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到梨山,不知梨山之美;不到梨山,不知梨山之富。到了梨山,心中滿是驚奇與讚美;離了梨山,那化為太多驚嘆號的情緒,竟似被梨山寒冷的空氣冰凍塵封,盤桓腦際,久久揮之不去。
梨山之所以出名,卻並非全為了她的美、她的富,或當地所出產的甜美多汁的寒帶水果。她的與眾不同,她的可貴之處,是在於她背後那許多感人的胼手胝足、篳路藍縷開荒墾殖的故事。
中文讀者文摘上曾經刊載過一篇專訪,那是一位外籍女記者訪問我國行政院蔣院長的故事。文中提到她一再詢及蔣院長就任多年,可有值得一提的成就?蔣院長回答:「所有已經做的,都是應當做的,只覺得做得還不夠多,還不夠好;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有待著手策劃與全力推動。」說完,蔣院長拿起茶几上的蘋果,他說:「請嚐嚐看我們梨山種的蘋果,這是我建議試種的唷!剛開始時結果不太理想,現在經過一年年改良,已經很甜了!」女記者因此在文中提到她深刻的印象:一位政治領袖,多年來有許多讓全國上下感奮的政績,他卻絲毫不居功,僅僅提到他主張試種的蘋果,帶著些許天真,這種平易近人的風範多麼叫人難忘!雖然,她不全然明瞭,這一年比一年香甜的紅蘋果,正代表著我們全民與天爭、與地爭、與時爭、與人爭的奮鬥精神。
梨山原來就產梨,她也是以梨得名的。但原來所產的大木梨品種不夠好,又酸又澀又粗,當地的山胞也不懂種植之道,向來從無改進,故收益也有限。
由於當地海拔甚高,終年低溫寒冷,很適宜種植寒帶果蔬,如果開墾成功,不僅可以使得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的我們享受各種風味的寒帶水果,以節省大量外匯;亦可增加就業機會。
開山墾荒的工作是由榮民開始的,當年他們在山上,用自己的血汗,一鋤一耙地打下了今日梨山美、富的局面,也為自己成家立業奠下了厚實的基礎。
梨山,位於台中縣和平鄉,大甲溪上游,海拔一千至三千八百八十四公尺不等,地處東西橫貫公路的中點,年平均溫攝氏十度左右,終年寧靜安祥,氤氳滿谷,猶如處於白雲深處。
由於當地空氣清新、風光優美,政府並刻意規劃經營,使她成為一個觀光遊樂區,夏可避暑,冬可滑雪,又有鮮美的果蔬可以品嚐,使得藍天綠蔭間終年遊客不絕,如今已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觀光勝地。根據統計,每天最多有五千多位遊客上山,使得當地六十幾家大小旅館,經常都人滿為患。
最有名又設備最好的旅館自屬梨山賓館了,梨山賓館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築,地勢高亢,在砌著白色大理石的陽台上,遠眺白雪青山與谷溪湍流,很使人有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清幽之感。
從梨山賓館往東行,徐徐上山,約十五分鐘的車程,即到了福壽山農場,這個佔地達八百多公頃的大農場,是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經營,其目的就是安置榮民從事農墾事業。目前共有十五個農莊,全部工作人員有三百多人,種植了許多果蔬。在果樹方面,蘋果有五千株,梨有四千株,水蜜桃三千株;平時一株果樹,正常的情況下每年可產二千個果子。
福壽山農場的辦公區叫做唐莊,在莊前廣場上有一棵樹齡達三百多年的蒼松,筆直的矗立著,總統蔣公生前非常喜愛它,故當地人給它取名為介壽松。
唐莊的上面有一個停機坪,每日起落兩班直升客機,這是由一家私人航空公司經營的。由台中水湳機場開出,約四十分鐘即可達梨山。
福壽山農場中有一質樸的小賓館,名為福壽山莊,蔣公生前常在此歇夏,屋前種有蒼松勁柏,屋內如今仍保持著昔日的設備模樣。福壽山農場的最高處,有一天然池,名叫天池,池水終年常綠,也從不涸竭。池旁有一達觀亭,蔣公生前也愛在此休憩沈思。如今達觀亭內貯放了許許多多的蘋果,是一天然的冷凍庫,亭門一開,蘋果的甜香襲來,幾乎讓人醉倒。
梨山上的另一名勝武陵農場,位於橫貫公路宜蘭支線,正臥在次高山的山谷中,佔地七百餘公頃,有四個農莊、三個農墾區、一個園藝工作隊,全部工作人員二百五十人,產:梨、蘋果、水蜜桃、櫻桃、胡桃等。場內的單身場員,每人有0.3公頃的土地,有眷屬的則有0.45公頃,分耕或合營可由他們自行決定。場方每年列出生產計畫,禮聘農技專家,給予各方面的指導,生產收益卻全歸各個場員。每人每個月平均收入新台幣一萬二千元以上。
武陵農場有個二十公頃的蔬菜專業區,種有:甘藍、大白菜、甜椒、蘿蔔等,高地蔬菜打過霜,吃起來說不出的香脆甘甜。今年的二期蔬菜,即獲純利新台幣七百三十萬元。
場中也有許多文康設施,使得這些榮民場員有再進修的機會。工餘之暇,也有育樂活動調劑身心,但見他們在一起閒聊,又敘及當年戎馬生涯,融融樂樂,和睦無比。
武陵由於處於山谷深處,真是天色更藍,水色更清,而青山翠谷,也更明潔宜人,所以有「梨山風景甲台灣,武陵風景甲梨山」之稱。該場目前正計畫整建成為一個國家公園。
梨山建設管理局有鑑於當地風光之勝,遊客愈來愈多,已擬訂一個三期六年建設計畫,主要在於充分利用梨山各種天然資源,使當地成為更整潔、更幽美、更富庶的旅遊勝地。這項計畫的重點在觀光方面包括:一、大雪山計畫——開發武陵農場的鱒魚養殖以供垂釣;開發大雪山為冬季滑雪場。二、德基水庫——德基水庫風貌特殊,水域內還有數處台地可作為遊樂中心,除建築人行步道外,更計畫購置大型遊艇泛舟其上,並架置大型纜車以供遊覽全湖。三、開發福壽山農場為夏令活動中心,並設置高山公園。
梨山在榮民前往墾殖之前,是一相當蔽塞的山區,當地的山胞居民也過著極其簡單貧困的生活。當地的山胞屬於泰雅族,有一千三百人左右,近年來由於生活水準提高,往都市遷移、甚至遠赴國外求發展的大有人在,所以居民人數比十多年前減少了很多。當年,他們住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之中,與世隔絕,又不諳耕織,生活條件十分原始,與今日進步的生活簡直無法相提並論,說是有「天壤之別」實亦不為過。
自民國四十九年,政府修築的東西橫貫公路開始通車後,梨山山胞開始有了便捷的對外交通。當政府開始開發梨山時,他們的生活更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在梨山開發的初期,政府即已為當地山胞劃出了保留地,使每家山胞都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並輔導他們經營。輔導會所聘請的專家免費教他們種植果蔬,撲滅病蟲害,改良品種,與計畫產銷。每甲地約可種植八百到一千株果樹,每株每年的收成以二百斤計算,一斤可以賣到五十元,一株即有一萬元的收益,而一甲地也就有八百萬至一千萬元的收入了,這個數字不可謂驚人。
卓越的經濟條件,對山胞生活的改善自是最大的原動力。他們以可觀的金錢,對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致力改善,他們也開始頻頻接觸現代文明,過完全現代化的生活。
目前當地山胞分為四區--環山、松茂、梨山與佳陽,共有二百五十二戶。年輕人全部接受國民教育,都能講很標準的國語。梨山上有二所國小,在較偏遠地區還設有分校。學校的設備都是兩層鋼筋水泥樓房,每所小學都有數百名學童,有十幾位至二十幾位老師負責任教。
當地的山胞居民在接受過國民基礎教育後,很多都前往外縣市升學,更有到國外去深造的。由於生活富裕安定,他們都以接受更高深的教育為榮。
談到他們目前的生活情形,若非親眼目睹,實在很難叫人置信。他們的房屋建築、室內裝璜以及穿著、食用,其考究、精巧的程度都遠比許多都市居民為高。那自足、自信的態度,那怡然自得的心性,甚至叫許多遠來的遊客驚詫與羨慕。
絕大部份的山胞家庭都住鋼筋水泥樓房,其內有彩色電視、縫衣機、電冰箱、沙發、彈簧床等各種設備。我們還參觀了當地一家更富裕的家庭,他們客廳中舖了地毯,有大型真皮沙發、四聲道音響,臥房、書房、餐廳與廚房等,亦全經精心設計,配以美崙美奐的傢具,真是富麗堂皇。再看到這個家中的長輩,臉上刺了花的祖母、姨婆等,坐在乳白色的大沙發中,真讓人有說不出的奇妙感受。
許多的山胞家庭還有私家轎車哩,他們定時駕車前往台中購物,很方便的運回來,所以各種享用全與在都市中居住無二。各家冰箱都是特大號的,儲放了滿坑滿谷的各種食品。在這樣偏遠的山區,有如此水準以上的享受,實不能不說造物主對他們真是太偏愛了。
所以,他們也多半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有堅定的信仰,並不曾在現代化的物質生活中迷失自己。山胞們自動集資興建了一所「基督教梨山長老教會」教堂,耗資新台幣四百萬左右,很是莊嚴肅穆。
山胞們定期在教堂內集會,虔誠地獻上心中的感恩與禮拜。
還有一所「耶穌堂」,是多年前由蔣夫人籌建的,蔣公生前駐蹕梨山之時,總在這所教堂內作主日崇拜,這對山胞們的宗教信仰,自也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蔣公去逝之時,梨山山胞曾經同聲哀慟,國人在電視中聆聽了他們為表示哀悼蔣公之忱,而獻上的動人詩歌。山胞多是擅唱的,圓潤的嗓音,悲傷的情懷,赤忱的胸襟,透過信仰,產生了最完美的交通,使得聞之者莫不深受感動,涕淚沾襟。
耶穌堂的白牧師利用教堂的場地,設立了一個小小的幼稚園,共有二位老師,三十幾個小朋友,這是當地唯一的一所幼稚園。山地小娃娃們更活潑、更好動、更頑皮,老師們十分辛苦,好在她們都有宗教的熱忱與愛心,非常耐心地調教這些小搗蛋們,為他們的一生,奠下了很好的基礎。
前往福壽山農場的半途上,有一棟三層樓的建築,這是梨山的「山地文物館」,落成於民國六十一年五月。一樓陳列了許多山地物產的標本,以及東西橫貫公路開拓時,榮民們流血流汗的奮鬥史蹟,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
「沒有退除役官兵,就沒有今日的梨山。」
二樓陳列了泰雅族山胞的文物,有山胞們過去所使用的各種日常用具,包括:漁網、魚叉、弓箭、刀、戈、矛、杵、臼、酒甕等,都十分原始而簡陋,比諸他們今日的日常用具,真不可同日而語了,這亦足資證明山胞生活改善進步的實況。
三樓是一平台,可供遊人眺望梨山整個山區與鎮上熱鬧的景象:
四處是山胞們整齊漂亮的住屋,街道上人來人往,遊覽車穿梭不息,目前這種種改變,是十餘年前山胞們做夢都想像不到的。
文物館內有研究員一名,管理員數名,研究員陳昆源是梨山當地土生土長的山胞,他是台北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系的畢業生,學成後回到故鄉,一方面管理家園,從事果樹生產;一方面在文物館內從事山胞文物的研究工作。他說,他能在自己的故鄉為鄉親父老做一點服務性的工作,是他深感滿足與自豪的。
梨山的果農除了兢兢業業的從事果樹的種植以外,也很會動腦筋,有許多新鮮的點子,來增加水果的銷路。壽字蘋果是深受大家歡迎的,果農挑選生長情況最好的果株,當果子長至八分成熟時,他們以黑紙剪的福字或壽字貼在果上,其後所貼部分由於接受不到日曬,仍保留了黃青色,而其他部分則已長成紅色,屆時把紙撕下,清楚的福、壽字就顯現出來了。這種果子的售價可為普通的數倍,而且供不應求,是最好的壽禮。
目前梨山所產的紅、黃蘋果、水晶梨、萊陽梨、鴨兒梨、水蜜桃等,品質都非常好,絕不比寒帶國家所生產的遜色。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的我們,能以很低廉的價格,享受自己所生產的寒帶果蔬,實不能不感謝當年在梨山致力墾殖的榮民同胞。
民國五十五年,墾荒整地告一段落後,初試種桃、梨,結果不太理想,輔導會所聘請的專家乃引進新品種,在小心翼翼地種下後,還要給予悉心的照顧,諸如灌溉、施肥、除蟲等,三年後,收成即不同凡響了。
梨山的蘋果樹現共有四十四萬株、梨樹六十八萬七千株、水蜜桃六萬三千五百株,這些果樹每年可為梨山帶來七億七千八百萬以上的收益。
每年梨山的農牧局還會舉辦蘋果競賽展示會,以鼓勵果農改進栽培優良的品種。必須果重要達到三百公克,硬度在八至十磅之間的,才有資格參加比賽。目前金冠蘋果經過鑑定,甜度已達百分之十三,而一般進口蘋果不過百分之八;其他諸如果型、色澤、香味等各方面,也都凌駕進口蘋果之上。
當地的一位榮民果農黃鑫,他擁有一個佔七分地的果園。初來時,不懂種植之道,每日開山墾地,披荊斬棘,粗茶淡飯,又辛苦又寂寞,真是苦不堪言。所幸輔導會方面在得知他的困難以後,主動指導他、幫助他,使他所經營的果園漸漸上了軌道,果樹也終於開花、結果了。他回憶當年第一次的收成,見著一粒粒的小果子逐漸發育、長大,顏色一天天光澤、成熟,心中的喜悅真是難以言喻。他說,在那時候,他真正的體會了「耕耘」與「收穫」的明確定義,和二者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為今黃鑫已經成家了,他有一雙小兒女,都是在梨山出生的,他們住在一棟有四房兩廳的平房裡。小兒女天真的笑靨與甜美的果香圍繞著他,再加上每年四、五十萬元的收入,那粗糙的雙手,那風霜的外貌,那寂寞的歲月,豈不都得償了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