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七十一年「文藝季」是文建會成立後首度主辦的大型文藝活動,「七一舞展」為它揭開序幕。在兩個晚上的舞蹈演出中,觀眾欣賞了國內十位舞蹈家的創作。這個舞展可說是卅年來國內舞蹈界的一項成果展示,也可看出政府倡導文藝活動的新觀念、新作風。
近年來,自由中國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國民在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之餘,也注意到精神生活的充實。因此,具有美化生活、提昇性靈功效的文藝活動,在我們的社會中,也就愈來愈受重視。
文藝活動的內容廣泛,主要有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任何一項文藝活動的誕生,由創作到演出,須花費相當的人力與物力。因此須有政府或民間團體財力上的支持,及觀眾的熱心參與,活動才能順利進行;也唯有一個安定富足的社會,才能提供文藝活動發展的客觀環境。
民國六十八年,台北市政府首次推出「音樂季」,創下舉辦一系列文藝活動的先例。接著教育部舉辦「藝術季」,民間團體新象藝術中心也舉辦「國際藝術節」,密集安排國內外藝術團體演出,使國內觀眾有更多欣賞文藝活動的機會。

李小華的「問松」頗富意境。(吳嘉寶)
舞蹈活動日趨蓬勃
在眾多文藝活動中,舞蹈是一種運用肢體的藝術,除了舞蹈本身,還必須有舞台設計、燈光、道具、服裝、化妝等因素配合。
上述無論政府或民間舉辦的文藝活動中,都把舞蹈當做重要的演出項目。然而,新象藝術中心偏重國外舞蹈團體的引介,國內的舞蹈工作者較少受到鼓勵。過去政府雖有心培植國內舞蹈團體,但作法未見有效。
就拿「音樂季」來說,台北市政府提供新台幣一百多萬的經費,邀請一個舞蹈團演出芭蕾舞劇「天鵝湖」,受到鼓勵的演出者有限,而且演出內容是外國人的作品,難以達到鼓勵國人創作的目的。
民國七十年十一月,政府成立文建會,負責籌畫文化建設工作。文建會的工作人員多出自文藝界,他們對文藝圈的人事、現況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對文藝活動應根植於本土的道理,也有深刻的體認。

林秀偉的「鏡湖月」光華亮麗。(吳嘉寶)
有創作才有活力
文建會成立後,即積極策畫七十一年「文藝季」活動,為了鼓勵國人演出、國人創作,特以「傳統與創新」為主題。其中命名為「七一舞展」的舞蹈演出,備受各界矚目。一般認為,這是一項具有遠見的藝術活動,不僅提供國內舞蹈家發表作品的機會,而且也能刺激、鞭策編舞者創作。
在「七一舞展」中,文建會邀請國內十位舞蹈家:鄭淑姬、黃麗薰、林秀偉、何惠楨、林懷民、游好彥、李小華、雷大鵬、林麗珍、許惠美發表自己的作品。他們都是國內舞蹈園地辛勤的耕耘者,因曾在編舞方面展露才華,而獲得文建會的青睞。
林懷民是國內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的創始者,曾編有「薪傳」、「白蛇傳」、「寒食」、「奇冤報」等數十支舞蹈,不斷求新、求變是林懷民的創作風格。在「七一舞展」中,他一反過去中國味極濃的創作路線,推出一支前衛的實驗作品「街景」。
「街景」是林懷民根據香港印象編成的舞蹈,以一群舞台上奔走的人,呈現一連串的街頭即景,表達現代人的各種特徵與人際關係:冷漠、疏離、緊張、焦慮、傾軋、追逐名利……。舞蹈中技巧運用不多,劇場味道極濃,是林懷民訪歐歸來後,又一次大膽嶄新的嘗試。一般認為,「街景」是此次演出舞蹈中刻劃較深的作品之一。

林秀偉的「鏡湖月」光華亮麗。(吳嘉寶)
編舞可延長舞蹈生命
鄭淑姬、何惠楨和林秀偉都畢業於文化學院舞蹈專修科,後來先後加入雲門舞集。「舞而優則編」,她們三人對編舞都有濃厚的興趣。何惠楨說:「跳舞需要很好的體力,當一個舞者年齡漸長、體力逐漸衰退,就難以再活躍在舞台上。但是編舞和教學卻可使舞者的舞蹈生命延長。」
何惠楨在舞展中,用音樂家陳建台的「竹板調三重奏」編了一支「三重奏」,舞中運用相當艱難的舞蹈技巧,但她卻大膽啟用三位新人演出。
她說:「其實,我可以把動作編得簡單點,以配合舞者的程度;也可以找技巧更好的舞者把這支舞表現得更好。但是我沒有這麼做。因為我覺得這次演出的目的不在競爭,而是鼓勵新秀。文建會給我機會,我希望也能給這三位一直表演群舞的年輕舞者機會,並且把動作編得稍難一點,以激發她們的潛力。結果我發現她們確實有長足的進步。」
能和多位國內舞蹈家同台發表創作,林秀偉覺得能開拓視界。她說:「過去自己一直悶著頭工作,很少注意到外界的動靜,『七一舞展』等於是十位編舞家各有一場小型的發表會。藉這個機會,大家不僅能切磋舞技和教學方式,還能溝通觀念,建立友誼。」

游好彥的「神往」企圖表達人生三種境界。(吳嘉寶)
藝術表現,不拘形式
林秀偉這次編的舞叫「鏡湖月」,這支舞和她過去的作品具有一樣的特色,那就是選曲悅耳動聽,舞蹈動作和音樂配合得很好,服裝華美,給人一種流暢亮麗的感覺。
但是林秀偉表示,她想改變作風,嘗試一下內歛拙樸的創作路線。她說:「但這並不表示流暢亮麗比不上內歛拙樸,我只是想擴展自己的創作領域。我相信藝術的表現應不拘形式,不管是載道或是唯美,只要能誠懇透徹地表達,都是好的藝術。」
鄭淑姬的「雲的聯想」和「三重奏」、「鏡湖月」有共同點,那就是舞蹈動作優美,但主題表達不十分明顯,因此,較難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與耐人尋味的深思。
林麗珍也是文化學院舞蹈專修科畢業的,曾連續五年指導長安國中在全省舞蹈比賽中奪魁。她認為文建會舉辦七一舞展,在作法上是一大突破。
她說:「雖然一個編舞者只有新台幣十五萬元的經費,卻發揮出極大的效果。」
「參加這次舞展,除了我的學生擔任舞者之外,我還找了許多文藝界的朋友幫忙,相信其他九位編舞者也是一樣,使得參與其事的人數比往年都多。而且聽說以後每年都要循例舉辦,無疑給許多年輕舞蹈工作者無窮的希望。」
林麗珍在舞展中發表的作品是「我是誰?」,以西洋歌曲「日升之屋」為配樂,演一個虛榮女子墮落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是西洋味很濃的作品。

許惠美的「巾幗英雄」是一支親切的小品。(吳嘉寶)
每個人都覺得有收穫
林麗珍說:「我的創作是以現代人的生活做出發點,不受國籍、時空的拘限。我曾想過,或許我可以選用一首古典的曲子,讓觀眾覺得有中國味而較能接受。但是想想,今天我們的社會中,誰不聽西洋歌曲?尤其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子?」
曾在美國組織舞團的游好彥,應文化學院舞蹈科的聘請,回國任教一年,他參展的作品「神往」,以三段獨舞,表達人生三種境界,立意頗佳。但因三位舞者的舞技、氣質不統一,影響演出效果,舞台空間運用亦略嫌單薄。
畢業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學院的黃麗薰,過去曾舉行數次舞展。此次發表的「那夜」,融合芭蕾和爵士技巧,本是很好的構想,但因限於舞者的表達能力,整支舞未能呈現一氣呵成的氣勢。
李小華是新古典舞團的重要團員。新古典舞團是師大教授劉鳳學所創辦。近二年由於劉教授出國,再加上舞團多位男團員服役,新古典舞團已沉寂好一段時間沒有公演了。
參加「七一舞展」,李小華自覺收穫良多。她說:「過去舞團演出時,我只需專心把舞跳好,不必管行政事務。這次則無論幕前、幕後的工作都要親自參與,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李小華編的「問松」,靈感來自辛棄疾的「西江月」:「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李小華指出,「問松」的構思從她在師大音樂系念書時就已開始醞釀,至今已有十二年。她說:「舞蹈重點不在演辛棄疾,而是表達人與松之間的關係。醉醺醺的詩人,因移情作用,見松為人,與松共舞。最後發現人還是人,松還是松。但無論是人或松,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參加此次演出的另一收穫是,李小華發現新古典舞團的舞者在舞台上過於拘謹,如何改變教學方式,使舞者能「放得開」,將是她未來所要努力的重點。
出身於澳洲國家現代舞團的雷大鵬,喜愛處理有關「未來」的題材,此次推出「時光祭典」,正是他對「未來」提出的疑問。作品中企圖表現的主題頗大,但因道具、空間運用略嫌零亂,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

黃麗薰的「那夜」揉和芭蕾與爵士的技巧。(吳嘉寶)
民族舞蹈具有親切感
舞展中令觀眾最感親切、熟悉的舞蹈,該是許惠美編的三支民族舞蹈小品:「巾幗英雄」、「老背少」和「天女散花。」
民族舞蹈是我國的傳統舞蹈,但是近數十年來,由於一再的抄襲模仿,缺乏創新,舞蹈動作日趨簡化、重複。許惠美多年來致力於民族舞蹈的復興,把民間技藝、戲劇加以融合,對舞蹈的編排、服裝道具的運用、神韻的把握,都下了很大的工夫。
她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提昇民族舞蹈的精神和美感,重建國人對民族舞蹈的信心。」
那麼民族舞蹈和現代舞有何不同呢?許惠美說:「最大的差別在於舞蹈意境的表達方式,民族舞蹈比較含蓄,不像現代舞那麼大膽、直接。」
跳出現代的中國舞蹈
「文藝季」中十位舞蹈家的聯合演出,是一次難得的盛會,也可說是國內舞蹈界卅年來一項成果展示。從十位舞蹈家的編作中,可以看出,他們在自由安定的生活環境中,很自然地把血液中汩流的傳統文化,及個人接受的東、西方舞蹈訓練,融合成獨特的風格,為中國現代舞蹈展露雛型。
政府倡導文藝活動,宜站在輔導、策動的立場,提供藝術工作者良好的創作環境,以培養人才。從文建會舉辦文藝季的作法,可明顯看出,政府已朝一個正確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