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您留意國內大事
為您選摘精彩專欄
不肖廠商以餿水煉油引發了國人對食品衛生的密切關注,這與年底的地方選舉,成為十月間的熱門話題。
本刊針對這二個事件,蒐集相關文章,擇其菁華,使讀者有全面、深入的瞭解。
此外,還有本會期立法院總質詢討論所謂「信心危機」、「張木珠、施小寧投奔自由」也是許多人關心的時事,本刊「文摘」有相關圖文,至於眾所矚目的自由貿易問題,本期有專題報導。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自十月廿一日截止登記後,已呈現緊鑼密鼓的情勢,關心政治的人熱中地討論,誰將是下屆的縣市長與省(市)議員,各種預測也紛紛出籠。

圖為制餿水油之地下工廠,門外的大圓桶即用來裝餿油。(聯合報資料中心提供)(聯合報資料中心提供)
藉選舉將政治發展導入良性循環
文.戎撫天(聯合報十月十八日)
各有各的「贏的策略」
執政黨及後援會對提名政策及輔選策略的調整,本質上都是「贏的策略」,是對政治變遷及社會環境的被動調整,過去執政黨及政治反對者也曾針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作過調整,但調整結果是贏得短期利益,失去長遠目標。
回顧民國六十年代中期,接受現代化教育的新中產階級勃興,充滿政治參與熱情,執政黨及政府未查覺到這股力量予以適當滿足,終於造成民國六十六年地方選舉執政黨首次挫折、次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的危機、和中美斷交選舉中止後的幾次政治衝突。
後來選舉恢復,執政黨大幅調整提名政策與輔選策略,由高額提名改採低額提名,允許黨員自由參選,並將「提名」改稱「推薦」,以低姿態面對挑戰力量,選擇提名人選時採取「現實主義」,一度使政治風氣受到不利影響。
執政黨的低額提名政策也造成黨紀問題,議會黨團及國會黨部運作困難,政府政策難以貫澈。民國七十一年的增額立委選舉,執政黨開始調整提名政策,今年選舉更為明確。調整目標有二:
一、改善執政黨的形象,爭取民心認同。
二、強化黨紀,減少行政力量的牽制。
執政黨居政治主導地位,參與選舉除了求勝,還應該將政治發展導入良性循環,建立長治久安的基礎。無黨籍人士居於少數,參與選舉的動機更單純,求勝似是唯一目標。
若干發展值得欣慰
執政黨及無黨籍都在追求個別利益,這些個別利益是否符合國家利益呢?
由國家利益觀點來看,選舉的功能有四:
一、促進社會整合,強化國家認同。
二、考驗政府施政績效,供調整政策的依據。
三、為國舉才,培養政治領袖。
四、匯集民意,渲洩民氣。
由這四個角度觀察今年選舉,可發現若干令人欣慰的發展,也存在若干令人憂慮的現象。
歷年來台灣地區的各項選舉,最能發揮的功能是渲洩民氣,這也是台灣在開發中國家能維持政局安定的原因之一。在為國舉才、培養領袖方面也有相當的貢獻,行政院副院長林洋港、內政部長吳伯雄都經由選舉踏入政壇;行政院政務委員高玉樹曾以無黨籍身分參與選舉,現在也進入行政決策核心。在提供政府調整施政政策方面,較不易評估,很難從候選人的政見與政府決策變更之間,找出確定的因果關係。不過,選舉結束後,行政院研考會均蒐集候選人的政見,分析歸屬後送政府有關機關參考。前任行政院長孫運璿也曾表示,政府很重視候選人的政見,一定擇要辦理,或可相信已發揮部分功能。
今年選舉,執政黨提名政策重視候選人的品德、學識、操守等形象條件,將為未來政壇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值得欣慰,其扮演「競爭角色」的認知,將更強化其組織、動員及宣傳力量,也將發揮更有效的反映民意功能。
努力消弭負面作用
不過,選舉在「促進社會整合、強化國家認同」方面,卻居於負作用角色,而且在繼續增強中。
執政黨愈來愈加強組織力量,增強了選民的政黨認同;無黨籍人士為突出反對者的角色,也從言論上加強反對色彩,執政黨與無黨籍候選人的色彩鮮明,選民的選擇也比以前鮮明,造成政治兩極化的趨勢。
分析無黨籍候選人的共同政見可以看出,仍相當強調對政治規範的挑戰及地域認同,這些政見在選舉過程中反覆教育選民,將激起部分選民的反感和另一部分選民的支持,加深兩極化發展。
選舉在地方上造成的整合困難更為明顯,使地方議會派系對立,相互杯葛,影響地方政務及建設的進步。
回顧過去幾次選舉,候選人開始領表時,早已烽火瀰漫,個個箭在弦上。今年選舉候選人起步很早,各種非法定範圍內的活動早已積極展開,但選舉氣氛尚屬平和,這是社會成熟的表現,已將選舉對國家社會安定不利的負作用減到最低;接下來,應該努力避免讓選舉成為社會整合的不利因素,此一命題,值得執政黨、無黨籍人士及選民共同深思。
透視選情
文.韓德孳(台灣日報九月廿六日)
年底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雖然投票日為時尚早,但對執政黨與非執政黨人士來說,實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
根據執政黨台灣省黨部、台北市黨部及高雄市黨部現階段所作的選情分析:
縣市長方面:執政黨勢力較弱的有宜蘭縣、新竹市、嘉義市、屏東縣及高雄縣五個縣市;執政黨稍佔優勢的有基隆市、新竹縣、台中市、台南縣、台南市、桃園縣及澎湖縣七縣市;執政黨佔絕對優勢的則有台北縣、苗栗縣、台中縣、雲林縣、台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和嘉義縣八縣市;此外,彰化縣由於執政黨未提名,無黨籍現任縣長黃石城應在無競爭壓力下穩定當選。
省議員方面,除預計宜蘭縣、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雲林縣、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高雄縣、台南縣十三個縣市競爭激烈,執政黨與非執政黨將互有勝負外,其他縣市,執政黨應可獲絕對優勢。
台北市議員選舉方面,由於無黨籍人士的熱心參與,在卸任的立法委員張德銘表明參選意願後,選情趨向複雜,加以無黨籍人士強調每一選區擬推出一男一女候選人來牽制執政黨,執政黨面對內、外的壓力,台北市勢必有一番苦戰。
高雄市方面,此次應選出四十二位市議員由執政黨提名卅五位,其中現任廿五位,新人十位;這對人口高達一百廿九萬,選民人口卻只有七十五萬的高雄市來說,這場選戰有其先天的困難。
高雄市雖然擁有七十五萬的選民,但從選民結構來看,以學歷區分,大專以上只佔百分之十一,初中以下的則高達百分之六十一;性別來看男性佔百分之五十一,女性佔百分之四十八;職業上,勞工、工商漁業佔半數以上;如此結構顯示高雄市整個文化水準偏低,輔選相當艱苦,執政黨將強化組織、文宣及選舉情報力量的凝聚,來鞏固基本票源,擴展關係票源,爭取流離票源。
從上述分析來看,年底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對執政黨來說並不容易,而在今年底之後緊接著而來的是明年二月的縣議員、五月的村里長,十二月的中央民代;連串的選舉活動使得本次選舉對執政黨來說益形重要,此次選舉的成敗攸關其他選舉的成敗,執政黨勢須以長期規畫來面對選舉。
檢討歷次選舉活動中,非執政黨人士常利用社會偶發的事件來攻訐執政黨。執政黨計畫在文宣方面突破過去的保守方式,對於一些敏感的政治話題,或將鼓勵黨籍候選人用來作為選舉政見,以突出黨籍候選人對民主政治的理念,避免歷次選舉時無黨籍人士高談民主、辱罵政府的一面倒情勢。
黨外推薦過程對選舉的實質效益
文.黃輝珍(中國時報九月廿九日)
「黨外後援會」九月廿八日公佈年底地方選舉的推薦名單,整個過程中呈現相當妥協於現實的色彩,雖具明顯的政團型態,達到了黨外「符號化」與「集體化」效果,但對選舉的實質效益,究竟能發揮多少作用,一般認為仍不樂觀。
「黨外後援會」這次的推薦程序,較諸七十二年立委選舉的推薦作業,顯然在秩序上有了改善,內部爭執緩和了,程序控製成熟了。但就「推薦權力結構」的代表性而言,仍然有所欠缺,構成公政會會員及部分編聯會成員,尚難達其絕對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在此情況下,終於造成有部分未獲提名者憤憤難平,甚至表明「違紀」參選的決心,表示絕對孤軍奮戰到底。但有一位黨外支持者表示,這種推薦作法是黨外目前最好的選擇,雖然代表性不夠,但舍此之外,別無他法。
「黨外後援會」這次的推薦作業,雖然程序上有所改善,「符號化」與「集體化」加強了,但與往昔相較,仍僅具標誌作用,運用於宣傳戰固屬有利,欲展延於組織戰,則仍有未逮。可以預料,在整個黨內外選戰型態上,仍不脫過去的模式。
個別來看,這次的推薦結果,也有下列若干事例,較具特殊意義:
一、黨外現任現市長,如屏東縣邱連輝、嘉義市張博雅、彰化縣黃石城、宜蘭縣陳定南,皆未向後援會登記申請推薦,顯係以縣市長地位之尊,對後援會沒有信心,而其終獲保留推薦,足以說明後援會價值功能的強弱程度,也顯示了黨外縣市長在黨外內部的特殊角色地位。
二、執政黨對彰化縣長開放競選,使得現任黨外縣長黃石城被部分黨外人士指為「蘇南成第二」,若干新生代編聯會成員主張黨外應在彰化縣另提人選與黃石城對抗,然終未被後援會接受,顯示黨外主流對黃石城仍予堅定的肯定和支持,表現出相當的政治成熟度。
三、台北縣長的推薦,造成尤清與鄭余鎮之爭,結果尤清雀屏中選,鄭余鎮未能如願,終而造成台北縣黨外的分裂。此一情況顯現黨外介於「意識型態型」與「地方山頭型」相爭時,前者較獲優勢,然此一抉擇並非黨外固定的法則,易地相較,仍有重「山頭」而輕「意識」者,說明瞭黨外組織法則不確定性。
四、編聯會成員此次參與後援會人數較少,而其見解與公政會成員亦有相當差距,呈現較欠實際利害的衡量,譬如主張推薦人選與黃石城相抗,為公政會成員否決,此一現象顯示編聯會新生代對實際政治運作欠缺經驗,終難取得黨外主流地位。
五、若干地區的特定類別選擇未予推薦,有些固然是沒有爭取者,但有些則是競爭者過多僵持不下;例如桃園縣號稱黨外大本營,爭取省議員推薦者皆是實力派人物,結果只推薦了女性的黃玉嬌,其他數位現任省議員皆未予推薦,顯現了相當無奈的局面與妥協的色彩。
總括而言,黨外後援會今年推薦秩序的改善,證明瞭痛苦經驗對黨外發揮了教訓與反省的作用,然其推薦結果也僅限於形式層次與象徵意義;黨外如欲達實質政團的功能作用,顯然尚欠許多實質條件,難以保證選戰的勝算。
縣市長選情初析
文.周振漢(青年週刊十月十二日)
眾所關心的年底縣市長選舉隨著執政黨參選名單的公佈與一些無黨籍人士陸續發表參選聲明,整個參選名單已大致確定。
在大致明朗化的參選名單中,從參選的實力與時勢及群眾投票心理,選區可分為三級戰區,第一級戰區為競爭最激烈的地區,第二級戰區為選情較複雜,但執政黨仍可獲勝區,第三級戰區則為選情單純,且執政黨提名候選人穩可當選的地區。
三級戰區中,被列為第一級戰區的有:
高雄縣:蔡明耀與余陳月瑛之戰。
屏東縣:施孟雄對上邱連輝。
嘉義市:蔡定芳與張博雅之爭。
新竹市:施性融單挑任富勇。
宜蘭縣:林建榮強碰陳定南。
被認為選區較複雜,但執政黨可以獲勝的二級戰區為:
台北縣:林豐正獨戰尤清、鄭丘余。
台中市:張子源輪戰無黨籍人士。
台南縣:胡派、北門派兩派大對決。
桃園縣:徐鴻志與林清松金蘭之爭。
在上述一、二級戰區以外的選區,則被認為是選戰緩和的第三級選區。
特級戰場,黑白對抗
高雄縣「黑」「白」大對抗,被認為是實力相當,競爭最激烈的一級戰區中的「特級戰場」。
民國七十年的高雄縣長選舉也是蔡明耀與余陳月瑛之戰,那年選舉,國民黨提名的蔡明耀在「白派」的支持下,以多出三千六百十七票險勝「黑派」支持的余陳月瑛。
經過四年的重新部署,黑派再度推出余陳月瑛對抗蔡明耀,準備雪洗前恥。
蔡明耀與余陳月瑛的實力,四年來各有消長。
蔡明耀比較佔優勢的是,以他四年的從政之便,時常從清晨便下鄉與民眾生活在一起,他並以「三山一體,均富共榮」為其施政目標,發揮年輕人的幹勁與魄力,以清白的作風推展縣政,因此,四年來頗能獲得縣民的普遍支持,這也是執政黨提名他競選連任的原因。
但蔡明耀在推展黨政業務時,曾經大刀闊斧的調整人事,引起一些人不滿,而他心直口快的個性也在縣議會遭到批評,這些因素將可能成為蔡明耀爭取選票的阻力。
「蘇家」來攪局
「余家班」的余陳月瑛自從上次落選之後,立刻著手於今年參選的準備,對於高雄縣內的地方名流婚喪喜慶,她都不惜勞苦參加,並趁機與基層民眾接觸,建立基層基礎。
四年來,余陳月瑛在高雄縣各鄉鎮均埋下了暗樁,余陳月瑛的開拓,使得蔡明耀面臨了一股不可言喻的壓力。
根據政壇人士的分析,蔡明耀與余陳月瑛的勝算比率為五比五,但此一比率由於前立委蘇秋鎮宣佈參選,並咬住余陳月瑛不放,而使余陳月瑛的勝算大大打了一個折扣。
論實力,蘇秋鎮是不足以與蔡明耀、余陳月瑛構成「三足鼎立」,但蘇秋鎮與余陳月瑛同屬無黨籍人士,票源重疊,而且蘇秋鎮咬住「余家班」不放,指責余家包辦高雄縣選舉卅年,理應換人,不能再掌權。
對於高雄縣長的選舉,一般預料,蔡明耀的清廉與蘇秋鎮的攪局,將成為余陳月瑛「雪洗前恥」的致命傷。
施孟雄想收復屏縣失土
屏東縣是執政黨急欲收回的一塊失土。
現任屏東縣長邱連輝為無黨籍人士,七十年參選時以二萬零七百五十七票勝了執政黨提名的陳恆盛。
今年,邱連輝遇上了勁敵施孟雄,將有苦戰。
此次執政黨提名的施孟雄畢業於台大土木工程系,擁有荷蘭港灣工程碩士頭銜,曾任屏東縣政府建設局長八年,現任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施孟雄缺乏選戰經驗,但其在建設局長八年任內,已在基層打下良好的基礎。
影響選舉的屏東縣張、林兩派,由於林派領導人之一的陳恆盛本屆敗給邱連輝,今年年底選舉,林派為了報一箭之仇勢必支持施孟雄,而張派與邱連輝亦有一段恩怨,必然也會支持施孟雄,在張、林兩派的支持下,以及執政黨的全力輔選,將使得競選連任的邱連輝陷入苦戰。
嘉義市長選舉,執政黨推出以「黑馬」姿態出現的蔡定芳迎戰現任的無黨籍市長張博雅。
嘉義市長選舉過去一直是無黨籍人士的天下,張博雅的母親許世賢曾經連戰皆捷,「許家班」在嘉義市包辦了好幾年的選舉,在許世賢過世之後,許世賢女兒張博雅以「繼承母志」參選,也順利獲得當選。
嘉市有黑馬
今年,執政黨對於嘉義市是否開放競選曾做審慎考慮,經研究後,認為生長於嘉義市埤子頭的前台北市建管處長蔡定芳形象不錯,而且是建築方面的專家,將來選舉時,以「建設落後嘉義市」為訴求重點,再配合黨部的輔選,將會以「黑馬」姿態對張博雅形成壓力。
一般而言,蔡定芳離開嘉義市一段時日,基層關係較弱,但張博雅以「繼承母志」從事嘉義市的建設,上任一年來表現的魄力稍嫌不足。因此,未來蔡定芳與張博雅之戰,誰勝誰敗,至今仍然很難窺出端倪。
新竹市長選舉,由於施性融以哀兵姿態,挾著施性忠的余威,將與執政黨提名的任富勇有一番激戰。
代弟出征誰怕誰
施性融與任富勇二人均有很高的學歷,形象也都不錯。
施性融是代弟出征,在新竹市,施性融執業醫師,曾經廣結善緣,加上施性忠入獄之後,更為施家班塑造了「悲劇英雄」的角色,而未來的選戰,施性融也將以哀兵姿態出現,並挾著施性忠來爭取同情票。
為了對抗施性忠入獄的震波,執政黨推出了形象清新,擁有碩士學位的清大副教授任富勇。
任富勇的太太施惠在新竹師專擔任副教授,門生遍及新竹市,對於幫助任富勇爭取教育界的選票,具有極大的助力。
從施性忠當年參選的行情,同情支持施性忠的選民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施性忠入獄之後,這股力量是否會轉而支持施性融,甚至擴大同情票的範圍,不得而知。
宜蘭縣也是一個戰況激烈的一級戰區。
宜縣「變數」、「失誤」多
現任宜蘭縣長為無黨籍人士陳定南。七十年縣市長選舉,陳定南以九萬票擊敗了執政黨提名的李贊成。
今年,執政黨原本欲從擁有雄厚地方基礎的省議員陳洦汾或前蘇澳鎮長王秋郎二人中選一人,但因二人相持不下,最後執政黨改提名原本登記省議員提名的林建榮參選宜蘭縣長。
林建榮在未擔任宜蘭市長前,在教育界服務,教過的學生有數萬人,在溪北五鄉鎮中,林建榮擁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
但陳定南主持宜蘭縣政三年多以來,經過其刻意經營之後,其實力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加上陳定南也是教育界出身,在教育界也擁有一定的選票。
以目前的情勢來看,陳定南佔有現任之便,且任內表現尚能獲得肯定,群眾基礎比林建榮強些,但林建榮擁有黨部輔選,且「潛力」頗強,對陳定南競選連任將是一大威脅,如果陳定南的基礎有了「變數」或「失誤」,則林建榮可以獲得較多勝算。
以上五個選區是戰況最激烈的一級戰區。除此之外,台北縣、台中市、台南縣與桃園縣則為關心選情人士所矚目的「複雜區」。
二級戰區戰況複雜
現任台北縣長林豐正在民國七十年縣長參選時,曾以五十五萬的高票創下了台灣自治史上最高的得票紀錄。今年執政黨再打出林豐正的王牌,勢必穩可過關。
台北縣選區受矚目的乃是無黨籍人士尤清與鄭余鎮的參選。
尤清為現任監委,並為「黨外公政會」理事長,具有「黨外盟主」的地位,尤清的成敗關係「黨外」的聲譽,因此,「黨外」曾準備全力支持尤清,希望能捲起一陣旋風,期待「意外」的當選。
同為無黨籍人士,現任立委的鄭余鎮在尤清聲明參選後,也宣佈參選台北縣長。
台中市由於許多具有實力的人士正靜觀情勢發展,準備在最後時刻登記參選,因此使得台中市的選情格外複雜。
目前準備參選台中市長的除了執政黨提名的張子源外,還有「黨外」推出的立委許榮淑,以及前立委黃志達與南投縣議員洪鉦雄。青年黨籍前台中市長曾文坡據說也有意出面參選,台中市長選舉在群雄並立下,形成複雜的選戰區。
論學歷,執政黨提名的張子源為台大法律系畢業,並有日本名城大學法學博士之頭銜,曾任西區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又在幾所大學與商專任教,其基層關係良好。
台中市民「喜新厭舊」?
但以慣例而言,台中市民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因此台中市長往往是一任「黨內」一任「黨外」,因此,如果曾文坡出來參選,或許榮淑加強宣傳,或將有轉機。
但一般認為,台中市民較保守,不太可能接納女性市長,而曾文坡在七十二年選舉時,以現任之便,只得六萬多票,其群眾基礎顯然不穩,因此,台中市長的席位,張子源獲勝的機率可能會大些。
台南縣長選舉,執政黨今年開放競選,未來將是「胡派」與「北門派」的大對決。
「胡派」與「北門派」為台南縣的兩大地方勢力,對選情有極大的影響力。
今年,「胡派」決定推出胡雅雄,「北門派」決定推出李雅樵,二人各擁有強大的派系支持,未來鹿死誰手,仍是個未知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無黨籍人士推出台北市議員陳水扁參選台南縣長,陳水扁本身肩負官司,未來參選,將以「未當選可能入獄」的口號作為爭取選票的宣傳重點,因此,「胡派」與「北門派」想把支持者推上縣長寶座,首先必須保住自己的地盤,防範陳水扁搶走地盤內的同情票,否則,稍有大意,即可能成為落選的致命傷。
金蘭相爭,組織對宣傳
桃園縣執政黨提名的徐鴻志為現任縣長,與準備參選的無黨籍人士林清松為一對私交甚篤的金蘭好友。
論實力,以個人對個人,兩人可說是旗鼓相當,但是徐鴻志擁有執政黨的輔選而佔優勢,但無黨籍人士應付執政黨的「組織戰」,往往以「宣傳戰」來抵抗。
未來徐鴻志與林清松之戰,端視林清松的「宣傳戰」能否發揮力量。
選局就像一個靜止的萬花筒,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圖案,但偶爾有風吹草動的「變數」,整個選情也隨之改觀,因此,選舉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預料誰勝誰敗,不過,從參選的群眾基礎、本身條件與外來的阻力看,整個選情仍可窺出大概。
▲最近國內發現少數廠商以餿水提煉油脂出售,引起消費者極度關切,食品衛生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新聞界對管理上及制度上的缺失,也重新提出建議與批評。食品衛生把關不嚴消費安全閘門鬆動
文.常玉慧(中國時報九月廿七日)
近幾年來,食品衛生方面出現重大事件,歷歷可數者,包括多氯聯苯毒油案,飼料奶粉案、S——95,味全嬰兒奶粉及最近餿水油案,幾乎清一色屬於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所以出現重大缺失,頻頻衍生令人矚目的社會事件,其來有自。嚴格而言,食品衛生概念是近四、五年才受到重視,四年前,鑑於多氯聯苯毒油事件對社會重大傷害,衛生署提出「加強食品衛生管理第一期方案」,把附屬於藥政處下面的食品科,擴大成立為食品衛生處,換言之,若非拜多氯聯苯之賜,國內食品衛生行政甚至不能受到起碼的正視。
成立食品衛生處後,食品問題未減反增,問題食品一項項出籠,除消費意識覺醒,民眾對食品衛生及安全提出較高層次的要求的客觀因素外,另一方面,基層食品衛生單位權力與能力未相符合、中央行政體系與省級行政體系逐漸出現認知差距,也是重要背景因素。
替全國食品安全掌舵的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四年下來配備廿幾名人力,下分輔導、安全、查驗、營養四科,人力已不虞匱乏,相對地,地方衛生局卻一直缺乏食品專業人員,直到去年才陸續成立的食品衛生課,到今天為止,真正能奔波於途,為全民食品安全把關者,總共才只有十九名聘雇人員。依據衛生行政組織法令,稽查食品權利,屬於地方衛生局,亦即全國大小餐飲攤店、食品工廠、零售商、小賣店、伙食團的飲食衛生稽查,全屬於這十九名工作人員,行政權力與行政能力之間自然造成相當差距。
在衛生業務認知方面,即對基層稽查人力多寡,中央衛生當局與省政府亦持不同看法,省府認為基層稽查人力若將第七課食品衛生課長,及下屬營養員納入考量,全國地方食品衛生基層人力已達五十七名,因此今年僅同意增加卅四名稽查員;衛生署對上述不符實際的看法卻不表苟同,當前食品安全急需稽查人力,課長、營養員已各司所專,無力從事實際稽查工作,地方稽查人力至少應再增加七十四名,直到一百零六人為止,才足以擔起維護一千九百萬人食品安全責任。
除食品衛生行政體系,在食品衛生組織內,另一重要組織為食品檢驗系統,正常狀態下,食品檢驗系統應當職分三級,分屬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北、中、南三區檢驗中心以及各縣市衛生局檢驗室構成一套完備之食品安全監視網。
事實如何?七十年起實施第一期三年方案,爭取設置衛生局七十八名檢驗人員,方案實施完畢,卻一名檢驗人員也未增置,造成縣市衛生局空有食品檢驗設備,卻限於人力不足,閒置一旁。也致使本應由地方承擔的例行檢驗工作量,轉嫁至三區檢驗中心,減弱檢驗中心主動調查研究的功能。
衛生署對全國食品藥品檢驗系統已有全面重組構想,將全國性食品藥品畫歸中央單位,跨縣市食品藥品由地方做局部性機動性抽驗,食品機動巡迴檢驗車就是強化區域檢驗功能的第一步。
但這項構想囿於衛生人力的分散,固有體制的侷限,能實施到何種程度,猶待考驗與支持,呈現於眼前的事實為,人口二百五十萬的台北縣,連檢驗帶稽查人員,一共兩名,人口低於一百多萬的桃園縣、台中縣、彰化縣、高雄縣,只有約雇稽查人員各一名,檢驗則人力掛零,其他縣市更不堪想像,在這種條件下,要食品不出問題,只有消費者多多自保了。
應速建立「一條鞭」的管理管道
文.曹原彰(民生報九月廿九日)
人力和財力的不足,固然是目前食品衛生出現危機的癥結所在,但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長劉廷英認為,國內管理單位的分散,也是造成效率不彰的原因。
劉廷英說,要想瞭解個中因素,先看看下列與食品衛生管理稽查有關的單位和工作範圍,便可窺見一斑了。
一、商檢局:食品的出口及進口,農產品的檢驗,輔導食品工廠的品管。
二、工業局: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工廠管理。
三、中央標準局:製定食品類國家標準。
四、國貿局: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容器包裝進出口管理。
五、商業司:食品業者的商業登記。
六、農委會:農業、飼料的標準,以及果菜、肉品殘留農藥和抗生素的預防。
七、食品衛生處:食品衛生、標示、廣告、查驗、取締、罰則的製定與管理。
從以上的行政分散,管理欠缺一貫,已不難想像對國家所造成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浪費,更使消費者「錯覺」到為什麼每次事件發生,主管食品衛生單位總是工作牛步化;劉廷英更舉出了一些實例:
他說,譬如蔬菜在生產中有否濫用農藥是農委會掌管,到了市場檢驗有否農藥殘留,則屬衛生單位管;像牛蛙事件就暴露了管理分歧的弊病,牛蛙養殖場是否染菌是農委會輔導,但流入市場則由衛生單位抽檢是否帶菌並加以取締。
劉廷英指出,像S—95奶粉原料和包裝屬工業局管,造成有礙健康則由衛生單位取締;博士美奶粉也原由商檢局檢驗過關,但等級是否可供食用,則是衛生單位說明;毒玉米釀酒的原料由國貿局核准進口、商檢局檢驗,公賣局又有自設檢驗部門,發生問題時輿論疾呼衛生單位應速檢驗公佈米酒類含黃麴毒素的情況。
凡此種種,有心人當可從任何一次消費事件中獲得梗概;因此,不僅身為全國食品衛生主管的劉廷英認為應在前述的許多相關單位中,研究成立「一條鞭」的管理「管道」,而目前行政院研考會更全力研究其籌組統一機構的可行性。
也許有人認為,我國的食品衛生單位一開始便走錯了路子;事實上,這種批評也不為過,原因是社會產銷變遷太快,食品營養博士邱清華教授指出,民國七十年以前,我國還沒有食品衛生處,為了強化衛生管理、食品標示、廣告、食品業輔導等工作,乃自衛生署的藥政處中,將編制原只有四人的食品科,獨立為現在的食品衛生處,成立四年多以來,在行政運作過程中,除了發現全國衛生管理稽查人員的人力不足、設備缺乏外,更深深體會到全國食品的品質與衛生管理單位太多,權則也太分歧,如果能研究一貫作業的方法,對國家、或消費者將有莫大的裨益。
喚醒消費意識請求民事賠償
文.陳宇清(民眾日報十月三日)
不肖商人以餿水中的浮油加工製成食油出售牟利,竟已達十年之久。專家學者分析原因指出,相關法令規定有所疏漏且執行不夠徹底是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製造販賣偽劣食品食油,在國內所訂的法律刑責中相當明確,只是被害人在舉證上有所困難。
舉證困難官司不好打
法界人士把這些事件的犯罪事實歸納起來,認為這些不法商人所觸犯的罪名有刑法上的詐欺罪、公共危險罪、傷害罪、過失傷害罪、過失致死罪,以及特別法上的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違反商品檢驗法等。
此外,如果民眾吃這些偽劣食品因而造成傷害,被害人還可告這些不法商人,請求民事賠償。
就過去一連串的食品、食油案件,以前述罪名,與行為人的連續犯罪及營業情況相衡,不法商人最重可被判到無期徒刑,表面上可以說並不輕。
不過,無期徒刑的傷害致死,及這些案件中的一些告訴乃論罪名,像傷害、過失傷害、過失致死……等,是很難成立的。由於偽劣食品對人身的毒害、傷害是長期的,因此,不論告訴人、自訴人、或公訴人舉證搜證困難,結果控訴不易成立,勝訴機會渺茫。
中華民國的法律規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刑法屬普通法,商檢法與食品衛生法是特別法,因此,法院近幾年來偵審偽劣食油藥品案,均捨刑法而就特別法的商檢與食衛法,除非被告詐欺罪證充足。
省事心理助長商人氣燄
例如:偽劣食藥品的被告李瑞章,被依詐欺、違反食品衛生法起訴;毒玉米案的林朝清等人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偽造文書等罪嫌起訴。
至於餿水油案的被告,就目前情況看,將來起訴的罪嫌以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詐欺等的可能性較大。前者最重可判到三年徒刑,後者最重加判到十年半。
至於民事賠償部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伸一指出,我國民法採「過失責任主義」,消費者權益受侵害之後,先要能舉證廠商有故意的過失,告到法院方能成立;但是,一般消費者法律常識不足,要舉證也很困難。
另外,我國的司法制度,並未設立「集團式小額賠償法庭」,再小的案子也要經過繁複的調查偵審手續,消費者在損失輕微情況下,多不願訴之於法爭取公理。
刑期太輕執行不力
至於較大的案件,李伸一指出,如多氯聯苯事件,受害人雖有二千多人,但在向廠商求償時,法院規定要對被告的資財提出凍結或假扣押聲請,必須提出相對的資金,受害者若提不出這筆資金,告訴也無法成立。
李伸一認為,目前令人欣慰的是,高雄地檢處首創了「消費者保護專案小組」,主動偵查有違商標法、專利法、商品檢驗法、食品衛生管理法,以及偽造、仿造、詐欺等有關民生必需品的製造或販賣等;值得稱道的是,專案小組成立不及一年,已為消費者處理了許多消費案件,喚醒了消費意識,也為未來的「小額賠償法庭」注入了催生劑。
台灣大學副教授賀德芬指出,餿水制油惡行重大但現行法律卻可能只判刑三年左右,暴露了許多法律漏洞。如餿水油的大主顧:攤販,即無法令強迫它不能存在,又未集中規畫,要管也難以執行。不但衛生管理法如此,其他著作權法案,立法者也都一廂情願的製定,或過寬或過嚴,似乎在立法時就準備打折扣,能實行一分算一分,當然導致法令威信蕩然無存。
他說,多年前的米糠油事件,受害人比這次明顯,在商人財產轉移情況下,被害人等也僅獲一紙迄未兌現的債權憑證而已。民事賠償應是對消費者有實質助益的,事實上卻淪為空洞法條,亟待檢討修正。她認為對付經濟犯罪務必將所得的不法利益完全剝奪,讓他覺得「划不來」,才有遏阻作用。
法律缺乏制裁力量
賀德芬強調,法律是最低度的道德,道德只能心理上的感化,而缺乏制裁力量。如果連法律都不遵守,期望「商業道德」未免是緣木求魚。
大家一起保護有良心的廠商
文.楊憲宏(聯合報十月二日)
保護消費者運動若僅靠社會中介團體,如國內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藉一連串的檢驗報告,向消費者提出「不良產品」的警告,或藉消費者的申訴,對廠商形成品質管制的壓力,是不夠的;最能發揮作用的方法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聯合消費者來保護有良心的廠商。
消費者與廠商之間,從供應的觀點上看,利益是一致的。但這種協同關係是建築在互信的基礎上,消費者希望貨真價實,廠商則希望消費者能夠理解「一分錢一分貨」。
這樣簡單的「互信」關係在整個大社會運作時,並不是很順利。有不誠實的廠商,也有貪便宜的消費者,在中間不斷破壞互信基礎,終於迫使廠商認定——規矩可能賺不到錢,一時之間「仿」、「偽」、「劣」、「冒」產品充斥;消費者在這種處處無安全感的環境下,產生的敵意、恐慌,一旦爆發消費事件,自然不約而同地予以抵制。
台灣地區目前的食品消費環境,已到達這種惡劣狀況,消費者與廠商均如驚弓之鳥,稍有風吹草動——消費者不管產品好壞閉緊嘴巴,一律不吃,廠商則懼於產品嚴重滯銷,懇求大眾媒體「減少」傳播消息。
有人認為,這是少數不肖廠商作怪,只要衛生單位嚴加取締,就可「重見青天」。事實上,從餿水浮油的例子看,情況並非如此單純。將餿水浮油或不潔豬油製成食用油的不肖廠商,的確不在少數,但已知向這些不肖廠商購買不良油品的伙食團、飯館、食品加工廠,更不乏大工廠、大醫院、有名氣的速食麵廠,以及大飯館。
病從口入,食品事業應是良心事業,如何尋回消費者對此一良心事業的信心?如何讓有良心的廠商受到應有的重視,已經是國內部分關心消費者運動的學者注意的焦點。
在衛生單位補足人力、增加安全管理經費遲遲不能如願之際,消費者不如由期盼走向「自力救濟」,這不失為短期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在「亞洲後工業國家消費者運動研討會」後,曾經表示過,在食品消費方面「自力救濟」的辦法,的確有帶動社會走上「良性循環」的功能。
當時談論的案例是蔬果含農藥殘毒問題。蕭新煌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的身份,曾經提及構想由文教基金會受理民眾登記「買無農藥栽培的蔬果」登記,等登記到某一特定戶數後,由該會透過已有產地直銷關係的超級市場與產地農會徵求供應者。
由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做中介團體,為已登記的民眾選擇供應農戶及廠商。從這個小案例的運作,逐漸培養消費者主動開口說出:「我們需要願意配合的廠商」,這將使整個消費者運動更趨良性、更具整合意義。
「無農藥栽培的蔬果」計畫,只是一個案例,事實上這種概念還是來自日本「主婦聯盟」,以及住在同一條街的主婦的「榮生會」。日本的消費者運動,尤其在食品方面,婦女的意志幾乎左右了整個供需的導向。
他們要求乾淨蔬果、好肉品、雞蛋、醃黃瓜、魚漿製品、牛乳……。也有相對願意配合的廠商與他們連成「命運共同體」。
台灣地區這幾年最令人頭痛的問題,與幾年前的日本也有幾分相似處。魚丸用腐魚原料漂白製成、制肉鬆肉塊用的豬肉健康狀況不明、豆芽菜用含毒農藥、貢丸內摻了大量豬皮、水餃肉餡用豬脖子肉、油炸部分雞絲麵與速食麵的油來路不明……;這些問題也都可以用「無農藥栽培蔬菜」的模式,由消費者主動向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辦理登記——再由這個中介團體組織他們,尋找「有良心的廠家」。
一旦廠家願意供應真正的魚丸、肉鬆、貢丸、雞絲麵等食品時,價格與品質保證也同時由中介團體提供裁判意見。
在整個食品安全信心危機陰影籠罩下,這種方式的「自力救濟」,相信是最有希望化解問題的一道曙光。
漫畫摘
圖.老瓊(聯合報10月8日)
咦,怎麼價錢漲了?難道最近菜漲了?
沒。
米呢?
沒呀!
那是工資漲了?
沒!
油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