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電視在廿三年前,由擁有全臺灣地區廣播網的臺視開始播放,揭開了商業電視的首頁,也使中華民國躋身於世界上受電視「籠罩」的國度行列。
在這廿三年之內,國內的電視從黑白發展為彩色;從獨家播放變成三臺競爭;從立即播出,變成大部份錄影播出。此外,播出時間增多、播出技術提高、人造衛星介入、公共電視抬頭,在技術上可算有相當的進步;在節目型態上也有多方面的擴大;在意識上則始終在調整商業利益與節目品質的夾縫中努力掙扎,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所謂廿三年,意思是今日卅歲以下的人都是從小就在電視的衝擊、影響、啟發(不論是良性或非良性的啟發)下長大的。在這廿三年中,我們如同世界其他已開發國家,送出了在電視中長大的一個世代。對於這個世代所產生的感覺、行為與道德意識,電視無疑地應負很大的責任。回顧這廿三年之間電視為公眾做了些什麼,應是很必要的反省。
廿三年的前三分之一,可算是臺視獨家播出的時期。這期間由於沒有競爭,一般觀眾對電視具有好奇的收看習慣,廣告客戶更是無從選擇,所以電視臺在經營上沒有壓力,節目能維持「保守」的平衡,節目品質則停留在比較單純呈現的水平上。
在這種保守的平衡上,一些古典音樂節目如「交響樂時間」、「你喜愛的歌」及比較冷門如「藝文夜談」等得以連續多年地存在。這個時期的特色是「單純的呈現」,如半小時或一個小時的電視劇,劇情簡單,在形式上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又如唱歌節目「群星會」,歌星一個接一個出來,沒有什麼花樣,但觀眾卻在這些單純的節目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
這期間的電視對觀眾並未構成很嚴重的汙染或負面的影響,相對地提供了某種娛樂與淺易的知識。部份觀眾喜歡看電視;部份觀眾對電視有「不大強烈」的不滿;少部份觀眾則認為電視節目很幼稚。大致說來,與世界各國輿情對商業電視的態度相較,捧場的較多,批評的較少。
從民國六十年以後的十年,三臺的競爭日益激烈,連續劇成為競爭的主力;而錄影技術與小電子攝影機的開發,也提高了製作節目的技術層面。在技術支援下,劇情的曲折,明星的起用,武打的激烈,成為競爭的焦點,往往無可避免地也呈現了一些不為公眾及有識者所諒解的情節、意識與語言,而造成了所謂「電視的汙染」。
另一方面,新聞節目在這期間有相當幅度的進步。衛星的利用,與棒賽及其他運動的立即轉播常常造成收視的狂熱,而播報新聞的技術與畫面素材的配合也日臻嚴密,對於引起公眾關心時事,確也發揮了一些作用。
綜藝節目的多元化是這時期的另一特色。除了歌與舞,笑鬧為目的的短劇大量加入綜藝節目中,主持人的幽默與令人發噱的短劇搶盡鋒頭,固然娛樂了許多容易滿足的觀眾,但卻替綜藝節目贏得了「惡俗」的定評。歌星大量加入唱片公司的結果,綜藝節目逐漸成為唱片公司「打歌」的地盤,於是盛極一時的綜藝節目也開始走下坡,而連續劇的競爭也愈趨激烈了。
除綜藝節目外,早期在節目表上一直佔一席之地的純音樂節目,在這時期先後絕跡。音樂節目從電視上消失,固然是因為它收視率低。但其所以收視率低,並非音樂節目根本上不可為,而是因為電視臺一直未把它當做重要節目,未曾費心花錢去經營。在任何文明國家的電視上,從沒有不見音樂節目的先例。我們的電視上竟然看不到音樂節目,最近甚至連純歌唱節目都很少了,這不能不說是極為不妥的錯誤。
同時,所謂公益節目、社教節目,在電視節目表上雖然一直佔有一定比例,但內容呆板、製作粗糙,一直是聊備一格。這些現象終於促成了公共電視的誕生。只是公共電視並無自己可資運用的頻道,其功能與效果當然大打折扣,今後如何發展,尚待有心人的關切。
民國七十年以後,港劇進入國內電視,曾先後掀起一陣收看熱。「楚留香」的收視率曾經高達百分之六十九。事實上「楚留香」除動作漂亮外,其意識、情節、戲劇價值並無可取之處。由於港劇的刺激,國內也開始製作大成本大動作及大場面的電視劇,迄今風氣猶在。這對觀眾雖也是視聽之娛,但它對社會教育之貢獻如何,則尚待研究。
綜觀廿三年來的電視,對公眾提供了相當多樣的娛樂及新聞,社教節目的成效則較低。在技術上,節目的品質也不斷在進步,這些可能也是競爭之賜。
今日,三臺的電視正面臨公視的比較與家庭錄影機的挑戰。就公視的比較而言,三臺節目在這種逼迫下,也做出了一些尚可一看的社教節目如「我愛紅娘」;而猜謎遊戲節目,如「大家一起來」、「強棒出擊」等在這樣的需要下,突破綜藝與社教瓶頸,成為近一年來節目的特色,也算是電視節目可喜的一面。
家庭錄影機的逐漸普遍,勢將成為電視臺的有力競爭者。雖然在外國,家庭錄放影機並未威脅到電視廣播網的收看率,但外國頻道多、節目多、內容充實,情形不盡相同。國內的電視若要面對家庭錄影機與錄影帶大量普遍以後的情勢,恐怕還要在節目的品質及類目上多加努力。
在民智逐漸提高、鑑賞品味亦相對挑剔的情形下,電視節目需要講求的事情很多,益智性、文化性節目的精緻化,新聞節目的深入及效率化,與戲劇及綜藝音樂節目的藝術性的提高,都是今後的課題。
近日來有人熱烈討論三臺業務聯營的問題。三家電視臺所以佔用三個頻道,乃是為了各自經營一個頻道,使每一頻道所播出的節目各具特色及可看性。業務聯營表面上好像只是廣告收入的聯營,事實上企業的基礎在業務。收入聯營,最終必致喪失各個頻道的特色。這不可與公車聯營或大專聯考相提並論。
衡之世界各國絕無商業電視業務聯營之先例,其「絕無」必有絕無之道理。事實上業務競爭迄今仍為電視臺謀求特色、改進節目的最大動力,在使命感相當薄弱的現況下,競爭也是唯一比較靠得住的努力動機,聯營云云,是應當三思的。
電視是本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從業者的有無良知實關係著社會的安危禍福。展望未來,從業人員素質與使命感的提高,才是提高電視節目品質唯一有效的方法。
上圖:電視是本世紀衝擊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傳播媒體,成千上萬的人為它著迷。(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下圖:現代人一出生就籠罩在電視文明之下。(連慧玲攝)(連慧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