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華民國台灣,人們在物質充裕的生活條件下,都進一步在致力於提高生活的素質,有餘錢、也有餘閒去追求許多精緻且美好的東西。「美」,是一個抽象的字眼,各人的感受與標準都大不相同,但大體而言,賞心悅目、靈秀高雅的事物,一定會得人喜愛。為了追求這樣的感受,在分工精細、凡事依賴專家的社會裡,「美術設計」這個行業即成為時代的寵兒。不論何事、何物,大家都會想到要經過一番設計,各種美術設計公司便紛紛設立。他們服務的範圍很廣,不但包括了廣告、包裝、衣飾、室內裝潢、櫥窗設計、商品設計等等,亦包括了雜誌、報紙、書刊等印刷品的版面設計。
在台灣眾多的美術設計公司中,「第五季設計傳播公司」是很特殊、且很有成就的一家。它專門從事平面設計,也就是雜誌、海報、平面廣告、包裝紙……等的設計工作。雖然這些項目是近幾年來才特別受到重視的,但「第五季」卻已經成立十四年了,可見它的創辦人——黃天縉,很有高瞻遠矚的智慧。
黃天縉所設計的刊頭字,「台灣三百年」就是仿拓印的斑剝效果而設計的。
放棄讀大學,執意學美術設計
黃天縉看來卻並不像個幹練的人,他不修邊幅,並非很有藝術家的名士派頭,而是非常的「鄉土」。他出生於台北縣深坑的一個大戶人家中。從小在念書時,即展露了美術方面的天份。但在當時,他和家人都還不知道應該重視這一點。
高中畢業後,他考上了東吳大學的經濟系。考上之後,他竟沒有一點欣喜的感覺,反而想到經濟系的種種課程,以及畢業後可能要到商場工作,他就感覺惶恐、甚至痛苦起來。也不知算不算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他突然起了反抗心,決定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放棄辛苦考上的大學。這在當時引起家中很大的風波,現在回想起來,他有時也會困惑,自己當年哪兒來那麼大的勇氣?但既做了抉擇,從此就不再望回頭路,義不反顧地朝自己選定的方向勇往直前。
放棄讀大學後,他思之再三,發現自己真正愛好和嚮往的,其實是繪畫,於是他開始向畫家張義雄學畫。從素描到水彩,從水彩到油畫,黃天縉愈畫愈肯定自己對繪畫真是充滿了熱情。服完兵役後,他到一個做凸版報紙廣告的朋友處工作。在實地工作中,更進一步引發了他對設計工作的興趣。
興趣是極濃,但所知、所學的有限,常使他自覺貧乏,亦常面臨無法突破的困境,而產生一種挫折感。在老師和好友的建議下,他負笈東瀛,進入日本「武藏野」美術學校,專攻平面設計。在日本待了一年半的時間,黃天縉如饑如渴地吸收、學習,為他日後向設計這條路發展,做好了奠基工作。
圖2:黃天縉所設計的刊頭字,「台灣三百年」就是仿拓印的斑剝效果而設計的。
設計案應接不暇,決定自行創業
回國後,他進入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部門工作。雖然他所設計的作品曾多次得獎,但十幾年前尊重設計的觀念尚未普遍建立,客戶常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令黃天縉覺得難以接受,做了不久便離開了。
談起當年他創立第五季設計公司的緣由,他說:「離開廣告公司以後,我便進入張任飛先生的『現代關係社』工作,初期也是設計社裏代理的廣告,後來又加上做海報及書刊的美術設計工作。」
「民國五十七年初,『今日經濟』雜誌找我做他們的美術編輯,在盛情難卻之下,我接了這個工作。但是接下之後,我就面臨了一個問題:上班時間做關係社以外的東西,實在不太應該;如果待下班後再做,時間又不夠用。」
「張先生對我十分體諒,特許我每天只到公司上半天班,但我覺得這樣會破壞公司的制度。另一方面,不斷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找我幫忙設計各種東西,令我十分為難,不接會對不起朋友;接了,時間就更不夠用了。」
「最後我想到,何不自己成立一個設計公司呢,再聘幾位助手,這樣所接的工作就可以自己分配時間做了。」
黃天縉為自己的設計公司命名,曾思之再三,最後想到用「第五季」,他說:「我常期許自己不斷創造脫俗、清新、高雅的設計風格,而絕不願流俗,有如跳出每年循環不已的四個季節,而找到另一個第五季一樣。」
黃天縉利用色調分離法,設計出的裝飾海報。
命中有「貴人」相助
一向極愛才的張任飛先生,並沒有因黃天縉的萌有去意而感到不悅,反而主動幫他找辦公室,並將現代關係社所出版的書籍、雜誌,繼續交給黃天縉的「第五季」來代理種種設計工作。
黃天縉能受到張任飛如此的信賴,絕不是偶然的。民國五十三年(黃天縉還在現代關係社時),現代關係社出了一本介紹自由中國台灣的書籍,由黃天縉負責美編工作。這是一本畫冊式的書,照片佔了篇幅的一大半,黃天縉在設計時,發現有些照片效果不夠好,他就自己背著相機去拍。他並沒有專門學過攝影,但為了使自己的設計作品有更好的效果,他就對攝影下苦功:他不斷請教專家,閱讀有關的書籍、雜誌,他經常找機會拍照,用掉了一卷又一卷的底片,並且自己沖洗,實驗研究各種暗房技巧。在再三的嘗試中,他漸漸摸到了訣竅,由於他深諳美術設計,明瞭設計作品的所需,在色彩、構圖、氣氛各方面,就更能把握。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自己拍、自己設計,效果控制得很好。
費了七、八個月的時間,終於把這本十二開、厚二百一十六頁的畫冊設計完成。然後送往印刷廠製版與印刷。
為了節省費用,每一次只用兩種顏色,但仍能設計出多彩多姿的書面,這是黃天縉為台灣貿易月刊所做的封面設計。
求人不如求己
由於十幾年前分色與印刷的設備和技術都較今日落伍許多,印出來的東西往往不合理想。黃天縉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又開始動腦筋了,他以為,要能嚴格督促印刷廠改進印刷效果,空口說白話沒有用,印刷的程序一定得深入瞭解才行,否則吃不住印刷廠,也控制不了印刷的效果。
於是黃天縉到印刷廠請教每個部門資深的師傅,關於印刷實務的各種問題,且從國外訂購最新有關印刷技術的書籍潛心研讀。最後他乾脆每天待在印刷廠裡,試著也參與操作。
從實際操作中,他發現,同樣的設備,操作者技術是否純熟、用心與否、鑑賞力的高低,都會影響品質。尤其是彩色分色,操作者若有藝術素養,懂得分辨圖片的性質,再能對機器的性質、原理精通,懂得怎麼控制,則不但能充分表達片子的效果,甚至可能掩飾其缺點、強調其優點,使效果比原片還好。
在他的設計作品中,有很多特殊的表現法,印刷廠的師傅們都搖頭說做不出來。黃天縉只得親自動手,做出來後,師傅們看了,無不心悅誠服。
長時間不斷的進修和眾多的實務經驗,在印刷方面,就沒有什麼難得倒他了。印刷廠凡是拿到黃天縉設計的東西,都會特別用心,因為他們知道,稍一疏忽,絕對逃不過他的「法眼」。
當然,黃天縉的最大長處還是在設計本身。在現代關係社工作時,他曾為「台灣貿易月刊」作封面設計,雖然為了省錢省工,一次只用兩個色彩,但在他不斷的用心尋求變化下,利用了攝影、圖案、暗房技巧……等各種不同的手法,將只有兩個色彩的封面,設計得多彩多姿。
黃天縉自「婦女雜誌」創刊以來,一直包辦了它的美術設計工作,十幾年來甚受好評,這是他所設計的封面。
對工作執著、熱情,相交者都欣賞他
張任飛最欣賞黃天縉的,也就是他不斷的尋求創新,以及極度的敬業、執著、維持高品質的精神。所以後來張任飛又創辦的「婦女雜誌」與「綜合月刊」,也都交給黃天縉設計,多年來,這二本雜誌的設計風格一直為大家口碑載道。
黃天縉總是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到底,名、利,從不會很在意。或許他經常在給自己設新的挑戰,一心在設計作品上求變、求好,就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斤斤計較報酬了。戶外雜誌社社長陳遠建,對這一點知之甚詳,極為推許。
陳遠建說:「民國六十五年,我創辦戶外雜誌時,創刊號的內容都編排好了,封面設計卻一直不理想,有人介紹我去找黃天縉。」
「黃天縉看了我的雜誌,認為構想很好,內容也不差,可是在編排、設計上卻嫌弱了,故我雖向他請教封面設計,他卻主動要為我把整本書重新設計過。」「當時我實在覺得很尷尬,因為雜誌草創時,財力很有限,實在沒有能力請高手來設計整本雜誌。」
「或許他看出了我的困難,他說,這是他自動要做的,不關我的事,所以他不要這個設計費。」
一個好的服裝設計家,不只是設計衣服的本身,還需考慮到穿著者的個性、背景、體型與身份,雜誌設計也是這樣。設計者的使命,不只要使版面活潑美觀,還要能使雜誌的內容、格調,充分表現出來。黃天縉在設計不同的雜誌與書刊時,一直掌握了這項要領。
戶外活動。
設計叢書,全力投入
在設計戶外雜誌社出版的叢書「台灣三百年」時,他投下更多的功夫。
民國六十八年,戶外雜誌社計畫出版一本關於台灣歷史的大書,並決定聘請黃天縉當藝術指導。出生在古老臺灣大家族裡的黃天縉,對這個構想極感興趣,他即刻開始著手準備。
他到中央圖書館、文獻會,找了許多有關台灣的舊資料和照片,影印、翻照與研讀,又到各地拜訪、請教地方耆老與這方面的專家,更託朋友到日本蒐集在日據時代,所有有關台灣的資料。
他的這些努力,乃是因為:「如果我不充分瞭解這些背景資料,我就無法做出適當的、好的設計來。」
近兩年的時間,黃天縉幾乎放下了所有的工作,全心為這本他認為很有意義的書作準備。因此,當編輯們在資料收集得差不多,開會研討如何編寫這本書時,黃天縉最言之有物,已儼然成了台灣歷史的專家。
黃天縉原來也愛寫作,在這個情況下,他既對許多方面比文字編輯更精通,也分擔了部分撰稿的工作。
當編輯們把文稿和照片交給他設計時,他一一閱讀之餘,找出了好些個謬誤和疏漏的地方。
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在新店溪河床練舞的情形,此圖曾用作婦女雜誌的封面。
博學、進取,豈只是技巧好而已
這樣做,是不是超越了一個做美術設計工作者的範圍?陳遠建說:「當然不是,他對這份工作參與之多、投入之深,足見他的熱忱與責任感,我們都很感佩。」
和黃天縉合作過的人,不但欣賞他對工作執著,更佩服他學識的淵博。他的英、日文都很好,所以能不斷從外國報章、雜誌、書籍中,吸收新的知識和觀念。
歲月在黃天縉不停的尋求創意,不斷的吸取新知的過程中,急速的流逝,二十幾年的光陰,就耗在那堆積如山的印刷品上了。如今,四十七歲的黃天縉,依然是獨身一人。
每當有人問到他獨身的原因?擁有一頭自然卷的頭髮,看來毫不顯年紀的黃天縉,總會靦腆地笑笑,說:「我實在是太忙了,沒有空去追女朋友,而且我比較喜歡在工作上用心,不喜去『侍候』小姐。婚姻這件事,恐怕還是靠緣份吧?」
一般說來,畫家是以純主觀的立場,去表現他所想表達的意念。而設計工作者,除需具備繪畫素養外,還必須考慮到一般人「視覺」的反應,即是否能了解、欣賞設計者所欲表達的。那麼,怎樣才能設計出一個好的作品呢?
媽祖廟內的燭光。
所謂靈感,乃是日積月累的努力所堆砌出的情境
已有二十幾年的實際工作經驗,黃天縉很謹慎地說:「以雜誌設計來說,和內容配合,能表現創意,並維持獨特的風格等,都是好作品必備的條件。但究竟怎樣才稱得上是好作品?恐怕是一種主觀判斷,藝術是見人見智的。」「我所設計的一些較滿意的作品,很多都是突來的靈感。而有些東西雖花了很多時間,也不見得能得到好的反應。」
雖然如此,黃天縉還是認為所謂靈感,乃是日積月累的努力所迸出的智慧的火花。他說:「做一個設計工作者,除要有興趣和設計能力(即對點、線、面的構成,有完整的概念)外,還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是不斷的吸收新知,因為科技不停的在進步,昨日印刷上的困境,也許今日就突破了,能了解科技,進而運用科技,才不致落伍。第二是了解傳播的對象,並注意世界設計的潮流,然後根據本國的情況做適度的調整。第三是絕對的創意,不抄襲、不模仿。」
因此,黃天縉認為,一個不肯用心、不求進步的設計人,往往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
社會分工愈來愈細,凡事都應尊重專家
「攝影、寫文章雖然也都是我的興趣,但這些事還是應該請專家來做。」「過去是因為分工不夠精細,才使我能夠『撈過界』,但我也知道這是不合理的現象。現在各行各業的專家愈來愈多,競爭也很激烈,專搞一行都有可能搞不出名堂來,若是同時想踏好幾條船,恐怕遲早會墜落河中,一無所成。」
今天,在大規模設計公司不斷設立時,黃天縉的第五季設計傳播公司,依舊維持著剛開始時的三人局面。業務上門雖不少,他們卻是有選擇的接,一件一件的來,有不少就推掉了。許多人為此不解,生意既然興旺,為什麼不多找些助手,多接些案子呢?黃天縉並非不諳經營,乃是經過一番權衡之後,執意如此的。
「公司規模擴大,就必然有許多人事、會計、文書等的事務要處理,不處理好,維持不了一個大局面;要處理好,就得分出我進修和設計的時間。權衡之下,我覺得不划算。我還是願意專心做設計,更能發揮我的價值。何況,設計也算心靈的工作,應該重質、不重量的。」
社會進步,默默耕耘者亦得出頭
然而要追求好的品質,就必須投下許多的時間、物力與心血。而所謂「好」與「美」,又是無休無止的追求目標,標準往往會愈提愈高。黃天縉堅持原則,從不妥協,雖然有時也感寂寞,卻至今不悔。而今他甚為設計界與出版界所推崇——這樣憨厚、木訥,只知默默工作的一個人,就靠著他的作品,得到行家、與外行人一致的肯定,除了他本身肯付出、能堅持之外,也可見我們的社會愈來愈進步,對藝術品的鑑賞力普遍提高了,對藝術工作者也能給予正確的評價與足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