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向冷門的稅務,消息頻傳。四月,財政部公佈廢除年稅收達卅億元的屠宰稅;八月,停繳田賦;緊接著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又在立法院熱烈討論;十二月,執政黨中央政策會召開黨政協調會,大幅提高所得稅各項免稅額。賦稅頓成熱門話題,而隨著申報日期的逼近,所得稅更是話題中的話題。
三年前,麗美和大山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攜手步上紅毯。本以為二人共同生活,可以省下不少開支,沒想到報稅時才發現,他們的算盤打錯了。
兩人都是拿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婚前,大山年收入卅萬,要繳所得稅一萬六千八百元;麗美年收入廿四萬,要繳稅一萬一千一百廿元。婚後夫妻合報,一年竟要多繳九千六百卅元。
為此,兩人「從長計議」,決定辦理假離婚。但每年都要離婚、再結婚,也實在太費事了。
仔細研究之後,他們發現,結婚第一年夫妻可以分開報稅,那麼只要在年底離婚,次年三月報稅時,就可以分開申報;過了年再結婚,當年又不必合併報稅。所以,二年「麻煩」一次就可以了。
今年開始,或許他們不必再如此麻煩了。
年稅收約卅億元的屠宰稅,於去年四月公佈廢除。(張良綱)
止痛與去病
去年十二月中旬,執政黨中央政策會召開黨政協調會,決定大幅降低所得稅(詳見表一),夫妻合併申報時,妻方的薪資特別扣除額上限提高到七萬二千元,以減輕夫妻合併報稅的負擔。
對合乎降稅條件的人來說,這個決定當然是大好消息,但政府的財稅收入來源固定,有人少繳了,沒有少繳的人相對就多負擔了。例如:妻方的薪資扣除額提高,對都上班的夫妻有利,但對太太沒做事的就不利了。
以年收入同為五十四萬元的家庭來看,如果太太沒做事,可以不用繳稅的薪資扣除額只有先生一個人的三萬六千元;若先生賺了卅萬元,太太賺了廿四萬元,兩人的薪資扣除額共達十萬八千元,負擔的稅較少。
沒有降稅不公平、降稅以後也不公平,到底怎麼回事?「任何稅制的影響都是全面性的」,政治大學教授陳聽安指出,局部的修改稅法,一定是顧此失彼,無法全面觀照所有的納稅人。
「這些只是止痛藥」,一位財稅專家評估這項將採行的降稅措施:「可以減輕問題,但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全盤檢討,擬出治本之道的工作其實早已默默進行。去年七月一日,財政部聘請專家,成立了賦稅改革委員會,計畫以兩年時間,對我國現行租稅制度進行全面而徹底的研究,並據以推動改革,以使稅制更趨公平合理。
賦改會由陳聽安擔任主任委員,下分四組,分別對於賦稅結構、租稅負擔、稅捐獎勵措施、直接稅、間接稅及稅務行政等進行研究。所得稅為有收入者直接負擔,屬直接稅,在第二組討論。
農業社會留下來的田賦已停征。(張良綱)
逃大稅的「小」店鋪
根據統計,在民國七十四年綜合所得稅的總額中,「薪資所得」一項獨佔百分之七十六;也就是說,稅收大多集中在每月領死薪水的中低收入者身上。其他「有辦法」、能逃的都逃了。
個人所得稅如此,營利事業所得稅也好不到那裡。
像工商業界有二本帳,已是公開的秘密;地下經濟(包括地攤,沒有營業執照的工廠)猖獗,不但自己不繳稅,與它往來的上、下游產業,也不開發票,一起逃漏。此外,許多商店鑽「小店鋪免開發票」的漏洞,儘管每天營業額數以萬計,仍千方百計登記為「小店鋪」。
台塑企業集團負責人王永慶針對這種情形指出,逃稅當然是不對的,但如果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不對的恐怕就不只是逃稅的人了。
稅制有何「不對」之處?說法之一是稅率太高,造成逃稅者眾多。
為「鼓勵基礎教育」,國中、小學老師可以免稅。(張良綱)
「小政府,大美國」
我國現行所得稅採累進制,讓所得高者納的稅多,所得低者納的稅少。不過,這種稅制常引來高所得人士的抱怨:「我能賺錢是我有本事,為什麼就該多繳稅?」
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副教授徐偉初指出:「課稅是一種所得重分配的手段,也就是透過課稅來縮短貧富差距,以達到均富的目的,美國、日本等也都採用這種『量能課稅』的制度。」
而且,高所得者可能受的教育較多,所以享用到的政府教育支出較多;他擁有汽車,就用了較多道路;居住在高級住宅區,附近公共設施較好……;因此,「所得高的,利用公共資源較多,基於『受益者付費』原則,多繳點稅也是合理的」,徐偉初說。
但應該多繳多少呢?根據以往經驗,過高的累進稅率會打擊工作及投資意願。美國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六年間全面修改聯邦所得稅法,採行被譽為「二次革命」的新稅制,將所得稅率減化為百分之十五與百分之廿八兩級。級數減小,原來適用級距在百分之十五與廿八之間者,都降為百分之十五;削減累進的結果,已明顯地刺激經濟成長。
「雷根總統在經濟上主張『小政府,大美國』,減少政府支出,減輕人民賦稅負擔,以強大美國經濟,非常有遠見。因為,適當的低稅率,可以提高投資與工作意願,經濟成長了,稅收也就會增加」,厚生橡膠公司董事長徐風和說。
歧視男性?
累進稅率用在夫妻合併報稅時,問題就比較複雜。國內新採行的提高妻方薪資特別扣除額上限措施,雖然使要繳的稅已經比原來降低不少,但仍比婚前男、女雙方分開申報高。(詳見表二)而且,還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個人薪資特別扣除額為百分之廿,依新規定上限將提高到三萬六千元。夫妻合並申報時,因會造成的累進級數較高,所以將妻方的薪資扣除額以百分之卅計算,上限則提高到七萬二千元,但夫方仍為三萬六千元。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張家先生一年賺廿四萬元,太太賺十二萬元,因先生收入的百分之廿已超過上限,因此只能扣除上限三萬六千元,太太依規定扣百分之卅,也是三萬六千元;李家剛好倒過來,先生賺十二萬、太太賺廿四萬,則兩人的扣除額分別是二萬四千元、七萬二千元。兩家的總收入一樣,可以免稅的金額卻不同。
徐偉初認為,限定提高妻方的薪資特別扣除額,將造成性別歧視,至少應讓夫妻有選擇權,自己選擇那一方享受較高的扣除額。我國稅制以家庭為申報單位(夫妻必須合併申報,子女年滿廿歲,可以獨立申報),美國則有較大彈性,夫妻可各別報稅,也可以合併。合併申報採「折半乘二」制,將夫妻所得相加除以二,依適用的稅率課稅後,再把金額乘以二。如果夫妻所得懸殊,有一方的級距可能很高,採合併式較有利;若雙方所得相近,如何申報較無所謂。
「美國稅制的彈性,比起只提高妻方扣除額,不但不會造成性別歧視,也比較公平」,賦改會主任秘書張盛和表示,賦改會也正朝這種多組稅率的方向研究。
所得稅中「領死薪水」的上班族,所繳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六。(張良綱)
減稅歸減稅,待遇歸待遇
關於所得稅,最近引起廣泛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免稅範圍。
「租稅是一種工具,但不能濫用,任何情形的減免,都是對資源的一種扭曲;況且政府允許某些人免稅,就要用其他納稅人的稅來貼補,很不公平」,陳聽安指出。
目前國中、小學老師及軍人免交所得稅,軍人因身份特別,一般對其免稅無太多異議;至於國中、小學教師免稅,則有許多人不以為然。
追溯小學老師免稅由來,是民國卅二年時仿照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做法,以「鼓勵基礎教育」;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後,由於國中屬國民教育第二階段,便也將國中教師薪資所得列入免徵範圍。
二次大戰後,日本已取消小學教師免稅的規定。「我看不出現在還有任何理由需要讓國中、國小老師免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林全表示。有人說國中、國小教師生活清苦,林全說:「減稅與提高待遇是兩回事,如果待遇真的太差,應該調薪;如果他們的薪資所得已在需繳稅的範圍,為什麼與他們同等收入的人繳稅,他們卻不繳呢?」
而且,國中、小學教師現在並不是社會上的低收入群,勞工可能更需要照顧。「政府在照顧中、小學教員時,應避免造成稅負上的不公平,以免將來廣大的勞工抗議」,陳聽安說。
勞工階級可能是在賦稅中較需受到照顧的一群。(張良綱)
稅務行政是關鍵
促使稅率合理、負擔公平,是賦改會提出的改革方向,而改善稅務行政則是另一個重點。
台灣省稅務局曾主動建議賦改會,年所得廿四萬元以下者,可免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據省稅務局的官員表示,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在統計申報戶時發現,年所得淨額在廿四萬元以下者,佔所有申報戶的百分之九十一點五三三,大約有二百九十四萬戶,而他們多半是依月扣繳後已不必再繳稅者,少了他們的申報手續,不但便民,也省了稽查人員的精力,而能加強查核須繳所得者、及抓逃漏稅。
如果這個建議能實現,今後約有近三百多萬戶的納稅人資料,直接由服務機關整批送給財政部,他們只消在家等著稅捐處寄來一張繳稅(或退稅)單,不必往返奔波結算申報了。
再好的稅制,如果沒有好好執行,也會徒勞無功。賦改會委員王作榮曾一再強調,稅務行政體系的好壞,是稅制改革成敗關鍵。
「改革稅務行政,首先要統一稽徵系統,也就是要中央、地方『一元化』」,陳聽安說:「連我這研究稅務的人,都不知道繳稅要到忠孝東路的國稅局,還是北平東路的稅捐處,何況是其他市民呢?」
因此,陳聽安主張廢除原有的中央、地方稽徵體制,成立稅務總局,下設地方分局,統一徵收全國各地的稅,讓稽徵系統一貫而獨立。
然而,稅務行政一元化,也是阻力最強、最難進行的一環。地方政府的反對聲浪,必然一波接著一波而來。
他們反對的主要理由是:地方稅也由中央統一徵收,地方政府的財政將無法自主。
「地方政府的財政還是自主的」,陳聽安解釋,中央、地方稽徵管道一元化,但地方政府仍然可以依據地方特性及發展,自訂地方稅的稅目與稅率,再交由中央一起稽徵。但他的說法並未能消除地方疑慮。
國稅局服務中心接受民眾隨時查詢稅法疑問。(張良綱)
三月提出改革草案
對賦改會的成立,不少人還有一項擔憂:政府會不會借賦稅改革之名,行加稅之實?
「賦改會不是增稅會,也不是減稅會」,陳聽安一再強調:「我們只是要研究一個制度,使大家的賦稅負擔更公平、更合理。」
要達到這個目的,勢必得剷除現有的一些不夠公平、不盡合理的地方;如果實施新制,也必定有人受益、有人得喪失既得利益。
「去年十二月執政黨黨政協調會宣佈的內容,都是降低稅負,只有皆大歡喜的一面;賦改會提出來的全盤改革方案,恐怕就會有阻力出現」,賦改會一位委員說。
阻力將有多大,賦改會今年三月提出來的綜合所得稅改革草案將是一個試探。不過,在賦改會成立的一個多月後,商業團體立法委員張平沼隨即成立「賦稅改革促進會」;全國工業總會也表示內部原有的「稅制及金融政策研究委員會」,也將年度工作計畫訂在「配合賦稅改革,向賦改會建言」,都顯示出對賦改會工作的關心。
在賦稅改革促進會的成立大會上,台塑集團負責人王永慶曾建議他們研究出一套既降低稅率,又能增加稅收的方案。他還曾公開發出豪語:現在的問題是逃稅太多,降低稅率、嚴緝逃漏,稅收一定比現在多,「如果少了,差額我出。」
賦改會的囊中之策是不是也如此?再兩個月,部分謎團就會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