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國內,傅培梅幾乎可說是與中國菜齊名的。她不僅善於烹調各式美點佳餚,並且對菜式的來源典故、以及最新的營養學知識,都有研究,因此,她出了許多本深受歡迎的食譜,也是台灣電視公司長達十七年「家庭食譜」節目的主持人;她更常接受邀請,遠赴國外教僑胞和外國人做中國菜。凡此種種,都可證明她是一位事業成功的女性,但是,更成功的,乃是她在家中所扮演的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甚至好婆婆、好岳母的角色。她不僅一直努力工作,不斷充實自己,並且刻意維護傳揚了中國的傳統婦德。她成功地兼顧了事業與家庭,並且,她總是謙虛地,將一切歸功於丈夫和公婆的諒解和支持。
傅培梅在日本富士電視公司,開闢了一個教中國菜的節目,每週播出一次,極受歡迎。她每次上節目,一定穿著旗袍亮相,在宣揚中國吃的藝術的同時,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服飾旗袍之美。(常青)
提到中國菜,就會想到她
俗話說:「吃在中國」。中國菜舉世馳名。而傅培梅女士,在目前,幾乎就與中國菜齊名。
二十年來,憑著一雙巧手,一副靈活的腦子,一張會品嘗的嘴,加上一股幹勁和毅力,傅培梅創造了自己的天地,成為名揚中外的烹飪專家。
提起中國菜,大家就會想到傅培梅。出國的留學生,在行囊裡,都不忘在電鍋之外,再塞進一本「培梅食譜」。即將步入禮堂的新娘,在選購嫁紗妝奩的忙碌中,也不會忘記抽空去參加傅培梅的烹飪補習班,臨陣磨槍一番。其他國家喜愛中國菜的老饕,也鮮有不知道傅培梅的。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電視台或婦女俱樂部,都曾慕名邀請她去教授中國菜。
而她在台視主持的「家庭食譜」,已經邁入了第十八個年頭,創下了電視史上,由同一個人主持,播出最長的節目的紀錄。
十幾年來,這個節目已播出了將近一千次,除了應節的食品外,從沒有重複示範的紀錄。對很多一上菜場就傻了眼的主婦而言,這真是相當神奇的本事。因此,難免有人要好奇的問:「莫非她天生就會做菜?要不然,她一定有什麼特殊的祖傳秘方?」
傅培梅的四代同堂的家,十分溫馨和樂。她成功地兼顧了家庭與事業。(常青)
婚後方開始鑽研做菜
據這位年資最久的烹飪老師說,她和大多數的女人一樣,結婚後,為了服侍先生的胃,為了應付先生帶回家來的朋友,才想到在廚房功夫上求取進步。
傅培梅自幼生長在一個頗為富裕的家庭裡。父親是大連三泰洋行的創辦人,經營食品進出口生意,因為經商的關係,時常往國外跑。由於他是一位美食家,所以吃到什麼好吃的外國菜時,總會好奇地記下做法,回家便試著做。因此,傅培梅從小就常有機會吃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好東西,並且也培養了這方面的興趣。
然而,少女時代的她,過著顛沛流離的流亡學生生活,沒有機會在母親身邊,學些廚房的本事。
結婚後,每逢先生說要帶朋友回家吃飯,她就緊張得不得了,往往頭一天晚上都睡不好覺。第二天挖空了心思,做出來的仍是翻來覆去的那幾樣菜。技窮之下,她決心要好好學做菜。
二十多年前,台灣還沒有人專門教烹飪,市面上也沒有食譜出售,傅培梅只好翻電話簿查地址,希望能找到大餐館的師傅,請來家堭虷o做菜。
在觀光局導遊人員講習班中演講。(常青)
一心拜師學藝
這個誠心求師的學生寫了十幾封信,終於以高價聘請到四位首屈一指的名廚。她野心不小,一個星期的四堂課裡,每堂課都安排不同口味的菜式。結業後,她得了江浙館「老正興」、四川館「渝園」、湖南館「玉樓東」和廣東館「金城」手藝的真傳。然而,出嫁時的妝奩和辛苦攢下的私房錢,卻因此付諸東流了。
錢留不住,她會做菜的聲名也不脛而走。會做菜的「程太太」逐漸在先生的同事、朋友間傳開了。
她常在家堮b客,朋友的太太在欣羨之餘,少不得要討教一番。大家都覺得,東一句、西一句的指點,比不上臨場表演來得確實。於是有心向學的太太們決定聚集一堂,拜她為師,切磋灶上功夫。
她在院子媟f個棚子,擺上飯桌和炭爐子,便真的教起做菜來了。
上課的日子,她一大早便自己上菜場把材料買回來,清洗整理後,細嫩、完好的留給上課用,較粗糙的部份就委曲家人吃了。因此,在孩子們的記憶裡,菜心、蕃茄的外囊等常都是看得見、吃不到的東西。飯桌上若是出現青菜的硬梆子、粗梗子,反倒不足為奇了。
在美國主廚工會年會中,用英文發表演說。(常青)
開始開班授徒
朋友們從她那兒得到妙手真傳,「食髓知味」之餘,紛紛建議她對外招生,正式開班授徒,把心得讓更多的同好分享。她對做菜、教學的興趣也的確一天比一天高,於是,就真的在菜市場媔K起廣告,招攬研究烹飪的學生。
這樣一來,她才發現想學做菜的人實在不少,許多家庭主婦或未婚小姐都跑來報名。人愈來愈多,她沒法兒再把教菜當玩票,民國五十一年,終於在教育部立案,成立台灣第一個中國烹飪的補習班。
二十年來,她的「中國烹飪補習班」,從院中的小棚,換成了現在空間寬敞,設備齊全的烹飪教室。經她直接傳授手藝的學生,更不知有多少。每年到了歲尾,賀卡從世界各地飛向「傅老師」的家中,這時她深深感受到「桃李滿天下」是何等的快慰。
民國五十二年,傅培梅在台視開闢了「電視食譜」節目。
上電視教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教一道菜,她事前要看書,瞭解典故,吃遍名廚的作法,找好幾份不同的資料,歸納出屬於她自己的譜式。
在香港吃「滿漢全席」時留影。(常青)
電視教學的甘苦備嚐
在攝影機前,她嘴巴不停地講,手上的動作也不曾停止,還要把時間控制得恰恰好。剛開始時,她常常緊張得手嘴不能配合,碰到意外事件,更緊張得手足無措。幾年下來,她如今已能應付裕如。碰到菜弄好,而節目結束時間還未到時,也能從從容容地「蓋」一段有關中國菜的知識了。
在電視上教了近二十年的中國菜,個中滋味,別人是無法體會的。有時候,邀請的大師傅臨時爽約,她就得急急忙忙地上菜場買材料,自己捕捉靈感,臨時創一道菜來示範。有時,傍晚的菜場,買不到所需的東西,真把人急得要發瘋。有一回示範「宮保雞丁」,正炒得不亦樂乎時,忽然有一顆辣椒子蹦進她的眼裡,她難過得睜不開眼睛,只好用一隻眼睛勉強繼續炒,等這道菜呈現在觀眾眼前時,她已經淚流滿面了。又有一次,菜才炒了一半,忽然煤氣沒有了,她只有故作從容地講述製作過程,等換上備用的煤氣,她才鬆了一口氣,繼續示範。
這些甘苦,電視機前的觀眾是看不到的。電視觀眾對她最深的印象,是一個「快」字。她剁菜快、炒菜快、起鍋快,講話也快。做菜時,口若懸河地解說,好比利刀切腰片一樣,是她的一「絕」。
傅培梅指導菲華暑期文教班的烹飪課程,獲頒感謝狀。(常青)
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傅培梅教菜,不僅講述過程、示範做法,她對於每一道菜的典故,乃至材料的選購、處理,以及烹調時的調味、火候等,各種細節、各種原理,她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心得告訴觀眾。這些都是食譜上學不到的。因此,她的節目,是許多家庭主婦都不願錯過的。
每星期,她都會收到幾十封觀眾的來信。信中的問題包羅萬象,有人問她請客時如何安排菜單?有人問她那堹銃R到蠔油?有人問她「松鼠黃魚」要怎麼做,魚才會站起來?
據說,有一回傅培梅在電視上示範做了一道「紅燒划水」的菜,第二天台北市各大市場的魚販就賣出了六百多條做划水的魚尾。由此可見,她的節目是多麼有影響力,多麼受到家庭主婦的歡迎。
十幾、二十年來,傅培梅總是在千、萬隻眼睛的注視下洗手作羹湯,做出一道道名傳千里的菜式。但她愈是鑽研,就愈覺得中國菜是一門精深博大的學問。
多年來,不少人找她開餐館,她都沒有答應。因為她覺得中國菜是一種藝術,而餐館人多事雜,全是生意經,所以她寧願當老師,在推廣方面多盡一點心力。
傅培梅教菜,不僅示範既有的菜式,還參考西菜,在中國老式吃法中加入營養學原理,創出她自己的譜式。傅培梅對盛菜的器皿也十分講究,她說美食加上美器的襯托,更能引人食慾。圖中是她自創的「子母蝦」。(常青)
汲取新知
為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民國五十九年,她到日本營養大學修習食品營養,以期在中國傳統的吃食原理中加入新的營養學知識。
回國後,她的活動更多了。她常被各單位請去演講,演講不比教菜,有實物幫助她現身說法;一個人獨自說一個鐘頭的話,非有充實的學識不可。她因而養成了睡前閱讀的習慣,每天不斷進修烹飪和營養的知識。
由於曾經受過日本教育,傅培梅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又因有一位會說六國語文的父親,她的英文程度也很好。此外語文能力極強的她,還能說上海話、四川話、廣東話和閩南語。因此,在宣揚中國的烹飪藝術時,她幾乎不曾遭遇過語言上的困難。
每年觀光局舉辦的導遊訓練班,都必定要邀請傅培梅去講演「中國菜」。傅培梅在介紹中國各省口味的特色之餘,總不忘告訴導遊們,到那堣~能吃到經濟實惠的道地中國口味,希望他們一方面介紹我們吃的藝術,一方面為觀光客節省不必要的花費。
調和鼎鼐二十年,傅培梅的事業是廚房的事業,所以她的嗜好也都與烹飪有關:她蒐集圍裙,也蒐集盤子。傅培梅收藏的圍裙有幾百條,其中最有紀念價值的是,她第一次上電視主持「電視食譜」節目時,母親親手為她縫製的。其他有些是朋友送的,有些是她在各地購買的,形形色色,琳琅滿目。圖中這條圍裙是聯勤手工藝品廠出品的圍裙,手工縫製,傅培梅說它又美觀又實用(常青)
遠赴國外教僑胞做菜
她曾兩度應菲律賓僑社的邀請,前往主持菲華暑期文教班的烹飪課程,受到當地僑胞熱烈的歡迎。她也曾出席美國主廚協會年會,用英語發表演說。她又曾幾次飛赴美國,指導華航的空中廚房,做出精美可口的中國式空中餐飲。而今,她又在日本的電視台開闢了一個教做中國菜的節目,僕僕風塵於東京、台北之間,宣揚中國吃的藝術。
每次在國外教中國菜、或發表演說的時候,傅培梅一定穿著一襲典雅的旗袍亮相。在宣揚中國吃的藝術的同時,她也讓國外人士,對中國傳統服飾的旗袍,以及賢慧多才的中國女性,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從廿六歲創辦烹飪補習班以來,傅培梅在烹飪這一行裡,成就了非凡的事業。但在家庭生活裡,她也同樣成功地扮演了好媳婦、好妻子和好母親的角色。
傅培梅認為,一個女人結婚後,有一番事業固然很好,但家庭幸福才是最珍貴的。當年,傅培梅學做菜,就是為了使丈夫更滿足於這個家;如今,她已成了烹飪專家,創造了自己的事業,卻仍把家庭擺在第一位。
跨進傅培梅的家,立刻就可感受到:這個四代同堂的家庭裡,充滿了溫馨和樂。
傅培梅的「刀工」,是當年幾十個紅蘿蔔練出來的。(常青)
一個多麼傳統的中國女性
儘管事業忙碌,傅培梅在家的時候,總不會忘記對老人家晨昏定省、噓寒問暖。她知道老人家寂寞,就要孩子們常去和爺爺、奶奶聊天。聽說要照相,她第一個想到的。也就是把老人家請出來坐在中間,拍張全家福。
傅培梅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結婚,但他們和母親一直都是最知心的朋友。五年前,傅培梅將大女兒程安琪從電視圈中挖了出來,將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手上傷痕累累琢磨出來的中國菜烹調手藝,悉心傳授給她。現在母女經常同台執教,共同在研究中國烹飪的道路上攜手前進。有女繼承衣缽,是傅培梅最感欣慰的事。
有人說:「能滿足丈夫的胃,就能控制他的心。」傅培梅調和鼎鼐二十年,一向以會做菜聞名,但在家裡,現在已少有機會下廚房,維繫著她和程先生多年恩愛感情的,卻是:相互的尊重、信任和諒解。傅培梅說:「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收穫,完全靠我先生多年持續不斷的支持和諒解。」
(編者小啟:本刊將從下期起陸續刊登傅培梅女士的食譜,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