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島上的商家備妥單車、浮潛裝備出租,遊客隨時都能奔向大自然的懷抱。
「我愛吹口哨,騎著單車快跑」,六十年代膾炙人口的流行歌,喚起人們對於那個簡單純樸時代的生活記憶。或許是懷舊,或許是環保觀念逐漸深植人心,近來,單車俱樂部、專用道在全台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單車族揭櫫休閒之名正捲土重來,為嘈雜、廢氣充斥的台灣都市帶來一絲清涼。
甫過清明節的一個春日清晨,陽光灑在行人稀疏的街道上,夜裡的露氣緩緩退去。路旁商家的店面還緊閉著,退役自行車國手黃顯熙經營的小小單車行裡,卻是人聲鼎沸。
「出發囉!」十幾位全身勁裝的「哥輪布單車俱樂部」成員,整齊地朝汐平公路出發。
半日逍遙遊
馬路上的車輛不多,朝陽下十幾位單車族組成的車隊特別醒目,鮮豔的單車服在微弓的身軀上閃閃發亮,充滿韻律感的踏板節拍伴著呼吸起起伏伏。
高一的盛宏和天奎一向以單車為代步工具,每天都得騎上三、四十公里往來家裡、學校和車行之間,台北近郊已不知跑過多少趟,今天卻是第一次和俱樂部同好一起出來騎車。雖然正值年輕氣盛,大家沿著慢車道緩緩前進,沒有人爭先恐後,因為馬路不是飆車的場所,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
不一會兒,上山的路口到了,大夥集合、歇歇腿,便陸續向山上出發。這段十幾公里的連續上坡,加上曲折的山路,考驗著腿力和耐力。體力好的紛紛向體能挑戰、奮力超前,志在參加者則尾隨在後、盡力趕上。山坡上茂盛的綠意遮去些許熾熱的陽光,穿過林間的微風為大家撫去疲勞。隨著車輪與發亮的柏油路面一圈圈的接觸,踏板愈來愈重,耳邊響起濃重的喘息聲,汗水不知何時已如泉湧。
第一次參加的盛宏卯足了勁,頭一個衝上終點休息站,「呼哈、呼哈……,」雖然山上的空氣清新,盛宏仍像缺氧般地猛喘著氣。大家陸續完成了連續爬坡,喝口水、喘口氣。「看!今天的能見度不錯,還可以看到基隆嶼,」黃顯熙指著遠方的海上說。

騎累了,在林間休息一下吧!星期天的羅東運動公園裡,已有許多民眾特地前來自行車道一遊。(邱瑞金)
「剛才我先追過一個人,後來他又從後面衝過去……,」休息一陣之後,盛宏、天奎和同伴們興高采烈地討論著。單車網路
每逢星期假日,俱樂部的單車同好通常會呼朋引伴出遊。攤開單車族假日出遊的行程表,每周都有活動的俱樂部不在少數,活動較少的每個月也至少出動一、兩次。經過單車同好發掘路線、互通有無,遊憩路線多采多姿,有適合初級者的平緩路線半日遊,也有適合中高級玩家的長途遠征或崎嶇山路,喜歡親水的人往海邊溪畔跑,酷愛森林浴的則往山裡走。
「許多俱樂部組成的時日長了,玩的難度有逐漸加強的趨勢,」捷安特體育基金會執行長何麗卿說。成立十年的捷安特體育基金會和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是國內推廣單車運動的兩支主力,透過兩會的推廣與統合,以及各俱樂部互相交誼,全台的單車族已然在地圖上形成一張綿密的網。根據統計,「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單車俱樂部已有近百個,」何麗卿說。
若是擔心跟不上「健腳」們的行程,自由車協會和捷安特體育基金會經常利用星期假日舉辦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參加的單車活動,並且利用報紙的休閒體育版發布消息,也是有心人的入門管道之一。「我前年看到報紙上的報導,報名參加金門單車旅遊,覺得好玩極了,今年看到他們要到台東關山,趕緊又跟著來,」一位跟著基金會跑過許多地方的單車族說。

已有十一年歷史的環台賽,每年都吸引國內外各路英雄好漢前來競飆,圖為環台賽的車隊經過台灣東北角海岸。(邱瑞金)
透過經驗老到的單車同好引領,就算從裝備、出遊路線到單車知識都一無所知,一般人也能輕鬆上路。若不參加俱樂部的團體活動,又怕沒人帶不知從何玩起,近年來全台各地興起的單車專用道則是適合嘗試的騎乘地點。關山鎮上好風光
從台灣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到台灣南端的台東關山環鎮自行車專用道,全台目前規劃中的自行車專用道已有十多條,其中幾條休閒路線已在最近兩年陸續完工啟用。配合今年開始實施的隔周休二日,許多單車專用道在假日時已出現人潮。
行政院環保署以空污費補助關山鎮興建的環保公園,其中包括一條十二公里長環鎮自行車道已於去年開放,吸引不少遊客光臨。在關山環鎮車道旁提供單車租借服務的車行老闆李耀榮,已經感受到台灣人對休閒生活的渴求,他說:「店裡的一、兩百輛單車在周末常被租借一空,其中又以台北、高雄兩大都會區的遊客最多。」
群山環伺的關山鎮腹地不大,由於年輕人口外流,當地居民只有寥寥一、兩萬人。星期五的下午,鎮上的兩線道上點綴著幾輛行進中的汽車。老人活動中心前的草地上,幾個老人正在比賽槌球,李耀榮店中租車的遊客陸續出發。
順著車道走,灌溉當地農田的關山大圳從身邊汨汨流過,放眼望去除了遠處的青山,眼前是一片片嫩綠的新生稻田。田裡,幾位農友辛勤地照顧農作,農民的得力助手大水牛則在一旁嚼著嫩草,無視於這群騎著鐵馬的觀光客。

(邱瑞金)
悠哉地慢慢踩踏,十二公里長的單車專用道不到三個鐘頭就可以輕鬆騎完。遊客還車時,李耀榮不忘和大家介紹附近的鹿野高台、紅葉村也值得走走。加上台東地區的池上飯包和知本溫泉,難怪都市人會流連忘返。騎到內蒙古
「騎單車是一種很細膩的旅遊方式,」單車界「長老」老踏板俱樂部的王海旭說。老踏板的成員多半已是四、五十歲以上的爺爺爸爸,大家每個月至少要到郊外騎上兩、三趟六、七十公里的路程,除了愛踩踏板,到處看看的樂趣也很迷人。
王海旭說,老踏板有兩種涵意,一是成員年齡都大些,二方面是大家騎單車都有一段歷史。民國八十年參加自由車協會舉辦的第五屆「踏板上的勇者」環台旅遊,這群老踏板因此相聚相知,沒人辦活動的時候自己就到處騎著玩,玩到現在每個月不踩個幾百公里就不過癮。過去曾經騎鐵馬送信的王秉$似乎還騎不夠,退休之後和王海旭等一幫老踏板東征西討,已經環台多次,自民國八十四年起每年還與愛車遠征對岸大江南北、塞內塞外。
和對岸老人騎遊隊的同好建立起深厚友誼的老踏板們,原定今年清明前後要四度造訪大陸,不過年過古稀的王秉$才剛開刀取出膽囊,醫生請他在家裡多休息。王秉$雖然聽了醫生囑咐在家休息,但當老踏板們找上門串門子時還直說:「我的傷口復合的比一般人好,大概兩、三個月後就能夠再騎長程。」
閣樓上一旁的牆上掛著王爺爺自大陸內地「搜刮」而來的工藝品,而陪伴他踏遍海峽兩地的四輛車況良好的鐵馬,此刻雖被靜靜地擱著,卻像染了主人的車癮,隨時可以披掛上陣、蓄勢待發。
王秉$一邊撫拭著戰利品和愛車,一邊滔滔說起大陸上的見聞:「騎到內蒙古時,真就是風吹草低見牛羊,至於探訪古蹟更是大開眼界,所以人家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再說,騎著單車什麼小街小巷都能進去,和當地人能夠最直接地接觸,不像一般旅行團只在景點、遊覽車和旅館間蜻蜓點水般地走馬看花。一回,老踏板們騎著鐵馬,和牽著騾的內地老人相遇,雙方都對對方的「奇裝異服」感到一陣訝異。「當地騎單車的人雖然多,但是戴頭盔、車上架著水壺、旅行包的畢竟還沒有,」王海旭說。

別出心裁的單車婚禮中共有新人五對,二人合力騎乘間,似乎更能印證此生我倆攜手共創未來,永志不渝。(邱瑞金)
除了台海兩岸,老踏板「輪跡」所到之處,廣被美洲大陸、歐洲,王海旭自嘲道:「就只剩天國還沒去過了。」「踏板上的勇者」
到處騎踏、開拓視野,是一群群單車族最大的享受,其中有許多像老踏板一樣是由「踏板上的勇者」開始結緣。
民國七十六年,胡榮華踩著愛駒「藍駝」環球歸來,國內掀起一陣單車熱。趁著熱潮,自由車協會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踏板上的勇者」環台旅程。從第一年就帶著大家環台的郭金仁被單車族尊稱為「郭叔」,自稱今年三十五加三十一歲,「這樣聽起來比較年輕」的郭叔,十年來全心帶著一批批單車菜鳥蛻變成「踏板上的勇者」,直到今天仍不能脫身。每年到了年中,就有單車族蠢蠢欲動,開始探聽今年什麼時候出發。
不論原來是不是單車族,許多人經過郭叔的循循善誘,從此和單車結下不解之緣。參加「踏板上的勇者」前,連單車都沒摸過的體育老師劉建恆,不但完成環台之旅,還在行程中親自測量體能和血液生化檢查,完成了有關肥胖控制的碩士論文,也從此愛上單車運動,成為徹頭徹尾的單車族。

廣闊天地間,只有藍駝與我為伴。(胡榮華提供)(胡榮華提供)
一次一千多公里的單車環台旅程,眾人各有收穫,也帶來無比的成就感。或許就像活動名稱上揭示的「勇者」一樣,雖然每次出遊,單車隊伍後面都有收容車,準備隨時收容騎不下去的人,收容一次罰一百元,可是「十一屆以來,沒有人被罰過錢,」郭叔說。單車冒險家
這兩年「踏板上的勇者」無法再環台了,郭叔說,單車族所走的幾條公路近年來車子愈來愈多,使得環台旅程險象環生,因此將路線改到比較安全的山區三橫公路。不過,過去踏板上的勇者經常借宿學校,到了山裡學校少了,只好多花點經費住旅館。
雖然和開著車子、住五星級飯店相較,單車旅遊顯得寒酸不少,不過勇者們往往意猶未盡。當年單騎走天涯的胡榮華,也是憑著單薄的經費遊遍全球,吃住常常靠當地熱心的民眾提供。也因此,胡榮華得以深入每個外國家庭,體會全然不同的異國生活。在國外常常遇到來自日本、德國的自助旅行者,對照台灣觀光團出入行程都有旅行社安排,胡榮華說,難怪台灣人到國外會被認為無法入境隨俗,因為大家根本沒有機會體驗當地的生活形態。

關於「四輪加兩輪」的法令規定不明,駕駛人頻頻遊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
當日本已有三百多人組成的單車環球俱樂部,台灣自胡榮華十年前的單車環球之旅後,才又出現另一位熱血青年陳守忠即將踏上環球的旅程。愛冒險的他已經騎著單車走遍青康藏高原,經過長期的計劃,他打算今年七月開始環球的行程。雖然陳守忠在聖母峰和青康藏高原上有幾次連命都差點丟了,卻仍執著於單車長征。陳守忠記得有一次獨自在喜馬拉雅山脈裡的雪地野營,半夜走出營帳,隨即被奪目的滿天星斗震懾,在高山和星斗之下,雪地上的一個過客顯得何其渺小,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孩提時代的渴望
常在野地裡和單車相依為命的陳守忠,至今仍記得小時候第一次騎上單車,就憑著記憶騎到叔叔伯伯家流浪,「那是一種可以脫離父母、自己掌握方向的感覺,」陳守忠說。
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台灣人長年積極於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準年年升高,已鮮少面對蒙塵已久的心靈,也漸漸忘記小時候渴求一輛單車的單純心情。單車在台灣幾乎成為十八歲以下、無法考汽機車駕照的年輕人和一些老年人的專利品。
自由車協會副秘書長黃金宏說,過去單車主要是代步和載貨的工具,當這些功能漸漸為汽機車所取代之後,單車漸漸轉型為休閒的工具。目前國內單車以休閒之名捲土重來,但實際以單車代步的人已經很少,其中落差很大。每年都花一個月時間騎著單車到國外尋夢的陳忠茂發現,台灣人是他看過最不喜歡騎單車的民族,再怎麼拮据也要弄部機車來玩玩。
看看歐美國家推廣自行車的盛況:單車旅遊盛行的荷蘭於一九七六年時,已建有三萬公里長的自行車專用道,占全國道路總長度的三成以上;芬蘭全國人口數約五百萬,自行車超過三百五十萬輛。胡榮華在歐洲騎遊時,就常常看到穿著優雅的上班族戴著白手套騎在路上,他說:「當大家都在騎車時,你不騎就很奇怪,但在台灣騎單車代步的人反而是異類。」
胡榮華認為,世界上這麼多人在騎單車,就是要將機械文明的影響降到最低。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蘇國澤指出,單車不會排放廢氣,是最環保的交通工具,因此環保署為推廣自行車為代步工具,去年度起運用「空氣污染防治基金」補助地方政府規劃及設置自行車道。

陽光穿過林間灑在車道上,單車客悠閒騎遊昔日戰地——金門。(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由於對環境的影響很低,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郭瓊瑩也建議,騎著單車探訪府城、鹿港、三峽等小鎮,穿梭在巷弄中,最能親近古蹟,又不會對古蹟造成影響。同樣地,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乃至離島,更應該推廣無污染的單車行,不僅兼顧環保宗旨,更不會干擾野生物的棲息。車經一籮筐
除了環保,說起單車的好處,單車迷還可以滔滔不絕說個沒完。也曾是單車選手的車行老闆舒昌威說:「想像一下輪子對人類的意義,其實也就離單車對人的意義不遠了。」他認為,單車的動力來自人本身,想要入寶山滿載而歸還得靠自己,而輪子就是雙腳的延伸。
與單車相伴闖天下,肌肉結實了、心胸開闊了、視野增廣了,都是用汗水耕耘的收穫。陳守忠也特別強調,騎單車是一種很省錢的休閒方式,只要剛開始投資一部單車和安全帽、水壺等配備,就能夠盡情享受騎乘的樂趣,尤其是到戶外騎車自然省下看電影、唱歌、購物等花費,還能親近大自然、得到健康的身體,何樂而不為。
看著許多學生單車族出入車行,黃顯熙也說,騎單車的小孩不會變壞。問問盛宏和天奎為什麼不騎機車,飆機車不是更過癮嗎?還不到考照年齡的盛宏回答說:「那有什麼好玩的?」看著這些學生照顧愛車的那股勁,再看看黃顯熙忙不過來時,這些學生都自動幫忙換換車胎、組裝單車,這群孩子的父母的確不必太操心。
下了課常到車行串門子的盛宏和天奎三句離不開單車經,盛宏打工替愛車換零件,天奎則是為跑車換上更輕、風阻係數較低、價值一萬四千元的碳纖維雙輪,天奎打趣說,他的愛車不但有自己的房間,他每晚還為她蓋被咧。至於名廠的單車零件,大家更是如數家珍。黃顯熙說,就像玩音響一樣,單車迷也會自己動手組裝。
單騎走天涯的胡榮華走過世界多國,他說,也許是國外的人工貴,國外的單車族幾乎都會自己修車。舒昌威也建議大家不妨自己動手保養愛車,「學學調整輪框,從此你將懂得欣賞車輪所表現出來的『圓』;握兩下煞車,調整出完美的間距;用心地踩踏,找出自己與車之間的最佳姿勢;那種由幾何線條、完美的機械組合,在腦海中所融合出的畫面,足以讓你魂牽夢縈,」舒昌威說。走,騎車去
聊車子之外,騎遊經歷、路線也是聊不完的話題,許多路線因彼此切磋而被探尋出來。台灣省林務局保育組服務課課長楊宏志指出,二、三年前,林務局、觀光局曾找捷安特體育基金會合作,探勘林道和產業道路給無污染的單車族使用,不過基於管理和安全的考量,最後仍決定暫時不加強宣導。或許未來單車休閒更加興盛時,關於這些林道的資料就會大量公布,現在像老踏板一樣的專業單車族,只好自己往山裡頭探路。
儘管奧援不足,也無法使單車族打退堂鼓,反倒是一股源源不絕的熱情,仍繼續驅使他們的雙腿不停地踩踏,踏板帶動鏈條,鏈條牽動齒輪,就算面對崎嶇難行的坡地,還是迢遙旅程,車輪仍會毫無猶豫地向前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