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好幾了才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七十好幾了才腳步踉蹌的學探戈……。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是台灣老人在美國的一大特色。
位於德州休士頓西南區的邁瑞齡療養院,平日靜寂的院區,這天中午卻起了騷動。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一張張輪椅推進了大廳,輪椅上的老人和殘疾患者們,垂頭滴涎,昏蒙散漫的眼光似乎搞不清周遭發生了什麼事。然而當十來位來自休士頓台灣長春會的舞者們啟動音樂,跳起探戈,樂聲舞影似乎喚起了老人們遙遠的記憶,有人努力和著節拍擊掌,有人開始哼哼唧唧。平均七十歲的年輕老人,跳舞給平均八十歲的殘疾老人看,旁觀者也不禁動容。
三曲舞畢,沒有鼓掌,但有一兩位老人抬起頭來,似乎對樂聲舞影的乍停覺得失落。「再跳幾首!再跳幾首!」長春會員氣喘吁吁地彼此打氣。
「只要有人邀我們,我們一定去」,早已是這裡常客的長春會會長陳伯文表示。

目前在休士頓僑教中心展出、長達數十公尺的三二九青年節紀念壁報,是中華老協會長孫兆漢一手擘劃設計、大家出力完成的,希望能為中華文化歷史的發揚與保存盡一點心力。
歌聲舞影度晚年
同一時間,在僑教中心大禮堂裡,休士頓中華老人協會正為了三二九青年節晚會,舉行各項表演的彩排。首先登場的合唱團,二十多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們,一反平日的素淡,每人都綁著兩條假辮子,穿上自製的陰丹士林藍布旗袍,唱起抗戰時期的名曲「大刀歌」。當「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從她們口中高亢吟出時,彷彿時光倒流,又回到熱血沸騰的少女時代。
社團活動,是台灣銀髮族在美國的一大特色,也是許多移民老人的生活重心所繫。
目前會員有三百多人的休士頓長春會,創會元老王黃碧白憶起當初成立的緣由仍不禁莞爾。
「二十年前,那麼大一個休士頓,難得看到什麼東方老人,也聽不到一句台語,每天真像關在籠子裡一樣。在偶然的機會裡,靠著一個通知一個,湊了十幾個人,聚在一起又笑又鬧,真是興奮極了。」慢慢聚會頻繁了,終於成為常設組織。
而全美國最大的、共有會員四千四百多人的休士頓中華老人協會,十一年前起意創辦的朱文強前會長,卻是位一句國語都不會的廣東老僑。
「雖然我不是來自台灣,但我看見這些老人來到此地的失落和苦悶,我覺得應該要有人幫助他們,替他們做點事。」經過十多年和台灣老人朝夕相處,朱文強操著已經相當流利的廣東腔國語回憶,他還記得剛開始召開大會時,由於現場有美籍貴賓,朱文強用英文致詞,結果台下有位老人因為聽不懂而大喊,「不要說『鬼話』,不要說廢話!」朱文強知道這是老人家鬱悶多時後的一種發洩,仍然微笑以對。

年近八十,去年動了三次大手術的密必達中華長青會曹老師又回來帶合唱班了,團員們莫不替他高興。
為老人社團找一個家
事實上,老人來到美國後,都知道要獨立,要自求多福,但「獨立」可不是想到就做得到。英文好的老人還可以勉力為之;英文不好,連自己的洋名都羞於出口的,要他們從何獨立起?於是老人社團像是茫茫大海中的浮木,成為許多人學英文、交朋友、互通聲息、打發長日的地方。隨著移民老人越來越多,社團活動也就愈益壯大。
以目前來看,加州洛杉磯因為華裔眾多,老人社團有十多個,居全美之冠。舊金山的老人社團則可分為兩大部份,在舊金山市區,是以講廣東話的老僑為主;而靠近舊金山南灣矽谷高科技城,則因為有眾多的台灣留學生在此就業,台灣老人「逐子女而居」,因此這一帶為數約六、七個老人社團,多半是講國語的。
有趣的是,因為語言不通,同樣來自台灣的本省籍和外省籍老人,也是各玩各的,少有交集。像休士頓中華老協紀念抗戰、唱「大刀歌」;長春會中卻是台語、日語並用,唱日本民謠更是台籍老人的一大樂事。
「其實大家的感情不錯,雖然語言習慣改不過來,但見面還是很親切的」,早年因「二二八事件」離開台灣轉赴大陸,長年列名「黑名單」的陳伯文,這幾年卻是每逢國慶,都會組成「雙十致敬團」回國。
當然,老人社團空有理想,沒有場地經費也不行。鑑於老人收入不多,各社團的會費都在十到十五美元左右,一年除了免費吃一餐(農曆春節)、每季還有慶生會外,各項活動及課程都可以隨意參加,只酌收一點材料工本費,非常划算。
活動場地也是能否吸引老人的一大關鍵。「沒有休士頓僑教中心就沒有中華老協」,擁有四千多位會員的休士頓老協共同會長孫兆漢指出,僑委會在此設立的僑教中心佔地二英畝,是全球最大的僑教中心,五間教室之外,獨立的羽毛球室、乒乓球室、一百多坪的舞蹈室等等,都足以令新來的會員充滿期待,躍躍欲試。
在地價高昂、僑教中心略顯狹隘的舊金山南灣,大部份老人社團就得各憑本事找場地了,有些社團平日「寄生」在各個市立的老人中心、或是有許多台灣老人聚居的老人公寓內,和其他族裔的老人共享空間與資源。

上課前先來一段健身操,老人家隨著音樂起舞,風韻動人。這是北加州台灣長輩會在舊金山南灣僑教中心活動一景。
老天真,快樂自己找!
走進舊金山南灣的密必達市市立老人中心,黃膚黑髮佔了大半,這裡是密必達中華長青會的活動大本營。除了桌球、撞球、圍棋,同樣從不間斷的還有兩桌麻將。除此以外,合唱、國術、舞蹈、國畫、手工藝……,只要想得到的,這裡全有。歌聲琴聲、撞球清脆的碰撞聲,伴著麻將牌的稀哩譁啦和老人家的笑聲抬槓聲,喧鬧的程度不亞於小學教室。
「別見笑,我們可都是些老天真,快樂要自己找嘛!」長青會副會長呂光華說,美國人很怕老,總要證明自己活力旺盛,台灣老人入境隨俗,在這裡也是不准言老,「過一歲年輕一歲!」
然而「老天真」不是常人輕易做得到的。呂光華的好友秦如就說,當初他們受邀時,總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哪還學得會唱啊跳啊的,可是呂光華卻用「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來鼓勵他們,現印們家已經成為友伴們的卡拉OK中心。另一位家有寡母的王先生則說,他母親始終放不下包袱、打不開心繭,寧可呆坐家中鬱鬱寡歡也不願意來社團「拋頭露面」,讓他傷透了腦筋。
休士頓老協共同會長張子平對此有深刻體認,他說,老人家就是要走出來、要多活動,否則待在家裡,孤寂寥落、思前想後,沒病也會悶出病來。他太太韓郁珍也是個停不下來的人,幫著先生打理會務,推銷活動晚會的票券以維持會務開銷,要不就三五好友歡聚等等,有時晚上回去發現衣服沒洗,還得勉強打起精神洗到深夜。「簡直比以前上班時候還忙!」年近七十的韓郁珍笑稱自己「無事忙」,忙得都忘了老之將至。

瞄準前方,一桿進洞!這裡是老人們歡度晚年的新天地。
餘熱猶存,在友情中發光
深一層來看,社團活動不光是表面上的嘻嘻哈哈,會員間的互相激勵、真心關懷,有時真能讓老人家發揮生命中最後的餘熱,激發生之慾望。
王黃碧白的先生三年前中風時,醫師曾經斷言恐怕撐不了多久,但是王黃碧白不肯放棄,尤其她知道先生最喜歡長春會,因此她不辭勞苦,每次聚會都把先生放在輪椅上攙上扶下地,開車帶他來。三年過去了,王先生意識雖然還不太清楚,不過已經可以安坐一旁,靜靜地看著老友們聊天活動,有時還會眼帶笑意地向老友問好。
住在夏普斯堂老人公寓的朱陳愛倫,年輕時就愛唱歌,卻因為先生早逝、生活困頓而無暇發展自己的興趣,「沒想到七十多歲五音不全了,倒有時間好好唱幾首歌,重溫以前的夢」,她說。
由於朱陳愛倫會開車,老人公寓同進同出的幾位老姊妹們要去僑教中心唱歌時都仰賴她的接送,「有時我身體實在不舒服,可又不能讓她們失望,勉強到了僑教中心,只能歪坐著喘氣」,朱陳愛倫說,可是坐在歌聲裡,聽著聽著,感覺活力又回來了,忍不住就加入合唱,心情也舒暢點了。
常因高血壓而夜裡睡不好、白天又倦怠難耐的她,有時想小寐一下呢,偏又有社團或教會的朋友不斷打電話來,朋友笑她幹嘛不拔了電話,等睡醒再接,她卻不肯:「我在世上貧病交迫一輩子,唯一感心的就是朋友多。朋友的電話,再累我也捨不得錯過!」朱陳愛倫說到這裡,眼眶已經泛紅。

每到聚會的日子,一大早就有許多興奮期待的會員們結伴前來。這位太太手上還捧著自己做的花,用來佈置會場。
相逢自是有緣人
參加社團,除了要有開朗一點的個性,也得講究處世的智慧。尤其移民老人中形形色色,有為數眾多的軍公教,也有醫師、企業高階主管等,其中不乏多才多藝、臥虎藏龍之輩。偏偏老人家各有積習固癖,誰也不服誰,有人愛提當年勇,有人喜歡炫耀兒孫在此地的成就;有人批評別人愛出鋒頭、別有所圖,有人嫌別人廢話多。
「要是介意這些,那不是灰心無趣,一天都待不住了,哪還能交到什麼朋友?」已成休士頓老協四千多位會員精神領袖的共同會長孫兆漢指出。
密必達中華長青會會長盧如融也表示,自他擔任會長後,對五百多位會員只有一個要求,「不管你過去的權位和家財,來到這裡只有四個字,『互相尊重』!」大家來這裡就是要快樂度日,不做無謂的挑剔。
譬如在台灣,麻將搭子可能要精挑細選,可是在這裡是隨到隨坐,湊滿四個人就開一桌。「天涯比鄰,相逢自是有緣嘛」,呂光華解釋;而「不提過去,不提過去」也成為許多會員的口頭禪。
在社團中,過去的位高權重不吃香,能踏踏實實為大夥兒奉獻服務的,才能贏得感謝。盧如融教英文班、入籍班,一字一行的反覆叮囑;琴棋書畫無不擅長的孫兆漢,一手擘畫巨型的三二九壁報、七七抗戰壁報;即使不需要特殊才藝、每天替老人們打理營養午餐的義工,都會是社團中最受歡迎的人。
「老人社團最難得的,就是這裡的老師和工作人員全是義務性質,不收取一毛錢」,密必達長青會的張先生說,他在台灣時也擔任過台北縣老人組織的理事,但台灣社團裡替老人們上課的老師可都是領薪水的,教學只是一份職業;不像這裡,老師和義工全憑奉獻精神,因此凝聚力特別強。
時常帶著一群老學生去各地表演的密必達長青會舞蹈老師吳毓萍指出,教老人跳舞要非常有耐性,一首短短兩分鐘的舞曲,可能要不厭其煩地教上好幾天,而她為了在多處老人社團教舞,原本經營的旅行社業務已經無暇顧及。可是看到老人跳起社交舞、山地舞,滄桑的臉上泛著純真的笑容,這份感動,比什麼金錢報酬都令她珍惜。
團結力量大
休士頓老協的孫兆漢則說,「我們社團不光是辦娛樂活動,還希望以中國文化為利器,打入美國主流社會!」例如美國人流行取中國名字,所以老協每年在休士頓各地的園遊會及慈善活動中,總要擺個攤位寫名條,一年可以寫到一萬多張。他們也教美國老師寫中國字、舉辦詩文展或歌舞表演。
對老人來說,中國文化不光是「秀」給美國人看,更希望在此地的子孫別忘了自己的根。老協目前正爭取將紀念七七抗戰及三二九黃花崗的巨型壁報在僑教中心做永久展示,「將來十個孩子中,只要有一個孩子有心去瞭解,中國文化在這裡也就不算是絕了!」休士頓老協張允文語重心長地說。
參加老人社團,附帶的營養午餐也是吸引老人的另一個重頭戲。一方面便宜,一方面也因為不少老人一天中只有這餐不必獨坐餐前,因此來吃的人相當多。密必達長青會由於活動地點就在市立老人中心,可以享受每餐一塊五美金、二菜一湯加水果牛奶的營養午餐。休士頓老協憑著人數眾多、信譽卓著的優勢,市政府也特別讓老協享有一天六十份的營養午餐,每天上午十時準時送抵老協所在的休市頓僑教中心,一餐只要五毛錢。
有學、有玩、有吃之外,社團也讓台灣老人展現了團結的力量。
位於矽谷精華區的密必達和丘比提諾兩市,目前都由華裔擔任市長,盧如融說,「助選活動我們幫不上,可是我在英文課時,把華裔候選人的名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請同學們帶回家遊蒼人,票數就這樣累積出來了」,他指出,在此地的其他亞裔人數也並不少,但能夠像台灣老人社團這樣團結的可就罕見了。
團結力量大的另一個例子,是休士頓老協目前經辦的移民入籍服務。
天意憐晚晴,長輩請珍重
「以前老人要報考公民,要到律師樓去做諮詢、領表,考完還要去移民局打指模、宣誓,又花錢又折騰」,朱文強表示,後來老協在此地規模漸大,又取得移民局的信任,史無前例地授權老協成立移民服務台,不僅手續上簡便很多,每逢考試,還會有六到八位的移民官員「移樽就教」,來僑教中心進行考試。在熟悉的地方考試,周圍又都是熟面孔,老人家在心情放鬆的情況下,錄取率可以達到九成。考過後還會通知大家集體去宣誓,以往老人東奔西跑、連宣誓的地點都找不到,急得團團轉的窘況也大為改善。
最近老協獲取的另一大「特權」,則是老人公寓的興建。這座由美國政府提撥四百多萬美元、定名為「晚晴」的老人公寓,座落地點緊臨著慈濟靜思堂,不遠處還有華裔首都銀行分行,對老人來說相當有吸引力。照規定,興建完成後要開放社會大眾申請,不過朱文強表示,「一般美國人看到看板上這麼多中國字,來申請的意願不會太高」,倒是如何分配才能讓會員們都心服口服,是一大難題。
社團活動造福台灣老人,無奈的是,限於交通,能夠固定來參加的老人仍屬有限,像老協雖然登記有案的會員超過四千,但每季舉辦的慶生會,能參加的人數也不過幾百人。快樂的社團生活,對許多行動不自如的老人,仍是可望不可及的。這一點,是所有老人社團的痛,也是他們最待援手之處。