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成為創新的基底
在中國藝術史中,文人畫風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大於對細節描述,這樣的作品通常被認為是比專業畫家的雕琢風格層次更高的藝術形式。
2015年9月到11月,在台北內湖區耿畫廊的個展中,姚瑞中的作品《腦殘遊記》展示了他過去20年在海峽兩岸主要的表演藝術計畫的回顧。《浮生若夢》則展示了他人生中8個重要的時刻,包括婚禮及兩個女兒的出生。這兩個作品都是臨摹宋朝的山水畫傑作,在中國歷史上,宋朝以藝術成就聞名。「我很少仰賴天外飛來的靈感,」姚瑞中表示:「我的創作通常都是先做研究,有一個文本,再加以改造而成。」
吳介祥評論姚瑞中臨摹山水畫的獨特風格時說,這種挑戰傳統水墨美學的方法,是面對龐大浩瀚的歷史遺產,卻能四兩撥千金般地撥弄,「既是藝術家的歷史嘲弄,也是他的個人傳記,」吳介祥說,「對一個有歷史關照的藝術家來說,個人與大歷史並非不可協調,偉大的文化遺產並非不可撩撥。」
姚瑞中說他的作品是台灣 1950年代晚期以來,水墨畫改革運動的一部分,之後的變革浪潮持續重塑這門古老的藝術,直到 2000年代中期,藝術家開始將流傳數百年的技法當作創新作品的根底。「手工作品的價值又提高了」,繪畫重新成為藝術主流,姚瑞中欣喜而言。

2014年,姚瑞中再次獲選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海市蜃樓》在2014年拿到亞太釀酒基金會傑出藝術獎的觀眾票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