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一日,中華民國政府規畫墾丁為第一個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是一項眼光遠大的長程投資,它除具備一般公園的遊憩功能外,尚負擔了保育、研究及教育的特殊目的。
墾丁是國內有名的旅遊勝地,不僅風光幽美,並且動植物資源豐富。它被闢為國家公園,正象徵我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已由經營物質資源、著重經濟發展,步入提高生活品質、講求閒情逸趣的新里程;且為臺灣地區稀有珍貴的動植物,留下綿延不斷的生機。
處在工商社會裡的人,生活的腳步總是極其匆忙,而生存的空間卻又極其狹窄。
大部份的人,都在固定的幾個空間裡活動:家、車、辦公室,每天周而復始地由這個「盒子」移到另一個「盒子」,心靈與形體都受到侷限。
人們因此對大自然有著一份渴慕與嚮往,郊外的藍天、綠野、高山、平疇、碧濤……,都成為人們在假日亟欲「朝聖」的對象。
臺灣地窄人稠,比較之下,南臺灣地廣人稀、四季如春、草木繁盛、景色明麗的墾丁遊樂區,就成為有名的旅遊勝地。

圖2:貓鼻頭的珊瑚群礁海岸。(楊永山)
充滿熱帶情調
車過屏東,駛上新修的屏鵝公路,車行平穩快捷。路旁迎風搖曳的椰樹,襯以遠方的碧海藍天,洋溢著浪漫的熱帶情調。
由恆春往南走,彎進一條通往海邊的小路,向海面望去,海岸邊巨大的崩崖,遠望像是只俯伏的貓咪,這就是恆春半島尾端雙角之一的「貓鼻頭」。
貓鼻頭是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分界處,沿岸珊瑚礁綿延數里,由於長期強烈的海蝕與風化,在海岸上形成海蝕溝、海蝕壺穴、海蝕平臺及礁柱等特殊地形。
恆春半島的另一角,是全臺最南端的岬角,即頂頂有名的「鵝鑾鼻」。高18公尺、純白色、有「東亞之光」美譽的鵝鑾鼻燈塔,也是行腳匆忙的遊客,在拍「到此一遊」的「證據照片」時,最愛選取的背景。
從燈塔回望半島,可看到豐富的地形景觀:右邊是在恆春半島無處不見、高317公尺、尖銳突起的大尖石山;前景為起伏緩和的低矮丘陵與平坦臺地;左邊的海岸,散佈著巨大的珊瑚岩塊,遠處為海天一色,近處則有濃綠的瓊麻。如此交織出一幅剛柔並濟的畫面。
除此之外,附近天成的珊瑚礁林,現已規畫闢建成公園。園內怪石林立,熱帶植物種類繁多,還有美麗的黃裳鳳蝶與恆春大白斑蝶,成群迎風飛舞。

圖1:這條吊橋是通往佳樂水的要道。(楊永山)
南灣水波不興,是戲水的好去處
遙遙相對的貓鼻頭與鵝鑾鼻,環抱著海灘砂質細白、迆邐數里的「南灣」,灣內水波不興。
南灣海濱是戲水的好去處,這裡全年都可進行各種水上活動,常可看到玩風浪板的弄潮兒,迎風扯起一方七彩的帆,在海天之際航行,航向那一望無際的湛藍。
墾丁森林遊樂區,位於南灣的中點,大部份的遊客,都是遊覽車在門口停二小時,進去走馬看「花」——順著植滿各色九重葛的花廊,通往一處養著上百種仙人掌、洋蘭、金絲蘭、仙客來、小蝦花……的溫室,溫室旁亦有一大片花圃,種滿各色花草。大夥兒到此便像蝴蝶般,忙著穿梭在奼紫嫣紅中,並拍攝一幀幀留念照片。
其實墾丁森林遊樂區中,還有茄苳巨木、石筍寶穴、銀葉板根、垂榕谷、迷宮林、一線天、棲猿崖……等近廿處景觀,各有特色,細細遊覽起來,得花上一整天的工夫。

圖2:新修的屏鵝公路,寬敞平穩。(楊永山)
海底世界美不勝收
恆春半島的陸地風光,已然令人目不暇給,而它的海底世界,更是美不勝收。
紅柴坑到萬里桐連線,極適合潛水。海底美景比陸上毫不遜色:五顏六色的珊瑚是龍宮豪華的裝潢,不但有常見的紅、白珊瑚,還有黃、綠、黑各色各樣的軟硬珊瑚;五顏六色、還閃閃發光的各種熱帶魚,成群結隊在珊瑚林間穿梭;龍蝦在礁洞中探頭探腦,等待捕捉它的食物;淘氣的烏尾冬也不時遊來湊個熱鬧……。
雖然恆春半島美景天成,擁有雄厚的觀光資源,但早年一方面由於生態平衡的觀念尚不普遍,導致在開發觀光資源時,未能兼顧環境保育;再則因國人旅遊習慣不佳,及當地居民的無知,破壞了許多珍貴的天然資源,如:濫墾熱帶海岸林、盜採珊瑚、鐘乳石等。
民國六十六年,蔣總統經國先生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到恆春地區訪視時,發現這種情形,特別在院會中指示:應將墾丁地區規畫為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以維護當地的自然景觀及生態資源。

圖3:國家公園內的海岸,波浪大時,水花在陽光照耀下,會出現虹彩。(楊永山)
經詳細規畫,成為第一所國家公園
民國七十年,內政部營建署成立後,所屬的國家公園組,便快馬加鞭推動國家公園的設置。次年,首先公佈了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且邀集專家學者,分別對恆春地區的地形、地質、動物、植物、人文、海洋進行一年的詳盡調查,完成規畫報告。於七十一年九月一日正式公告。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於焉誕生。
「一般民眾並不十分瞭解『國家公園』的意義。」美國普渡大學森林學博士、現任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的徐國士解釋:「所謂『國家公園』,是指自然條件特殊,足以代表國家地理、地質、動物、植物、人文景觀的區域,值得永久保存,以維持其自然品質,並作為現代及將來科學、教育、遊憩和啟發靈感的資產。因此任何可能影響到這個範圍內自然狀態的人為活動,都在禁止之列。」

圖1:經由長期風化、海蝕,岸邊珊瑚礁出現奇特的圖案。(楊永山)
蘊涵無限生機的大自然教室
由此可知,國家公園並不是只供遊樂的普通公園,還擔負了保育自然生態,以供後人永續研究及利用的責任——她不僅是個「美」的公園,更是蘊涵無限生機的大自然博物教室。
「貓鼻頭、鵝鑾鼻、佳樂水及墾丁森林遊樂區,雖是恆春半島上頗受重視的風景據點,但並不是墾丁國家公園的『王牌』」。七十三年元月甫上任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施孟雄說:「我們的精華是人跡罕至的南仁山,這裡是臺灣海拔五百公尺以下、唯一未被破壞的山坡地,它現存的熱帶原始林,可供我們瞭解本島遠古的生態環境。」
施處長得意地介紹他的「王牌」:「調查結果顯示,南仁山區內共有二千二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其中有不少獨特的種屬,如鏽葉野牡丹、南仁山新木姜子、恆春福木等。臺灣全境的植物種屬佔世界的1/32,不過四千餘種;而在不到五十平方公里的南仁山區,就可找到一半左右。」

圖2:日正當中時的海景。(楊永山)
識者眼中盡見珍奇
外行人眼中的南仁山,只不過是荒草叢生、蟲蛇出沒的山林,既沒有植著七里香的整齊步道,也沒有嬌豔的玫瑰、杜鵑。但當我們在專家的指引下,認識了它們的名字及用途後,這個原本寂靜陌生的植物世界,剎時間變得情趣盎然:
腳旁像雜草的野牡丹,七、八月間會將整片山坡鋪滿紫色的小花;山徑邊結著淡紅色果實的小喬木,有個美麗名字叫珊瑚樹;樹下可找到耶誕時編成花環掛在門上的鐵雨傘;臺灣紅豆樹豔紅的種籽,正是人見人愛的相思豆;葉子正反面都長著一對長刺的雙面刺,是治毒蛇咬傷的良藥;開著小紫花的釘地蜈蚣則有消炎作用;別小看矮小纖細的莎草蕨,全臺灣只有這方圓一百公尺的範圍內才有;那邊爬在樹上的大果榕的樹籽,還可以搓出像愛玉的果凍……。
「如果不是研究植物的專家,進入南仁山區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卻又容易無心破壞珍貴的天然資源。比方說誤引進外來種的動植物,或無知地盜採瀕臨絕種的原生種植物;所以站在管理處的立場,這一片生態保護區,我們只歡迎有興趣的專家造訪。」施處長說。

圖1:浪濤拍岸的美麗景象。(楊永山)
劃分五區,各有特色
墾丁國家公園位居恆春半島南部,東面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北至南仁山北側,海陸範圍共計32,631公頃,其中17,731公頃為陸地面積,餘為海域部份。它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及一般管制區五部份。
生態保護區是指為提供生態研究,而應予嚴格保護的天然社會——未被人為干擾,尚保存原始狀態,其中的生物種類繁多,且具代表性。保護區最主要供學術研究,非經申請許可,嚴禁任意進入。這也是國家公園的精華所在。
特別景觀區係指無法以人力再造之特殊天然景緻,嚴格限制開發行為的地區,如佳樂水與貓鼻頭等地的沿海珊瑚礁、港口苗圃、熱帶雨林、龍鑾潭冬候鳥區、大小尖石山等廿處名勝。
史蹟保存區則是為保存重要史前遺蹟、史後文化遺址及有價值的古蹟,而劃定的區域,現有鵝鑾鼻燈塔及南仁山石板屋二處。
遊憩區指適合各種野外育樂活動,並准許興建適當育樂設施,及可進行有限度資源利用的地區,也是目前容納遊客最多的地方。
上述四區之外,則屬一般管制區,包括鄉村住宅、機關、學校、交通、農、林、牧業等用地。

圖2:在南灣柔軟的沙灘上,留下一列足跡。
動物資源亦很豐富
兼備海灣、水潭、丘陵、草原及熱帶原始林的墾丁國家公園,除有豐富的植物世界外,動物資源亦有可觀之處:這兒的臺灣獼猴,是臺灣唯一的原生猴類;而羌亦是臺灣所特有,非但是墾丁地區僅存的野生鹿類,且因非常稀少,已被國際保護動物組織列入需大力保護的對象;其他還有赤腹松鼠、白鼻心、野兔、野豬等十多種哺乳動物。
此外,本地鳥類和蝴蝶的種類也很驚人。非但有珍貴的小雲雀、黃鸝等六十多種留鳥,每年還有來自中國大陸北方、日本、西伯利亞等地的五十種以上、總數達十幾萬隻的候鳥,來往其間。
此地氣候溫暖,四季都有植物開花,適合蝴蝶生長,計有一六二種不同的蝴蝶,佔全省蝴蝶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由於擁有絕佳的山光水色,和得天獨厚的動植物資源,墾丁地區每年都吸引近二百萬的國內外觀光客。升格為國家公園後,慕名而來的人更多。

圖3.4:青蛙石附近充滿原始風味的景緻。
硬體與軟體將齊頭並進
如何能讓自四面八方蜂湧而至的遊客,乘興而來,盡興而返?且能避免國家公園內稀有珍貴的自然資源,不致被遊客無心破壞?這是管理處全體工作人員努力的目標。
「未來我們將朝有形與無形的二種方式努力,用比較時髦的說法,就是全力充實『硬體』設備及『軟體』內涵。」施處長進一步說明:「在行政院觀光資源開發計畫下,未來十年內,將在墾丁投資廿八億元,進行整建交通,並在遊憩區建設現代化的飯店,使遊客到此,交通與食宿問題均得以解決;同時設計一票遊園計畫——在萬里桐興建海底展望塔、玻璃底遊艇碼頭、參觀步道等,引導遊客經由正確的途徑與大自然交友。」
在這些硬體設備中,墾丁國家公園未來將在後灣入口處興建遊憩中心,遊客可藉書面資料、幻燈片、影片及實物,先在此認識國家公園的珍貴自然景觀。

圖3.4:青蛙石附近充滿原始風味的景緻。(楊永山)
給遊客一些教育
施處長的想法是:「親手觸摸過顆顆晶瑩細緻的貝殼砂,親眼看到還在呼吸的活珊瑚,瞭解奇形怪狀的珊瑚礁岩和變化萬千的鐘乳石,都是大自然耗費千百萬年才完成的精心傑作,人們應會受到感動,滋生對國家公園內一草一木的愛意。」
施處長指出,國人通常視自然界的萬物為「無主物」,尚未建立「公有物」的觀念。因認為是無主物,所以有「先佔先得」的心態,故而岸邊的奇石、穴內的鐘乳石、海底的珊瑚、林中的古木,都想帶回家當紀念品;空中飛的、水裡遊的,亦都想當成腹中美食。久而久之,原本完整平衡的自然生態,就被破壞、毀損。
除此之外,某些遊客又是大自然的失態者,他們到處棄置垃圾;也脫離不了都市文明的桎梏,除了拍照留念外,就窩在旅館裡看電視;要不就掛著「隨身聽」,不知欣賞自然天籟。
施處長語重心長地說:「如何宣導自然保育的觀念,如何提昇國人的旅遊觀念,這項軟體內涵的建立,是我們第一座國家公園夠不夠得上國際水準的關鍵。」

圖1: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施孟雄指出,南仁山有許多珍貴的稀有動植物。(楊永山)
將旅遊提昇至「知性」層次
為了帶領遊客在遊山玩水之餘,也從事「知性」的旅遊,管理處將在適當地點設置解說牌、印製書面摺頁,並訓練義務導遊,在各個重點地區,介紹當地的自然景觀與動植物資源,及協助公園警察勸導行為失當的遊客。
第一批義務導遊,是由當地的大專青年組成,他們對自己的家鄉,既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在接受短期密集的訓練後,已於農曆春節假期開始服務,遊客反應頗佳。
「墾丁」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管理處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都抱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情工作,希望能為陸續成立的玉山、陽明山、太魯閣國家公園,樹立正確的方向。

圖2:稀有的莎草蕨雖不起眼,但十分珍貴。(楊永山)
有如經營一個「基因庫」
「國家公園的設置,是政府一項眼光遠大的投資,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工作。」施處長說:「國家公園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育,在這個目標下,整個國家公園彷彿是一個『基因庫』,日後若研究出任何一種動植物對某類疾病有克制效用,若是這種動植物在別處已然絕跡,但在國家公園內還有,我們便可由此繁殖,創造無窮的希望。」
因此,除了維護現有的生態環境外,管理處還有一連串恢復舊觀的保育計畫,例如在南仁山設雁鴨保護區、進行梅花鹿復育計畫、熱帶海岸林復育工作等,都在緊鑼密鼓地積極進行中。

圖3:南仁山的石板屋遺蹟,被列為史蹟保護區。(楊永山)
工作成員年輕、有幹勁
一走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大門,牆上嫩綠的爬藤,和步履輕快的年輕小夥子,立時讓來人覺得生氣蓬勃。現在此工作的四十五位正式人員,平均年齡只有卅一、二歲。
他們不但年輕,而且學有專長,多是國內外專攻地理、動物、生物、園藝、森林、都計等相關科系的高材生。
管理處成立之初,除了辦公室裡靜態的行政工作和動態的野外勘察外,施處長與工作同仁,花了很多時間與新聞記者溝通,希望經由各種傳播媒體的宣導,讓民眾建立正確的環境保育觀念,並提高旅遊的層次;此外,他們還得花不少時間與精神,與當地居民做觀念的溝通,期能得到大家的合作。
在國家公園法的限制管理下,當地居民必須多少改變以往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自然會感到不便,而對管理處產生不滿。為此,施處長在恆春地區參加過多次里民大會,他在會中飽受指責後,仍心平氣和地向大家解釋:「在海陸生態保護區的範圍以外,大家還是可以合法地開墾、捕魚。」

圖4.5:南仁山的湖泊和沼澤風光。(楊永山)
接受一點限制,換來更大的發展
他接著說明:陸地生態保護區包括南仁山原始林、香蕉灣熱帶海岸林、龍坑、砂島四處,佔墾丁國家公園陸地範圍的29.35%;海域生態保護區則在下水堀至萬里桐、關山西側至白砂、船帆石至砂島、鵝鑾鼻至風吹砂四段,離海岸一公里以內的海域,僅佔海域範圍的3.29%。受限制的範圍並不大,對大家的生活也不致有太多影響。
施處長希望國家公園內的居民都能瞭解:「國家公園裡的景觀與資源,是為今人,也是為後代子孫所保守維護的,它當然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及產業轉移的機會——隨著旅遊設備的陸續完成,和遊客旅遊層次的提高,一定會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通常在經過懇切的溝通後,大家都能體諒為防止「殺雞取卵」,管理處在取締破壞國家公園的行為時,的確必須嚴守立場。且要視國人旅遊層次提高的程度,來決定國家公園可開放遊覽的範圍。

圖4.5:南仁山的湖泊和沼澤風光。(楊永山)
藉由多種活動以建立共識
從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施處長深深覺得:「取締只能治標,如何讓大家真正了解國家公園的意義與益處,才是治本之道。」
他因而主張,管理處應有計畫地參與當地學校、社區的活動,並藉著以墾丁公園為題的寫生、作文、歌唱、攝影等競賽,增進當地居民對國家公園的瞭解,期能因此滋生愛護之情;並鼓勵當地中小學教師從事鄉土研究,每年還編列有二百萬元預算的研究補助費。
「期待有一天,我們都能坦然地對大自然說:『讓鳥兒在我們的田園裡平安地飛翔與休憩,讓魚兒在我們的海洋悠游遊梭,讓花木在我們的山林間無憂地成長,讓天地在此留下無窮的生機。』」施處長承認這是長期的挑戰,但他和他的工作夥伴都信心十足。

圖6:盤結交錯的白榕氣根。(楊永山)

圖7:銀葉樹是台灣罕見的熱帶植物,它的根部十分奇特,稱為「板根」。(楊永山)

圖1.2.3:墾丁的海底景觀美不勝收;圖1.是酷似五彩煙火的管蟲。(楊永山)

圖2.是五顏六色的軟珊瑚群,梭遊其間的小魚是金花鱸。(楊永山)

圖3.是烏尾冬魚群。(楊永山)

圖4:高士佛赤楠也是稀有植物。

圖5:棋盤腳的花朵豔麗動人。(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