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父母:不詳
配偶:無
本籍:東勝神洲
出生地:花果山
主要經歷:上抵卅三層天下至十八層地獄跋涉十萬八千里路護法取經
曾任職務:天庭弼馬溫齊天宮大聖兼管蟠挑園戰鬥勝佛
心事:?………
話說孫行者自與唐僧跋涉十萬八千里取經之路,途中伏魔降怪,護法有功,終於修成正果,受封戰鬥勝佛,自此不生不滅,終日安在祥雲霞彩、瑞靄紛呈的極樂世界之中。
如是千年。
人世千年、天界一瞬。只是老孫仍是老孫,雖然成佛升天,難免要興起「老孫應悔修正果,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寥之感。
何況每逢佳節,倍思往事。時值過年,眼見人間熱鬧非凡,尤其大聖廟壇、香火既盛;人家裡歡歡喜喜佈置起來的年畫、剪紙、窗花,加上孩子手上的面人兒、戲偶、香袋、折紙、圓牌……,竟多有老孫造像!
老孫一世好名,見到這般光景,難免喜不自勝、行路生風,一時又忘了天界規戒,當下一個觔斗雲翻下地來,欲去細探究竟。這大聖威名,歷經千年之後,風貌如何?
大聖升天去,徒兒落人間。香蕉豈解才,心事啥人知?
絲竹戲曲不輟,盛名常留紅氈
倘若孫行者真個下凡探訪,他的得意處恐怕不只在年節裡的民俗玩意兒。這位中國神怪小說「西遊記」中的第一男主角,雖是個凹臉凸腮、相貌鄙陋的石猴,但他機智靈慧、捉狹行義的作風,早已博得千年來中國人的衷心喜愛。以取經故事為藍本的改編電影,可謂從無間斷,拍映不下十餘種;其他戲曲,也少不了這類熱鬧戲文。
早年清宮裡,平劇齊天大聖連台本戲,可演二百四十本有餘,頗得慈禧太后愛賞;紅樓夢東府裏逢到節慶,也少不了一齣「孫行者大鬧天宮」;去年藝術季,菊壇前輩孫元彬還在國父紀念館以猴戲絕活「安天會」壓軸。
國劇之外,傳統泉州布袋戲老師傅李天祿耍得一手漂亮的猴步;而電視上以「雲州大儒俠」一炮而紅的黃俊雄改良布袋戲,十幾年前一檔「齊天大聖」也演得家喻戶曉。
此去千里,俱是妖魔,老孫在此,阿彌陀佛。這是新公園攤位前的麵人兒。(張良綱)
老孫愛跑,堪稱全能
老孫的造像還由戲台跑進了運動場。
四年前,籌辦國際田徑邀請賽的中華田徑協會,想找個大會吉祥物,可惜遍尋皆覺不妥。生肖屬猴的田徑協會總幹事紀政靈機一動,一個觔斗十萬八千里,生性活潑又好動的孫悟空,豈不恰好?水彩畫家郭博修筆下的孫行者於是威鎮田徑場。
去年二月,國際馬拉松接著打出「愛跑的孫悟空」為引題;十月田徑邀請賽又出現了「全能的孫悟空」。至此,彷彿孫行者拔下毫毛,朝天一吹,成千上萬的孫悟空就這麼隨著海報、貼紙、旗幟、運動衫……,各顯神通。「三萬多張貼紙不幾天就被要光了」,中華田徑協會企劃組的翁嘉銘說:「外國選手尤其對這隻中國神猴大感興趣。」
孫大聖的威力還吹向東瀛。日本朝日新聞棒球隊的隊徽,係由齊天大聖坐陣;德間書局出品的養命酒也以「悟空」命名。目前,日本電視台每週一早上,正播出由日本著名漫畫家小島剛夕、小島功、島山明合作的卡通「孫悟空」。
此地漫畫家自然也不會放過這討喜的主題。正在一份發行十萬份的綜合週刊裡連載取經漫畫的蔡志忠,就偏愛孫悟空的角色,他說:「唐僧無能,八戒小心眼,只有孫悟空敢愛、敢恨、敢做、敢當,作為漫畫題材,最經得起琢磨。」他讓孫行者穿上現代感十足的T恤、燈籠褲,來揶揄現代社會堨擃_、盜印、色情、賭博……等種種魔怪。
大聖廟壇中的老孫金身。
老孫心事無人知?
根據報載,國內三家電視台中,有二家正籌畫以孫悟空為主角的國、台語連續劇;其中一家自製卡通「西遊記」也已著手。如此看來,孫大聖遊走三台,成為繼武則天、楊貴妃之後的電視偶像,似乎指日可待。
前陣子報紙頭版全三批廣告裡也出現了手持金箍棒的齊天大聖。他跳在中式漢堡上,笑嘻嘻地作揖道:「麥當勞,對不起啦!」大有恃藝挑釁的意思。
一番巡禮,處處老孫,喜得猴王眉開眼笑,忍不住手舞足蹈。大聖得意多時,忽然靜坐處思,想到:老孫在此,雖有盛名,但仔細推來:戲曲裡,猴戲表現的是華麗熱鬧的武功作表;作為田徑場、漢堡店的吉祥物,無非為的造型討喜;漫畫裡的老孫多是捉狹鬼,而電視連續劇劇本大綱日前送審未過,換來「怪誕」二字。尤有甚者,連此下年輕人注射的迷幻藥速賜康,也假老孫之名,別稱「孫悟空」……
如此想來,大聖之名,始終不過是大鬧天宮的往昔舊事。而在此之前,老孫學人禮、習人話,以一席筏子、渡二重汪洋,悉心求道;在此之後,收心斂氣、護法取經,以至修成正果,這長久以來的心路歷程,竟有幾人識得?
老孫榮膺1986台北國際馬拉松的吉祥物。
一樣悟空,兩樣姓氏
或淺或深,無論識得幾分,大家都愛孫悟空,這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探問起老孫求道的心路歷程,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來歷。
按照明代吳承恩百回本西遊記的說法,老孫乃東勝神洲、花果山頂,一塊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圓圍的仙石,受天地日月精華而迸生的石猴。他在山中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並找到洞天福地,在水濂洞被奉為美猴王。悠游享樂之餘,石猴忽以無常為慮,乃雲遊海角、遠涉天涯,一心尋仙訪道,欲求長生不死之方。最後他拜在須菩提祖師門下,聽經論道、寫字焚香,學習灑掃應對之禮,並取「孫悟空」為法號。
孫悟空一度大鬧天宮地府,擾得天兵天將上天下地捉拿不著;而千載之後,這石猴的身世,又惹得學者專家古今中外爬梳史料,果然從典籍裏給搜出了個「悟空」和尚來。
歷史上的悟空是北魏拓跋氏後裔,在大唐受具足戒,並至北天竺國學佛,取回三經,返回長安。可惜這位悟空不姓孫,乃是個「車」悟空,他從未碰過「唐僧」或玄奘,當然也與花果山上的天產石猴絕無血緣。
是隻進口石猴?
歷史淵源其來無據,幸還有個文學血統可追溯。胡適在考證時就說:「我總懷疑這孫悟空不是國貨,而是印度進口的舶來品。」他在印度文學中找到神猴哈奴曼以為印證。
學者們對這個說法的反應不一,但中國白話文學受唐代佛教變文影響,是不爭的事實;而小說人物、故事,更是由民間傳說代代演化增潤而來。台大外文系教授、比較文學博士張靜二表示,孫悟空這個人物至少在南宋以降,就已流行不輟。他在取經故事中的地位,則節節高漲,後來居上,甚至凌駕唐僧。
他指出,明初雜劇中的孫悟空,道行平平,表現亦不出色。它遇事總是慌成一團,到了女人國,唐僧被女王捉去,它不但無力保護,還「被一個婆娘按倒」,險遭非禮。此外它野性未馴,經常口出穢言,完全是個無禮猢猻。直到如今流行於世的百回本西遊記出現,孫悟空才去蕪存菁,被塑造成性格深刻統一的靈魂人物。
祖師賜名孫悟空
石猴原本無名,法號「孫悟空」乃須菩提祖師所取。孫者,子系二字組成,「子者男兒也,系者細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換句話說,石猴離開花果山無拘無束、不愁口腹的生活,悉心求道,無疑是他初具人形的開始。
而孫悟空果然秉性聰慧,得傳七十二般變化,並十萬八千里觔斗雲,自此上天下地、撥雲排海,無所不能。可惜他炫耀的本性未改,在眾師兄面前賣弄神通,變作松樹,菩提法師見狀,知道此猴日後必定「惹禍行兇」,於是逐他出門。
原本自稱挨罵不惱,挨打不嗔的石猴,回到花果山後,竟也有了火暴脾氣。他先擊退侵擾水濂洞的混世魔王,又從傲來國搶來兵器訓練小猴子;此後更是到處「行凶惹禍」,擺出強梁姿態,到龍宮強索如意金箍棒和披掛雲靴,又至地府強銷死籍,劃去生死簿上所有猴屬之名。
天上的玉皇大帝得報,決心善加管教,但一時心軟,念「生化之慈恩」,反而封他為天庭「弼馬溫」,希望藉此使之聽命歸順。
懷才不遇,天庭養馬
起初老孫的確盡忠職守、日夜加班,把玉皇天馬養得匹匹肥壯。但當他得知這官位乃是個「未入流」的冷差事,頓感懷才不遇,一怒回到花果山,自起「齊天大聖」名號,仍做他的山寨王。
玉帝聞訊遣將捉拿,然皆被老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在太白金星建議下,再行招安,給個無祿空銜,冊封「齊天大聖」;為怕他閒來生事,又派管蟠桃園。
沒想到大聖食髓知味,只覺諸仙碌碌,其奈我何,反而愈發驕縱。只為「吃嘗個新」,他偷光了園裏九千年一熟的仙桃、喝盡蟠桃盛會的備酒,又趁醉把太上老君的九轉金丹,像吃炒豆般嚼了。
事後他自知惹事,一個觔斗翻回花果山,閉門與猴兄弟宴飲。天神來提,老孫公然不理,只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已是一派昏官模樣。直到鬧向佛祖跟前,他還口出狂言,說什麼「因在凡間嫌地窄,立志端要住瑤天」,最後甚至揚言「玉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完全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太保。
「革命英雄」孫大聖
這段「大鬧天宮」的精采事蹟,一度為老孫贏得「叛逆英雄」的革命家頭銜。一些以政治觀點詮釋的文學批評者,將之解釋為「反抗神權世界的無能腐敗」。
「這個角度實在很難說得周延」,張靜二分析說:「如果頭七回孫悟空結拜眾妖、大鬧天宮算是打抱不平、揭竿起義,那麼其後聽命觀音,隨唐僧取經,反成當權派鷹爪,一路降妖伏魔、殘害同胞,又怎麼解釋?」
長久以來,西遊記的詮釋眾說紛紜,「……道士說,這是一部金丹妙訣;和尚說,這是一部禪心鬥法;秀才說,這是一部正心誠意的理學書」,胡適在考證中作了這樣的結論:「幾百年來讀西遊記的人都太聰明瞭,……西遊記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
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當然也能擁有深刻內容,就文學論文學,張教授認為這是一部「人格塑造小說」,他建議大眾在欣賞時,不要忽略了孫悟空人格發展的過程。
他以人類學的觀點,將孫悟空由觀音解救,為他戴上嵌金花帽的過程,解釋為傳統「冠禮」的啟蒙儀式。自此,孫悟空在緊箍咒的約束下,以唐僧為啟蒙師,加入取經團體扮演師兄角色。儘管一個觔斗就能翻過十萬八千里路,但他仍然老老實實,面對現實,一步一履痕地走完全程。
天路歷程,也是心路歷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孫悟空的心路歷程果然清晰得多。花果山稱王,他方是個無知天真的天產石猴;渡海求道之後,學人禮人話、習灑掃應對,始初具人形;到了身懷絕技、大鬧天宮,正像是少不更事、眼高於頂的張狂少年;及至悔悟求經,才真正踏入現實社會,接受實際生活的磨練。
踏上取經之路,老孫雖知此去具是妖魔,但挾著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餘威,他自認足可睥睨一世、除盡妖魔。因此他方才隨唐僧出發,就耍著金箍棒誇口道:「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等到真正上路,才明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來天外有天、魔上有魔。
孫悟空使的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原是大禹治水時的鎮海之寶,自來所向無敵。然而一路行來,金兜洞獨兕大王的金鋼琢、蓮花洞二魔的紅葫蘆、羅剎女的芭蕉扇、麒麟山賽太歲的紫金鈴……,也都是曠世珍寶,樣樣可把老孫治得慘兮兮。
他誇口能上天下地,卻被蓮花洞二魔遣三山壓得七竅生煙;他自稱能翻江攪海,卻拿不住盛有一海之量的淨瓶。此外,八十一難當中,他真能力克的,不過是些小精小怪、強盜毛賊;能與他力敵的妖魔不計其數,老孫每要請來佛祖、觀音相救;連當年天庭「碌碌諸仙」的坐騎,竟也能把他整得難堪……。這些磨難,終於讓他逐漸看清真相,瞭解自我侷限,也除去「玉帝明年到我家」的妄念。
唐僧能哭善泣,行者善道能言
老孫好名、好勝、急躁、捉狹……的個性,在取經途中仍然不斷為他帶來麻煩。逢到唐僧「聒絮」,他也不時要拿師弟老豬出氣,與師父隨口頂撞,甚或一走了之,到龍宮品茗、向觀音訴苦。但大體而言,一路上老孫始終忠心耿耿地侍奉鞍馬、化齋問宿;災難來時,更是奔走救助、不遺餘力。尤其他悟性極強,到後來每當三藏面對險巇、淚眼汪汪,他反能講些大道理點化唐僧。
三藏掛念無處安歇,老孫好言相勸:「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三藏唯恐前無通路,老孫引經據典:「山高自有客行船,水深自有渡船人,只管放心前去。」他還經常引心經字句「心無罣礙;無罣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來教唐僧莫要驚慌。最後連師傅也承認這「潑猴」果能悟得真解。
經過八十一難的試煉,老孫嘗盡現實社會的磨難,終於悟得「使氣爭名總是空」的道理,於是功成行滿,受封戰鬥勝佛。而後緊箍自解,無須外力約束,自此不憂不懼,不生不滅,完成了他的生命事業。
老孫的事業不止於此。
老孫能看病?
小說裏的孫悟空終於超乎輪迴之外、立地成佛;在現實社會裡,齊天大聖至今身供廟壇,成為民間信仰中神格頗高的祭拜對象。
「齊天大聖的地位和一般生肖猴神或猴將軍不同」,研究民間信仰多年的人類學者阮昌銳表示:「民間認為他和二郎同為如來佛的主要侍衛,因此神格比四大金剛還要高些。」
以台灣地區而言,經登記以齊天大聖為主神的廟宇少說有十座以上,信徒們主要以素果參拜,也時見雞鴨,而所求多為病疾。在台南,好動、不聽話、愛鬧事的所謂「猴囝仔」通常會被長輩帶到齊天宮,央求大聖守護,讓小男孩能平順度過反抗期。此外,據說一般大聖廟中,也有以醫治精神病患為主的乩童。
老孫真能治病嗎?西行途中,行者確曾有過為人醫治的紀錄,只是當時唐僧不安地問道:「你跟我這麼多年,那曾見你看好誰來?」行者笑道:「師父,你原來不曉得,我有幾個草頭方兒,能治大病,敢情醫得他好便了,就是醫死了,也只問得個庸醫殺人的罪名,也不該死,你怕怎的?」
如此這般,真教人為他捏把冷汗;但回頭一想,大聖如今能醫精神疾病,卻也有幾分道理。
求道不遠,方寸之間
話說老孫早年以一介石猴,初下市廛,尋訪不老之方,卻只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因而大嘆: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五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而今事過千年,世人如故,焉能不病?只這方子,該要找何方神仙索求?老孫伸頭縮頭,抓耳撓腮,忽而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當年出山尋仙,曾經問道老樵,言猶在耳:「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一神仙……」看官留意,這斜月三星,豈不恰是一個「心」字;而這方子,正在方寸之地、一心之念,不遠不遠,你且自去。
老孫一語方盡,拾起金箍棒、一個觔斗雲又翻回西方極樂世界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