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醫師協會的會員都是國內成功的女醫師,她們不僅本身醫療工作繁忙,在家庭中且有女性的天職要盡,但仍抽空組成了女醫師診所,以其所學和所長,熱誠地為低收入民眾服務。這些女醫師不僅治療病患的生理問題,也儘量輔導他們的心理,期使他們身心健康,能擁有一份平穩愉快的生活,並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繼而也對社會有所貢獻。
「下一位,周陳寶玉!」護士喊著。
方立潔翻閱病歷,好整以暇地等待著這位常客。
「請坐啊!」
周太太身未坐定,已氣急敗壞地開始訴說自己的病況:失眠、疲勞、頭昏眼花、盜汗、血壓高、精神不適……,哎呀,一大堆的毛病,數也數不清。
「周太太,你別急,我會為你好好診療的。」方立潔安定她的心。這位周太太,四十九歲,是典型的富家太太,由於經常來看病,已和方立潔成為熟朋友。
盜汗、頭痛、失眠、躁鬱……,這些症狀,都是婦女更年期容易發生的毛病。
「方大夫,我渾身是病,煩死人了。到底要不要緊呢?」

診所設於國光國宅內,目的在打入平民社區,讓低收入民眾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歐陽芷汀)
瞭解病人的心理,滿足病人的需要
「周太太,經過多次的檢查,與實際的情況看來,這些都是更年期的毛病,沒什麼大礙。你放寬心,按時服藥,這個階段過了就好了。」方立潔親切的解釋著,繼而勸慰一番。看到周太太「不敢苟同」的表情,只好耐心的繼續說明:「婦女在更年期時內分泌往往不太平衡,因此會引起體內某些器官功能的失調,而造成身體的不適。多數的中年婦女都會有這些現象,你並不是特殊的一個或最嚴重的一個,所以請別緊張。我會給你開些藥,補充你某些分泌不足的賀爾蒙,這樣症狀就會減輕。如果你還能找些事情去做,身體的不適就不會這樣困擾你了。」
但周太太仍然堅持自己有病,而且很嚴重,她不相信只是遇到了更年期,就會令她如此不適。她要求方大夫開最好的藥給她,並且補充:「錢多一點沒關係。」
方立潔心中明白,有錢有閒的周太太,需要的是心理的安定。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必要的藥外,只好為她多開些「安慰劑」吧(沒有害處的維他命丸),藉此增加她心中的安全感。
看著周太太抓著一大把五顏六色的藥丸,毫無猶疑地付出數張大鈔,神情滿足地離去,方立潔鬆了口氣。她繼而瞥見了掛鐘上的指針。
「糟糕,遲到了!」拎著提包,她匆匆跳上計程車,趕往「女醫師診所」。
方立潔今年卅八歲,是一位傑出的婦產科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妻子,兩個男孩的母親。除了服務醫院的繁重醫療業務,與家中的大小事務外,她還加入了女醫師診所的義診行列。

因為門診的大夫都是女醫師,所以女性患者特別多。
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處置
方立潔急急忙忙地走進女醫師診所,直對久候的病患說抱歉,迅即披上白衣,開始門診。
第一個病患是位年齡不大、卻看來十分憔悴的女性,方立潔戴上塑膠手套,為她作詳盡的內診。
「好了,下來吧,……請坐。你的腹痛、腰酸、流血等現象,是因為裏面發炎了。」
對方緊張的猛搖頭,似乎想搖掉自己的病況。
「生病就得面對現實,好好醫治才行。不要擔心,我給你打一針,再帶些藥回去吃,你一個禮拜來看二回,應該可以治好的。」
對方沈重地低著頭,囁嚅地說:「打針、吃藥,要很多錢吧?」
「病是一定要治的,拖下去可能出大毛病。先別擔心錢的問題,我幫你開有效又便宜的藥。」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病患,方大夫有不同的處置方法,究其所本,是針對不同病患的需要,給予不同的療法,務期使患病身心感覺滿足,有助於她們的痊癒。
女醫師診所中大部分的醫師都有「因地制宜」的不同做法,也都用心為不同的病患設想。來女醫師診所看病的,多為低收入民眾,在此義診的女醫師們,總是想盡方法幫他們:少花錢、早痊癒。

(歐陽芷汀)
以所學所長貢獻社會
座落在中華路二段國光國民住宅第三棟廿一號一樓的「女醫師協會附屬診所」,大家都簡稱它為「女醫師診所」,這是中華民國女醫師協會附設的機構。
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的女醫師協會,是國際女醫師協會的分支機構,國內女醫師中有許多都參加了這個團體,每兩年開大會一次,除了學術交流、會員聯誼外,同時也促進國民外交。
成立多年後,會員們對既有的活動不以為足,總想再進一步積極為同胞做點事。經過多方思考衡量,決定附設一個診所——以自己的所學所長,直接服務貢獻社會大眾。
民國五十二年,她們在台北青島東路九號成立「女醫師診所」。這個地點本來是「婦女之家」的房舍,經過蔣夫人的允許而作為診療之用。
後來因為場地不夠用,就遷到民生東路的民生社區。但是那兒屬於高級住宅區,居民不太信任這種「便宜得過份」的診所,寧願找昂貴有名氣的大醫院,因此效果不彰。女醫師們有鑑於此,決定把診所搬到以平民住宅為主的南機場現址。
這個診所的規模不大,但醫療項目很多,女醫師協會的會員本來各科醫師都有,她們都充分支持這個診所的醫療服務,收費亦十分低廉。
科別多,收費低廉
女醫師診所服務對象不分男女老幼,但以低收入病患為主。診治項目有:內科、小兒科、婦科、眼科、牙科、皮膚科、心臟科、耳鼻喉科與心理衛生科。各科除一般診療外,其中內科還包括免費預防注射、檢查血壓。婦科亦包括指導避孕、子宮癌抹片檢查以及子宮頸炎的冷凍治療。牙科包括補牙、免費為兒童預防蛀牙。眼科包括免費檢查兒童視力。另外還有特別門診教導聽力有障礙的兒童學聽學講話。
主持門診的醫生都是台大、榮總、中心診所、中山醫院、婦幼中心等公私立醫院的各科主治醫師,她們利用公餘時間義務應診。因為每位大夫都有本身的職務,所以診療也有一定時間,儘量配合各位女醫師的空檔。
收費低是這個診所的最大特色,對家境貧困患者,掛號、診治、醫藥一切費用全免。普通病人掛號卅元,藥物也只收成本費。診所的維持需要可觀的經費,這樣的收入自然無法平衡收支,醫療設備、藥品、護士薪資、雜費等,醫師們都常自掏腰包,出錢出力。購買目前這廿坪大的新址需款二百萬元,也是由會員努力籌措的。
一位值得欽佩的好醫師,通常是術、德兼修。尤其病患在病痛、軟弱中,最需要醫師的幫助和鼓勵。一位有愛心和耐心的醫師,可能比醫術精湛而待人冷漠的名醫更對病患有益。女醫師的耐心和細心,是她們最為人所稱道的。
時間的運用得精打細算
身為女性醫師,除了善於發揮愛心與耐心,使病患感覺溫暖可親之外,她們也同為主婦與母親,在家中也有女性的天職,也應發揮女性的特質。但是,工作這樣忙碌,時間這樣緊湊,使得女醫師必須對時間「精打細算」,才能把每個角色都扮演好。
但是這些義務來此擔任診療工作的女醫師普遍都太忙了,偶爾也會有排定在此門診而不克前來的情況,病患們久候未果,難免失望、抱怨。
護士鄧洪生說:「醫生們常要出國考察、開會,有時候則因所主持的手術因故耽延,或其他意外事件發生,都可能無法來這裏看門診。這時就得替換大夫,請其他有空的醫師來代班。這種情況,病患多半會不滿意,甚至大發怨言。」
這裏的病患多屬低收入民眾,他們多半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平時因生活較困難,所得不多,與醫藥常識的缺乏,而對病痛特別恐懼(既怕病痛,又擔心花錢),因此心情不佳時,也不懂得維持風度,發起脾氣來令人難以忍受。本是出錢出力,結果還不被諒解,甚至得受氣,豈不是不太合理?
體諒、關懷、多施愛心
鄧洪生表示:「世界上很多事都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們既然有心為大眾服務,尤其關懷貧困民眾,對他們自然要多體諒、多愛護,而不會跟他們計較什麼。這裏的工作是一份愛心事業,如果連一點氣都不肯受,那算得上什麼關愛、服務呢?」
診所護士的工作非常繁重,包括準備醫療器具、登記掛號、整理病歷資料、注射、配藥、清理賬目等等,還得為病人送血液、尿液及抹片去檢查。
護士陳蘭說:「我們和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合辦,為病患作子宮抹片檢查。希望婦女多多利用。」
診所每天有兩位護士服務,連中午吃飯休息時都有人守著電話,隨時在電話中為病患解答各種問題。一般人都以為女醫師診所的知名度還不夠,病患又是怎麼知道前來看病的呢?
護士邱麗香說:「除了病人互相介紹外,我們在門診餘暇也作訪視調查,挨家挨戶去訪問與介紹這堛熒~務。」
診所附近的國光國宅有十五棟,一百多戶人家,護士們都訪問過了。前陣子報紙、電視、雜誌也為診所作了多次報導,使得當地居民踴躍前來。
期能進一步擴展業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和人力一直是女醫師診所業務上的最大困難。由於貧病患者佔門診的大多數,收支自然難以平衡,如果沒有外界的捐款,就無法維持。
充足的經費能補充診所的設備,便利醫療工作的進行。有些私人診所,對病患下猛藥,使病患迅速痊癒,心中自十分信服,以後頻頻光顧;殊不知小病下重藥是不當的,待身體堬ㄔ秅F抗藥性,以後真有重病時就麻煩了。另有些缺乏醫德的小診所,還開劣藥和濫開不相干的藥劑,以多賺取費用。像這類事例在女醫師診所中是絕不會發生的,因此即使「門庭若市」,仍然「虧損」頗大。
樊長松大夫說:「我們這堥S有醫生的處方,護士小姐不能隨意為病人注射、配藥。要是碰到嚴重的病情,需要手術開刀的,我們會建議病人轉往設備齊全的大醫院。由於我們幾乎每個月都處於虧損狀態,所以目前尚無餘力進一步添購更好的器材和設備。」
非營利是女醫師診所的最大特點,卻也成了繼續維持的「致命傷」。目前固定的經費有紐約「美國婦女醫院服務團」每月捐助兩百五十元美金,中央婦女工作會每月亦有不定額的捐助。其餘則靠社會熱心的團體與個人捐助。
令人感動的捐贈事蹟
崇她社第一、第二社曾捐款為診所添置洗牙機、磅秤和身高器等。溫莎藥廠不時捐贈大量的藥品,使病人能取得質佳價廉的藥物。獅子會古亭分會捐了一架牙科的治療台。另外,中心診所、南昌行也熱心捐款,以供診所擴充設備。
至於個人捐助者,大多是女醫師的親友,他們瞭解診所成立的意義與目前維持的情況,而慷慨相助。整體而言,捐助仍不夠多。
樊長松大夫提到最近接到的一筆捐款:
「平常收到的都是事業有成的人所捐贈的,可是這筆錢不一樣,總額是一千零五十元,數目雖然不大,但卻令我十分感動。實在謝謝他們!」
埔里國中一年十班的學生,看到電視上有關女醫師診所的報導後,決定捐出大家有限的零用錢,贊助這群女醫師善心的施為。
人力問題,恐怕比經費問題更叫人頭痛。目前經常在診所義務看病的大夫有十四、五位,平均年齡在四、五十歲間,有的已六十歲以上,極需新血輪的加入。
因一般駐院及實習醫生都受院方規定的限制,必須專任,故不能到別處看門診,所以許多年輕的女醫師雖然有心,卻不能前來。
負責牙科門診的關學婉大夫說:「醫生多,病人就多,我們服務的範圍就可擴大,受惠的人也就更多。這樣一方面可解決診所的經濟問題,另方面可一步步添加設備,使診所業務更加興盛,對社會的貢獻也更大。」
醫生好,用藥也好
有人懷疑這兒的收費低廉,可能是用藥不好或醫生不夠高明,這是錯誤的想法。平日如果上大醫院找這些名醫看病,不但得排長龍才掛得到號,而且光是掛號費就是這兒的好幾倍。
這裏最特殊的一科是心理衛生科,負責的大夫是知名的心理大夫蕭焱垚,她是國內第一位私人開業的心理醫師。病患平常想找蕭大夫得事先預約時間才能看到門診,還得付出一筆可觀的費用。可是,蕭大夫在女醫診所的門診卻乏人問津。
國人對心理衛生的觀念還不夠清楚,以為只有生理上的病才要找醫生,殊不知心理會影響生理,也是人們處理生活成敗的關鍵之所繫,所以沮喪、憂鬱、暴躁、自卑、悲觀、逃避現實……等心理上的毛病,應及早疏導治療,莫等到精神失常、崩潰時再就醫,恐怕就來不及了。這個問題,對低收入者尤為嚴重。他們一方面知識水準較低,沒有這方面的體認;另方面生活的壓力很重,不僅無力顧及此、亦容易導致心情的抑鬱和苦悶,如果沒有適當的疏導和渲洩,很容易造成不良後果,也可能造成社會問題。
生理、心理同樣需要照顧
但是,蕭大夫等不到患者。目前她暫時停止女醫師診所的門診。如果有病人求醫,屆時再將她請來。診所內的護士小姐亦將針對這個問題,積極訪視宣導,希望平民大眾懂得多多利用心理門診。
醫生們平時的工作忙碌而繁重,但是她們把服務看成「理所當然」。不但犧牲休息娛樂的時間,還經常捐款買藥,為診所舉行募捐活動。
七十高齡本應在家頤養天年了,樊長松大夫卻依然熱心為眼科病患服務。什麼樣的信念和力量支持她樂此不疲地工作呢?她說:「給予的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何況醫生和病人之間是雙向的交流,病人從醫生的幫助中得到健康,醫生因患者的痊愈安康,得到滿足和成就感。」
女醫師們默默地貢獻自己的時間、心力,為低收入病患作診療服務,除了有病治病之外,更進一步灌輸保健的觀念與方法。這不但提高了他們生活的品質,同時也使他們因身心健康而過得較前愉快積極。女醫師診所努力建立他們無病痛時也定期作健康檢查的觀念。
關學婉大夫舉例說:「一般人對牙齒不太注重,都是痛了才來找醫生。我在治療時,儘量灌輸他們對口腔健康檢查的認識,並逐漸培養他們定期檢查的習慣。」
盡心獻心,做一點算一點
除了診治疾病,建立保健的觀念之外,女醫師在和平民病患的接觸中,有時會發現他們的思想觀念有點問題。譬如他們可能因生活的環境不佳,而產生忿世嫉俗、怨天尤人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得他們悲觀、偏狹,而更無法改善現況。各科女醫師雖不是專攻心理的,但多少已有豐富的待人處事經驗,也有相當的生活知識,由於可能只是見著有跡象或趨勢,還沒有嚴重到需要專門找心理醫師診療,因此她們往往在診病的同時,也儘量和病患談談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的問題,鼓勵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來改善環境,並一再告訴他們:在公平、開放的社會裡,永遠為上進的人留有機會!但我們所處的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不論從事何行何業,沒有真本事、不能敬業樂群的人,也就保有不了機會。女醫師不知道這種有關心理的輔導能有多少效果,但她們總是竭盡所能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