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的儲存中心(庫)位於中壢市中原大學。跟隨臍帶血運送車到達實驗室,經過產婦資料核對後,臍帶血開始經歷一連串的檢驗──細菌培養、血球計數、幹細胞比例與活性、血型,以及愛滋、B肝、C肝、梅毒等各傳染疾病檢驗。之後進行離心分離,將其中的紅血球、血漿一一去除。分離濃縮後,在剩餘約40CC臍帶血中加入抗凍劑,分兩袋置入鐵盒中,經過緩慢降溫,儲存在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儲存槽。
兩個造價八百多萬元台幣的液態氮儲存槽中,儲存的正是近500對父母在基金會為孩子保留的信心、希望和愛。
「愛人如己,」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執行長張南驥指出,在M型社會中,聽得懂或有機會聽到臍帶血、幹細胞相關資訊的,都是社會中上層的人,因此基金會希望能以3到4個自費家庭「搭配」一個弱勢家庭的方式,來協助弱勢族群。信望愛首選的照顧目標是原住民,從蘭嶼及埔里做起,將來希望能擴大到受家暴的單親家庭。
張南驥不鼓勵臍帶血公捐,但主張協助弱勢族群自存臍帶血。張南驥指出,原住民的組織抗原與漢人相去甚遠,需要配對時更難上加難。此外,某些遺傳疾病的發生率也不盡相同。最近信望愛與榮總小兒遺傳科醫師牛道明合作,對某些原住民特有的遺傳疾病展開罹患率調查,希望能有效阻斷其在離島所產生的「方舟效應」。
目前將孩子臍帶血儲存在信望愛基金會的近500個家庭中,約有400個家庭是私人付費的,頭20年的儲存費用是新台幣7萬5,000元。其餘100個臍帶血則由基金會出資贊助。張南驥將倣效陽明大學直屬學弟學妹的「家族」方式來經營信望愛臍帶血家族,讓在同日出生的臍帶血寶寶家庭能定期「家聚」,共同陪孩子成長。
「臍帶血裡有我們的盼望和愛,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要以關懷生命、永續經營的態度來為孩子們做這件事,」張南驥充滿信心地說。
蒲公英是張南驥成立的信望愛基金會的標誌。「蒲公英的種子有翅膀,為下一代準備翅膀是我們的責任。」
張南驥自許是「有遠見」的人,「我的責任是幫下一代準備翅膀,等待生物科技的風,」張南驥說,「風什麼時候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風一定會來。等風來的時候,種子就會凌空而起……」

「為下一代準備翅膀,是我們的責任,」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執行長張南驥義無反顧地投身幹細胞的儲存和研究,並擔任基金會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