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決勞資糾紛
當前最急切的勞工問題是什麼?依照鄭水枝的說法,「應該是勞資糾紛。」因此,勞委會成立後的第一件要事,將是努力解決勞資糾紛。
如何做呢?鄭水枝提出「建立勞工申訴制度」的構想。「健全勞工對雇主、對工會、對地方主管機關,甚至對勞委會『說話』的管道,例如要求公司、工廠多開勞資會議,使勞工的『怨氣』有處可發……」,鄭水枝說。
黃越欽則認為,在目前的勞工行政體系中,職業介紹的功能偏弱。「現在就業輔導多為青輔會、退輔會及各地勞工服務中心負責,勞工行政最高單位實際上並沒有直接介入這項工作」,黃越欽說。
他指出,職介看起來似乎是比較細節的工作,無關乎勞工政策或勞資關係,但要使勞工與政府建立起良好關係,職介卻是關鍵。「等於是在他還沒成為勞工前,就先服務了」,黃越欽說。
職介工作要先解決「待業」人口,包括從學校畢業未找到事的,找到工作但不合意、亟思轉業的,已經失業的……等開始。歐洲各國的做法是:先把這些人登記起來,全算失業,提供職業救濟金,同時輔導就業。
進行職業介紹之前,須先知其有無能力從事新的工作,或是需要接受職業訓練。「由此可知,職救、職訓和職介是一體的三面」,黃越欽說。
安全衛生的檢查,也是目前較迫切的問題。因為工作環境的安全衛生,不僅與勞工個人健康息息相關,也牽涉到社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統計是最好的掃描和警視器
目前勞工行政對安全衛生的檢查,人手十分不足,以台北縣來說,負責上千家工廠安全衛生檢查的,只有兩、三個人,勞委會成立後,這方面的人力必須加強。
除此之外,經過力爭的新增部門——勞工統計處,也備受期待。
勞工統計與其他統計不同,「有些統計可能只是單純的數字,但就勞工來說,像職業災害、職業疾病、失業率等,卻直接關係到生存」,黃越欽說。
數字——如果不造假的話,是最好的掃描和警視器。從統計上可以知道勞動人口、勞動量、勞動市場等的消長。「不說別的,例如,那家工廠天天有職業傷害,那它的安全衛生一定有問題;那家工廠天天走人,不用行政機關『關切』,廠方也會知所警惕」,黃越欽說。
「像這種昭大信的資料,一定要先行建立」,黃越欽指出,德國工廠裡,進門處常有一面牆,上面寫滿了數字:全廠勞工人數、今天上工人數、曾有那些意外及死傷人數,一目了然。「而我們,連目前勞工總人口到底有多少,還眾說紛云,想來真是感慨」,黃越欽說。
勞委會動起來了
要落實勞工政策,須從貫徹法令開始,這也是未來勞委會最基本的工作。目前我國與勞工相關的法令共有十項,有些公佈已久,需要檢討修正;有些則根本從未實施;還有的,實施之後,發現了一些問題,像勞基法的適用範圍和退休金的給付,就是明顯的例子。「不完備的法令可以修訂,但是在修改以前,不管好法、壞法,一切依法為準」,鄭水枝說。
「開張」在即,勞委會目前正忙著招兵買馬、規劃工作進度,面對紛至沓來的工作及各方深切的期望,鄭水枝說:「我們已經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