石桌,上雕人頭及蛇紋圖案,十分精美。
漢族文物收藏亦豐
山地的手織布、刺繡、珠串、衣飾、器物、蕃刀等,只是張木養收藏品中的一部份,他還珍藏著各式各樣漢民族的文物,從織錦、緙絲、龍袍、衣裙、粉盒帶、劍帶、霞披、肚兜、眼鏡袋、繡荷包、煙袋、帳鈎,到扇子、筆架、文房四寶、日用器皿等,無所不包。
他說,小時候經歷的一件往事,使他對古人的衣服發生了興趣。有一天,他偶然在河邊看到一位老婆婆用樹脂在洗衣服,他覺得奇怪,就蹲在一邊觀看。老婆婆告訴他:「我洗的是祖先留下來的衣服,假如用肥皂洗,化學成分會損傷衣服的纖維。」
由此,他開始對古人的衣飾展開探究,凡是與衣服有關的布料、剪裁、刺繡、鈕釦和裝飾,都在研究之列,最後,他確定,中國的刺繡藝術,實在是了不起的技藝。他曾對我國刺繡的源起及歷朝的發展有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我國的刺繡工藝創始於何時,至今尚未有明確的考證。不過,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骨針,以及夏的遺址發現的半個蠶繭,都證明瞭刺繡源起三代之前。

張木養水彩寫生的山胞人物。
刺繡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要項
漢朝之後,開始有專業化的繡工,政府設專司督造,所用的「鎖針繡」,利用套花、扣花、拉花等技法。以幾何圖案及自然鳥獸紋為刺繡的題材。使用的範圍普及於乘輿、服飾、旂常等之上。
三國時,吳國出現了刺繡史上號稱「針絕」的名家——趙夫人,曾作「五岳列國之圖」,繡藝之精巧,實令人嘆為觀止。
唐代繡技更精進。盧眉娘能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超過粟米粒,但點畫分明,細於毛髮。唐朝中葉以後,受佛教盛行的影響,繡品的宗教色彩濃厚,佛像、佛器、法書的繡作大為流行。唐代創造「平針繡」法,特別講究絲線色彩濃淡的配合、長短針的適切運用,以及順針、扎邊等技法。
宋代宣和年間設置了「文繡院」,開創書畫繡,以針代筆,將名跡墨寶重現。自此刺繡已逐漸由實用而進入藝術欣賞的範疇。
到了明代,「顧繡」名震中外,傳說為顧匯海侍妾繆氏所創。其針法極盡變化之能事,更用補色、間色等方法,增加繡面的層次感,劈絲之細,纖細如毫髮,和色自然勻貼,針腳整齊,一絲不亂。她的繡作「八駿圖」,曾經得到「趙子昂用筆,亦未必能過」的讚譽。

古時披在新娘服肩上的霞披(亦稱雲佩)
清代繡技達於顛峰
清朝承繼明朝「顧繡」、「蘇繡」的優良傳統,各地刺繡風氣大開。「粵繡」、「湘繡」、「閩繡」、「京繡」、「蜀繡」、「溫繡」都紛紛崛起。尤其是湘繡,以穿珠、平金銀、戳紗、挑繡、堆絹、貼綾等新技法靈活運用,使繡技的發展達於巔峰。
到這時,生活中的各種用品,如被面、門簾、衣裳、枕面、肚兜、圍巾、店招、桌飾、鞋面、荷包、椅帔等,無不以繡為飾,宗教用品也廣為使用。張木養的收藏中,包括了各種繡件的代表作,精緻雅麗,賞心悅目。
張木養指出,在清代,刺繡女紅家家為之,繡藝精絕被視為女德之一。每次審視他收藏的刺繡時,他腦海媮`會浮現昔時淑女身著羅衣時的曼妙姿態。他對這些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刺繡特別偏愛,因為它是代代相傳的絕活,反映了中國女性早期的生活形態、以及智慧和內涵。他曾用十倍的放大鏡研究過刺繡,發現古代女子的眼力和耐性,都強過現代人,她們大都用十二號針來繡,而我們現在最細也只能用六號針。
張木養一共收藏有上千件的漢民族服飾,他認為我們傳統的服飾包涵著豐富精深的內容,我們卻未能善加發揚,把它與現代生活結合,是件十分可惜的事。有此體認後,他率先穿上自己設計的唐裝,並在領口、前襟加上高山族的刺繡,充分表現出民族色彩,也成了他個人的一項特色。

這是一個三折的彩繡荷包,從前女性繫於腰帶上裝錢用的。
各色肚兜,逸趣盎然
在客廳的五斗櫃中,擺著折疊整齊的六百件圖案不同的肚兜。這種古人所穿著的內衣,到今天已成了歷史名詞。張木養說,從唐宋直到民國初年,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在貼身胸腹上繫著肚兜。習慣上年老的用黑色底,新娘及小孩用紅色底,一般則為白色底,上面用彩色絲線精繡寓意吉祥的紋飾:有拇指大的鹿、龜、鶴、蝙蝠、龍、鳳、牡丹、如意等,它們象徵著快樂、長命百歲、幸福、富貴之意,琳琅滿目、意趣盎然,使肚兜成為真正的「內在美」。
從前未出嫁的女孩,總有做不完的女紅,一家大小的衣鞋穿用、閨房堛漯E被褥品,都要精心繡製,還得要縫製一對肚兜,一件送給未來的夫君,一件自己穿著。針線功夫的好壞,往往是婆家評定準媳婦的標準之一,因此女孩子無不潛心盡力於針線活兒。
張木養在冬天時自己也會穿上一件肚兜,除了禦寒外,另有防賊的作用。他解釋說:肚兜當中有個大口袋,那是他放錢的所在,任扒手有再高明的手法,也扒不走他的半文錢。

上排為眼鏡袋,古人的眼鏡是用水晶精心磨製的,價錢昂貴,所以眼鏡袋也是繡作精美。下排是裝菸絲的菸袋。
從各種小物件上看出古人生活的情趣
五斗櫃裡,還有一盒盒的劍帶。劍帶是新婚喜床飾於帳前的眉簾,都是成對的。掛在廳前隨風舞動的彩繡帳●,也很吸引人。此外,皮箱堛甄葡包、錦囊、菸袋、眼鏡袋,都是他再三把玩,愛不釋手的小東西。張木養說:從這些小小物件,可以看出古人的注重生活情趣:他們將藝術表現在小物件的製作上,並且融入生活之中。
面對一屋子的珍品,張木養卻能把它們整理得有條不紊,這是得很花費一番功夫的。通常,他把收購來的古物先分類,怕蟲咬的、怕發霉的、怕生鏽的通通分開處理。
他舉例說:像有些衣物、刺繡,帶回來時已有塵垢,他就先用去漬藥水噴灑一番。汙處清除後,再將它們釘在白色紙板上,附加考證說明,然後裝在散置著樟腦丸、乾燥劑的皮箱裡。農曆六月六日,傳說是曬東西最好的日子,所以每年的這一天,他就把所有的東西拿出來曬曬太陽。

古代纏足女子所穿的三寸金蓮繡鞋。
布陣防小偷
他那一屋子叫人著迷的寶貝,自然會遭到小偷的「青睞」。過去他曾兩次遭竊,竊賊把衣箱翻得一團糟,還踩破了幾個價值昂貴的古壺。他心痛之餘,便參考古書,利用他蒐集的古箭、古鏢、古鑼等,擺下八陣圖,包括暗箭、暗鏢、暗鈎、驚魂音響、暗流、怪光……等,有的布滿空間,有的埋伏地面,若是小偷再光顧,就嚇他個七魂出竅。這些招式行走的路線,從大門進口,經過庭園一直到屋裡。每天臨睡前,他只要花五分鐘時間掛吊一番,然後便可安然入睡了。
雖然擁有一屋子價值無法估計衡量的古董寶貝,張木養仍然過著簡單而樸素的生活。若非碰到「投緣」的人,他的收藏絕不肯隨便出讓。可是對於心愛的珍品,他仍不計高價地收購,因此他常為了購買古董,顯出捉襟見肘、向朋友告貸的窘狀。
但是,每當夜深人靜,跟著他學版畫、拓印的學生離去之後,他一個人翻開箱篋,細細審視、觸摸那一件件古意盎然的藝術珍品時,他便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富足的人。

清代如意紋鯉魚跳龍門團金刺繡,這是一幅壁飾。
犧牲雖多終不悔
當年為了堅持以民俗文物收藏為生活的重心,而放棄家庭時,他曾用蒼勁的毛筆字寫下「人生短暫,到老隨夕陽西歸,不足為傲,唯有偉大的藝術能永垂不朽。」的字句,懸於書房之中,至今每次抬頭看見它們,他都不曾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他說:「一個人最大的幸福,並不在於富貴、利達,而是在能夠完成其本身對工作的抱負。」收藏古物、研究民俗文化是他的抱負,能走在自己感興趣的路上,儘管旅程孤寂,他已是於願足矣。

盤金刺繡茶杯墊。

清代湘繡——百鳥朝鳳圖。

藍緞地九龍袍的局部。

福如東海官階織別,縫補在官服的前胸及後背,以識別官階。

明代彩繡人物背心。

張木養身著清初龍袍,在家裏大過皇帝癮。

張木養收藏的古代婦女服飾。

張木養收藏的繡花肚兜。

張木養收藏的繡花肚兜。

張木養收藏的古代婦女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