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踢毽子是孩子的玩藝兒,也可以算是運動嗎?
嘉義縣溪口鄉的人會告訴你,這就要看你怎麼踢了。只要懂得方法,踢毽子不但是很適合現代人的一種運動,而且還可以發展成「全民體育」的項目呢!
很多成人都還記得,小時候用銅板或古錢做毽子的經驗。只要一塊碎布、幾條尼龍繩,將碎布包上古錢或銅板,以尼龍繩綁緊,就大功告成了。
碎布可選做衣服的剩料,尼龍繩能找自己喜歡的顏色,還可撕開成絲,有類似羽毛的效果。
若怕麻煩,直接拿個銅板或瓶蓋,也可踢將起來。
毽子原先在我國北方流行,是一種熱身的運動。渡海到臺灣以後,有些「水土不服」——亞熱帶的人,沒有暖身的需要和習慣。毽子在成人世界,於是逐漸褪色;只是在孩子群中,仍有相當的地位。
但是時至今日,孩子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放學之後的時間,大都消磨在電視機前;學校的運動項目裡,又很少見它上榜,因此毽子就年復一年地寂寞起來。
然而,有一個地方,無論大人、小孩都玩毽子——那是嘉義縣溪口鄉。
溪口鄉的「毽子風」是從溪口國小吹起的,搖動巨扇的是該校體育老師蔡伯期。在他推廣下,校內學生人腳一毽。

上圖:花式組合的「十字經」,由左至右分別為手心、牙筷、上臉、上肩、穿針、佛手等動作。(張良綱)
溪口鄉人腳一毽
五月的南臺灣,早已是一片溽暑天氣,但對溪口鄉熱愛踢毽子的孩子來說,炎熱的夏天一點也不能阻礙他們的玩興。
在「毽子國小」——有八十年歷史的溪口國民學校,下課時間,教室走廊和操場上,都是追逐毽子的身影。
放學鐘響了,小朋友在歸家的路上,走著走著,就在農家的稻埕、或人家的庭院玩將起來,有的自得其樂地耍耍拿手好戲,有的則三兩成群,各顯神通。
孩子們愛毽成癡,回家也踢。爸媽原只是好奇地旁觀,禁不住踢它兩腳,日久也漸上癮。街坊鄰居,大大小小志同道合,在各種活動,如鄉民運動會、鄉鎮民大會、社區座談會中,踢毽子成了不可少的餘興節目。
在社區運動會中,還有「父子同樂」的賽毽項目。兒子踢毽,父親接了,再丟回去;比賽二隊各由數對父子檔組成,一路接接踢踢,先輪完的那隊獲勝。
這個遊戲很簡單,卻十分有趣。比賽時,大大小小的孩子都盡全力踢;父親們則一臉期待、奔走接「毽」;媽媽在旁「觀禮」,往往比上場的還急;就這樣串起了天倫之情與社區友誼。

上圖:花式組合的「十字經」,由左至右分別為手心、牙筷、上臉、上肩、穿針、佛手等動作。(張良綱)
走到那兒,踢到那兒
「父子同心」比賽,所以讓父親以手接毽,而不是踢回,是因毽子底盤小、重量輕,踢來踢去,行進速度快,且落點變化大,並不容易持續。
為使毽子適合團體競賽,北市萬華國中老師李明秀將其改良成毽球——以圓球為底,內塞泡綿,球上插羽毛,以保留毽子的原形,比賽規則與排球同,但須用腳踢。
除了「眾樂樂」外,毽子還適合「獨樂樂」。
毽子的體型輕巧、方便,也容易玩。休息時,辦公室踢踢它;郊外踏青時,隨身帶著它;走到那兒,玩到那兒。
有人也許會問:踢毽子不是只腳動嗎?能達到運動的目的嗎?
「那可不」,致力毽子運動研究、改良的士林國小校長董金松說,「從毽子踢法,就可看出端倪。」
毽子踢法可大分為文、武、定點踢三種。
文踢也稱「小武」,一腳直立,一腳踢毽,是最簡單的踢法。主要的基本動作有:將毽往裏踢的「踢」、往外勾的「拐」、碰膝的「膝」、腳伸直以腳背踢的「豆」等(如圖一)。
武踢又叫「大武」,踢時雙腳離地,躍起在空中踢,為保持平衡,通常還加上手部動作。這些「空中動作」也各有名稱,如跳起來往後勾踢的「跳」、「躍」(兩者不同在一為前腳,一為後腳先著地),一腳高一腳低,成蹲跪狀的「跪」,兩腳伸直作剪刀狀的「剪」等(如圖二)。
將毽子很平穩的停在身體各部位,如肩、背、頭、鞋、腳、臉、膝、手等,稱為「定點踢」。「就好像足球的『停球』動作,定點踢是踢毽者在持續跳躍中,預防毽子落地的『救毽』動作」,董金松說。

上圖:花式組合的「十字經」,由左至右分別為手心、牙筷、上臉、上肩、穿針、佛手等動作。(張良綱)
踢毽貴在不「死」
「文踢是單純的腳部動作,武踢躍起後必動到全身,定點踢則搖首晃肩,毽子停在身上那一部位,就得用那個部位將它『彈』出去,更是全身都得動」,董金松說。
踢毽的人稱毽子落地為「死」。無論那種踢法,基本原則,都是讓毽子不落地。
民國四十年間,新竹有個上海來的玩毽家張岳,從早上七點踢到下午七點,共踢了三萬六千六百多下,中間喝了四大杯開水,吃下八個大饅頭,還有許多水果——總之無論是站踢、坐踢、邊吃邊踢,什麼踢法都玩盡了,而毽子始終不「死」。
對行家來說,踢多並不稀奇,最難的還是花式。
毽子有花式,始於明代,有本「毽子經」收集各種腳法、技巧的大成,算是目前知道最完整的一本「毽林絕學」。
「書中記載,毽子不但有花式;還分進門、登堂、入室三級,每級又各分上、中、下三段,說起來,學毽還像練武功一樣,一招高過一招呢」,今年已六十七歲、有「中國毽翁」之稱的李元忠說。

上圖:花式組合的「十字經」,由左至右分別為手心、牙筷、上臉、上肩、穿針、佛手等動作。(張良綱)
尋古籍,出招式
在花式毽子比賽時,參加者都挖空心思,設計新招。「往往還要遍查古書,來增加靈感」,腦筋充滿各種怪點子的溪口國小老師蔡伯期說。
相當流行的「十字經」,就是他參考古籍,自創的花式踢法。
十字經是以定點為主的花式組合,共有十個動作:一手心,二手背,三酒盅(手握拳,如酒盅狀),四佛手(手伸中指,如佛手狀),五牙筷(手伸兩指,如拿筷),六拳頭,七上肩,八上臉,九穿針(兩手中、姆兩指圍成圈狀),十搖頭。視功力高下,還可各自搭配文踢、武踢及定點踢,雖同為十字經,卻可踢出不同的表現方式。
花式發展到最後,就像體操和溜冰一樣,是有身段的,可以當表演來欣賞。
從明清到民國初年,都有職業性的毽子表演;尤以抗戰前的上海最風行,曾連續好幾個月在著名的大世界戲院表演。毽翁李元忠躬逢其盛,每回憶起來,眼睛就為之一亮。
「那回,表演的主角是位山東籍的白鬍子老先生,人未出場,毽子先從臺邊飛踢出來。他掀簾而出,一個箭步到了舞臺中央,以腳接住毽子亮相……」
「看他們表演時,毽子在身上左右上下起落,像全都長了眼睛似的……」

上圖:花式組合的「十字經」,由左至右分別為手心、牙筷、上臉、上肩、穿針、佛手等動作。(張良綱)
好毽配好「腳」
「比起當年的毽子表演,現在的毽子還更具美感」,專研將毽子動作與體操相結合的臺北體專教授蔡宜郎指出。
他這幾年致力推行毽子韻律操,將一些舞蹈動作,如披腿、空翻、平衡等,運用在踢毽上,再配上音樂,看來就像出歌舞劇。「不過毽子的落速急促,跳慢舞的機會不多」,蔡宜郎說。
有技術,還得有好的毽子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不同踢法時,所用毽子也有別」,李元忠指出:「踢大武宜用重量輕、體積小的毽子,有助靈活跳踢;踢定點的毽子,則須重一點,便於穩穩地『站』在身體各部位。」
市售毽子大多以一塊圓鐵片為盤,上插三、四根羽毛。插羽毛不僅是為了美觀,而是增加空氣阻力,讓毽子下墜時較慢、較穩。
太軟、太硬、太稀,經熱水燙過(會失去彈性)的雞毛都不適合作毽,最好的是直接從活公雞尾巴抓下來的毛;毽盤也有學問,平圓的最好,踢起來穩、平,又不痛。
李元忠珍藏了幾顆好毽,最珍愛的是一顆仿北平大絨子雕毛毽。雪白的毽毛,羽毛柔軟膨鬆,卻不下墜,毽盤用的是乾隆年間的古錢——據說愈古的錢踢起來愈靈巧。

上圖:花式組合的「十字經」,由左至右分別為手心、牙筷、上臉、上肩、穿針、佛手等動作。(張良綱)
都是漢宮佳麗惹的禍
毽子的出世,都是漢宮佳麗惹的禍。
一千八百年前,漢朝宮廷盛行著一種類似今日足球的遊戲,稱為「踢蹴踘」。
蹴踘為圓球狀,表面是獸皮,裏頭填充羽毛。個人或一群人都可玩,以踢多、蹴踘不落地者為勝。當然,這原是男子的活動。
後宮妃嬪、皇室女眷耳濡目染之餘,不免動心,逐漸地也玩起來。女子因力量單薄,就把蹴踘縮小;不勝追逐之累,又在球上繫根絲線,以手提著輕踢。即使如此,她們一手執線,一手提起裙腳,踢起蹴踘來,也已手忙腳亂,嬌軀亂顫。
就在這般旖旎傳奇中,蹴踘由宮中「踢」到民間;從圓球「踢」到「以鉛錫為錢,裝以短羽」的現代毽子形式;「踢」過了漫長的一千八百年歲月。
從前上海有首歌謠頗能表現玩毽的意興:
「小孩子,老頭兒,
柳蔭樹下踢毽子;
毽子飛上天;
惹得雷公發了癲,
偕同火閃娘子下凡間,
學會踢毽上南天,
踢得玉皇哈哈笑,
從此不樂登金殿。」
連玉皇大帝都會被毽子所迷,你呢?

圖1.:明朝文徵明所畫的「蹴踘圖」。圖中的「球」,是毽子的前身——蹴踘。此圖描繪宋朝宮廷玩球戲的情形,抬腿踢球的人是宋太祖趙匡胤。(張良綱)

圖2.:有「中國毽翁」之稱的李元忠示範古時女子踢蹴踘的動作。她們為免追逐疲憊,在蹴踘上繫絲線。(張良綱)

小武基本動作(圖一)(張良綱)

圖3.:毽子也可用手拍著玩,上抬腿、跳躍等動作,十分有趣。(張良綱)

圖1.:羽毛漂亮,底盤平穩,踢起來落速不疾不徐,才算好毽。(張良綱)

圖2.:毽子可憑個人巧思,變化出不同的樣子,圖中小女孩手上抓的、玩偶腳上踢的,以及桌面上擺著的是各式各樣不同的毽子。(張良綱)

圖3.:漂亮的「大武」動作——剪,要在雙腿彈跳的瞬間,判斷毽子的落點,難度極高。(張良綱)

大武基本動作(圖二)(張良綱)

圖1.:女孩表演花式組合「節節高」——站著的女孩將毽子踢給高坐在肩上的女孩,「上位者」再一一將毽子踢上自己的臉,現在臉上已有三個毽子了。(張良綱)

圖2.:毽球運動在台北市各中學流行,圖為萬華國中毽球隊,學生表演的一「腳」絕活——倒掛金鉤。(張良綱)

圖1.2.:溪口鄉社區運動會的「父子同心」踢毽比賽,上場的「父子檔」緊張,旁觀的媽媽們也十分「進入情況」,不時笑了開來。(張良綱)

圖1.2.:溪口鄉社區運動會的「父子同心」踢毽比賽,上場的「父子檔」緊張,旁觀的媽媽們也十分「進入情況」,不時笑了開來。(張良綱)

圖3.:人腳一毽的嘉義溪口鄉,由於要拔雞毛製毽,公雞落荒而逃。(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