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豫、蔡琴和鄭怡是三位各具特色的女性「民歌手」,但她們也有些共同點,譬如都有一副天生的好歌喉,而且年輕、聰慧、有抱負、有理想。歌唱本來只是她們的興趣,卻都因在歌謠比賽中脫穎而出,灌錄唱片,而大受歡迎。然而,突來的掌聲與喝采,不但未令她們迷失自我,卻換來更深的自我期許。對歌唱,她們都有一份敬謹與執著。
齊豫爽朗的性格與裝扮,使她顯得與眾不同。在台大校園內,她經常穿著寬鬆的大襯衫、牛仔褲,一雙空前絕後的涼鞋,一對圓圈大耳環隨著輕快的步伐搖盪,長髮任風吹揚。有說不出的瀟灑、自在。
兩年前,齊豫從台大考古系畢業,即赴美深造。去年七月間,她和一位美國同學結婚,目前定居加州。十二月中旬,她回國為第二張唱片做宣傳。婚後的齊豫增添幾分成熟與嫵媚。接受訪問那天,她略施脂粉,穿著一件桃紅色的毛線衣,一條黑色的皮質長褲,雙腳盤在沙發上,言談舉止依舊豪爽。她長髮及肩,幾絲瀏海疏落地蓋在額上,一抹朱紅的眼影使她那對丹鳳眼愈發顯得典雅明媚。許多人對齊豫都有一致的看法:她不算頂漂亮,但自有一股特殊的味道。

齊豫、蔡琴和鄭怡是三位年輕、出色的女民歌手。
歌唱稟賦,與天俱來
齊豫的歌聲就像她本人一樣,也具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她的音域廣、中氣足,歌聲清亮厚實而富情感。只要她一張口,歌聲便毫不費力地如流水般滾滾而出,聽的人更是沉醉在她渾然天成的動人歌聲當中。
齊豫的歌唱稟賦是與天俱來的,她從小就愛唱歌。考上台大後,一直自認歌還唱得不錯的她,興沖沖地跑去考學校合唱團,因為歌聲特殊,竟然沒被錄取。一氣之下,她參加吉他社,開始自彈自唱,當時唱的都是西洋歌曲,後來連續參加兩次歌謠比賽都名列前茅。她獨特的音色引起音樂家李泰祥的注意。李泰祥隨即打電話問她是否願意唱他的曲子。齊豫自然是喜出望外,於是成為李泰祥的學生。
在這以前,齊豫沒有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唱歌一直是隨興所至,愛怎麼唱就怎麼唱。接受李泰祥指點之後,她開始「有意識」地唱歌,注意自己的咬字、發聲、換氣、轉音、顫音等,對歌曲內涵的詮釋也有更深刻的體會。名師指點,果然不同凡響。齊豫的第一張專集唱片「橄欖樹」推出後,創下了驚人的銷售記錄,唱片不到兩個月就賣了三萬張;卡式錄音帶上市後,總銷數立即跳到三萬五。受歡迎的程度令早先崛起的民歌手和唱片商震驚。這卷錄音帶由台灣傳到香港,又由香港流進大陸,據說在大陸上也掀起一陣熱潮,連鄧小平的太太也稱讚齊豫唱得好。

齊豫、蔡琴和鄭怡是三位年輕、出色的女民歌手。
一鳴驚人,「橄欖樹」風靡海內外
「橄欖樹」裏的九首歌,都是李泰祥譜的曲,詞的部份有的是李泰祥寫的,有的是詩人羅青、羅門、蓉子及作家三毛等人的作品。這張唱片的轟動,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相互配合的結果。除了詞曲優美和演唱者的表現傑出之外,和電影「歡顏」的賣座(九首歌都是歡顏的插曲),以及大眾口味的提昇都有關係。由此可見,聽眾開始喜歡風格特殊、氣質清新的歌曲,而通俗歌曲除了悅耳之外,也可以表達較深刻的內容。
就在橄欖樹風靡海內外的時候,齊豫突然出國念書了。問她為什麼?她說:「我實在很愛唱歌,當時心裡自然有點捨不得,但出國念書是出唱片前就訂好的計畫。當時我覺得念書要一鼓作氣,而且趁年輕時出去走走也是好的,所以就決定出國了。」
到了國外,齊豫過了一陣「無歌」的日子,課業及生活上的不適應壓得她透不過氣。還好,她很快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學會開車,結交了新朋友,放假時也去打工,一切留學生經歷的事,她都經歷過了,使她長大了許多,也開始懷念那段唱歌的日子。因此,當第二張唱片出版,唱片公司請她回國做宣傳時,她立即迫不及待地回來。有關她的報導,再度出現在各種傳播媒介上。
齊豫的第二張專集「祝福」,是在出國深造前所錄製。詞曲部份,仍由李泰祥與詩人們合作完成。因為齊豫人在美國,聯繫不便,所以唱片遲至去年年底才出版。齊豫認為她兩張專集中的歌曲可分成三種不同的格調。第一種是抒情的,像橄欖樹、歡顏、祝福、春天的浮雕等。第二種是樂器、曲調、唱法具有中國味道的歌曲,像海棠紋身、雁、傳說、牧羊女等。第三類是快節奏的歌曲,像愛的世界、一條日光大道等。齊豫說:「前兩類的歌我都很喜歡,表達上也比較自然、順暢。尤其是第二種中國味的歌曲,有些即興式的唱法,採取自由節拍,在演唱時,最能盡情發揮。至於快節奏的歌曲,我覺得自己唱得太少,所以不盡理想,需要進一步努力。」

婚後的齊豫增添幾分成熟與嫵媚。
民歌並未沒落
齊豫唱歌有個特色,就是咬字很清楚。她說:「有人告訴我,我咬字清楚得肉麻。但是我認為唱歌咬字與其含糊不如清楚。因為我唱的歌都用新詩譜曲,咬字清楚有助於聽眾瞭解歌曲內容,而且能表達出國語的音韻。」
最近有關民歌沒落的聲浪頗高,但齊豫卻不以為然。她認為民歌發展至今未曾有過顛峰期,自然也就無從沒落起。她說:「我覺得大家會說民歌走下坡,源於兩種現象:一是唱片銷售量降低,一是民歌手走入歌廳、餐廳,與商業活動結合。」
為什麼民歌唱片的銷售量會減少呢?齊豫認為,那是因為民歌唱片泛濫,而民眾對民歌的要求提高,才會招致目前的低潮。但這並不表示民歌走下坡,只能說它步入淘汰競爭的階段,說不定是民歌走上坡的前兆。
至於民歌手從事商業活動而引起的爭論,齊豫認為,又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理是不公平的。況且唯有職業化的全心投入,才可能把歌唱得更好。她說:「有時,我甚至佩服那些敢走入歌廳的民歌手,以積極的參與替代消極的退縮。」

齊豫希望能在樂器方面進修。
希望多方面嘗試不同的歌曲
其實齊豫心裡何嘗不願把唱歌職業化,但是有很多客觀的因素,使她躊躇不決,例如國內的音樂環境未臻健全、要配合丈夫的工作地點,以及參考父母的意見等。她說:「我是天平星座的,什麼事各方面都要考慮得很周全、平衡,才能下決定。或許這種個性會錯失良機,不過對我喜歡的事情,例如歌唱,我絕不會輕言放棄。」
為了擴展自己的歌路,除了李泰祥的歌以外,齊豫也想嘗試演唱別人的作品,這件事已由唱片公司安排當中。唱了許多高格調的歌,齊豫對歌曲的要求頗高,因此,未來找的作曲家必然是專業人才,作品要有一定的水準,並且繼續走「半古典」的路線。她說:「希望能夠藉由不斷的嘗試,使自己在歌唱方面有所突破。」
齊豫不僅音色好,她歌唱的技巧性恐怕也是目前民歌手中最好的。因此,有人說,她或許是此間「最優秀的歌者」。對於這種讚美,齊豫覺得有點受寵若驚,不過她還是覺得很高興,因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回饋。但是齊豫並不因此而自滿,她希望自己的聲音再寬厚、更具磁性一點,並且能唱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她也計畫進一步在音樂方面進修,例如多學點樂器、修些民俗音樂的理論等。齊豫說:「我希望自己能繼續唱下去,能唱多少,就唱多少;能唱多久,就唱多久。」
在電視上看到的蔡琴,總是一副「冷冷」的樣子:短髮、戴著大眼鏡、衣著樸素;一首歌從頭唱到尾,面無表情,身子動都不動一下。奇怪的是,她的歌聲卻流露豐富的情感,一點都不像她的外表。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是用『心』唱歌,表面冷漠,內心卻十分激盪。」
私下的蔡琴和傳播媒介上的她簡直判若兩人。她健談、敏銳、說話挺「鮮」的。一年前,她參加海山唱片和永琦百貨舉辦的歌謠大賽,得了第四。她說:「其實歌唱部份是第二,但是我吉他彈得太差了,所以總分得第四。」
「你吉他彈得不好嗎?」
「哎呀!蔡(菜)琴嘛!」

齊豫與老師李泰祥一起練唱。
「恰似你的溫柔」一曲走紅
比賽過後,海山唱片想出一張民歌選集,把所有優勝者召集在錄音間試音。有人嗓子雖好,可是聲音透過麥克風就是不對勁。而蔡琴先天佔優勢,她的聲音和麥克風結合後格外悅耳。在那張唱片中,她唱了梁弘志作曲作詞的「恰似你的溫柔」,開始走紅。接著由她主唱的幾首歌曲,如「出塞曲」、「抉擇」、「跟我說愛我」也大受歡迎。
有人問蔡琴:「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你的歌?」她總會半開玩笑地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了,大家才能接受我這種戴眼鏡的歌手。」其實蔡琴走紅是有原因的。當時民歌的女聲多半尖細柔嫩,相較之下,蔡琴極低緩、安寧,又略帶磁性的音色,就顯得格外特殊。而她歌聲中那股撫慰般的溫柔,更為緊張忙碌的大眾帶來一種心靈的舒解感。
蔡琴恐怕是目前聽眾階層最廣的一位民歌手,無論男女老幼、醫生、教授或工廠女工都喜歡聽她的歌。有人批評她的歌不像民歌,像流行歌曲,聽到類似的說法,蔡琴總會露出無法忍受的表情。她說:「我真不瞭解為什麼一定要把民歌和流行歌曲劃清界限。一首歌只要流行,不都是流行歌曲嗎?」

齊豫希望能在樂器方面進修。
個性好強而早熟
保守的裝扮使四十六年生的蔡琴看起來略顯老氣,同樣的,她的想法也比同年齡的人早熟,別的女孩愛的,她全不愛。不愛舞會、不愛郊遊、不愛逛街買衣裳,就連歌聲也帶股「滄桑味」,這或許和她在家裏是「老大」有關。
蔡琴從小就很聰明、好強,在學校她常當班長,作文、書法、演講、繪畫都有一手。她的父親由海軍退伍後,和人投資做生意,結果不但血本無回,還負了債,只好出海當船長,長年在外。而母親的脾氣又不好,蔡琴就變成家中的精神支柱。她很小就把自己當一家之主,什麼事都覺得是自己的責任。為了怕兩個雙胞胎弟弟的功課趕不上別人,她當他們的家教,為他們規定了課程進度,還定期舉行考試,自己出題目做考卷。她說:「那時我根本不會英文打字,每張英文考卷都是用一根指頭,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
從小的磨練,訓練出蔡琴膽子大、不服輸的個性。最近因父親退休,她必須出來唱歌,維持家計。她說:「第一次到餐廳唱歌的時候,只見台下盤叉敲擊、談笑風生,根本沒有人要聽你唱,我恨不得把吉他一摔,不想賺那個錢了。可是心底那個不服輸的個性又抬起頭來:我偏要唱,而且要用心地唱,讓大家都專心聽我唱。結果我做到了,我有了一群基本聽眾,專門來聽我唱歌。」

蔡琴低沉的歌聲中有著豐富的感情。
若不能推己及人,也要獨善其身
蔡琴目前可說是最和歌唱圈打成一片的民歌手之一,經常和歌星同台演出。歌唱圈內是非多,而且人際關係複雜,剛開始蔡琴不太能適應,經常掉眼淚。她說:「我是個『外剛內柔』而『悲觀』的人,不過現在正日趨『樂觀』當中。我覺得我們不可能事事要求社會順著我們,有時候我們也要試著去適應這個社會。想通了這點,我已能坦然接受一切挑戰。我覺得世界上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能適應環境、甚至勝過環境。我希望我的參與,能為歌唱界帶來一點正面的影響,如果做不到,起碼也要把握住自己,不要迷失了方向。」
蔡琴自喻是個具有「傳教士」熱忱的人,對任何事都興緻勃勃。她有個最大的志願,就是寫小說,把自己所聞所見,形形色色,全都記錄下來。另外有一件她很想做的事,就是等她閱歷更加豐富之後,能到各中學演講,把自己的體驗,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告訴中學生,因為她覺得國內的學生生活層面太狹窄了,需要有人為他們開另一扇窗。
蔡琴最反對說教式的教育,對於唱歌,她也認為民歌手應該走出孤芳自賞的象牙塔,否則只是唱唱高調,是沒有用的。

蔡琴有她風趣的一面,圖為她在整修的百貨公司中拿起模特兒的上肢,徉裝「三隻手」。
努力改進自己的缺點
蔡琴的性子急、主觀、且愛憎分明,看到不順眼的事,就免不了要批評一番。她的朋友都替她擔心,怕她會得罪人。蔡琴本身也警覺到這點,她說:「基本上我是愛『人』的,想法也不至於偏差,就是『修養』差了一點。一直到現在,我都不斷在努力改進自己這點。」
不久之後,蔡琴就要從實踐家專美工設計科畢業了。對於未來,她希望自己能繼續唱歌,因為她喜歡唱;但是她絕不會讓歌唱變成一件勉強的事。她說:「如果有一天唱歌對我不再是件樂事,我會立刻轉行,而且退得漂漂亮亮的。」相信喜愛蔡琴歌聲的人,都會希望她能繼續唱下去,而且能愈唱愈好。
鄭怡目前在台大歷史系念四年級。清純甜美、身材嬌小的她,唱起歌來聲音厚實嘹亮。聽過她的歌的人,再看她本人,常會嚇一跳:這個小個子歌手,怎麼能發出這麼大的音量?

鄭怡的年紀雖輕,卻相當有主見。
個兒雖小,音量寬宏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鄭怡一直都參加學校的合唱團,她的歌聲就是這樣練出來的。或許正因如此,她的歌聲給人一種介於藝術歌曲與通俗歌曲之間的感覺。在合唱團她唱女高音,因此,她選的歌:「微光中的歌吟」、「微風往事」、「月琴」都是高揚的曲調。她的高音又厚又亮,中氣又足,不像一般女生唱到高處聲音就變得尖尖窄窄的,尾音好像隨時要斷掉一樣。她說:「其實我還可以唱得更寬厚,但是各種歌曲有不同的唱法,我總不能把通俗歌曲唱得像藝術歌曲一樣啊!」
和所有的女孩一樣,鄭怡也曾有過屬於自己的幻想世界。她說:「小時候,我經常望著旋轉的唱片發呆,幻想那片黑色塑膠片的洞裡,住著一位會唱歌的神仙。年歲稍長,雖然不再幻想仙人,卻對能錄唱片的人羨慕不已,也迷上一些歌喉很棒的中外歌手。」
「高中時我念景美女中,當電視綜藝節目『翠笛銀箏』來學校拍外景時,清湯掛麵的我,不時盯著花枝招展的歌星打量。如果有好的歌唱節目,我會拋下一切事情,守在電視機旁,把我喜歡的歌曲錄下來,用相機把我喜愛的歌星照下來,剪貼他們的動態,並且瘋狂地購買唱片,我想我稱得上是個典型的歌迷。」

外貌甜美而清純的鄭怡。
受齊豫的影響,開始自彈自唱
高三時,鄭怡和念台大土木系的哥哥一起參加郊遊,認識了考古系的齊豫。當時齊豫自彈自唱的風采,令她深深嚮往與著迷,回家後開始勤練吉他。
高中畢業後,很湊巧地,鄭怡也考上台大,除了加入了夢寐以求的台大合唱團之外,也參加吉他社。大一那年,她在吉他老師唐雲順的鼓勵下,參加台大吉他社主辦的第一屆民謠吉他比賽,結果擊敗了許多大三、大四的學長,奪得冠軍。
接著,鄭怡又參加了新格唱片公司主辦的「金韻獎」歌謠競賽,出乎意料的,並未得名。但是唱片公司仍認為她唱得不錯,邀請她參加金韻獎第六集唱片的錄製。
第一次進錄音室,鄭怡對那座有無數「機關」的錄音機器非常好奇。她回憶當時的情況說:「錄音師只有一位,卻能控制全場,實在很不簡單。更有趣的,是錄音室裏那個吊在面前的大麥克風,和戴在耳朵上的耳機。耳機中放出歌曲伴奏,我對著麥克風唱,聲音又傳到耳機,與伴奏合而為一,真是神奇。當我放下唱片,聽自己的歌聲由唱機中傳出,那才是最美妙的時刻。我小時候經常拿著錄音機的麥克風唱歌,假裝有個大樂隊在伴奏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圖3:泡杯咖啡,聽聽音樂,鄭怡視為一大享受。
歌唱給她成就感
這段期間,可說是鄭怡生命中的一大轉捩點。她說:「以前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人,唱歌這件事給我很大的成就感。現在我變得比較自信,也經常想要主動做點事,或迎接一些挑戰,不再迷迷糊糊地過日子。」
「唱歌的另一大收穫,則是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我們有機會參加許多演唱會,經常南來北往,雖然辛苦,但覺得很有意義,因為我們並不把演唱會當做牟利的商業活動,而把它看做文化活動。每次演唱會,就等於是一次聚會,大家在一塊又唱又鬧,談天說地,生活變得多彩多姿,也可以增加許多見聞。」
在台大校園裡,鄭怡可說是知名人物,會不會引人注目?她說:「台大很大,也出了很多人才,沒有人會大驚小怪的。」不過她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自己的步子總是走在別人的前面。高中時,常「黏」著唯一的哥哥,參加台大的活動,被稱為「台大先修班」。進了台大,又經常參加校外的演唱活動,成為半個「社會人」。那麼這些活動會不會影響課業呢?鄭怡的答案是否定的,她一直保持中上的成績。她說:「如果說唱歌會影響課業,那是藉口。」
別看鄭怡年紀輕輕的,她頗有主見,而且說起話來口齒清晰、條理分明。唱歌,她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喜歡的歌不唱,不適合自己的歌不唱。她說:「否則我就沒有辦法把歌唱好。」

圖4:鄭怡的個兒小,音量卻很宏亮。
對傳播事業感興趣
正因如此,她選歌非常慎重,而且煞費苦心。比如說,當她知道公司要為她和馬宜中、王新蓮出一張聯合專集時,立刻自己去找歌。她說:「本來選歌是製作人的事,我這樣做好像有點『越權』,但是我想,等公司把歌找到,我又不見得喜歡,不如自己找好,再徵求公司同意,做事效率會比較高些。」
鄭怡對大眾傳播事業很感興趣,畢業以後,她不打算繼續唱歌,想從事幕後策畫工作。目前她最想做的,是製作主持一個廣播音樂節目。她說:「我曾經接受電台訪問,聽過自己播音的聲音,覺得還滿好聽的。這幾年來我也累積了許多有關歌唱方面的資料與經驗,我相信製作主持一個廣播節目,我能勝任愉快。而這些體驗與收穫都是從歌唱中得來的,即使我以後不唱了,我仍會認為:歌唱這條路,我沒有白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