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在人類生活中不可一日或缺,但過多的水,也常造成災害。自由中國臺灣地理環境特殊,易致豪雨成災,且隨社會繁榮、人口增加,水災年平均損失額有不斷提高的趨勢;然而大家在物質生活富裕之後,開始講求生活品質,對免於水患的期望卻愈來愈高。
究竟有寶島之稱的臺灣為什麼經常淹水?淹水是誰的責任?水患能夠杜絕嗎?目前我們已有那些防洪措施?未來努力的方向如何?在此颱洪季節已屆之際,本刊特地為您做深入淺出的報導。
梅雨季節剛剛結束,端午過後,燠熱的天氣,是颱風季節來臨的先兆。
臺北市政府出動大批頭戴工作帽、身穿連身防汙衣的清潔隊員,在大街小巷中,頭頂炎炎烈日,清理排水溝的淤泥、垃圾,惟恐今年颱風、豪雨來時,又因排水系統堵塞,積水成災。
同樣的,其他縣市政府也為已來臨的颱洪季節,憂心忡忡。屏東縣長邱連輝甚至破天荒地在報紙頭版刊登防颱廣告,以提高縣民的戒心。
雖然事隔一年,許多人對去年數次水患仍記憶猶新:五月二十八日的水災,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災情慘重;七月十九日莫瑞颱風帶來的豪雨,使臺北地區積水處處;九月三日艾妮絲颱風過後的強勁西南氣流,使嘉南高屏一帶霪雨成災。此外,在這段期間,還有兩三次損失輕微的水患。
翻閱歷年水災資料,可明顯看出,颱風、豪雨是臺灣的「常客」,一雨成災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且根據統計數字顯示,水災的年平均損失額有增高的趨勢。
究竟為什麼臺灣會經常淹水,而且損失愈來愈嚴重呢?這可從天然和人為因素兩方面來探討。

台北市政府養工處副處長王文指出,台北地區的防洪工程已達世界標準。(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一、為什麼會淹水?
臺灣容易淹水,和地理位置、氣候、降雨型態、河川特性、地形、地質都有關係。
臺灣處於颱風帶上,而颱風經常帶來豪雨,雨量集中,雨勢強大。此外,山坡多、坡度大,地質鬆軟且多地震,易崩塌;河流流短湍急,每當降雨時,高速的水流挾帶泥砂到下游較緩和的河段,部分泥砂沉淤下來,使得河川水位提高,如果水量較大就會溢出河道,造成泛濫。
水災的成因,除了天然因素之外,也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
臺灣人口逐年增加,人們與水爭地與破壞自然平衡的事例層出不窮。例如林木濫伐、坡地濫墾、洪氾區違建、河床地耕作、濫採砂石等,多少影響水流的正常發展,使得水無路可走,只好泛濫。至於水災災情日趨嚴重,則與經濟發達、社會繁榮有關。人口增加,民眾富有之後,一旦遭遇水災,財物上的損失自然相對提高。
由此可見,水災對臺灣而言,是難以避免的天災。那麼,我們做了那些應變措施呢?本文以臺北地區為例,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做具體說明,另一方面則因臺北是全國首善之區,也是最易淹水之區。它的水災與防洪實例,應可供其他縣市做為借鏡。
臺北地區包括臺北市及臺北縣的三重、蘆洲、五股、泰山、新莊、板橋、中和、永和一帶,即地理學及地質學上所稱的「臺北盆地」。
臺北盆地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且坡地平緩,雨水排洩極為困難。盆底又匯集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經淡水河出海;而淡水河的臺北橋段及關渡海口河槽狹窄,河流無法暢洩,所以颱洪時期,兩岸低窪地區常易泛濫成災(見圖)。
前面說過,水災災情加重和人口增加、及人為開發有關,這種情形在臺北地區尤為顯著。全台四分之一(四百多萬)的人口,居住在這個容易淹水的盆地內,房屋、工廠不斷往低地、郊區、山坡地發展,是水災加重的主因。由此可見,為了保障臺北地區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防洪工作實屬刻不容緩。

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圖。(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二、水患可以杜絕嗎?
在談到臺北地區的防洪措施之前,我們首先要澄清一個觀念,那就是一般人總以為防洪工作應是「一勞永逸」,其實並非如此。
儘管人類科技日新月異,而有「人定勝天」之說,但在面對天災時,人力仍屬有限,因為天災涉及的變數太多。水災既是天災的一種,水利工程人員只能就既有的調查資料,設計防洪工程。也就是說,防洪工作只能把災情減至最低程度,而無法完全杜絕。
臺北地區的防洪設施,始自日據時代。民國四年,日方首先在淡水河右岸興建大稻埕(現臺北橋上游)防洪牆,此後陸續沿淡水河主流興建堤防護岸,並於民國二十六年擬有全面性防洪整治計畫,但未實施。
政府播遷來台之後,有鑑於防洪的需要日益迫切,原有計畫已不合現況,於是重新通盤規畫研究。民國五十一年,曾由五種不同方案中,選定一種做為防洪方案,但只完成第一期工程。直到六十二年,經國內外專家再三研討,提出「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但因工程費過於龐鉅,政府財力無法負擔,一直未能施行。
由於建議方案的工程費籌措困難,有關單位於是提出先期實施方案,先實施淡水河左岸三重、蘆洲堤防及二重疏洪道,以及三重、蘆洲地區的排水工程,以期淡水河左岸受災最重的地區,先獲得適當的保護。這個計畫於六十八年奉行政院核定實施,但因某些民眾反對,工程遲至今年二月十日才施工。

台灣省水利局第十工程處處長許時雄指出,開闢二重疏洪道曾經國內外專家多次研討,並做過水工模型試驗。(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三、二重疏洪道所引發的爭議
二重疏洪道是先期實施方案中最主要的工程,開闢這條疏洪道的原因,是因為淡水河臺北橋段過於狹窄,如果遇到較大的洪水,就會往左岸漫溢(右岸已有堤防保護),形成另一天然洪流,釀成災害。二重疏洪道就是利用這條在洪水泛濫時自然產生的洩洪道,開闢成為疏洪道,以減輕淡水河臺北橋段流量的負荷。但是因此有一萬多三重一帶的居民,要為這項計畫遷徙,而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對。
反對的原因之一,是大家對疏洪道的效益有所懷疑。
執行這項計畫的臺灣省水利局第十工程處處長許時雄表示,這是國內外專家經過多次研討,遍尋各種方法,所找出的最好計畫,並且做過水工模型試驗,是有根有據的。
其實民眾反對的癥結仍在於維護私利:自己要搬走,兩旁受保護的土地卻地價高漲,地主大獲其利。
許處長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除非政府坐視不管,否則為了保障多數人生命財產的安全,只好犧牲少數人的利益。因為,總得有條路讓洪水走啊!」
賠償問題,也是爭論的焦點。關於這點,政府已採取「先建後拆,從優補償」的原則,近期內將在五股低窪區填土開發新地,以供被拆建的工廠、住戶遷入。如果洩洪區內的居民願遷往別處,則辦有長期低利貸款,第一年貸款利息由政府負擔。貸款加上補償金,應該夠買一般住宅。但是民眾仍然堅持提高用地的賠償費。
據說這些用地本來在六十九年四月就要徵收,後來民眾向政府反應,公告地價不久要調整,因此延至九月一日地價調整後才徵收,並再加三成特別救濟金。但仍有少數民眾不滿意,要求比照一般市價收購。
那麼,政府可能提高賠償標準嗎?
許處長鄭重地說:「這個地區在民國五十八年就被劃為洪水平原管制區,地價當然無法和一般市價相提並論。況且隨意變更地價,此例一開,國家法令豈不形同虛設?」
先期計畫的首期工程目前已完成部分淡水河左側的三重堤防,接下來要做蘆洲堤防。至於疏洪道內民宅的拆遷,大概是兩年半後的事,預計屆時五股低窪地區的填土計畫也已經施行完成。
那麼疏導民眾的工作做得如何呢?
許處長說:「目前百分之七十的補償金已經發放,少數民眾仍在疏導當中。我認為政府在法令許可範圍內,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與讓步,希望大家能顧全大我,摒棄私利。因為這個計畫現在的經費預算因物價上漲,已近九十億新臺幣,比五年前增加一倍,如果再拖延,以後更不可能完成了。」

這就是水工模型,橫越圖中的就是引起爭議的二重疏洪道。(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四、為何築堤而不疏導?
防洪的方式很多,開闢疏洪道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築堤、疏導、分洪、攔洪等。
築堤是臺北地區主要的防洪設施之一,沿著淡水河、新店溪、基隆河、景美溪的堤防蜿蜿蜒蜒地,當中有舊堤防、有最近增建的,也有老堤防加高的。
根據記載,古時候,鯀治水,圍堵;禹治水,疏導,結果鯀失敗而禹成功。因此,許多人懷疑:為何臺北市地區老築堤而不疏濬呢?
臺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副處長王文說:「治河要看河性,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
他指出,一般人認為淡水河河床逐年淤高,應該要疏濬,其實根據實際觀測分析,淡水河因上游水庫擋沙,河床未顯著升高,疏濬河床,泥砂容易回淤,經濟效益很低。
那麼淡水河的幾條支流,如景美溪、新店溪,是不是有淤積的現象呢?
王副處長說:「也沒有明顯的淤積情形。只有幾處因居民倒棄廢土有所堆積,所以這幾條河川需要整治。例如清理侵佔河川地的高莖作物及違章建築,整平河槽等,以暢通水流,疏濬的效果不會很大。至於這些河川的整治工作仍經常在進行當中。」
由此可見,築堤乃因事實上的需要。王副處長強調,臺北地區無論採用那一種方式防洪,一定都要築堤,因為地面的標高(距離海拔的高度)太低。它的最低位在海口高潮位以下,一般居住區域,多在標高三到五公尺左右,如果沒有堤防保護,受災的可能性太大。
築堤防的好處是,下雨時堤外的河水無法流進堤內;但同樣的,堤內的水也無法排到堤外。因此必須設置抽水站,把堤內的水抽到堤外。
目前臺北地區的抽水站的設計容量是每小時四十五釐米,這是針對颱風雨設計的。颱風雨的特性是歷時長、強度小、涵蓋面積大。設計標準是五年颱風雨頻率,也就是以每五年可能發生一次的颱風雨量做為設計標準。
西北雨或稱暴雨,也是造成水災的主因。針對這點,臺北地區設有排水系統,設計容量是每小時七十八公釐,設計標準是五年暴雨頻率。
至於堤防則以二百年洪水頻率為標準,不夠高的老堤防將陸續加高。但是新建的堤防有時礙於經費不足,一時尚無法達到標準。這樣的設計標準,適不適用呢?

沿河築堤是台北地區主要防洪設施之一。圖4:台大土木系教授顏清連認為台北市下水道阻塞,民眾應負大部分責任。(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五、防洪工程已達世界標準
王副處長說:「這種標準在世界上已算是很高了,就拿排水系統來說,恐怕沒有幾個國家的排水溝像我們一樣,能容納四輛汽車並行。」
臺大土木系暨研究所教授兼主任顏清連也持相同的看法。不過他特別指出一點,社會繁榮、人口增加,使得人們對免於水患的要求程度逐漸提高。舉例來說,一塊稻田淹三天水,並不算太嚴重,可是如果發生在住宅或工廠,就大不相同了。因此,政府一旦發現某些設計標準已不能適用,就應該進一步提高,才能滿足民眾的要求。
但是事情也不能只看一面。顏教授說:「提高設計標準,所需的經費也要相對增加,這些費用最後還是要由納稅人負擔。也就是說,防洪設施的投資額不能超過水災的損失額,否則,就不划算。因此,設計標準並不能漫無限制的提高。」
目前臺北地區花在防洪上的費用,不可謂不巨。就拿臺北市政府養工處來說,每年防洪所需經費動輒新臺幣數十億。因此,每次開市議會時,北市的防洪績效,都成為議員質詢的重點。
王副處長指出,北市防洪的績效可說相當顯著。舉例來說,十幾年前,重慶北路、社子、士林、木柵等地,尚未築堤,淹水情況相當嚴重,目前已大有改善。至於吉林路、松江路一帶,等到圓山一號抽水站完成之後,淹水的情況也會解除。
至於積水和淹水不同,積水是短暫的現象,要靠排水系統排出。目前臺北市最大的排水溝——建國南北路排水溝即將完工,對積水現象的紓解大有助益。不過如果豪雨太大,超過排水溝的設計標準,就難免會積水。例如去年艾妮絲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就是一例。
但是去年莫瑞颱風所帶來的豪雨,雨勢雖然強大,根據中國土木水利工程會的測量,並未超出臺北市下水道的排水能量,照理說,應當不會積水才對,為什麼很多地方都積水呢?該會代表李慕杜指出,問題在於當天排水系統只發揮了百分之七十六.三的排水能量。
排水管道的排水能量減低,主要是因排水系統阻塞。因此,各方爭問疏通地下管道的單位是那一個?責難的箭頭紛紛指向環境清潔處。但是顏清連教授認為這並不很公平。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管理組技師蕭文雄指出,政府將加強管理山坡地開發事宜。(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六、下水道阻塞是誰的責任?
顏教授說:「我為了進行一項研究,曾察看臺北市的排水溝,發現堶扈}床、破椅、死貓、死狗、塑膠袋……,什麼東西都有。民眾的公德心不夠,平時隨地丟棄垃圾,淹水就把責任推給政府。試想如果臺北市民每人往下水道丟一塊石頭,就有兩百多萬塊石頭,需要花多少人力,才能清除乾淨?」
目前環清處的溝渠隊已緊鑼密鼓地展開工作,但是由於工作人員只有一百多人,機器也只有五輛沖溝車、九輛汲泥車、九輛大卡車、一部怪手,工作範圍卻涵蓋全市九百多條水溝,總長度達四百多公里,工作量實在太重。因此,環清處的隊員都一致表示,希望民眾能合作,不要把垃圾往下水道丟。
清潔隊員的辛苦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人認為環清處應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儘量用機械代替人力,以增加工作效率。
環清處也想到這點,最近花了新臺幣五百多萬的經費,從國外購進高性能汲泥機一架。但這龐大的機器,卻不適用於臺北的排水系統,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甚為可惜。因此有專家建議,如果實在買不到適合我們使用的機器,不妨委託廠商特別設計。
排水溝堵塞,除了民眾亂丟垃圾之外,泥砂的淤積也是重要因素。這和近幾年臺北坡地開發建築,有密切的關係。
近年來,大家為瞭解決住的問題,尋求更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開發山坡地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加上前幾年建築業景氣,建築商因山坡地地價比平地便宜,為了賺錢,紛紛搶建,卻因缺乏山坡建築的知識、經驗,及無完整法令規章的管理下,經不起去年幾次颱風豪雨的考驗,雨後帶來滿地黃泥,終將坡地建築缺乏管理的問題暴露無遺。

坡地開發如未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容易造成災害。(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七、誰來管理山坡地建築?
坡地建築釀成災害的原因,在於開挖整地時沒有做好水土保持,加上承包商隨地倒棄廢土,一旦下雨則泥砂都流到排水溝和河川內,造成排水系統的堵塞和河川的淤積。
那麼政府為何不能妥善管理呢?
主要的原因,是山坡地的開發速度太快。過去山坡地多半用來開發農地、果園,沒有大規模興建住宅的情形發生。因此有關法令,例如「山坡地保育條例」,都是針對農牧發展而設,至於坡地建築方面的法令,既不完整,也缺乏專職管理機構。
去年的豪雨把這個問題暴露出來之後,輿論大加撻伐,政府方面也立即做補救措施。行政院孫院長指示:凡是山坡地開發,非農業使用部分由內政部主管。
內政部得到授權後,營建署立即邀集有關專家研訂「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及「山坡地開發建築技術規則」,前者是管理的法令,後者使開發者在技術上有所依循。這兩個法令可望於近期內頒佈實施。
承辦上述法令研擬業務的技師蕭文雄說:「一般人總有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在山坡地建房子地價便宜,成本低,而忽略了山坡地開發的投資。除了土地收購成本外,還需包括規畫、整地、公共設施等費用。況且並不是任何山坡地都適合建築。」
他翻開現行的「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指著第十二條說:「這條規定既未限定計畫書設計人的資格,而且其中提及的水土保持機關隸屬於農林單位。但是農林方面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坡地建築方面大有不同,以農林水土保持標準來核准坡地建築,並不妥當,可見法令上有漏洞。」
「在管理辦法草案中,規定各縣市需成立『山坡地開發建築審查小組』,開發者必須通過審核才能取得『開發許可』,然後向建管單位申請雜項執照做好水土保持等工程後,才能申請建造執照。」
「草案中並規定申請開發面積至少十公頃,以便於做社區整體規畫;開發計畫書必須由專業建築師規畫;開發者必須預繳工程造價百分之十五的保證金,做為災害防治、緊急處理或未能如期完工的善後處理費用。」
換句話說,以後想在坡地建房子不像過去那麼容易了。
「如此居民安全才有保障,對大家都好,不是嗎?」蕭文雄說:「相信沒有人希望,類似去年豪雨成災的情形再度發生吧?」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管理組技師蕭文雄指出,政府將加強管理山坡地開發事宜。(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八、水土保持工作為何重要?
提到「防洪」就不能不談「治山」,「治山防洪」可說是一體的兩面。治山指的就是水土保持。
何謂水土保持?從事水土保持工作二十多年的農業發展委員會保育組組長李三畏說:「廣義是指一切水土資源的維護與有效利用,狹義則指山坡地水土資源的保育利用。」
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水源的涵養區。
李三畏指出,如果坡地表面沒有林木草地等覆蓋物,下雨時,雨滴直接敲擊地表,沖蝕土面,水源涵養功能銳減,不僅導致水土流失,泥砂淤積河床、水庫、排水道,造成水災,也會造成旱季的水源供應缺乏及水質汙染。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造林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水土保持工作是一種百年大計,如果做不好,遺害極為深遠,水災只不過是其中一項而已。
李三畏強調,河川下游的防洪措施非常必要,但是洪水、泥砂都是從上游來的,因此上游的保育工作也不應忽略。
過去這些年來,國內的經濟發展極為快速,無論政府民間都戮力開發建設,拚命向前衝刺,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自然環境已遭到不少破壞。最近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政府也逐漸重視這個問題。
最近農發會已研擬出一項治山防洪五年計畫方案,預定每年投資七十億元,進行造林、保林及防洪、排水工程,將於近期內呈報行政院核定。
李三畏說:「站在一個水土保持工作者的立場,我期望這項方案能盡速通過。因為,我深切瞭解水土保持的重要,也希望決策單位能把重視的『程度』再提高一些。」
顏清連教授也認為,我們花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經費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比起先進國家,還是偏低了些。
對於政府的治山防洪措施,許多人都有一種觀感,那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規畫。所幸最近許多單位都已注意到這個問題。

農發會保育組組長李三畏說:「水土保持工作是百年大計。(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九、已具有整體規畫的觀念
就拿治理河川來說,上游由林務局管理,中游由農牧局管理,下游由水利局管理。由於權責分散,如果彼此協調聯繫工作做得不好,效果就大打折扣。
農發會保育組有鑑於此,特地協調三個單位,籲請平時多溝通觀念,工程項目與進度相互配合。李三畏組長說:「目前這種作法已在東部首先實施,頗見功效。」
水利局的許世雄處長也有類似的看法。他指出,臺北地區防洪的事例,使水利局對河川治理的觀念整個改變:治理河川不能只看河川本身,還要和土地資源的利用配合。目前水利局準備及早把全台重要河川的主要計畫訂出來,註明那些河川地不適合開發,以做為各縣市發展的參考。
顏清連教授則認為,整體規畫的觀念雖已建立,但如果要進一步實行,必須有更多的經費、人才,和完整的氣象、地形、地質等調查資料。這些資料無法從國外輸入,必須自己逐步調查建立,需要時間,也要花錢。
顏教授經常接受政府委託,從事水利方面的研究。他說:「我常告訴學生,學土木的人光有技術是不夠的,還必須和社會大眾、決策單位溝通,工作才能順利推動。」
相同的,政府和民間的溝通也很重要。這種溝通的工作應該平時就做,否則事到臨頭再去溝通,恐怕會事倍功半。二重疏洪道的爭議就是一個典型的公益和私權之間衝突的例子。
政治大學教授江炳倫指出,公益與私權的衝突在實施公共工程計畫時,特別容易發生。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與誤解常是由於作業過程神秘而產生。因此,政府應經常透過大眾傳播媒介,讓大眾自始便瞭解計畫內容,有助於工程順利推展。

造林、保林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歐陽芷汀/張福興/田克南)
十、教育工作亟待加強
顏教授也認為,社會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他說:「如果我們能經由社會教育使大眾瞭解水災的特性,並且平時就注意防範:不去與水爭地,不去破壞自然的平衡,不把垃圾倒進排水系統……,而且讓大家進一步支持防洪計畫。那麼,我們就會比較容易而有效地把水災損失減到最低程度。」
農發會保育組組長李三畏則認為,除了社會教育之外,學校教育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把治水防洪的觀念納入小學、中學教材中,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養成愛護水土資源的觀念,對防治水患,必能發揮更深遠的功效。
總之,臺灣的水患,是先天環境所註定,後天的發展使情況惡化,其中以臺北盆地為甚。因此,一方面制訂治山防洪計畫,付諸實施;一方面加強社會教育,增加民眾對水災的認識;另一方面逐步疏散災區人口,標本兼治,方為上策。
關於減輕水災區人口壓力這點,政府也已經注意到。例如臺北地區人口密度太高,不適於繼續發展,因此,政府將五股附近的一塊沼澤地劃為水鳥保護區,開闢林口台地,把中正國際機場設在桃園,目的都在疏散臺北地區過多的人口。
颱風季節到了。最後我們要提醒大家,尤其是低窪地區的居民,颱風來臨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防洪設施可信而不可全恃,尤其不要懷疑氣象預報,因為我們目前的氣象預測已相當準確;也不可因颱風警報解除而放鬆戒備,因為颱風過後,常會帶來豪雨。總之,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政府民間皆持此一態度,必可將水災災情減至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