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蘇澳港擴建工程進行起來艱辛備至,但負責施工的工作單位,仍然埋頭苦幹、通力合作,使它的第一期工程提前完工。其間雖曾遭遇了各種難以逆料的困難與危險,但靠著大家攜手並肩,共同發揮最高的智慧與勇氣,終能突破重重障礙,化險為夷。所以,蘇澳港的規模或許並無特別值得一提之處,但它真是我們心目中的一塊衝_——它是智慧、勇氣、毅力與信心的凝聚。

擴建有實際的需要
蘭陽平原位於台灣的東北部,以生產稻米、木材聞名。但由於形勢封閉,工商業難以發展。該區雖早建有一蘇澳港,但水域面積僅約六萬平方公尺,有三千噸級碼頭一座,一千噸級碼頭二座,年營運量約為十四萬公噸。而與它相距僅五十浬的基隆港,近年來欲因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展,顯得日益擁擠,不敷應用。
為了疏解基隆港的擁塞、促進蘭陽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毅然的決定將蘇澳港列入十項工程建設計畫中。以新台幣八十一億五千萬元的資金,將蘇澳現有之小型商港規劃改為漁港,供發展遠洋漁業之用。並於原址旁另闢一新的大商港。蘇澳港的擴建工程,自民國六十三年開始施工,分二期進行,全部工程預計於七年半內完工。碼頭能量全部可達一千萬噸左右。

工程進行艱辛備至
要興建一座現代化的商港,工程人員除了必須具備專業化的施工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外,還須配備許多複雜精密的器械和工具。
在時間上來說,蘇澳港工程在國內十項建設中起步較晚,因此,技術性人力多已為其他工程建設所網羅,極難物色。再就蘇澳港本身地理環境來說,它是屬於半天然海港,三面環山,面對太平洋,有一約二千二百公尺寬的敞口,港內山與海相連,海水直接面臨峭壁,以致沿岸一無腹地,施工場地成為建港工程中一項重大問題。
同時,每年十月到次年的三月為東北季風期,風力在四到八級之間,致使港內的風浪高達二至四公尺,這段期間正巧又是這個區域的雨季。而每年七到九月為颱風季節,颱風警報平均每月都有二次,最多更高達五次。颱風來襲時,港內風浪會高達十二公尺,甚且更高。此外,由於港口直接面向太平洋,任何遠洋颱風,即使距離在八百浬外,都會使港內水域無法展開作業。依據過去的紀錄,蘇澳地區平均一年約有二百十七天的雨天,而波高低於六十公分者,一年中也只有三十七天。在這些不利條件的限制下,許多工程單位不免裹足不前,後來由榮民工程處毅然肩起了整個工程的擔子。

引以自豪的長程運輸帶
計畫中的新港,完全建築在靠填海工程所得的新生地上。蘇澳港內海底大部分是礁石,缺乏可供回填的巨量海沙,因此必須就近取土供應所需要的土方。而這些土方的運輸過程,將是此一建港工程能否如期完工的關鍵。據榮工處施工單位計算,若採取傳統的以傾卸車運輸方法,不僅耗時耗錢,且將造成原已略嫌狹窄擁擠的蘇花、蘇南公路交通為之癱瘓。幾經磋商研究,終於設計出一套長程巨型輸送帶,它不僅克服了陡峭地形的障礙,且安靜、快速、輸送量大,並能連續作業。這種施工方法,在短短的二年多時間完成了預計需時三年的工作。

巨型沈箱施工不易
沈箱的製造與安放,是建港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由於蘇澳港直接面臨太平洋,且在颱風行經途徑上,加上施工場地之限制,採用浮船塢及活動模版方式,建造和安放沈箱最符迅速和經濟的原則。蘇澳港建港所需的大型沈箱每座有二十五公尺見方,二十二公尺高,相當於一幢八層樓房的高度,重五千多公噸。這種巨型沈箱在東南亞國家中還是第一次建造。目前該港安放的二百十四座沈箱中,有五十八座屬此種巨無霸型,每座造價約新台幣一千六百萬元,如此龐大笨重的沈箱,如何精確的安放在定位,對於建港工程人員的素養、能力和毅力來說,實在是一項考驗。
由於當地常在早上十點後起風,拖放工作多於清晨開始。為避免海上風雲變幻,易生意外,一旦開始拖運,任何工作均儘可能小心且快速地進行。因為除了高昂的造價外,若在安放過程中不慎碰損或傾覆,其損失不僅是金錢上的浪費,且堵塞航道後的清理善後工作,更令人頭痛。建港初期因為缺乏經驗,工作人員每在清晨三點風浪最小時,即戰戰兢兢地開始安放,在多次工作熟練後,目前只需二小時就可準確精密地安放一座。

隨時準備防颱
為了防範颱風侵襲造成損害,施工當局定有極周嚴的防颱措施。他們一直與氣象人員保持密切聯繫,當颱風尚在一千公里遠時,不論其風向如何,所有防颱措施之準備工作即已就緒。當港內風浪開始變大,或颱風已近達四百公里左右時,防颱措施即開始正式作業,這種作業在八小時內一定全部完成。一位工程人員比喻說,建造和安放沈箱的工作,如同生育孩子一般,從開始施工到建造完成,以及最後安放完畢,沒有一刻心情敢稍微放鬆。

躲過一場意外
儘管施工安全顧慮得多周密,意外的發生仍在所難免。榮工處蘇澳港施工處工務組劉彥忠組長,推推眼鏡笑咪咪的回憶說:「我記得是在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廿三日上午,我隨同其他工程人員正開始拖放第五座巨型沈箱,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我站在沈箱頂的跳板上指揮操作,突然間,因為岸上拖車的吊鈎不慎將支撐跳板的槽鐵鈎脫,在大家的驚叫聲中,我跌入二十二公尺深的箱底。三支六公尺長的槽鐵加上十四塊一吋厚的跳板,也隨後落入僅七坪半大的槽艙中。同事們知道我不會游泳,總以為我這回一定凶多吉少。沒想到真是命大,箱底預灌了四公尺深的海水,沒讓我摔傷;而落下的槽鐵和跳板一塊也都沒砸到我。在水中載沈載浮的讓我抱住了一塊跳板,潛水人員立即趕來將我救起。除了虛驚一場,我不僅毫髮無損,連我現在戴的這副眼鏡都是由潛水人員替我自箱底撈起,一點兒都沒碰壞哩!」

闢公路擴大腹地範圍
由於現有之蘇花公路路況不佳,交通量已達飽和,為了配合蘇澳港的興建,政府在該項工程中並列出濱海公路的闢建計畫——打通環繞港區的山脈以連接新設立之龍德工業區與基隆港。但是蘇澳港區附近的山均屬風化頁岩,節理多,極易碎坍,開鑿工作根本無從著手。
負責公路工程的熊振中主任一再試驗研究,決定先在山的外側建一段人造隧道以為洞門,然後再逐步向裡挖,每挖一小段,立即架以鋼支堡支撐,如此才克服了開挖時的困難。熊主任強調:「『精確』是我們施工上絕對確守的原則,即使工程小如打一根樁、做一個榫頭,埋一段排水管,我們上上下下都絕不馬虎。雖然我們的工程有些在外表看起來並不細緻,但在品質上卻非常實在。以這條隧道為例,全長九百一十公尺,是國內最長的公路隧道。當初測量後,即從兩端同時施工,在完全打通後檢驗的結果,中心線樁只相差一公分半,兩端的水平差距也只有0.3公分,這種成績是相當令人欣慰的。」

鑿隧道不分日夜
他接著說:「隧道工程一旦開工,必須是全天候輪班作業。因為即使有最精密的地質探勘設備,也無法準確地預測出在工程進行時可能遭遇到的狀況,如湧泉、瓦斯崩出、地層變動等,隨時都可能發生,而工程負責人必須隨時根據經驗,當機立斷予以處理,以免發生災變。」
隧道開通後,因為岩層與空氣接觸,風化加速,二個月後發生了一次大落盤。熊主任餘悸猶存的回憶說:「好在我早出來了二分鐘,否則大概已葬身其中了。我們用來支撐隧道用的鋼支堡,是二十公分的H鋼,平時處理這些鋼材,必須使用二百匹馬力的彎鋼機才能扭彎。但當我帶領工程人員進入隧道搶修時,看到那些H型鋼材就像炒熟的魷魚絲一樣捲纏成一團,心中真像打鼓似的跳個不停。若說我不怕,那是騙人的;但無論我內心有多恐懼,我不但不能表露出來,反而還要領頭帶著弟兄們幹活。愈危險的地區,愈需要我先去瞭解狀況;我必需使自己沈著、細心,充分運用所學,憑經驗作正確的判斷,以期減少無謂的犧牲至零的程度。」這種身先士卒、捨我其誰的作風,不但安撫了同事們的心,更激起了大家高昂的工作情緒。
全力以赴創造佳績
熊主任以說笑的口吻說:「蘇澳地區多雨,天晴時風沙又大,道路工程進行得相當吃力。下雨天是名副其實的『水』『泥』路,晴天則又成了不折不扣的『洋灰』(揚灰)路。」
在建港工程進行中,蔣總統經國和有關首長曾多次來到工地,親切地向工作人員慰勉致意。而工作人員則以工程的快和好來回報蔣總統經國的愛護與勉勵。因此,蘇澳港的擴建工程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完工時間卻比計畫中提早了很多。這種成果除了靠全體員工合作努力之外,其中負責策畫督導全部工程的蘇澳港施工處林祖謨副主任,應是幕後的大功臣。他事無鉅細,總以任勞任怨、負責認真的態度去處理,任何一個數目字都不放過。一度曾為了公務繁忙,勉強支撐著病體,到實在胃疾使他痛得無法支持時,才在同仁堅持要他住院療養下,選了一個最靠近工地的醫院就診。
具有特殊的意義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大商港,其規模之大、設備之新,可能都遠超過蘇澳港,但是我們仍為這座沒有借助任何外力,完全由國人獨力規畫興建成的商港,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欣慰。它不僅顯現出施工單位及各有關人員共同發揮了最高智慧與團隊精神,且象徵著國人自立自強、堅定無比的信心。當我們漫步在蘇澳港邊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座設備新穎的商港,我們同時更看到了國家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