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世界,通常讓人聯想到都會青少年或白領上班族,然而,令人驚喜的是,今年全國社區網站大獎得主,竟然是屏東縣大武山下一個六百餘人的排灣族山村──比悠瑪部落。這個有著詩般美名的南台灣小聚落是如何做到的?網際網路對他們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帶來了什麼希望?
「第二屆2000全國社區網站設計比賽」於千禧年九月九日揭曉,在全國四百三十九個社區網站中,來自屏東縣的排灣族比悠瑪部落(泰武鄉平和村)第一次參賽即獲得特優的殊榮。

(林格立)
一舉成名
據主辦單位UCOM青年社區成長中心表示,此次賽事共有四百多個社區網站參與競賽。初賽入圍一百多個網站,決賽共選出特優一名、優等四名及佳作五名等得獎網站。
「主動報導社區居民的生活,是個很有生命力的網站!」這是比悠瑪獲獎的評語。評審表示,比悠瑪部落網站每日更新網站內容,互動性極高,充分發揮了社區網站的功能,也展現出部落族人的真實生活景況。
主辦此次賽事的UCOM企劃專員張嘉玲表示,充實的網頁內容、居民的互動、創意度、版面設計、流暢的操作介面等五項是評審評分的標準,比悠瑪在充實內容一項,結合了排灣傳統文化、教會、社區、學校,及部落近況等豐富的圖文資料,獲得評審一致青睞。
自一九九九年第一屆全國社區網站比賽以來,報名比賽網站數量的激增即可看出社區網路的蓬勃發展。張嘉玲分析,第一屆比賽的報名數共有二百多家,到第二年的四百多家,呈現百分之百的成長。素質上更有高比例的提升,評審之一的崔媽媽服務中心秘書長呂秉怡表示,整體而言,第二屆的網站經營者較用心,網站內容的充實度也進步相當多,量與質的提昇,讓主辦單位欣慰這樣的成果。
「只是第一屆表現相當出色的網站,在第二屆卻發生網站內容幾無更新的現象,」張嘉玲指出經營社區網路最困難的一個環節,讓網站持續「保持人氣」是最大的挑戰。

憑著一顆熱愛部落文化遠超過自己能力的心,完全沒有任何專業電腦技術背景的滋膏,獨力完成了「比悠瑪部落」網站。(林格立)
當社區遇上網站
究竟什麼是社區網站?為什麼要大力推廣社區網站?
所謂社區網站應同時具備「社區」及「網站」的特質,不但需要達到一般網站架設的技術準則,如動線清楚、首頁選項設計清晰、美術設計賞心悅目等基本條件;內容的充實、網站資料的更新、即時性訊息的發布,以及網站與目標對象是否互動緊密等,都是評判網站的重要條件。
而當網站再冠以社區之名,展現社區的特色即是首要的「設計公式」。此次獲獎的比悠瑪部落、萬丹鄉音、五溝社區,多是原住民、客家網站,先天豐富的傳統文化,與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建構社區網站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張嘉玲分析,由於現在都市多屬集合型住宅,要找出社區的特性或是居民的共識並不容易。相較於鄉村或是原住民部落,社區本身即充滿特色,成員的生活型態也多相近,容易達到社區網站凝聚意識的要求。

每天晚上的各式教會活動是平靜山村的生活重心,族人同時藉由教會活動溝通訊息、串連情感。上圖為部落老人家的松年團契。(林格立)
「比悠瑪部落」誕生
一連上「比悠瑪部落(http://paiwan.tacocity.com.tw/pm-0.htm)」網站,分隔頁上三十幾個選項、和本頁關於部落的即時訊息介紹,細部瀏覽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難怪所有的評審都會為它豐富的內容所折服!
而這樣一個圖文並茂,結合豐富排灣文化、部落遷徙史、學校、教會、社區發展協會、電腦教學及活動快報等多樣訊息的網站,究竟是由那些人完成?又花了多少時間製作如此耗時的網站?答案是僅有一人,而網站是自去年十月才開始獨立運作。這一位比悠瑪部落的傳奇人物,可說是在完全沒有任何專業電腦技術背景下,憑著一顆熱愛部落文化遠超過自己能力的心所獨力完成。
任教於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武潭國小的老師滋膏(賴約翰),在去年四月,由於教育部擴大內需方案的推廣下,前往屏東科技大學參加網站管理及網頁製作課程。在三個月的學習過程中,滋膏見識了網路的迷人之處,也激發他期望將部落文化,藉由網際網路「發聲」的想法。滋膏生命中第一個網站──「排灣族小米園」,便在三個月的受訓中同步誕生。
緊接著在十月份,滋膏在八足資訊網站(taconet)申請免費網站硬碟空間,陸續將自己長年蒐集的文史資料、族人孔德興多年紀錄部落大小事的照片,與弟弟扶路客研究排灣族的相關研究文獻,一個字一個字鍵進電腦,放上網站。「比悠瑪部落」網站,終於在十月間呱呱落「網」。「為了將每天部落發生的事製成網頁,在家製作網頁至凌晨一、兩點是常有的事,」滋膏透露一個月的上網費至少三、四千元。
滋膏為了讓族人分享網站的成果,決定請在部落中最能有效整合人力及財力的平和基督長老教會經營這個社區網站,「平和基督長老教會是部落百分之九十五族人的主要信仰,長老教會長年保存排灣部落文化的努力、包容的作風,深獲比悠瑪部落族人的信任。」因此今年二月,在滋膏說明下,全村人全數投票支持通過,「比悠瑪部落」網站正式成為教會網站。

充滿排灣風情的石板屋,與民宅中的傳統擺設,展現排灣族特有的文化風情。(林格立)
三人一機,電腦教學
在「比悠瑪部落」網站正式開張之後,武潭國小校長洪志慶熱心提供了平和分校的電腦教室,讓滋膏順利舉辦了為期三個月的電腦網路教學,使部落的年輕人及老人家都能學會上網,了解部落網站。滋膏描述,「有些老人家上課時,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現在網路上,都笑得很開心,同時也對網路開始有認同感,」十幾部電腦的教室,往往都在一部機器三人共用的盛況下進行。
而每個禮拜天,滋膏在教會例行的「網站工作報告」,也都一一將網站上新進的網頁製作進度,與網站留言、記者採訪等事,向大多數不太有機會上網的族人報告,「像是在外地求學的遊子在網站留言報平安的內容、新婚生子、學生出遊、媒體採訪的消息及照片等,不但可以得知即時的訊息,同時大家也分享了彼此的喜樂,」滋膏舉例。
「自從我開始做網站後,大家看到我都會叫我站長!站長!」滋膏開心的說。他並透露,許多年輕人上過網路課後,還會自己跑到部落外僅有的兩家網路咖啡店上網。

在充滿綠意與排灣文化的比悠瑪部落平和分校,奔跑在校園的小朋友可充分地享受原野的樂趣和現代文化。(林格立)
原聲舞藝,「放送」世界
比悠瑪部落的族人,真正見識網路「神奇的力量」,是在三個月後部落所舉辦的「原聲舞藝」活動,現實生活中的部落終於與虛擬網路發生實際的結合。
平和基督長老教會、平和社區發展協會與滋膏,為了進一步發揮網路的功效,六月間舉辦了一場「原聲舞藝」活動。活動內容以結合部落的產業、景點、傳統文化、人物等節慶為主,像是傳統食品園遊會、展售部落手工藝品、當地植物吉貝木棉的介紹,與田園歌劇展現部落從前的生活景況,「部落的老人家看了我們的演出,直說那正是他們以前的生活而感動的哭了,」滋膏說。
「原聲舞藝」活動得力於比悠瑪部落網站上的訊息傳播,六月十一日當天吸引了一千多人,村長孫信用對於原本不是發展觀光產業的比悠瑪部落,居然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有此佳績,更再次肯定透過網路,「小部落也能在世界上發聲,」他開心地說。
原聲舞藝活動熱烈的回響,讓比悠瑪部落進一步計劃於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當部落吉貝木棉林飄滿雪白棉絮之際,再次舉辦「原聲舞藝文化活動」,讓網路世界的友人們得以親身體驗豐富的排灣文化與比悠瑪族人的熱情。

平和基督教長老教會原是部落的信仰中心,如今也成為比悠瑪的文化推廣中心與網路資訊中心。(林格立)
部落大小事
「這個站讓我有回家的感覺!」這是許多遠離部落、在外地求學及就業的比悠瑪年輕人,在比悠瑪部落網站上的共同留言內容。
村長孫信用的女兒孫光照認為,許多族人都可以透過網站知道部落即時的消息,「有了網站之後,即使在外地,就像在家鄉一樣,沒有距離!」她表示很多人看到網站都感動的哭了。村長語重心長的說,「我會提醒滋膏製作網頁時,不要誇大!因為我們並沒有很大的慾望要利用網路做什麼事,能夠即時的分享就是最棒的事!」平實呈現部落中生活的那份樸實動人的人情味,使得比悠瑪在眾多參賽的網站中脫穎而出,也讓滋膏直呼「永生難忘,感謝上帝!」
其實,這一次的全國比賽,雖然族人原先多抱持志在參加的心情,就連滋膏都認為其他地區的網站技術好、又精緻,自己獲獎的希望渺茫。但自比悠瑪部落網站入選前一百名時,在教會禮拜例行的報告中,族人都大感意外。直到入選前十名,興奮莫名的情緒一直瀰漫在部落之間。當滋膏將部落獲得特優的訊息迫不及待帶回部落時,「當我報告時,所有人都開心的合不攏嘴;部落的老人家都感動的掉下眼淚,村長還殺了豬,宴請全村人慶祝得獎。」

民國三十年,林務局在比悠瑪部落種了約二千株的吉貝木棉。經過五十多年,木棉樹筆直高聳、已然成林。(林格立)
「滋膏,你是人!」
「透過網路的管道,可以發揚部落文化,」平和基督長老教會溫信臨牧師說。在比悠瑪部落族人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的平和基督長老教會,對於保存、推廣排灣文化的用心,行之有年。透過教會活動,比悠瑪部落使用排灣語及傳統食物作禮拜,翻譯成排灣母語的聖經,「對於部落文化的保存與推廣,一直都是教會著重的重心,將來也可以透過網路,推廣傳統文化,」溫信臨牧師希望科技真正服務文化。
「由於部落並無漢人進駐,又地處偏遠,使得族人的生活自民國五十七年遷村後並無大的改變,」溫信臨牧師解釋,但面對大環境的急劇變遷,部落有想法的年輕人,也開始擔心部落文化的發展,「老人家總說,這是時代的潮流,」滋膏表示,我們不想讓文化消失,同時也想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在多年默默保存傳統文化的心力終於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展現的園地,「網路可說將我們多年的心血匯集而大成。」
「滋膏,你是人!」這是排灣族人最高的尊敬,也是滋膏獨力完成社區網站以來,部落老人家給他的最榮耀的讚美。訪談中,滋膏時時提及感謝族人全力支持比悠瑪部落網站,並強調人脈也是社區網站重要的一環。望著充滿喜樂地介紹著網站和一個個族人的滋膏,我決定把比悠瑪列入「我的最愛」網站書籤,讓這個充滿排灣文化的小站,時時提醒著,虛擬世界中也有真實溫情。

對於排灣族而言,獵得有蹄動物是極為光榮的事,尤其是凶猛的山豬。而山豬常常將田中的農作物翻攪啃食,使農作物損失慘重,也是部落族人的隱憂。(孔德興攝影)(孔德興攝影)

小米在排灣族的生活層面,有其特殊意義。將小米包成長條粽子是排灣族最高貴體面的食品。節慶、遠行、宴客、或作為禮物,必定少不了小米製作的食品。(林格立)

比悠瑪部落的芋頭是傳統的農作物。(林格立)

著名的人類學者胡台麗在比悠瑪拍攝《愛戀排灣笛》的紀錄片,紀錄排灣族鼻笛大師蔣忠信的鼻笛情深。蔣忠信的愛孫蔣軍(中)更前往雪梨奧運演出鼻笛。這些豐富的文化寶藏,都在比悠瑪部落網站中呈現在世人面前。(林格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